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林加彬、柴娇:青少年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及阶段差异研究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是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 林加...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是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 林加彬 1柴娇 2 (1.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 摘 要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对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青少年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及阶段差异。结果表明:新颖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感知差距均能显著正向预测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挑战性能够负向预测情境兴趣;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青少年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即时愉悦仅是初中学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注意需求能够负向预测小学阶段青少年体育课堂学习的挑战性。建议:采用新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索意图、感知差距和情境兴趣;应尤其强调小学阶段体育课堂学生的注意资源与其注意能力相匹配;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情绪体验作为重要依据。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影响因素;阶段差异 01 研究背景 情境兴趣是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特征对个体产生吸引力,进而激发个体产生一种即时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1-4]。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现已成为学界共识,它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2],也能促进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参与[2-7]。基于人们参与活动的身心特征,Deci将情境兴趣分为活动本身、人与活动的互动体验和个人心理倾向3个方面,由7个维度构成,其中,活动本身方面包括新颖性和挑战性,人与活动的互动体验方面包括注意需求和愉快感受,个人心理倾向方面包括探索意图、期望唤醒和时间变化[8]。 近期关于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观点和结果主要包括:1)能够激发情境兴趣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当课堂学习中包含新颖的、令人惊讶的、不一致的、意外的信息[9],图像信息[10]、实践活动、个人轶事、科学魔术[11]等内容时,学生的情境兴趣能够被激发。2)情境兴趣是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Chen等人在体育课堂中检验了Deci的情境兴趣理论结构,发现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来源于5个因素,分别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认为即时愉悦是体育运动中的最佳体验,它能够使个体对一项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是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同时也是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探索意图的结果,在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探索意图与情境兴趣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12]。其他研究者也探究了这5个因素对情境兴趣的作用,相同结果表现为:即时愉悦是激发情境兴趣的主要因素[13],它是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探索意图和新颖性通过提升学生的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具有间接的积极影响[12];分歧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1)探索意图能否直接影响情境兴趣,Chen等人认为探索意图只具有间接影响,相反结果为探索意图对情境兴趣既有直接作用,又能通过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12,22];(2)挑战性的作用效果存在分歧,Chen等人的结果表明,挑战性对情境兴趣既无直接作用也没有间接作用,不同结果表明挑战性能够通过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12-14]。此外,Palmer等人将成功学习、相关性和新颖性的三元组合看作是情境兴趣发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新颖性、成功学习和具有个人意义在学生情境兴趣的触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5]。3)情境兴趣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探究,研究发现在投篮活动中,除命中和不中2种状态外,还存在可能命中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投篮活动能够获得最高的愉悦感,研究者认为,可能命中状态是运动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情境兴趣[16]。也有研究表明,情境兴趣是由感知差距(个体感知到的已知与需知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感知差距越大,学生的情境兴趣越高,对知识缺乏的有意识感知是情境兴趣的先决条件[17-19]。 如前所述,由最初研究激发情境兴趣的所有环境特征,聚焦到几个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再到某一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情境兴趣影响因素的范围逐渐缩小,尽管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究,但情境兴趣究竟如何产生仍不明了。对于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情境兴趣之间关系仍存在一定争议[14],主要表现为:1)挑战性和探索意图在情境兴趣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是多重的,如年级差异,挑战性和探索意图在情境兴趣产生过程中的差异可能是由年级差异引起的;2)感知差距是否在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过程中起到相应作用,知识剥夺假设强调情境兴趣的出现是由感知差距引起[17,20-22]。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感知差距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它能够解释诸如问题情境教学、悬念、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情境兴趣的激发[18-19];3)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现有研究仅就初中阶段学生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索,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情境兴趣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各影响因素的需求也可能存在差异。 基于兴趣理论,结合现有研究结果,构建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理论框架,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分析各因素在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各阶段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差异。综合以往研究结果,确立研究假设: 1)探索意图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情境兴趣。 2)感知差距在情境兴趣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通过感知差距的中介作用,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或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 3)挑战性对情境兴趣具有间接影响。 