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一书。为答谢读者支持,「5G行业应用」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再次为大家赠书10本!文末附赠书活动细则。
文 | 开山
全文13000字,预计阅读25分钟
(一)共享出行发展概述
(1)共享出行概念和现状
1.共享经济
...
本文来自《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一书。为答谢读者支持,「5G行业应用」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再次为大家赠书10本!文末附赠书活动细则。
文 | 开山
全文13000字,预计阅读25分钟
(一)共享出行发展概述
(1)共享出行概念和现状
1.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指拥有闲置资源或物品的机构与供给方通过有偿共享资源使用权的方式给他人,在使资源方获得回报的同时为闲置的资源创造价值。共享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使用户以较低的价格使用或整合供给方的闲置资源,使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获得经济收益。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共享经济作为高效利用社会资源的商业模式,可在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提供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的同时,释放社会资源的潜在效益,并提升其流动效率。
随着中国众多共享型企业切入共享经济市场,同时在中国共享经济领域受资本关注度愈发提高的趋势下,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己从2017年的2077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3773亿元,CAGR为17.6%。
2021年我国共享经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881亿元,同比增长约9.2%;直接融资规模约2137亿元,同比增长约80.3%。不同领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突出,办公空间、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领域共享经济发展较快,交易规模同比分别增长26.2%、14%和13.2%。随着共享服务与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共享经济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趋势。
2021年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受监管政策、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领域共享经济市场格局加快重塑,竞争更加激烈,多元化商业模式的扩充和创新更加重要;二是一系列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出台,共享经济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持续完善;三是共享经济市场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宏观经济下行持续承压、平台治理和监管强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共享经济企业预期;二是共享经济平台在参与主体、价格行为、用工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合规化水平急需提高;三是平台企业存在数据过度收集甚至是非法收集、数据滥用、数据泄漏等多种潜在风险,数据安全治理面临新挑战;四是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高的合规成本,企业“走出去”面临新挑战等。
2.共享出行
汽车共享出行指多人合用一台车的方式,且开车人对车辆仅有使用权。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共享出行逐渐步入居民生活。其中,除了私家车自驾此类非共享方式外,拼车、快车、专车、分时租赁、长短租车均为共享出行。汽车共享出行可有效解决交通供需矛盾,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汽车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分类来看,其包括B2C、C2C等主流运营模式以及B2B2C。
汽车共享出行作为一种消费者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以及与他人共同乘坐或共享的新兴交通方式,同时在中国交通拥堵、人均出行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可对中国出行市场带来较大变革。中国共享出行用户数量从2016年的3.7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5.7亿人,CAGR为11.4%。用户数量的增长可以为中国汽车共享出行提供较大的、规模化的用户基数。
目前中国共享出行主要以单车和汽车为主,并形成用户端、云端服务器、出行工具三者间的应用闭环,同时依赖各种高新技术完成出行全过程。
