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八项联动”构建高校心理育人体系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坚持”之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重要议题。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坚持”之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重要议题。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山西财经大学将系统观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高校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垂直管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封闭系统模式变为开放系统模式,形成医校联动、家校联动、五育联动、校际联动、心理咨询中心和学院联动、心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学生问题系统联动、全员联动的“八项联动”整合工作格局,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医校联动,着力构建学生心理防护网。医校联动主张在大健康的理念下,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社会精神卫生健康工作体系之中。山西财经大学积极促进“医校结合”,邀请精神科医生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督导,及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转介,提升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也积极参与医院精神科举办的各种培训、实习、进修和督导活动,提升自身的诊断和咨询水平,确保大学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和预诊工作的有效性。 家校联动,着力加固学生心理支持力。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角度看,家庭系统是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来源,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能离开家庭和社会所构成的大系统而独立开展及运行的,只有学校、家庭及社会专业机构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合系统,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山西财经大学创新开展家校合作工作,通过开展家长课堂、发放家长手册、普及家庭教育方法知识、推送网络文章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在日常家校沟通过程中,注重渗透学生心理状态分析,运用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与家长交流,进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育联动,着力提升学生心理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感恩、宽恕、希望、爱、合作、思维、创造、乐观和坚韧。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围绕以上因素设计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此理念下,山西财经大学创新开展“五育健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体系,努力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校际联动,着力获得学生心理新资源。系统观具有开放性特点,系统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抑制系统内容的熵的增长,从而实现系统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各种心理育人元素资源有效流动和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化发挥心理育人主体的作用。在此理论指导下,山西财经大学积极与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通过案例交流督导、学生案例分析、工作方法借鉴、师资互聘等方法互相帮助,保证资源共享,形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态势,降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 心理咨询中心和学院联动,着力打造学生心理保障伞。系统观认为,系统的平衡来源于反馈,反馈是把系统输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具有把系统调节到理想状态的功能。山西财经大学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设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各学院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切实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垂直管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心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着力完善学生心理浸润体。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往往把学生的问题看作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事实上,大学生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青年末期和成年早期的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引起的,是发展性问题,其内在蕴含着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若能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山西财经大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融合,逐步将心理元素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将党建与心理品质教育相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生问题系统联动,着力增强学生心理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是人格发展关键期,他们要面临进入社会、身份转变、职业选择、择偶等多个重大人生问题。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他们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心理较为脆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其特点,才能真正做到精准研判,将心理教育工作做到位。针对此情况,山西财经大学以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为基础,对大量案例进行编码分类,构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系统。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放矢。 