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支持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增加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优化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4日,证监会召开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提出,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
参会机构一致表示,将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正确看待市场短期波动,把握长期向好的大势,强化逆周期布局,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用实际行动引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努力实现服务高质量发展、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机构自身长期健康发展的更好统一。
鼓励保险资金入市
有保险业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财富管理、资产配置和养老投资需求不断增加,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逐渐拓宽。
然而在总体趋势向好的同时,保险资金投资权益市场也同样存在多项挑战。人保资本副总裁谭国彬表示,一是今年经济弱势修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并可能在低位徘徊,整体需求不足,对保险投资提出挑战;二是信用周期处于下行通道,信用风险不断出现,这对于以固收为主的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直接形成压力;三是市场上能够满足保险资金配置的优质资产欠缺,“资产荒”加剧,保险资金欠配的现象严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约26.82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约3.46万亿元,占比约12.91%,近5年股票仓位基本在12%至14%浮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股债收益差处于高位,权益资产的投资性价比更高,为风险偏好较低的保险资产加仓提供有利空间。
中国太平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作学表示,“证监会召开投资者座谈会,提出要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我们将积极研究监管政策带来的变化,关注长期投资的机会优化,权益配置结构,通过多元化策略控制回撤,降低组合波动。”
“现在到了股权、权益的时代,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金,也是高能货币,要发挥它的作用,在这方面有广阔的空间。”谭国彬说。
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就社会各界关注的支持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长期资金入市问题,证监会上述会议提出,下一步将认真研究相关机构提出的意见建议,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共同为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促进资本市场与中长期资金良性互动。
“促进资本市场和中长期资金的良性互动,先决条件之一即是资本市场能够给中长期资金提供稳定的回报。以保险资金为例,其以追求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主要投资目标和原则,但它所面临的‘资产荒’‘结构荒’也是资本市场上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了留住这类中长期资金,需要资本市场尽快解决这些难题。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同时,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
“一个健康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对于投资者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完善的体制机制、公平的投资环境可以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上述业内人士提出。
一方面,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征,具有稳定的投资策略和资金来源,能对市场产生持续稳定的投资需求,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关系,减少市场波动性,提高市场稳定性;另一方面,险资机构的投资决策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审慎投资的程序,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和保护。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年前6个月保险投资业绩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险业年化财务收益率为3.22%,年化综合收益率为4.33%。
细分市场来看,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收益率为3.27%,年化综合收益率为4.41%。从资产配置上看,人身险公司的主要投向资产为:债券10.54万亿元,占比43.58%;长期股权投资2.31万亿元,占比9.54%;银行存款2.29万亿元,占比9.47%;股票1.88万亿元,占比7.76%;证券投资基金1.34万亿元,占比5.54%。
财产险公司上半年年化财务收益率为3.52%,年化综合收益率为4.14%。资产配置结构也与人身险公司有所不同。截至二季度末,财产险公司投资债券规模7142亿元,占比35.44%;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长期股权投资则分别占比6.45%、9.09%、6.27%。
推动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短周期考核已不适配的当下,长周期考核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长期投资产品。
当前,保险资金通常以1年期为周期考核,而保险行业平均负债久期超过10年,这种短周期考核对于以久期长、稳定性高优势的保险资金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短期业绩考核和排名不仅不能驱动保险资金从所投资产的周期收益特征来配置资产,反而会使其过分关注短期收益,造成不良投资后果。
此外,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过去保险资金配置较多的固定资产收益呈下滑态势,在低利率时代,保险资金更加需要寻求较高收益投资标的,通过引入长周期考核机制,提升权益资产配置占比,可以对冲整体收益率下行压力。
近些年,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资产定价、缓释风险的作用,监管部门多次推进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今年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曾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时提到“推动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其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表示将推动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保险资金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