4)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存在阶段差异,主要包括:(1)情境兴趣的各影响因素是否都能够发挥作用;(2)情境兴趣产生机制中的效应大小上可能存在差异;(3)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是一种复杂的多重中介模型(图1),因变量为情境兴趣,感知差距可能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它不仅能够解释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对情境兴趣的影响,又能够引起个体的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从而间接影响情境兴趣。图1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理论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for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02研究对象与方法2.1 受试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8所中小学的12个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东北地区包括长春、沈阳、大连、本溪、锦州等地;中部地区包括太原、郑州、合肥等地;东部地区包括深圳、济南、烟台等地;西部地区包括成都、兴义、内蒙古等地。调查前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学校相关负责人同意后在体育教师的配合下完成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均在体育课结束后立即发放、填写并回收。为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题目和选项的含义,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由经培训后的调研人员阅读题目,并做相应解释,再由学生填写,且在填写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举手提问。调研于2019年10月进行,并在2020年和2021年对相关数据进行补测,共发放问卷5 500份,回收问卷4 758,回收率为86.5%,剔除无效问卷681份,共获得有效问卷4 077份,有效率为85.7%。其中,男生1 933名,女生2 144名(男女生比例小于1.2∶1);小、初、高学生人数分别为1 512、1 034 、1 531名(表1)。 表1 受试对象的基本信息(N=4 077)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ose Surveyed (N=4 077) 2.2 涉及问卷或量表 2.2.1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测量 采用Chen等人编制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量表》 (2002)[23],葛耀君等人[13] (2012)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编制,量表由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总体兴趣6个分量表构成,量表的χ2/df值为2.57,RMSEA和SRMR在0~1之间,GFI、NNFI、CFI均达到0.90以上,说明六因素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以及重测信度系数都在0.80以上,说明量表的信度较好,是可靠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测量工具。 2.2.2 体育课堂感知差距测量 采用自我报告形式调查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感知差距,将体育课堂学习感知差距分为体育知识、技能感知差距和教学方式感知差距2个方面。其中,体育知识、技能感知差距共包含以下几个题项:“我对这一主题知识很熟悉;我比其他同学熟悉这一主题知识;关于这一主题的知识我了解较少”;“我能熟练掌握这一运动技能;我比其他同学更熟悉这一运动技能;我对这一运动技能了解较少”。教学方式感知差距共包含:我熟悉体育课的教学流程;我了解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我熟悉体育课的学习方式。采用5点评分制,“1=非常不赞同,5=非常赞同”。该问卷CFI、TLI、IFI、NFI指标均超过0.9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RMSEA值为0.035,小于0.05,说明模型拟合合理;χ2/df值为1.309,小于2,达到良好的拟合水平;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3、0.74和0.8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4]。2.3 数据处理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问卷筛选、数据录入以及数据核对工作。剔除无效问卷的标准为:1)超过20%问卷题项未填写;2)问卷填写赋有规律性,如答案形状为“I”“Z”“S”等。 使用SPSS 22.0软件再次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整合,根据缺失值数据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年级信息从相同班级的学生数据中获取,删除性别缺失的数据,并对反向计分题项进行重新编码。采用Amos 23.0软件建立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分析: 1)相关分析:分析各变量与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预测效果。 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建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03结果与分析3.1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研究的全部数据均通过问卷方法收集,且所有项目由学生回答,因此,测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具体方法是将2个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8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8.36%,小于40.00%的临界标准,表明测试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25]。3.2 情境兴趣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使用相关分析检验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各因素与感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境兴趣各维度与学生感知差距各维度及总体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表2),说明情境兴趣和感知差距之间密切相关。 表2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各维度与感知差距之间的相关分析 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erception Gaps 注:*p<0.05,**p<0.013.3 情境兴趣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分析 3.3.1 各因素对情境兴趣的预测作用分析 以人口统计特征差异和相关分析结果为基础,将年级、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和身体形态感知作为控制变量。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考察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感知差距对情境兴趣总体维度的预测作用。将情境兴趣作为因变量,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表3),年级和身体形态感知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年级对情境兴趣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形态感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二者共解释情境兴趣10.9%的变异量,其他人口变量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纳入回归方程,由结果可知(表3),年级、身体形态感知、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进入回归方程,身体形态感知、新颖性和注意需求对情境兴趣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性别和挑战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共解释情境兴趣51.8%的变异量。