全员联动,着力加强学生心理协同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作内容应包含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校不仅应在新入职教师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应聘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还应开展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从而形成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的中心任务和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心理能力应对生活和学业压力完成学业的一项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系统观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目标,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中,以及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中,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 (作者系山西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4版 “阿里萨20岁,费尔米娜16岁。这是恋爱的最佳时节,身体如杧果,由翠绿转为黄色,散发出将要成熟的清香,心情还很青涩。”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对爱情的诠释,既精准又优美。 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正处于“杧果”时期,爱情是他们绕不过的话题。客观地说,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了许多,精力更加旺盛。在荷尔蒙的“怂恿”下,他们更容易冲动,遇到的情感问题也更为复杂。在我遇到的案例中,有学生偷拿家中几百元钱,在暗恋的女生家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只为了放学后能多看心上人几眼;有的因失恋狂饮一瓶烈酒而入院抢救;还有的因为感情问题站上楼顶……他们在青春的情感中迷茫、迷失,甚至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我常常感叹:爱情这门课,究竟该怎样教给学生? 小说可以展现人生的无数种可能,阅读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单纯的教师讲授所不能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爱情主题为核心的阅读拓展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经典名著中体验人生,在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例如,面对失恋,很多学生往往难以走出情绪低谷,有的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试图挽回爱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教师即使施加再多的心理干预往往也收效甚微。这时,我们就不妨求助于文学作品。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失落与重寻的故事。书中人物阿里萨在遇到情感挫折时,他的母亲激励他说:“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因为那是一个严酷、吝啬的国度。” 这句话的力量有时胜过教师一万句的“语重心长”。有个陷入情感困扰的学生读完整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后说:“不管身处怎样无情的世界,不管是面对霍乱,还是社会的重重阻碍,我们都应坚持内心的真情,让它贯穿我们的一生。真情可能会在中途失去,但失去并不代表永远无法找回。我们要永葆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唯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有深度的生活,才能让生命在深情中成长。”你瞧,如何理性地看待爱情的失去,书中已经给了她最好的答案。 青春爱情中坠入爱河是令人欣喜的,尽管情绪会跌宕起伏,学业成绩可能会下滑,但毕竟青春期的朦胧情感是纯洁的,是令人心动的。然而,失恋给青春少年带来的可能是“暴风骤雨”,甚至是创伤体验。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失去、伤痛中获得成长。因此,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了心理课程“学会分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两人互动的“蛛丝马迹”中敏锐地捕捉到亲密关系出现的裂痕,及时提醒青春少年理智地刹车、止损,不必为此耽误学业,不要继续投入“恋情”不可自拔,甚至做出伤害自己身心的极端举动。只有自己夯实学业,一路成长得更丰盈,才会寻觅到真正适合你的情感。 通过这门课程,我引导学生探寻爱情幽深而丰富的不同侧面,教会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爱和亲密关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涩的青春期。 在这里我向各位教师推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跟梁老师重读文学经典》一书。这本书是我设计课程时的指导用书,也是我和学生的共读书目。我与学生通过梁永安先生细腻的笔触,一起品读了《苔丝》《呼啸山庄》《面纱》《走出非洲》《霍乱时期的爱情》《雪国》等十部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还在课堂上一起欣赏了相关的影视作品。学生的反馈十分积极。 未来,我也会持续为学生设计更加符合他们年龄特点、解答他们情感困扰的心理辅导课,途径和方法可以更多元,从而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5版 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共同宣布,“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增职业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序列。2022年6月14日,人社部再公示18个新职业,“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又一批绿色新职业,随之而来的是“ESG”概念的火爆。 ESG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因素,是评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的一种标准。尽管ESG对我国而言尚属一个新概念,但随着全球减碳目标的临近和政策压力的增大,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ESG领域岗位与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急剧攀升。我们不难发现,在主流网络招聘平台上,部分企业的ESG相关职位薪资颇为诱人,年薪从20万至100万人民币不等,甚至有说月薪15万人民币的,这一薪资水平在如今冷峻的求职市场中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ESG不仅被视作一个充满机遇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作为一种必备技能来看待。掌握ESG理念和技术的人才,有望为传统工作领域带来转型。 以“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在ESG就业蓬勃发展的“暖春”,可有怎样的作为呢? 