从发展态势看,在交通出行领域,2021年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31.9%,占比较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除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之外,监管趋严成为网约车客运量占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合规化进程加快推进。2021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快推进网约车合规化的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依法依规开展经营,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运行。各地监管部门不定期检查网约车是否合规运营,并对不合规的平台进行通报与行政处罚。各地规范的出台,对推动当地网约车市场健康、安全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网约车的跨区域经营条件限制、车辆合规化率要求提高等因素使得各地网约车清退数量短期内不断增加,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的客运量比例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出行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关注,头部平台企业受到网络安全审查,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头部企业的司机端和客户端的增量入口被切断,新的平台成长和顾客消费习惯建立需要时间,短期内造成网约车客运量诚少。
中国共享经济与汽车共享出行的相关利好政策为行业提供增长基础。2016-2021年发改委、国务院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支持共享经济与汽车共享出行的政策,中国汽车共享出行行业在此背景下将迎来发展良机。
(2)共享出行驱动因素
1.消费需求与环境
中国较高的手机上网用户数量与城镇化率的提升为汽车共享出行提供发展基础,同时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发展受有驾无车人群的出行需求以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驱动。
中国有驾照但没有私家车的人员数量要高于中国汽布保有量。同时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的交通堵塞情况。汽车共享出行可通过提升单车的运载率减轻交通压力,以及为有驾无车人群提供租车、网约车、共享车等服务。
2.社会价值凸显
汽车共享出行的社会价值在于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以及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在中国巡游出租车发展受限、保有量下降的背景下,将迎来发展良机。
以共享汽车出行中的网约车服务为例,网约车服务可通过提升汽车乘客搭载率以提高汽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居民的出行成本。此外,网约车以及共享汽车的服务可通过降低汽车的空置率来缓解部分城市的交通拥堵压力。同时,可为社会提供如专车司机、网约车司机、汽车出租公司等岗位以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与收入机会,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
由于巡游出租车直接受政府监管,以及牌照发放受限的背景下,中国巡游出租车客运量增速与出租车保有量的增速总体也呈现下滑趋势。传统出租车相较于网约车服务存在价格过高、服务单一等问题,因此中国出租车保有量与客运量的下降可为汽车共享出行中的网约车服务带来发展机遇。
(3)共享出行制约因素
租车服务模式受监管力度较低、分时租赁模式运营成本过高、基础充电设施不足等痛点是制约中国汽车共享出行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租车服务模式受监管力度较低。中国汽车共享出行中的细分赛道P2P租车主要以轻资产运营路线为主,为车主与租车用户提供信息匹配平台,可使私家车提升使用率并为提供者获取利润。但由于该细分赛道进入门槛较低,且缺乏严格的第三方监管,导致车主与租车用户间缺乏信任度,使用户的复购率以及用户黏性较低。
分时租赁模式运营成本过高。分时租赁是汽车共享出行行业内另一细分赛道,用户可按个人需求与时间预定的小时数来缴费,从而获取汽车随取即用的租赁服务。但其在主要城市的办公与商业区域内存在车辆折旧费与停车成本过高的问题,整体较高的运营成本给服务提供方带来现金流压力,从而影响服务提供方的利润。
基础充电设施不足。中国共享出行市场中的汽车主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截至2021年10月,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到678万辆,而充电桩的数量仅为187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仅为百万余个。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存在供需不平衡、排队充电等现象,汽车共享出行的充电难问题潜在地加大了服务提供商的运维成本。
(4)共享出行政策分析
在现代社会,居民衣食住行的信息化、互联网化都是时代大潮下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出行是我国最早实现互联网化的产业之一,网约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新业态近10年来不断涌现,为出行行业的发展进步开拓出新的道路。在低碳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共享出行低消耗的特点也大有可为。
1.中国有适合共享出行模式发展的土壤
虽然共享出行概念最早并不是起源于中国,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无疑已经是共享出行领域最大的市场,中国有适合共享出行模式发展的土壤。根据公安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1年6月份,全国机动车保有达到了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已经成为100年来首个在汽车保有量上超过美国的国家。但如果看人均车辆保有量,我国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较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明显差距。
随着我国车辆保有量的继续提升,国家除了加强基础设施修建,发展公共交通外,也有动机通过政策鼓励私家车辆提升运载效率来降低整体拥堵情况。作为居民,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便捷出行渠道,以缓解交通拥堵或公共交通缺失对日常出行的限制。