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感知差距纳入回归方程,由结果可知(表3),年级、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进入回归方程,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对情境兴趣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性别和挑战性对情境兴趣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共解释情境兴趣55.4%的变异量。第四步,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将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纳入回归方程,由结果可知(表3),年级、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进入回归方程,挑战性对情境兴趣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他变量对情境兴趣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解释情境兴趣59.6%的变异量。由结果可知,当所有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后,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同时年级变量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推测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作用效果可能存在年级差异,并在各因素之间相互预测关系分析后,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不同学习阶段各因素与情境兴趣之间的作用关系。 表3 各影响因素对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总体维度的回归分析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注:FJ表示父亲受教育程度;MJ表示母亲受教育程度;JJ表示家庭经济状况;JK表示身体健康状况;XT表示身体形态感知;***p<0.001;*p<0.05 3.3.2 情境兴趣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作用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检验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之间的预测关系(表4)。 表4 情境兴趣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分析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the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注:**p<0.01 3.3.2.1 以即时愉悦为因变量 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级变量对即时愉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四者共解释即时愉悦9.4%的变异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颖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能够正向预测即时愉悦维度,共解释即时愉悦16.8%的变异量,挑战性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3.3.2.2 以探索意图为因变量 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级变量能够负向预测探索意图,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解释探索意图8.5%的变异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均能够正向预测探索意图,共同解释探索意图42.7%的变异量,挑战性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3.3.2.3 以感知差距为因变量 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可知,年级变量能够负向预测感知差距,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四者共同解释感知差距9.3%的变异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注意需求、挑战性和新颖性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颖性和注意需求能够正向预测感知差距,挑战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三者共同解释感知差距19.9%的变异量。 3.3.2.4 以挑战性为因变量 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可知,年级变量能够正向预测挑战性,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三者共同解释挑战性3.1%的变异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新颖性和注意需求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可知,新颖性对挑战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能够解释挑战性2.2%的变异量,注意需求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3.3.2.5 以注意需求为因变量 第一步,将人口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可知,年级变量对注意需求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同解释注意需求8.7%的变异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新颖性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可知,新颖性能够正向预测注意需求,解释其22.9%的变异量。 综上所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1)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均能直接预测感知差距,新颖性还能通过挑战性和注意需求间接预测感知差距;2)感知差距对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感知差距还能通过探索意图间接预测即时愉悦;3)新颖性既能直接预测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又能通过感知差距和注意需求间接预测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4)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均能够直接预测情境兴趣,感知差距能够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预测情境兴趣,探索意图也能够通过即时愉悦间接预测情境兴趣。3.4 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由于情境兴趣总体在性别和其他变量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在年级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在分析其产生机制的过程中,共进行以下主题的分析:青少年整体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小学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初中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以及高中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由表5可知,各阶段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各模型的结构合理可靠。 表5 各阶段情境兴趣产生机制模型拟合指数 Table 5 List of Model Fitting Indexes of the Mechanism for Situational Interest at Various Stages 3.4.1 青少年整体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依据情境兴趣模型的理论建构,结合前期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构建以包括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为前因变量,以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为中介变量,总体兴趣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Amos 23.0对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图2)。 