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一览丨经济日报胜利日纪念特刊

 烽火八年起卢沟,降书一纸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华日军的代表,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自此,战争阴霾退去,和平之光降临。 历史无声,如泣如诉。每一个受降地,都尘封着一段段凝重的历史。它记录着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残暴,全世界都目睹了一台失控的战争机器,是如何彻底践踏了人类文明的...
 烽火八年起卢沟,降书一纸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华日军的代表,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自此,战争阴霾退去,和平之光降临。 历史无声,如泣如诉。每一个受降地,都尘封着一段段凝重的历史。它记录着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残暴,全世界都目睹了一台失控的战争机器,是如何彻底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底线;它更铭刻着中国人民浴血抗争的不屈不挠,全世界都见证了万众一心的中国人民,是如何义无反顾地捍卫了民族独立。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记者奔赴多地,重访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多个受降地。在那里,记者发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穿越时空,成为当地人民最为宝贵的财富,化为7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强大动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重返受降地,更觉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胜利之艰辛。我们应牢记历史,勿忘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勿忘民族独立的来之不易,勿忘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我们更应珍爱和平、自主自强,这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图解 (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重返受降地 芷江:七里桥上奏凯歌 □ 本报记者 刘麟 通讯员 龚卫国 昔日的战争路线图,经典战役的模拟场景,抗战受降的原始视频……一件件与抗战相关的珍贵史料,仿佛把游客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2015年8月28日,不少游客来到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在这里感受抗战精神的可贵和幸福生活的不易。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交出了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接受了载有命令侵华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史称“芷江受降”。见证了这一切的芷江七里桥,为中华民族8年抗日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70年前,抗战胜利受降的历史机遇给予了芷江这座湘西小城无上的荣光和辉煌;70年后,芷江又以受降名城、抗战名城、国际和平城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奏响发展凯歌。 近年来,芷江凭借抗战文化的深厚根基,先后投入数亿元,保护性地修缮了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中美空军联队指挥塔旧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等二战时期建筑物;新建了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展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以及飞虎队纪念展馆、陈纳德雕像广场、飞虎群雕等。 今年,芷江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加快推进县城5A景区创建步伐。在芷江和平文化园广场兴建了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抗战胜利主题雕塑;完成了受降纪念馆旧馆改造及陈列布展、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部结构优化改造及陈列布展等。 同时,芷江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现在已完成主街道、人行道改造,城区主街道立面侗族风貌改造及夜景亮化,以及和平湖两岸景观、城区景点景区改造,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的光影芷江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日的芷江,崭新宽阔的道路不断延伸,青墙木雕的侗乡风情街雅致清新,绿树鲜花一步一景装扮着大街小巷;夜晚来临,舞水河镶嵌着金边,岸上火树银花,桥上流萤飞星……不少游客欣喜地在网络上、微信里分享着名城美景。 抗战文化元素的不断注入,吸引着诸多文化人士纷至沓来。30位湘籍作曲家在芷江创作了《一曲凯歌天下扬》《老兵勋章》等歌曲40余首;以芷江为拍摄背景的影视剧、纪实片达20余部。截至目前,到芷江以抗战文化为主题进行采访、采风和创作的团队达230余批次。据统计,今年来此缅怀抗战历史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前7个月,国内外游客累计达219万人次。 太原:古城不屈展新颜 □ 本报记者 刘存瑞 1945年9月13日11时,侵占太原城近8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终于放下武器,举起双手,向太原人民投降。 据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介绍,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山西区受降主官,日本投降代表为侵华日军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日军投降部队为第1军、114师团、第3独立旅团、第10独立旅团、第14独立旅团、第5独立骑兵团,投降地点在太原。 2014年,太原市档案馆首次向社会公布了43件抗战胜利档案资料。其中,档案14件、馆藏资料21件、照片8张,主要包括:《第二战区受降及解除日军武装情形》《第二战区日军徒手官兵集中地点、人数一览表》《日本对中国战区降书》,以及八路军攻克五台山、八路军庆祝解放灵丘等珍贵照片。 追寻抗战记忆,踏访抗战足迹,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太原是一座燃烧着抗日精神的古城,整个山西也遍布了全民抗战的烽火。 1937年11月2日至9日,为保卫太原城,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组织了太原战役。参加太原战役的有国民党的中央军、晋绥军、川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达成了团结御敌的共识,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及115师、120师、129师分赴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今天的太原,仍然是一座燃烧着不屈精神的城市。与70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原人民铭记历史,发扬光大抗战精神,正在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和现代宜居城市。太原人自豪地说:“太原变美了,变大了,变强了!” 鸟瞰今日太原,景色宜人,风光秀丽。