总之,我国具有人口密度大、车流密度大、公共交通发展程度不均衡、核心城市交通拥堵等特点,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享出行行业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
2.庞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共享出行平台企业的发展
除了良好的生存土壤,中国旺盛的需求也促进了共享出行平台的发展。我国是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量城市手机用户决定了共享出行在发展初期就能够拥有大量潜在用户。
另一方面,与网约车业务直接对位的巡游出租车业务发展始终受限,也促成了网约车业务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至今的近20年间,我国出租车牌照数受到严格限制,仅从90万张左右增长到110万张左右,年均增速不到2%。如果看北京、上海这类核心城市,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出租车数量基本没有增长。在打车软件出现前,大城市打车难的问题已经被广泛讨论。
共享出行平台的盈利模式类似中介机构。平台通过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帮助客户实现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依靠提供的有效信息向客户收取合理佣金,从而实现资源供给方、需求方和平台本身的共赢。
与传统中介机构不同的是,共享出行平台的匹配对时效要求高,且匹配双方的位置信息、车辆的行使状态在不断变化,平台需要同时快速处理大的需求,并通过合理的资源匹配机制与路径规划帮助司机与客户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共享出行平台的核心价值。
(5)共享出行行业发展概述
1.萌芽期:汽车租赁率先引入互联网技术,快的和滴滴相继入局
共享出行将出行的供需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该业务模式首先被应用于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2010年5月,易到用车成立,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2012年,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相继成立。随着各路资本相继入局,快的和滴滴打响补贴大战,最终于2015年完成合并。此后,网约车平台不断整合,形成一强多极的局面。
2.爆发期:共享单车行业野蛮生长,政策出台推动行业整合
为解决短途出行问题,同时作为中长途共享出行的补充,共享单车行业应运而生。2015年,ofo和摩拜开始运用低廉的骑行费用和免押金政策抢占市场。与此同时,各类企业纷纷入局,行业出现野蛮生长态势。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共享单车行业进行自我调整与整合,行业进入洗牌阶段,最终形成美团、哈罗、滴滴三个全国性共享单车巨头,以及数个地方性共享单车品牌共同竞争的新格局。
3.发展期:资本市场趋于理性,政策加码带来新机遇
自2017年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共享出行投融资事件与金额逐年下降,资本市场热度冷却,行业内部开始整合。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相关政策的推出,共享出行领域逐渐步入成熟期,并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共享出行覆盖的领域呈现多样化特点,可选的共享交通工具种类包括自行车、电单车、汽车和其他公共交通。共享的模式涵盖了拼车、顺风车、网约车、租赁等。根据不同的城市生活圈和范围,人们可以结合不同共享出行方式的优劣势,个性化地进行选择,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能高效地利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城市交通设施等资源。
(1)网约车
1.行业概况
网约车,全称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接运力(驾驶员、车辆)和乘客,提供非巡游出租车服务的经营活动。其核心的商业逻辑比较简单,利益关联方主要是平台、司机、车辆和消费者四方。平台分别对接司机、车辆和消费者,通过有效供需匹配赚取整个出行系统效率提升的钱。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通过网约平台打车,平台匹配运力完成服务,消费者为打车服务付费,平台从交易金额中抽成(5%-20%不等)。整个网约车市场根据运力归属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网约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四种主要形式。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4.8万本、车辆运输证155.8万本。2021年12月共收到订单信息68123万单。2021年12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7家,其中订单合规率最高的是享道出行,最低的是花小猪出行。按订单合规率从高到低的分别是享道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携华出行、蓝道出行、阳光出行、妥妥E行、招招出行、及时用车、神州专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帮邦行、美团打车、万顺叫车、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
网约车和出租车日完成订单总量已经超过高频核心用户总数。快车和出租车的客单价约30元附近,日均打车1次的话,月均交通花费金额超过1000元,对于月薪低于5000元的用户,交通花费占薪资比例已经超过20%,这样的支出是月薪5000以下的用户难以高频承担的。目前网约车业务正在触及第一层天花板。
共享出行是未来发展趋势,网约车市场空间广阔。根据灼识咨询效据,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支出为2330亿元人民币,共中网约车、出租车网约招车、顺风车、代驾分别占75.11%、14.59%、5.15%、5.15%。2025年,中国共享出行总支出为8620亿元人民币,共中网约车、出租车招车、顺风车、代驾分别占81.21%、9.28%、4.29%、5.22%。从2020年至2025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支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9.9%。
