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已落幕,但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上的尴尬场面却留下了后遗症,持续地震荡着国内舆论场。
新一代女乒主力孙颖莎的粉丝群体因不满单打决赛结果而做出的一系列过激行为,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
近年来被多次讨论的“体育饭圈化”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在主流的谴责声之外,也出现了这样一些疑问:
· 何谓“饭圈化”?
· 观赛中的不...
奥运会已落幕,但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上的尴尬场面却留下了后遗症,持续地震荡着国内舆论场。
新一代女乒主力孙颖莎的粉丝群体因不满单打决赛结果而做出的一系列过激行为,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
近年来被多次讨论的“体育饭圈化”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在主流的谴责声之外,也出现了这样一些疑问:
· 何谓“饭圈化”?
· 观赛中的不文明行为是“饭圈”特质吗?
· 除却不文明行为之外,粉丝在赛场上只为自己喜欢的球员加油有错吗?
以及:
·“饭圈”为什么会向体育界渗透?
· 为什么是在乒乓球这项赛事上突出地体现出了“饭圈化”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饭圈文化”
为什么向体育界渗透?
来源 | 创美工厂
01
何谓饭圈?何谓饭圈化?
“饭圈”一词最开始引入时是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与英文“fandom”一词对应。
但在中文语境的使用中,“饭圈”一词所指范围逐渐窄化,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内地娱乐圈(简称“内娱”)粉丝与偶像之间形成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体育饭圈化”,便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内娱粉丝的追星方式,迁移到体育界使用。
粉丝追星,本身并无褒贬,在“拒绝体育饭圈化”这一特定语境中,“饭圈”行为显然不包含所有的粉丝行为,而是指一些引起大众反感的“过激”行为。
为什么饭圈会过激?这就要从饭圈形成的心理机制说起。
电影《Teen Spirit》剧照
02
粉丝的心理认同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曾庆香教授在关于内娱饭圈的研究论文中提出:
“饭圈”之所以能成立、粉丝之所以愿意为偶像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是建立在“认同”这一关键因素之上。
喜欢或欣赏某位偶像,在曾庆香教授看来,是认同链条中的“他者认同”阶段,在饭圈黑话中属于“路人”阶段。
从“他者认同”还要经历“自我认同”的过程,也就是完成“我是xxx的粉丝”这一身份的确认,才会真正成为粉丝。
曾庆香教授分析了3种自我认同的路径。图片来自论文《“饭圈”的认同逻辑:从个人到共同体》
这两种认同之后的结果是:粉丝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自我与偶像联结在一起的“想象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粉丝与偶像共荣共损,偶像的成就代表着粉丝的努力得到回报,偶像的辉煌也就等同于粉丝的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养成系”的粉丝最“忠诚”、黏性最高,因为当粉丝高度参与到偶像一步步“升咖”的过程中,想象共同体不断得到印证,越来越牢固。
电影《ANNETTE》剧照
当偶像遇到不利状况(有时只是粉丝想象中的不利状况),那就是共同体受到了打击,粉丝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偶像,其实质是保护想象共同体、保护自己在共同体中所寄托的情感。
当这种保护走向极端,就会表现为对竞争对手的攻击,哪怕这位“对手”可能只是假想敌。
03
从个人想象到群体狂热
如果说“想象共同体”还只存在于个人层面,那么以应援团为代表的饭圈互动和运营,则将想象共同体推向了一个容纳大量粉丝的真实共同体。
共同的想象以及共同的目标,使得粉丝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极强的归属感,进而从自我认同转向群体认同。
粉丝群体内部获得了强大的凝聚力,并产生了一种同仇敌忾的“革命情谊”。
需要强调的是,想象也好,结成共同体也罢,都只是一种娱乐文化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并不存在褒贬,更不存在道德瑕疵。
但是,这种热切的认同可能使群体走向不受控制的方向。一旦个体在群体中开始丧失独立的判断,转向群体狂热,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过“心理群体”这一概念:
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群体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统一的指向。个性、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消失,群体的所有人会拥有一种集体心理。
这样的群体就被勒庞称为“心理群体”。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群体狂热的状态。
导致这种状态的“特定条件”有很多,无法一概而论。但根据勒庞的研究,这种状态通常会伴随着智力和判断能力的下降,以及冲动、偏执、夸张等极端情感的不断放大。
除了低智和极端情感之外,群体狂热中人们还会因脱责幻想而更加放纵自己的行径。
关于这一点,《乌合之众》书中写道:
仅仅从数量上考虑的话,群体便会比个体拥有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群体发泄自己本能的欲望。
而如果是独立的个人,他是不敢发泄某些欲望的,只能加以限制。
当处于群体中时,某个个人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念头:群体不同于个人,是个无名氏,是不需要同个人一样承担责任的。有了这样的念头,那些约束着个人不敢发泄欲望的责任感就彻底消失了。在群体的激情中,理智被突破,担责的恐惧则因身处于群体之中而被消解。
于是个人可能做出平时完全不会做的事情,表现出与其独立状态下完全不同的一面,借群体发泄自己平时不敢发泄的情感或欲望。
在这次孙颖莎粉丝的闹剧中,出现了大批粉丝咒骂陈梦及其教练“下地狱”“赶紧死”,极尽恶毒的字眼,更有甚者造谣陈梦与教练之间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这种偶像输了比赛之后就对对方运动员疯狂辱骂、攻击、造黄谣的事情,在体育界中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还好目前造黄谣的犯罪嫌疑人贺某某已被警方抓获,大批攻击运动员和教练组成员的账号也受到阶段性禁言甚至永久禁言的处罚。
令人难受的是,名誉的损坏却需要整个粉丝群体来承担。
04
体育真的不需要饭圈吗?