职业学校需要审慎开设ESG新专业、新课程。与其盲目跟风设立新专业,不如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ESG元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解决能力。这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曾几何时,我们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式:缺什么,便设立专门课程来补充。缺职业素养,就开一门“职业素养”课程;缺工匠精神,就开一门“工匠精神”课程;缺劳动教育,就开一门“劳动教育”课程。殊不知,这将导致专业学习时间在有限的学时中被不断挤压。通过增设课程以弥补育人手段不足的传统思维模式需要被摒弃。与其增加一门孤立的ESG课程,不如将ESG理念巧妙、有机地贯穿于3—5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ESG实践较为先进的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或邀请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ESG岗位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当然,并不能奢望通过几次参观、几场讲座就解决多大问题。而如何将企业现场学习、外聘企业专家讲座的实际收效做深做实,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此外,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ESG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进在ESG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ESG素养并非通过几门课程或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轻易获得,而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跨专业项目合作,让学生在参与并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际工作任务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ESG素养,将ESG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ESG素养,能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对ESG的思考和理解。而确保这一过程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建立并坚持真正有成效、例行的集体教研活动。 最后,我想说些题外话。职业教育需要积淀与深耕。对于紧跟流行趋势而快速开设新兴专业的做法,我持保留甚至批判态度。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职业院校能够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在双方需要的时候“秀恩爱”,而是实实在在地构建产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那样的话,不追热点也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5版 本报讯 近日,由海南国际酒店与健康休闲职业教育集团主办,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来自海南省19家酒店和4所相关专业高校的75名选手参加比赛。 大赛分为四个赛项,客房服务要求选手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展现出优质的客房服务精神;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和酒水服务赛项则要求选手熟悉相应的流程,包括餐桌布置、席间服务、酒水服务、甜点服务等,全面展现出选手的服务技能。 据了解,海南国际酒店与健康休闲职业教育集团是由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牵头,联合海南高等职业院校等16家院校、7家行业协会、60多家酒店及企业共同组成的发展“共同体”,是集人才培养培训、人才供求和职业教育信息沟通、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为一体的合作平台,于2023年成立。 此次大赛是该集团首次举办职业技能赛事,也是海南省落实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精神,促进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实践。通过竞赛活动提升海南省旅游餐饮行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建设海南自贸港提供更多高层次、高水准的现代酒店服务人才。 (安亚卓 荆天宇)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5版 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特征有不同的描述。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比喻有很多,如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无论园丁也好,还是工程师也罢,都是具体操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掌握并运用许多工具。教师也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工具是广义的说法,包括各种教具、方法、技术手段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应该备有多种类型的工具箱,理论上说工具箱里的工具越多,越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工具箱就是教师众多工具箱中的一种,主要是用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这个工具箱里存放着多种工具,比如确立教学目标的工具、设计学案的工具、创设情境的工具、渲染课堂学习气氛的工具、课堂提问的工具、评价学生的工具、评估课堂的工具。在备有多种类型工具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工具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客观上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特质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教学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并没有一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使用工具的方法,但只要教师用心反思,还是能找到相关规律,提升使用工具的技艺和能力。 最近听了两位外教的课,发现他们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也就是他们拥有许多提问工具。一节课里教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答问兴趣、学习兴趣。比较有趣的方式有—— 击鼓传花式提问。教师先设定三个学生答问,他们回答之后可以点名其他同学回答新的问题,这种方式充满游戏性质,可以激发学生的答问兴致,回答问题像做游戏一样,学生热情洋溢。 盲选式答问。教师设定从1到20的20个数字,学生面对数字并不知道背后的问题,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盲选。很显然这种盲选也有相应的趣味性,因为事先不知道数字背后是什么问题,所以会很兴奋地作出选择。 抽题式答问。