网约车出行市场平稳增长,疫情好转后需求有望快速增长。2022年1月全国网约车市场订单量为7.04亿单,环比上升5.3%。2021年3月完成订单量超过30万的订单仅有14家,2021年12月快速增长到17家。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出行需求逐步增加,网约车订单有望出现反弹趋势。
网约车市场格局动态调整,滴滴出行市占率降至八成左右。在网络数据安全审查背景下,网约车市场格局动态调整。从市场格局来看,滴滴市占率从2020年10月的89%下降到2022年1月的70%左右。与滴滴出行为首的C2C运营模式相比,享道出行、T3出行等B2C运营模式的网约车平台,合规率相对好。
网约车合规化进程有望加速,网约车运力供给预计有所下降。近期,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修订发布通知,加强网约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一是增加了事前联合监管要求,二是完善了全链条联合监管事项,三是细化了全链条联合监管流程。预计在2022年严格监管的局面下,各平台将会更加注重司机和订单的合法合规程度,这必然会造成平台成本增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约车的平台客单价格将有所提升,但这也是市场良性竞争的体现。
2.发展趋势
网约车产业链包括上游(运力和第三方资源)、中游(平台)和下游(用户),其中平台处于核心地位。网约车平台作为撮合交易方,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平衡好司机收入、乘客成本以及平台佣金的关系,任意一方失衡都会导致供需不平衡。三大要素为:“司机—车—乘客”:
第一,司机。无论从企业端还是需求端来看,对司机都有更多更精细化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无论从增强司机管理,还是从提高司机认同感与服务意愿的角度,企业都有很重要的责任。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司机的合作方,网约车企业也在积极地从准入机制、司机成长路径、司机行为规范的建立,以及司机在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奖惩机制等不同维度,不断探索司机的体系化管理制度,提升司机的服务意愿和服务质量。
第二,车。整个行业中很多B2C平台开始向C2C轻量化转型。滴滴本身近似C2C模式,而对于一些后发的以车企为背景的企业,比如曹操出行和首汽约车等早期以B2C为主的企业,目前正在向C2C方向转型。首汽约车2018年就开放了加盟模式,到2020年,实现了全面的轻量化;曹操出行2019年开始尝试轻量加盟模式,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运力的情况下推出了pro-A政策,开放司机自由度,吸纳更多司机加盟,为企业的服务提供更多保障。
从后发平台转型角度看,整个行业更加希望下压成本,更多聚焦服务升级。但转型需要一定过程,也存在部分背靠车企的玩家继续采用B2C模式。例如,T3出行是典型的背靠车企的企业,在2020年有很大增长,其转型移动出行的逻辑在于希望探索更多汽车销售模式,探索更多收入模式。
第三,乘客。聚合模式加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竞争格局。地图服务厂商、本地服务厂商等纷纷加入这一领域,如高德、携程、美团等。
网约车存在如下模式:
(1)C2C模式
C2C模式(个人私家车服务个人消费者)即专车公司仅提供平台,车辆和司机来源于汽车租赁公司或私家车辆接入(私家车挂靠)。秉承共享经济理念,公司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商务车服务平台,通过网站或移动端APP将有用车需求的用户和汽车服务提供商(如私家车拥有者、汽车租赁公司等)进行匹配并形成交易。公司扮演中介角色,只负责供需信息的匹配,不提供车辆资源也不承担车辆的维护成本,不拥有车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C2C虽然流程简单、运行高效,但是安全问题是C2C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C2C模式下的轻资产模式导致供给侧组织与管理能力无法达成有效的监管和约束。
(2)B2C模式
B2C模式(网约车企业服务个人)由专车公司自备车辆和专业驾驶员为用户服务,类似于出租车公司自营,本质是城市交通体系的一环。专车公司自己购置车辆并聘请专车司机,为用户提供专车服务。以神州专车为例,它的模式是以长租+短租结合模式向神州租车租赁车辆,司机为全职专业司机。因为其采用车辆集中采购+规模化运营,成本固定,随着规模与量级提高,单均的成本就会下降。规模与量级上来之后,总利润提升会摊薄单均成本的压力;其次全职专业的司机,从服务上来说也比业余的人要好很多,能够保证成本结构最优和用户体验更好。B2C模式对车辆的高要求、司机的严把控、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相对来说有更好的客户体验,也符合网约车上行到高端市场的需求,相较C2C模式而言具有更低的政策风险,但是运营成本增加。
(2)汽车分时租赁
1.行业概况
分时租赁是一种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小微型客车自助式车辆预订、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
国际上,汽车分时租赁由来已久,伴随2010年全球共享经济大爆发传入国内。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B2C汽车租赁服务,相比于传统长租类汽车租赁服务,分时租赁租期时间更加灵活,用户可选择性强,租车流程更简洁,“租—用—还”过程在线全流程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分时租赁场景定位城市中短途出行,形成交通结构补充。以中国一线城市为例,分时租赁覆盖的最常出行距离为25公里±25公里,该距离覆盖与公共汽(电)车重合度相较低,与网约车、出租车服务距离重合度较高。同时,分时租赁在性能、体验、灵活度上完全匹配私家车出行,因此成为城市内交通系统以及城—郊公共交通网络边缘系统的有力补充。