图2 青少年整体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路径 Figure 2 Path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for Adolescents’ Overall Situational Interest ***p<0.001 为更清晰地表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6列出了图2中标准化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由结果可知,在结构方程中:1)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影响只有直接效应,直接效应量为5%;2)探索意图既能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30%,又能通过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为0.6%,总效应量为30.6%;3)感知差距既能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23%,又能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7.2%和1.2%,总效应量为31.4%;4)挑战性只能通过感知差距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3.5%;5)注意需求能够通过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分别为9.4%和9.2%,总效应量为18.6%;6)新颖性对情境兴趣既有直接影响,直接效应量为39%,又能够通过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即时愉悦等变量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0.4%、10.4%、4.4%、6.1%和0.1%,总效应量为61.3%。 表6 青少年整体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 Table 6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Mechanism for Adolescents’ Overall Situational Interest 3.4.2 小学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根据小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分布特征,将各因素纳入结构方程模型,绘制各因素与情境兴趣之间关系的路径分析图(图3)。新颖性、探索意图和感知差距能够直接预测学生的情境兴趣,同时,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还具有间接预测作用,此外,即时愉悦对学生情境兴趣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图3 小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路径 Figure 3 Path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for Primary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p<0.05;***p<0.001 表7列出了小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情况,由结果可知:1)探索意图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23%;2)感知差距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17%,又能够通过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为3.2%,总效应量为20.2%;3)挑战性只能通过感知差距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2%;4)注意需求能够通过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挑战性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分别为6.1%、11.3%和0.2%,总效应量为17.6%;5)新颖性既能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37.0%,又能通过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0.2%、9.3%、2.6%和4.8%,总效应量为53.9%。 表7 小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 Table 7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Mechanism for Primary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3.4.3 初中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根据初中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分布特征,将各因素纳入结构方程模型,绘制各因素与情境兴趣之间关系的路径分析图(图4)。初中阶段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路径模型与学生整体的情况基本一致,新颖性、感知差距、即时愉悦和探索意图能够直接预测情境兴趣,同时,新颖性、注意需求、挑战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还具有间接预测作用。与小学阶段不同,即时愉悦能够正向预测情境兴趣(p<0.05),但注意需求对挑战性的预测效果不显著(p>0.05)。 图4 初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路径 Figure 4 Path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p<0.01;***p<0.001 表8列出了初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由结果可知:1)即时愉悦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6%;2)探索意图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21.0%,又能够通过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为1.3%,总效应量为22.3%;3)感知差距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16%,又能够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3.4%和1.9%,总效应量为21.3%;4)挑战性能够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1.9%;5)注意需求能够通过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9.4%和10.7%,总效应量为20.1%;6)新颖性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39%,又能够通过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0.2%、10.9%、3.8%、3.3%和0.7%,总效应量为57.9%。 表8 初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 Table 8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Mechanism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3.4.4 高中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根据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分布特征,将各因素纳入结构方程模型,绘制各因素与情境兴趣之间关系的路径分析图(图5)。高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方程模型与小学生类似,具体表现为:(1)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能够直接预测情境兴趣,新颖性和感知差距对情境兴趣还具有间接作用;(2)挑战性和注意需求能够间接预测情境兴趣;(3)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预测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图5 高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路径 Figure 5 Path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p<0.001 表9列出了高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由结果可知:1)探索意图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38.0%;2)感知差距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17.0%,又能够通过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为7.6%,总效应量为24.6%;3)挑战性能够通过感知差距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效应量为4.9%;4)注意需求能够通过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8.4%和18.2%,总效应量为26.6%;5)新颖性既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直接效应量为28.0%,又能够通过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间接效应量分别为0.9%、12.5%、4.2%和6.5%,总效应量为52.1%。 