与盲选式答题原理相同,教师事先将问题打印在纸条上,将许多折好的纸条呈给学生,让学生抽取其中一张纸条并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抽取之前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抽取后再来回答,因此也具有盲选式的游戏性质。 按铃式抢答。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按铃,三个学生上台,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宣读问题,其他两个学生进行抢答,先按到铃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加分,回答错了,另一个学生还有机会两次抢答。这种游戏玩的是拼手速,看谁手速快,也有点刺激性。 有意思的是,教师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个真的话筒(无须开扩音),让学生手持话筒回答问题,至少有一种正式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应该说,两位外教使用了多种工具进行提问,从课堂现场看,学生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被调动起来了,以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个效果还是明显的。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些同类型的工具不宜多次重复使用,反复使用必然降低工具的效益。再说盲选式答问和抽题式答问,其特点有点类似于买彩票,学生事先并不知晓,全凭自己撞大运,题目难易不一、方向不一,与学生个体的适配性就全凭运气,这样一来提问的针对性就差一些,或者说根本就无法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目的提问,因材施教的意义就减弱了。因此这样的提问只能设置一些普适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提问工具在一堂课中不宜多用,适可而止,因为说到底只是趣味而已。 但我仍然要鼓励教师去学习并积极掌握更多的教学工具。当每个教师具有多种工具的使用经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更为活跃,更容易产生过往课堂教学可能没有的创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一种教学工具的每一次使用,都使教师积累了一种教学生活经验,教师教学生活经验的丰满将会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自身教学专业性的发展。 (作者系特级教师、上海金瑞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2版 在我迎来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时,刚开始接手还不熟悉班里的情况,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数学课上,总有几个学生把“差不多”挂在嘴边,计算时点错小数点,回应说差不多;回答问题时逻辑顺序弄反了,说差不多;方法思路完全错了,结果很接近,还说差不多;上课迟到了一会儿,也说差不多…… 一次,我们学百分数的时候,“差不多”先生又不期而至。把1+1%写成了1-1%,这次没等学生说话,我先开始说“差不多”了。“同学们,我们知道101%和99%差不多,可是如果你每天进步1%和每天退步1%有多大差距呢”“现在的你是1的话,每天进步1%,1天那就是1×101%,2天就是1×(101%)2,3天就是1×(101%)3,一年就是1×(101%)365,而每天退步1%,一年就是1×(99%)365,你们知道1.01365和0.99365差距有多大吗”。 学生有的瞪大眼睛看着我,有的已经开始演算起来,还有的凭感觉小声地说:应该差不多大吧…… “那好,我们在电脑上用计算器算一下吧。” “哇!”教室里一片惊叹声。 “不会吧!” “怎么可能?” 1.01365 ≈ 37.8,0.99365 ≈ 0.03。 教室里一下静了下来。 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了一句:“101%和99%还差不多吗?你想每天进步1%还是每天退步1%呢?不着急回答,今天的数学作业回去写一下关于101%和99%的感想。” 第二天, 当我看到他们写的厚厚的感想,我知道这个例子可能起作用了。还有学生特意给我写了一句话:王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数学作业本上写作文。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差不多”先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了。偶尔出现一两个“差不多”先生,也会受到孩子们的“群起围攻”。一个小故事或许会使学生眼前一亮,时间长了很可能就淡了。借此机会,孩子们在班内自发组织了活动,每天一分钟,每天一页书,每天打卡……他们用行动积累点滴,用毅力铸就未来。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掺和,几个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但是理论始终有距离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点滴的重要,体会到坚持的力量?我选择了数学里面的指数函数,时间的积累在这里不过是指数的改变,底数小小的差别在指数增大后竟有如此巨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世间沧桑千百年,数学弹指一挥间;这就是积累的成果,小小差别不起眼,坚持不懈不等闲。 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严谨”的种子,倾心培育,剩下的交给时间,我们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小学部)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2版 在进行同课异构时,不同教师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有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侧重点进行差异化处理,有的改变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编排,还有的侧重于组织形式各异的学生活动,以此共同实现同一课程内容下教学方式和效果的异构。而我在第三次执教《设计制作小车(一)》时,则是通过对设计制作小车的材料进行改变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设计制作小车(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7课,这节课是一节运用本单元所学关于运动和力的科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实践的课,与第8课同为该单元的总结课。教材中为了给学生设计制作小车搭建支架,不仅明确了工程设计任务“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还以图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设计制作小车的材料,并要求学生基于提供的材料完成设计一辆小车的任务。 我第一次执教该课时,严格按照教材设计意图,让学生基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仅给学生提供一个硬纸盒作为车身,同时只提供一个气球和一根橡皮筋的情况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受到材料的限制,只考虑了动力的选择和各个部件的连接,忽略了车身的大小、形状,以及橡皮筋长短、气球大小等因素对小车的影响。小组内学生没有激烈的思想碰撞,仅简单把如何连接以及使用什么动力表达出来,导致汇报交流中无话可说,缺少创意想法。反思本节课,因为给学生提供的材料选择余地小,所以学生思维空间狭窄,设计图雷同。这节设计制作小车的课更像一节制作组装课,缺少设计的深层次思考和呈现,没能很好地体现工程设计的内涵。 怎么让学生的思维打开,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有设计思考呢?