尽管分时租赁平台表现各有不同,但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和车企方面推动的影响,绝大多数分时租赁平台投放车型以小微型电动汽车为主。车企背景运营商主要采用自家品牌车辆,互联网创业运营商因其资源触及和运营策略的差异,投放车型与品牌呈现低端低速电动车和高端豪华品牌车两种模式,租车公司背景运营自带车辆,投放车型最为广泛。
随着基础设施覆盖面扩大、地方性行业政策支持落地等条件成熟,以及分时租赁用户习惯养成,分时租赁平台在车辆投放、价格、车辆利用率、周转率等方面将会有所提高,分时租赁将会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未来随着L3级自动驾驶的广泛落地,分时租赁将在服务范围、市场业绩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有如下驱动因素:
政策方面,基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分时租赁享多重利好。分时租赁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多方政策驱动,产业层面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家级战略为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分时租赁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下游,将直接受益;行业层面上,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分时租赁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平台层面上,政策对于分时租赁的官方认可,打破了合规桎梏,极大的促进行业发展。
社会层面,道路资源增速缓慢,车、道匹配不均推动分时租赁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拥堵和环境问题越加凸显。以历史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人类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需要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社会发展问题已经不能仅仅只依靠单方面的索取和不断的增长来满足,社会资源调配的最大化、利用率的最优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公共交通增长缓慢,互联网出行替、补程度加深。传统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时间长、便捷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出行凭借降低消费者出行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极大优势,同时改变了消费者出行方式和出行态度,形成高速增长和强势替补。随着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等移动出行服务渗透提升,新的出行方式对传统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和取代程度加深。
用户方面,潜在驾驶需求旺盛,买车行为客观受限。在中国有大量人员处于有证无车状态,潜在驾驶需求巨大。但在客观条件上,消费者买车行为受到多方面限制。第一,交通部实施的城市限牌、限号政策,制约了消费者购车行为;第二,城市交通拥堵现状、汽车购买和保养成本,消耗了消费者买车热情;第三,个人在购房、租房上与日俱增的成本压力,对衣食、出行等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形成挤压,消费者对于购车、出行的成本控制和价格敏感度提高。
价格优先,分时租赁出行成本更低。以单次出行所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来比较,公共交通出行投入最大时间成本与最小金钱成本,舍弃了出行体验、便捷和灵活性,而私家车则是投入最大的金钱成本和最少的时间成本,同时购买到出行的独享、私密和舒适性;分时租赁介于上述两种出行之间,达成以相对少的金钱和时间投入,获得便捷、灵活、舒适、经济同时满足的最佳出行结果。经过对出行时间成本相当(即出行所需时间相近)的出行方式进行横向对比与理论测算,当前分时租赁在与私家车、租车开、网约车、出租车的对比中,金钱成本最低。
技术上,互联网提供平台基础,车联网等实现产品功能。分时租赁平台搭建、产品功能以及业务提升依赖相关技术的有力支持与保障。中国互联网、移动支付的高成熟度与高普及率为分时租赁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了基础;新能源汽车为分时租赁提供了更好的产品,而车联网实现用户与车辆互通,平台前端与后端连接,是实现产品功能的重要条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技术,为分时租赁的下一阶段模式创新、效率优化、体验升级、行业繁荣创造机会。
2.发展趋势
分时租赁是一项重资产、重运营的业务,对运营商资本实力、运营强度、技术水平有更高要求。在资产端,平台采购或租赁车辆投放,形成资产积压,自建、维护充电设施进一步加重资产,同时,充电桩、停车位属于稀缺型资源,涉及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占用,对平台在政府端的协调力提出高要求;在运营端,一方面是线上,当前分时租赁缺乏用户信任,规模不足导致用户自传播效应差,流量增长主要靠平台强运营,另一方面是线下,车辆调度、车辆故障检修维护需要人工完成,人车管理比是评估平台运营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技术上,车联网实现平台前端与后端,用户与车辆的互通,数据算法实现平台运营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
车型车价更丰富,服务场景更深入。随着平台发展和用户规模扩大,分时租赁完成了从代步工具到场景服务的拓展。服务场景由通勤延伸到景区出游、周末聚会、上学接送、商务拓展、摄影外拍等,完成用户到场景的实质性细分。此外,在产品上,运营车型从基础2门2座、4门4座,拓展到5~7座等多种车型,不仅从价格上贯穿低、中、高档不同车型,在计费方式上更采用分段计价、早(晚)用车、波峰波谷分层计费等多种方式,租期选择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小时、日的租期形式,更能满足不用类型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用车时段的出行需求。