表9 高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结构模型的效应分析 Table 9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Mechanism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04讨论 研究构建并检验了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模型结构。为了获得更多重要信息,采用比单一中介模型更有意义的多中介模型,因为,它能够提供更多关于中介相对重要性的信息[26],分析了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在情境兴趣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变量之间关系,比较了各变量对情境兴趣的作用。另外,由于学生的情境兴趣在年级上具有差异,在进行情境兴趣产生机制分析考虑了学习阶段的作用,分别分析了青少年学生总体、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4.1 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促进作用 相关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即时愉悦和探索意图与情境兴趣呈显著正相关。在即时愉悦变量对情境兴趣的预测上,以往研究表明,即时愉悦能够正向预测情境兴趣,即时愉悦是高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体育运动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积极感受[12]。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是,当使用多层回归分析时,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该作用效果被其他变量稀释,如年级变量等;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仅就某一年级或某几个年级学生(多集中于初中阶段)进行调研,而此次对中小学所有年级均进行调查分析,在初中阶段得到与前人一致结果,但小学和高中阶段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从青少年学生整体角度来看,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不具有预测作用。 在探索意图与情境兴趣之间的关系上,与Roure等人的结果一致,探索意图不仅能够通过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还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Roure将探索意图对情境兴趣的直接影响解释为是由于法国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所引起的,法国体育课程以学科掌握和学习过程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关注的是理解与运动表现相关的知识、掌握如何学习体育内容,从而鼓励了学生去探索环境中相关刺激的意图,这种探索意图的强调会增加学生的整体兴趣[27-28]。4.2 感知差距对情境兴趣的促进作用 知识剥夺理论认为个体的情境兴趣是由知识的感知差距引起的,且已得到研究证明,学生感知到的知识差距越大,其情境兴趣越高,学生对知识缺乏的感知是情境兴趣提升的先决条件[19]。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结果支持了Rotgans等人观点,证实了感知差距在情境兴趣的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情境兴趣。 此外,感知差距还能够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感知差距是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变量。Rotgans认为情境兴趣的产生共包括4个要素: 1)记忆检索,当个体面临没有立刻理解的问题或所学内容时,他会从长期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 2)感知差距,如果检索失败,个体似乎意识到已知内容与所需知道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 3)探索意图,这种对知识缺陷的认识能够提升个体消除这种感知差距的动机,促使个体获取新的相关知识; 4)获取知识,获取新的、相关的知识满足了个体的学习动力[19]。对已有知识检索失败可以增强个体的学习,检索失败激励了学习者对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的更深层次加工[29]。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确定感知差距能够引起个体的探索意图。此外,当个体意识到差距时,为了弥补知识缺陷,个体的注意力和学习水平均有所提高,同时也会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因此,认为感知差距在学生情境兴趣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情境兴趣,还能够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促进学生的情境兴趣,是情境兴趣产生机制中的重要的中介变量。4.3 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对情境兴趣的促进作用 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新颖性、挑战性和注意需求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具有预测作用,新颖性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境兴趣,还能够通过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即时愉悦等变量间接促进情境兴趣,新颖性对情境兴趣的总效应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变量中,新颖性能够最大程度地解释情境兴趣的变异。 在新颖性对情境兴趣的直接效应上,与Chen(2001)和Roure(2016)等人的结果不同,得出新颖性对情境兴趣具有直接影响。这与Palmer等人的结果一致,教学技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新颖性是情境兴趣的主要来源[11, 30]。新颖性作为最重要的环境特征还能够正向预测挑战性和注意需求维度,三者密切相关,当学习内容越新颖时,学生对其了解程度越低,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也就说明学习内容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认为新颖性是情境兴趣产生的一个关键变量。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需求与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均呈显著正相关,且能预测学生的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说明当学习任务需求的注意力水平高时,学生感知到的差距越大,探索意图越强烈。注意需求是一种认知需求,学生的体育学习依赖于他们的认知参与,研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需求与探索学习环境的意向有关[31]。学生在探索其所处学习环境时,需要根据自身知识和技能特点建立对环境的心理表征,做出相关的决定和选择,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这一过程说明了注意需求对探索意图和感知差距的直接作用以及对情境兴趣的间接作用。 挑战性能够负向间接预测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挑战性是指与个体能力相关的任务的困难程度。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参与的任务与他们的感知能力水平相当时,他们才会体验到快乐和动机[32]。此外,流畅体验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在学生已有技能水平与其任务的挑战性相匹配时,个体才能够体验到流畅状态,而流畅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的情境兴趣[33]。因此,在教授体育课程时应考虑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在学习新内容时,要尽量降低学习内容的挑战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情境兴趣。