穿城而过的汾河,串起长达10多公里的滨河景区,河水中的倒影与两岸建筑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汾河岸边的长风商务区,树影摇曳,水波荡漾,太原市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市博物馆和山西科技馆等新建筑错落分布,富有浓郁的山西地域特色,成为太原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前,太原的城市面积扩大了数倍,逐渐形成了以汾河为轴线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五城”新格局,即新城、老城、古城、山城和县城。北部阳曲产业新城、东部东山科技生态城、西部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南部汾东新区和晋阳新区拔地而起,打开了城市的新空间。长达47公里的东、南、西、北4条中环城市快速路,在疏解老城交通压力的同时,又对“五城”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南昌:英雄基因代代传 □ 本报记者赖永峰、刘兴 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中国共产党人树起了最鲜艳的军旗,为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之后,在抗日的烽火中,英雄的南昌人民不畏强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敌后游击战,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并成为当年中国军队接受南浔地区日军投降之地。 入秋的南昌,天气依然炎热。行走在南昌城,从八一大桥、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这些镌刻着革命先辈足迹的地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荣光。位于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中段,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斜对面的江西银监局大楼(原第九战区南昌前线指挥所所址,中央银行赣分行大楼),便是当年中国军队接受南浔地区日军投降之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江西被划为第五受降区,当时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二级上将薛岳为受降主官,于9月14日正式举行了受降典礼。 8年侵略战争,给南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日军侵占南昌城期间,共有64420名南昌居民被杀害,有9762人被伤害致残,有132457栋房屋被炸毁或烧毁,造成财产损失达3232亿元。 昔日的中央银行大楼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城市的繁华景象。当年无情的战火,摧毁了南昌人民的家园,也锻造了南昌人民坚强的品格,孕育了英雄城的“基因”,代代传承,成为南昌城最荣耀的标签、南昌人民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人民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不断开拓进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南昌市积极按照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建设部署,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财政总收入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和10.7%,呈现出厚积薄发的生机与活力。 上海: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本报记者李治国 70多年前,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上海人民奋起反抗,两次淞沪会战的壮举彪炳史册。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主持受降典礼,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在日本投降书中文本上签字。3天后的9月12日下午2时,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在第三方面军司令部办公厅(驻地在今上海和平 饭店)召见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陆军中将松井太久郎,面交“沪字第1号”命令,命令日本军队陆续准备听候接收。 时光荏苒。上海秉持自强不息、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战绩。如今,上海已再次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 上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 上海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功能进一步增强,201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如今,上海还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挺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最为可喜的是,近年来上海居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2014年,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同时,上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已经启动实施,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 武汉:抚今追昔 壮志满腔 □ 本报记者 郑明桥 70年前——1945年9月18日下午3时,中国战区华中总受降官孙蔚如,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公园西北角的一排平房前,接受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长官冈部直三郎率属下21万名日军的投降,这里也因此得名“受降堂”。如今,当年的受降地—中山公园,已成市民免费休闲的常去之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了公园深处的“受降堂”。按照“尊重历史,整旧如旧”的原则,如今在武汉受降堂里,展览完全按当年受降历史场景陈设,摆放着签名受降的桌椅,桌子上每个重要参与者的铭牌摆放其上。除了还原历史场景外,受降堂里正进行抗战史料陈列展览,展出了3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40多件文物 (含复制品),这些历史资料中有20多幅图片是首次公开展出。 89岁的抗战老兵侯润涛告诉记者,当年他加入了根据地的儿童团,担任儿童团团长。他说,老照片中,遭日军战火蹂躏的江汉关,如今已发展成为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商圈,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天津和平路,以及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并称为中国大都市的“五朵金花”。 如今,武汉市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人口过千万的中心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抗战时期,武汉只有一所搬迁到西南的武汉大学。现在,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0多所,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在校大学生数量超100万人,居全球第一。 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截至目前,武汉拥有民用航线 271 条,其中国内航线 240条,国际航线31条,通达92个国内城市和地区,13个国家和地区。