功能性提升明显,体验性提升较弱。随着平台运营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分时租赁产品的功能性提升明显:第一,采用第三方征信、人脸识别等技术,使平台注册审核环节变得更加精炼高效;第二,更多车型的投入满足更多“非常”需求,变相突破用户对于续航里程的隐忧;第三,用户出行数据不断积累并形成策略,运用到精准投放中,提高平台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是先满足更多的人用车,还是先满足少部分人更好的用车这个问题,前者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快速扩张不谋而合,同时第三方服务供给市场又不成熟,因而整体服务性提升较弱。
分时租赁依然面临商业模式的挑战。分时租赁成本投入主要包括车辆购置、运营网点建设、车辆保险投入的固定成本,以及车辆折损、停车费用、技术开发维护费用、车辆管理费用、用户端营销费用等运营成本,而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车辆相金,介于分时租赁本身产品定位和用户运营策略,分时租赁价格几乎是网约车、出租车的一半,而订单量又极大的受限于规模,依照现有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续存发展。
车辆规模和车辆运营周转率决定分时租赁成败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根据运营公式:分时租赁平台收入 = 单车收入 × 车辆规模,车辆周转率越高,则单车收入越高;分时租赁平台成本 = 车辆规模 × 单车成本,分时租赁平台成本随车辆规模扩大而增大。因此,只有当周转率足够大时,才能实现基本的盈亏平衡。
分时租赁规模化过程中边际成本降低效应较弱,规模化过程中的风险倍数级增加。第一,分时租赁本身的重资产投入以及运营过程中不断叠加产生的各项成本,难以在规模化程度低时形成边际成本效应;第二,车辆周转率与车辆规模增长没有必然增长的联系;第三,车辆周转率增长为不稳定的波动曲线,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用户转化率的不稳定性;第四,分时租赁作为众多出行方式的一种补充性产品,而非唯一性产品,容易陷入用户心智争夺,受到强烈的外部因素干扰,而低规模化难以降低和规避这种干扰。
(3)共享巴士
1.行业概况
共享巴士,也称定制班车,是指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购买已有路线的车票,或根据需求定制路线,实现一人一座、专车直达模式,缓解了上班族高峰时段“乘车难”问题,有效降低通勤成本和时间,同时提高了乘坐体验。
共享巴士的目标人群为有通勤需求的个人和企业,以及短途旅游人群。收入来源主要是客票、巴士载体广告、巴士载体异业合作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其中客票收入由个人班车预定、企业班车以及其他活动的包车服务收入组成。营销方面,可通过发放优惠券来提高个人用户的使用度,增加客票收入;通过同路线交流论坛等各类互动活动聚集活跃用户,线上通过微信、社群、APP、官网等渠道,线下通过车外身、车内座椅套、车载屏、车座背后彩页等投放广告,获得巴士载体广告收益;通过与巴士载体异业合作开展促销活动,例如与银行联合办信用卡即送巴士优惠券等活动,扩大客户群。
2.发展趋势
共享巴士的轻资产模式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获得车辆,所需资金量较少,进入壁垒低,有利于快速扩张。但轻资产模式容易被新进入者“复制”并抢占市场份额,对车辆和服务进行统一管理也比较难,该模式适用于缺乏资金的技术型中小企业或者是特别注重抢占用户流量的企业。
共享巴士的重资产模式指共享巴士企业自备车辆,有利于统一管理、保证服务质量,但快速扩张需要巨额资金,适用于资金充足或融资能力强、注重长远回报的企业。
共享巴士不仅面临同类企业的竞争,还面临着传统中小型客运企业和汽车租赁企业的竞争,容易出现竞争显性化、服务同质化问题。当某共享巴士企业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开发一条优质路线后,中小型客运企业也会跟随此路线抢客源。由于车辆运营资质、牌照限制等因素,共享巴士难以像滴滴平台那样依靠大量圈地、圈人来取得优势。共享巴士开通定制路线需达到一定的用户量,便利性不如网约车,运营成本较高、达到盈亏平衡点耗时较长。
(4)共享两轮车
1.行业概况
共享两轮车是指人们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但可以与他人共享使用两轮车辆,按照出行需求,根据骑行时间或骑行里程付出相应使用费用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两轮共享出行工具主要包括共享单车与共享电单车。两轮共享出行具备站点密度高、建设难度小、运输灵活等优势,可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痛点,助力构建多元城市交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交通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轮车出行场景具有刚需、高人群覆盖、高使用频次等特点,自2015年创业潮形成以来,在市场刚需及资本推动下,大量企业涌入两轮共享出行赛道。但由于实际运营盈利能力弱、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市场壁垒等因素,历经新玩家层出不穷的膨胀期、大量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的幻灭期与行业趋于冷静的复苏期。
2020年开始至今,进入相对冷静的复苏期,行业盈利模式逐渐清晰、科技持续赋能、政企合作加深、同时竞争加剧。运营模式成熟、经过市场验证的两轮车企业留存下来,形成哈啰出行、美团单车与青桔单车“三足鼎立”的格局。
两轮共享出行市场用户规模稳定增长,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在跨过野蛮生长的阶段之后,行业呈现优胜劣汰的演变过程,加之政企合作有效治理,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有效投放总量得到控制,存量市场实现有序发展,增量市场有望稳定发展。