4.4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阶段差异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级变量能够影响学生的情境兴趣,当回归方程中加入其他因素时,年级变量依然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因此,认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情境兴趣产生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境兴趣共呈现出2个变化4种结果(图6),具体表现为: 1)在4个模型中的共有路径方面,首先,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能够直接影响情境兴趣;其次,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感知差距能够通过探索意图间接影响情境兴趣;最后,新颖性、注意需求和挑战性能够通过感知差距间接影响情境兴趣; 2)高中阶段学生的情境兴趣产生机制与共有路径一致,即注意需求对挑战性和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作用效果均不显著; 3)在小学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方面,除共有路径外,注意需求对挑战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在小学阶段,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注意力需求能够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挑战性评估; 4)在初中阶段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方面,除共有路径外,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5)在学生整体上,注意需求对挑战性和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作用效果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图6 情境兴趣结构方程模型阶段差异 Figure 6 Analysis of Stag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Situational Interest 在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上,部分验证了前人研究,同时也得出了不同结果,尤其是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存在阶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小学和高中阶段,体育课堂学习的即时愉悦感对情境兴趣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可能存在2种情况:(1)即时愉悦的作用效果被其他因素取代或稀释。多中介模型比单一中介模型能够提供更多关于中介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但由于所含变量较多,某一变量的效果也可能被其他变量取代或稀释[26]导致即时愉悦对情境兴趣的直接效应受到削弱,使得在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分析中即时愉悦的作用效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即时愉悦对小学和高中学生的情境兴趣无影响,“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体育”“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仍非常普遍,体育课程与教学仍存在枯燥无味的症结[34]。本研究所采用情境兴趣的调查均是针对刚刚结束的体育课程,该结果仅代表在当前的小学和高中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愉悦体验无法预测其情境兴趣。上述2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不能确定即时愉悦在小学和高中学生情境兴趣产生机制中的作用,无论由哪种原因引起,结果都提示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堂设计应考虑学生的情绪体验,尤其是使学生体验到愉悦感和运动乐趣[35]。Cairney等人认为愉悦感是衡量体育课程好坏的重要标准[36],它是在体育运动、锻炼等体育活动中的最佳体验,愉悦感能使人对一项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励个体进一步追求这项运动[37-38],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学习兴趣。 2)注意需求对小学阶段青少年的挑战性具有显著作用,说明在该阶段,课堂学习任务的注意需求对学生感知到的挑战性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流畅理论的观点,当学生所参与的活动水平与其自身技能水平达到平衡时才能出现流畅体验[33]。根据注意力的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注意范围有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当学习活动对注意的需求较高时,对小学生的挑战性较高,当学习活动对注意的需求较低时,则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都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这提示我们,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设计中,要考虑课堂所需注意能力和资源是否与学生相应能力和资源匹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学生的情境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得出,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小学和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新颖性、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是初中学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新颖性是情境兴趣产生的发起点,能够使学生直接产生感知差距或通过注意需求和挑战性间接产生感知差距,感知差距是情境兴趣产生的重要运转中心,它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与学习过程中,获得情境兴趣,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愉悦感。05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及各阶段差异研究表明: 1)新颖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感知差距均能够正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挑战性对情境兴趣具有反向作用; 2)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即时愉悦是初中学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 3)小学阶段,注意需求对挑战性具有反向作用; 4)新颖性是体育课堂情境兴趣产生的起始点,感知差距是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运转的中心枢纽,新颖性能够直接或通过注意需求和挑战性间接影响感知差距,感知差距能够直接或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 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提示: 1)采用新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索意图、感知差距和情境兴趣; 2)小学阶段应尤其强调学生的注意资源与其注意能力相匹配; 3)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作为重要依据。 林加彬:负责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并完成主要部分的撰写。 柴娇:负责选题指导、问卷设计以及论文写作指导、修改与审核。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运动乐趣形成机制及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BTY033)。 收稿日期:2021-07-28 修回日期:2021-09-16 出版日期:2021-10-25 责任编辑:许治平 责任校对:王晓微 在线投稿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可跳转至投稿系统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BSU-Journal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排版:徐笑菡 校对:毛静旖、金山、郭佳明 监制:刘天星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