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银行代销产品?
答:代销产品,是银行代理销售的由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机构设计并承担主要责任的产品,目前常见的银行代销产品包括代销理财、基金、保险、信托、国债及贵金属等。
2.如何判断产品是银行自营还是代销产品?
答:如为代销产品,代销产品宣传文本首页显著位置会标注“本产品由XX 机构(合作机构)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3.购买金融产品前应注意什么?
答:监管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同时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因此,首次在银行购买产品时投资者需进行风险能力评估测试,请根据本人真实情况作答。不要被销售人员误导或为了购买产品,根据产品风险等级调高自身投资风险偏好。
4.理财产品里面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意思?是明确收益率吗?
答: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意思是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是根据产品往期业绩表现、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等因素计算出来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是银行或基金管理人设定的理财产品达到但有可能达不到的预期目标,只能作为参考值,不代表投资者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或基金管理人对理财产品收益保证。业绩比较基准主要用于净值型理财产品,归属于非保底浮动收益型产品,换句话就是银行不承诺保底,也不承诺最少收益。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取消“刚性兑付”,因此金融机构不存在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对承诺“保本保收益”的非法金融广告,请投资者谨慎选择。
5.购买基金时应注意哪些?
答:选择适合的基金产品,要关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规模、运作方向,投资范围,手续费等多重考量。基金产品受市场行情等多层风险因素影响,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投资。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银行代理销售时不会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产品未来收益。
6.购买保险时应注意什么?
答:消费者在银行购买“分红型 ”、“万能型”、“投资连结型”保险时应注意收益的不确定性。分红保险的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万能保险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保险产品收益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且可不相比较。请仔细查看合同中承诺收益,警惕被误导夸大保险责任或保险产品收益。
7.收到保险合同应如何查看?
答:您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5个自然日内有全额退保的权利,因此请在收到合同后及时阅读,重点查看以下影响投保人决策的关键信息:
缴费金额:确认缴费金额,是否与实际购买一致
缴费期限:明确产品缴费方式为趸交还是期交,期交要注意保险缴费期限,是否在可承受范围。
保险金额:是一个保险合同下保险公司承担赔偿或给付的保险责任的最高限额。
保险期间:注意保险保障时间范围。
免责条款:在保险合同中载明的,对于保险标的约定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承担的经济赔偿和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和保险合同中载明保险人不负赔偿和给付责任的范围。请仔细阅读免赔情况。
犹豫期:通常收到保险合同后15日左右的犹豫期,投保人有全额退保的权利。超过15日退保会产生本金损失。
退保损失:明确客户在犹豫期后退保产生损失的测算。
观察期:重疾保险一般会有等待期/观察期,在此期间内出险,保险公司是不赔付的。
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表述:请明确合同中的产品收益,应以合同以准,合同中会对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进行表述,销售人员的承诺不代表实际收益。
如发现与宣传不符,应及时退保。保险公司也会在犹豫期内对销售关键信息进行电话、回函、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形式的回访,请确保本人真实确认,以免错过犹豫期退保,造成资金损失。
8.销售过程为何要给我录音录像?
“录音录像”,是指我行在营业场所销售自有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产品及代销产品,实施的专区录音录像管理,简称“双录”。监管要求银行建立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机制,对产品和服务销售过程进行记录和保存,用于产品售后、客户维权时的销售行为问题责任确认。“双录”作为维权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在银行销售人员提出双录请求时,要认真确认重要信息,据实回答本人意愿,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9.为什么产品我不能赎回?
请在购买产品时确认产品赎回规则,如发行方式封闭或开放、封闭期规则、持有期规则(是否自动续期)、申购/赎回规则等对消费者资金流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后自主进行投资决策。如需提前赎回产品,应提前进行预约赎回,以防错过开放期导致无法赎回,影响资金使用。
10.如果事后发现产品存在问题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当消费者因购买银行、保险产品或者接受银行、保险相关服务与银行保险机构或者其从业人员产生纠纷,可以通过拨打金融机构投诉电话、邮寄信件、前往金融机构营业场所等方式进行投诉。如果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未能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可以申请向依法设立的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调解不成,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仲裁机构或法院对纠纷进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