共享电单车市场升温,换电模式成电池管理主流思路。《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纳入发展绿色产业目录,共享电单车发展前景积极明朗。换电模式由于节约时间、灵活和稳定的优势,逐步成为行业解决充电问题的有效思路。相比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监管不力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城市管理问题更为突出,不同城市之间的监管措施不一,落实情况及管理效果因地而异。
2.发展趋势
存量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加注重两轮共享出行工具精细化运营能力和生态体系的构建,加大创新技术的投入,从而提升运维效率、提升产品体验、提高服务品质,使得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车载硬件方面,技术水平得到不断升级,车身传感器、北斗导航等智能化硬件普遍使用,有效促进高精度位置识别、降低了车辆丢失率等;在软件方面,提升效率是核心目标,大数据能够基于用户出行轨迹及销售场景等进行精准营销,云服务能够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分工、精细化城市共享车辆管理,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供精准的供需预测,实现路径规划、智能调度等,从而优化运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的科技化开始反哺两轮出行制造产业,助力后者加速智能制造升级。
两轮共享出行产业链日臻成熟,横跨上游零部件供应、整车供应、通信服务、定位服务、充换电服务,中游两轮共享出行服务,与下游支付服务、运营服务、维保服务、平台开发合作等。同时,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呈现递增的趋势。
两轮共享出行企业流量入口呈现多元化趋势。除APP外,⼩程序已成为用户享受两轮共享出行服务的重要入口。其中,哈啰出行凭借出色的APP与小程序双渠道流量,领跑两轮共享出行月活用户数,其2020年11月的总体月活用户规模达到7232万⼈;青桔单车的小程序月活量领先,其2020年11月的小程序月活用户规模达到4167万人。
两轮共享出行的绿色、低碳、环保属性,是其获得长期良好发展的底层逻辑之一。随着市场盈利模式得到进⼀步验证,结合科技转型升级、精细化运营与用户质量提升等多维利好,部分两轮共享出行企业有望实现盈利。共享电单车的广阔需求亦不可忽视,预计到2025年,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存在700万辆增长空间。
- END -
为答谢大家的支持,「5G行业应用」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为大家赠送《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10本!
送书规则:
第 1 步:分享这篇文章到您朋友圈,并附上您想说给5G行业应用的话
可以是向朋友的推荐,也可以是对「5G行业应用」想说的话,或是对5G、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的看法........字数不限,集赞不限。
第 2 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运营老师微信,将所发朋友圈的截图发给运营老师即可
我们会挑选10名送出 ¥99元的《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新书一本
截止时间:2023年12月31日中午12:00
期待您的分享,真心感谢您的陪伴与支持。
▎「5G行业应用」书籍推荐
《5G与车联网技术》
01
本书由吴冬升、董志国两位博士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隆重出版。书中详细分析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出行、智慧物流的最新进展。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上架!《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
吴冬升 博士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2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3
《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与行业应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聚焦5G,由点及面全景解读边缘计算。在介绍5G时代边缘计算内涵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介绍边缘计算产业链的情况和边缘计算7大典型行业的应用。产业链方面涵盖上游、中游、下游。典型行业应用方面,包括交通行业(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交通、智慧道路)、安防行业、云游戏行业、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了解详情请点击:《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和行业应用》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4
本书系统剖析5G车联网整体架构、体系标准、关键技术、典型业务及应用场景等,对全球及国内车联网最新进展做了全面的扫描和分析,并对5G车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对于致力于5G及车联网产业研究、标准化及相关产品实现的广大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了解详情请点击:《5G与车联网技术》
▼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
关于我们
「5G行业应用」是聚集TMT行业资深专家的研究咨询平台,致力于在5G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深入和极具商业价值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利用5G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重构。本公众号专注提供5G行业最新动态及深度分析,覆盖通信、媒体、金融、汽车、交通、工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