在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有这样一幕非常幽默。
陈梦站在领奖台上配合媒体拍照时,看台上粉丝高喊“孙颖莎!孙颖莎!”,另一拨粉丝则高喊“退票!退票!”。
之所以说是幽默的一幕,除了粉丝行为极度drama和令人尴尬之外,还因为它让人想起了2016年中国足球界的名场面。
足球迷的狂热是众所周知的,在看台上玩人浪、喊口号、打架斗殴以及更多“极端行为”,都是家常便饭。
但足球恰恰是商业化最成功的体育项目之一。
在播客“叭叭叭叭娱乐无限公司”最近的一期节目中,fandom研究者英俊和高蹦指出,体育商业化其实高度依赖“饭圈化”。
一个体育项目需要商业化,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商业化就需要吸引消费者买单,而吸引消费者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制造明星。
事实上,在2013-2014年,国乒曾表现出非常积极拥抱流量的态度,明确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概念,努力想扩大国乒影响力。
刘国梁教练亲自带队上综艺、拍广告,一首魔性单曲《乒乒乓乓,天下无双》,曾掀起过不小的热度。
甚至刘教练还曾在微博宣布张继科、马龙、许昕三人将在次日清晨晨跑的消息,赤裸裸地欢迎三名国乒主力的粉丝前来陪跑,“美男计”的心思昭然若揭。
在2013年一场对内选拔赛上,中国女乒集体献上《国乒STYLE》骑马舞,此后郭焱、冯亚兰和丁宁等人也曾为了国乒的第三次创业,在比赛中间献歌献舞。
种种刻意营销,难道不是瞄准了饭圈、奔着造星去的?
这也是让很多粉丝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明明之前是你欢迎我来,等到我来了,却要被官方点名批评。”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其实应该抵制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
相反,正是粉丝的“想象共同体”和饭圈的“群体认同”,让这群人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圈子里最坚实的经济支撑。
明星通过营销博取崇拜,粉丝在崇拜和认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中获取情感价值,出钱出力,供养整个行业生态的运作。
这种模式并不仅存在于体育圈、娱乐圈,而是几乎所有文化行业,想要扩大规模、想要发展商业化,都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这条道路。
看看相声界、电竞界的“饭圈化”趋势,就可见一斑。
德云社新星
作为在这个生态中真正的“金主”,粉丝理所当然地有权利享受情感价值。
但我们又不想要看到一个极端、狂热,乱象丛生的文化生态。
如何既让文化生态繁荣发展,又要拒绝群体狂热,这是文明进步过程中艰难的一环。
抵制群体狂热,需要越来越多人清醒地意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当自己醒过神来的时候,也去劝同伴一把,拉同伴一把。
目前“五问陈梦”的账号已注销,涉事人员已受到行政处罚。
在各大平台上搜索“孙颖莎”“陈梦”,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陈梦鸣不平,舆论跟着风也渐渐回过味来了。
作为一次教训,这次女乒的闹剧对于中文舆论场的进步,或许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
1. 胡泳,刘纯懿.现实之镜:饭圈文化背后的社会症候[J].新闻大学,2021,(08):65-79+119.
2. 曾庆香.“饭圈”的认同逻辑:从个人到共同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14-23.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9.002.
3. 《体育饭圈化?体育迷才是饭圈“祖师爷”!》.播客“叭叭叭叭娱乐无限公司”
4. 《饭圈狙击乒乓球》.公众号“那个NG”
5. 书籍《乌合之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原标题:《“饭圈文化”为什么向体育界渗透?》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