武汉还是全国第一个处在高铁客专“十字”交会点的城市。 武汉也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友谊的城市,目前已和全球20个海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还缔结了1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目前,武汉正计划以“近代文化转型遗址”为主题,联合汉口租界、汉阳造、武昌首义、江汉关、辛亥首义纪念馆、武汉大学等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济南:春风绿泉城 □ 本报记者 管斌 2015年8月31日,济南大明湖景色如画,湖水波光潋滟,岸边垂柳飘拂。《经济日报》记者从大明湖南门往西,在遐园的西邻看到一栋古旧的红色建筑。这里是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所在地,而国学分馆一楼的“读书堂”,正是70年前的12月27日举行济南、青岛、德州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地点。 据介绍,日军投降部队为四十三军及所辖独五旅、独十二警备队,独十一旅及海军陆战队(集中青岛),四十三军,四十七师、独九、十一警备队(集中济南),由日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代表签降。济南、青岛、德州受降主官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中将。签字命令书共4份,两份为正本,两份为副本。中方代表李延年于命令书上签字,签毕即由梁栋新将签字命令书正副4本手交日方代表细川忠康。签字后,日军签降代表全体起立,摘下佩刀,齐赴受降主官席前行礼,将佩刀献上,表示解甲投降。 斗转星移,寒暑易节。70年来,济南这座城市一直在变,可济南人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从未改变。依靠着这种伟大的精神,济南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在7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就。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0.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43.1亿元。 在经济发展实现巨大飞跃的过程中,济南传统产业改造明显提速。新材料、新医药、建筑产业化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信息软件、电子商务行业成长迅速。 截至2014年,济南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1万亿元;建成6个国家级科技园区、10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认定3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改造提升重点商圈,全市亿元以上市场达到61个、年交易额近800亿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济南生态建设硕果累累。近年来,济南不断加大治水、治山、治绿力度。开展防洪除涝、河道整治、水源连通、景观提升、湿地保护等系列工程,基本实现地表水、黄河水、长江水互连互通、联合调度,全市集中污水处理率达95%。城市绿化更加丰富多彩,济南今年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已基本消除城区裸露土地。 济南泉水甲天下。如今的泉城,在抗日精神薪火相传之下,在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之下,彰显出山、泉、湖、河、城相融相生的特色魅力。 漯河:亭路见精神 □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受降亭、受降路⋯⋯河南省漯河市是一个把历史刻在身上的城市。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漯河,只见受降亭附近人来人往,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造型为六角亭的受降亭,坐落在漯河火车站南端,四周有8尊石狮护卫。“受降亭正好是19.45米高,就是为了纪念1945年的抗战胜利。”一位在亭内休憩的老人告诉记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漯河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之一。1945年9月20日,当时中国政府的代表在漯河山西会馆(现在的漯河二中院内)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 为铭记历史,1945年12月,漯河人民自发捐资修建了受降亭,这也是当时全国惟一建亭立碑纪念日本投降的地方。受降亭为“一亭四碑”模式,亭内立有4块石碑,主碑上刻“受降亭”3个大字,其余3块上刻碑文分别为《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建亭记》。遗憾的是,1947年,受降亭毁于战火,四块受降碑仅存一块主碑和半块残碑,现在的受降亭是2012年在原址根据原样复建而成。 在漯河,还有一条路名叫“受降路”。这条路正是由日本人于1945年修建并因日本投降而命名的。今天的受降路,宽约10米,东临漯河火车站货场,西接交通路,不足一公里的水泥街道热闹非凡。 70年前,漯河只是一个商埠重镇,如今,它已是响当当的中国食品名城。近年来,漯河孕育了亚洲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双汇,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商—乐天澳的利,以及全国知名方便面生产企业—南街村等知名企业。而肉类加工更成为漯河食品产业的一张名片。 蚌埠:珍珠城新生 □ 本报记者文晶 通讯员余小乔 1945年9月24日,在蚌埠二马路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大厅,随着日本第六军司令官十川四郎向中国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递上投降书,蚌埠在经历多年浴血抗战后,终于迎来了和平。 据史料记载,1938年2月2日,身为军事要冲、苏皖重镇的蚌埠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那段苦难岁月中,蚌埠地区伤亡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1.3亿元(1937年价)。 70年过去,当年的满目疮痍早已定格成历史。而今的安徽省蚌埠市,坚持用“孕沙成珠、创业争先”的拼搏精神,用“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第一方阵”的豪迈激情,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这些荣誉,一点点为蚌埠赢得城市尊严加分。 文化创意、一河三湖、人才特区、铁海联运、临港产业、总部经济、硅基新材料……这些跃动的“蚌埠新词汇”,正诠释着蚌埠依靠创新驱动、激活综合优势、进军产业高端的转型路径。脱胎换骨、今非昔比、耳目一新……这些评价诉说着蚌埠的成长与蜕变。 工业转型风生水起。蚌埠明确了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工业发展脉络。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年大建设”拉开框架。蚌埠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4年的逾50%;三年棚改路,使96个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和23个城中村得以改造,31000户居民实现安居梦想;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使蚌埠城区面积扩展至956.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10万人。 风劲帆满快行舟,行稳致远新蚌埠。多年砥砺奋进,终于成就了一个影响力明显增强、区域地位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持续上升的皖北中心城。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