首席经济学家陈李表示,在国内利率中枢下行的背景下,参考全球各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利率中枢下行会带来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中长期提升,以提高收益率。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往往需要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为利率水平,在利率水平下行的环境下,无论是参考成熟经济体的历史,还是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都会出现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的现象。
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新会计准则IFRS9推出,险企在股票投资方面可加大高股息、低估值蓝筹配置,带来稳定和可持续的股息收入。此外,重点布局长期股权投资,有助于投资收益的稳定。因此,此类中长期资金未来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预计会出现中长期提升的趋势。
“长期资金如果想发挥出优势,需要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配合。”副总裁刘晖在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作为长期资金,寿险资金相对于短期资金有较高的风险成本,承受比较低的流动性要求,可以在市场上出现定价偏差时候开展左侧布局,逆势投资,长期投资,同时也可以配置更多的另类资产来提升流动性溢价,所以长期资金具备优势。
“我们认为建立与保险资金投资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是促进保险资金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关键一环。从实践中和现在政策倡导上,我们非常支持对于长期寿险资金提供长周期考核完善政策。”刘晖说。
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老人在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之后,也步入了晚年时光。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持续上涨的物价,无形中增加了养老成本。如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老人应该怎样有自己的理财经?中国人寿滨州分公司个险销售部销售策划吴浩,在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方面给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老人理财要稳健
吴浩介绍,老年人养老金分布最好的模式为“金字塔模式”,最底层即所占比例最大的应是社保,“对于老年人来讲,社保退休金仍旧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个人储蓄,再是商业保险,最后才是投资收益等,比例依次减少。这样的资产配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另外,在理财方面,吴浩也建议,老年人的理财规划应该以“稳”为主,在没有债务、经济实力尚可的前提下,投资最好以一定比例存款、债券或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为主,这部分比例应占到60%以上,而股票、黄金、外汇等投资比例应减少,以避免所承担的高风险。
理财专家表示,在这些稳定的投资渠道中,国债一直占据着老年人的投资精力,而最近几年兴起的理财产品也逐渐进入中老年人的视野。对于有理财打算的老年人,不妨尝试固定收益的低风险理财方式。
保险保障早准备
在老年人舒适的晚年生活中,一份保险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保险的理念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观,“以前都是业务员向客户推荐保险,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保险营业厅,咨询购买保险事宜,这种发展趋势说明人们对于保险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吴浩告诉记者,一般来咨询保险的大都是中年人,也是刚好有保险需求的主要人群。
吴浩建议,有条件的老年人最好能有三个保险,即重大疾病保险、意外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首先,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晚年罹患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能有重大疾病的保障,也可以省下不少的巨额医疗开支。“在老年人的开支中,医疗医药开支占了很大比例,所以能有一份重大疾病保险,对于安度老年生活益处多多。”但是,由于年龄越大,购买重大疾病保险的成本越高,甚至可能出现保险倒挂的情况,所以,该项保险越早买越划算,一般在家庭稳定期,被保险人35岁左右购置较为合适,50-55岁再买该项保险就不那么经济了。
其次,就是意外险,老年生活中的意外因素如影随形,一份额度合适的意外保险也尤为重要。吴浩建议,意外险可以选择消费型保险,每年百元左右,就可以有十几或几十万的意外保障。记者了解到,该项保险的购买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公司实体营业点这一渠道了,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上渠道进行购买。
最后就是商业养老保险。有经济实力的人群可以考虑购买这项保险。“如果想有一个条件很好的晚年生活,那么投保的时候,可以考虑多买,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晚年生活的预期来定。”吴浩介绍,保险具有安全性高、足额、保值增值、专款专用的特点,对于老人来说,一份合适的保险对于保证晚年生活质量十分有益。
(记者 李婷婷)
神秘的“资金池”
而且,这种理财资产运作可能达到的最高收益是多少?如果最高收益达到20%,那超过5.2%的部分都归银行是否合理?
某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微博)记者,超过约定收益的部分,该行仍将其归入“资金池”中。但利用客户的资金赚来的钱,为什么被归入与客户无关的“资金池”呢?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都在滚动发行期限不一、收益率各异的理财产品。而募集到的理财资金往往组成资金池。资金池对接的资产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类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和信托产品等,不断有资金流入和流出。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很多所谓“资金池”是一些银行掩盖违规投资的重要手段。
首先,银行把很多不同质的资产放入同一个资金池内,造成各笔理财资金风险、期限、收益无法匹配。例如,前文所述理财产品,投资对象包括财产权信托计划中的优先级信托单位、银行承兑汇票和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但这些资产的信用等级明显不同,收益也相差很大。
其次,银行甚至将不同的资产池转移、合并。有些银行甚至把不良资产打包进资金池,用理财资金的部分投资收益来弥补信贷资产的亏损。
“差价”超额收益
实际上,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所取得的收益恐怕远不止合同规定的0.13%的销售手续费和资产托管费。仅以去年畅销的理财资金投资结构化信托为例,银行将此类信托产品拆分、卖给投资者时,给出的固定收益一般是5%左右。而信托产品给予优先级投资人的收益一般在7%以上。这当中的“差价”往往就成了银行的“理财手续费”收入。此外,银行还要从信托公司处获得信托资金托管费、优先级产品销售手续费等。而一旦出现问题,市场主要的风险则落在了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身上。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邢成表示,从银行自身对此的定位来说,银行和投资者之间不是信托关系,因为银行始终认为理财产品是一种委托关系,“但从严格的法律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
邢成同时指出,在我国资产管理市场主体多元、法律依据多元的“乱象”之下,银行将超出约定收益的部分收归银行,投资者只能无可奈何。因为银行依据的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在这个部门规章中,并没有对此有限制性规定。而同样的做法如果放在信托理财中,就是严重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