我在第二次执教时,设计任务为“设计一辆具有动力,能跑5米的小车”,减去计时环节,任务简单化。我着重在材料上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提供了三种大小不同不带盖子的盒子:“大硬纸盒(20厘米×10厘米)、小硬纸盒(12厘米×6厘米)、亚克力盒子(15厘米×8厘米)”,大小不一的两个气球,长短不一的两根橡皮筋,两组大小不一的轮子,还有剪刀、胶水等材料。我试图通过材料的多样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影响小车行驶距离的各种因素,这不仅包括动力因素,还涵盖了车身大小设计以及动力与车身结构之间的匹配等因素。课堂上,每组学生在小组讨论设计时,都能围绕选择哪种车身能跑得更远,大气球合适还是小气球合适,橡皮筋长短的区别以及利弊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呈现出的小车设计图也各式各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多种选择材料时,思维明显活跃了,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多了,每个学生都会思考影响小车跑远的因素,像小设计师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全班形成了多种让小车跑远的解决方案,与第一次执教相比更接近一节设计课。 给学生提供多种车身和动力的选择,虽然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也让学生顺利完成了小车的设计,但是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距离真正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怎样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大,创新意识得以进一步加强呢?能不能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并可以随意改造来替代原来固定形状的车身呢? 我在第三次执教时,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胡萝卜代替原来三种大小材质不同盒子做车身,其他材料不变。胡萝卜便宜又好找,相对于盒子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车身可削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车身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间挖空的,硬度足以支撑各种各样的改造,符合车辆行进的要求。原来两次教学我出示盒子时,学生自然而然想到这是拿来当车身的,而第三次教学出示胡萝卜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大家都提出了疑问,这是拿来做什么用的?当所有材料介绍完后,学生才反应过来,只能用它做车身,但能做车身吗?怎么才能让它成为车身的样子呢?学生的思维广度不断开拓,头脑风暴螺旋上升。小组合作研讨时,有的学生想把胡萝卜削成方形,但马上有学生提出流线型更利于行进的想法;有的学生想把胡萝卜挖空减轻重量,马上有学生提出不能太轻,太轻容易打滑;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车身顶上开条槽便于吸管和气球的安装;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采用双动力系统……设计前的讨论,学生基于原有知识储备再重新定义车的概念,创意无限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该想法的办法,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想法,最后以三视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小车设计。课堂汇报交流时,每个小组提交的小车设计图想法各异、精彩纷呈,但都有按设计图进行制作和物化的接地气设计。可以说,一个小小的胡萝卜,激发了学生对小车的重新认识和定义的兴趣,一个小小的胡萝卜给予学生大大的思维空间,一个小小的胡萝卜给了学生无限的可能。 纵观三节课,虽然目标一致,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相同,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差异很大,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需要经历不断改进的过程,直至满足要求”这句话的意义。通过三节课的对比,以及与工作室伙伴的互动交流,我对素养导向下的科学工程设计课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是工程设计要尽量接近真实的设计,而不是想象中的设计。学校的教育教学往往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很多模拟活动为了适合学生,降低难度,减少干扰,把现实复杂的活动做成了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活动,这样的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现实活动大相径庭,导致学生对现实活动有错误的认知。我认为,教学在顾及学生的学习基点和实际能力的同时,要将设计活动尽量与真实的设计接近,让学生了解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是什么。二是工程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而不能让支架成为制约创新的阻碍。工程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类似工程设计课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设计制作活动的支架,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沿着学习支架往深处走。但有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有可能反而成为学生自由思考和创新的阻碍。因此,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具开放性的学习支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可能,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发展。三是工程设计要给予学生思维空间,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束缚学生思考。类似于《设计制作小车》这类工程设计课,教师既要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又要开阔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课堂上教师就不应被教材束缚,而应该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更大的发挥余地,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实施过程中,不论第二节课给学生多种材料选择,还是第三节课给学生胡萝卜,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改造空间、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设计一辆小车应考虑哪些方面、哪些因素,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这样的设计就是通过材料的小改变,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让课堂内的工程设计更接近实际。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2版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