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精选十篇)
一、在汉语言文化中再现化学过程, 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 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老师可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汉语言的有关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化学带来的美。
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 笔者利用“讲故事”“猜谜语”“品诗歌”等方式, 复习了本单元所有化学方程式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学生很感兴趣, 更增强了对老师的亲近感, 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佳。
在化学教材中, 汉语言与化学相互渗透的例子很多。针对明代于谦的《石灰呤》这首诗, 老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 诗人用什么化合物比喻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 (2) 诗句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用方程式表示?诗句本身包含的诗人崇高的人格气节, 与千变万化的化学过程有机统一, 让学生在追寻化学知识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人格的洗礼!
广东台山市一位化学老师提炼了化学元素的特征而创作出《青花瓷》的歌词:“无色酚酞面对碱羞涩脸绯红, 紫色石蕊遇到碱青蓝慢淡出, 酸碱和盐融入水离子解离开, 酸和氢氧跟金属三角恋……”在课堂上激情演唱, 让人感受到汉语言赋于化学无穷的魔力, 感受到化学的美。这样的结合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熏陶,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知识在化学试题中再现,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的比例法、假设法、数轴、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极值等知识在解决有关化学试题中有快捷而独道的功效。适时引入数学知识, 会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感到亲切和轻松, 并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化学图像题是中考的热点题之一, 仅给出示意图和函数图像, 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如2007年的中考题:向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滴入碳酸钠溶液, 下图表示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图像, 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画图, 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还能将数学中的坐标类图像与化学学科知识整合, 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讲解直角坐标系中建立金属活泼性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小关系的综合试题中, 利用三角函数知识, 赋予它物理意义 (速率) , 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 就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因为现在仅是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罢了。
三、物理知识在化学试题中展示“才华”, 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综合试题
物理中很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改变后产生的变化, 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因此, 进行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时, 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
在处理初中化学下册课本第75页习题一时, 笔者就跟学生这样叙述: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遇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 形成的气泡附在蛋壳上, 产生的浮力使鸡蛋上升。鸡蛋升到液面时气泡因受压减小而破裂, 二氧化碳扩散使浮力减小, 鸡蛋又下沉。沉入杯底时, 稀酸继续不断地和蛋壳发生化学反应, 又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从而再次使鸡蛋上浮。这样循环往复, 当鸡蛋外壳被盐酸作用光了之后, 反应停止, 鸡蛋的上下运动也就停止了。此时由于杯中的液体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钙和剩余的盐酸, 液体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 因而, 鸡蛋最终浮在液体上部。
再如: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 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在解答此类习题时, 不仅要用到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 还会用到浮力、密度压强等物理知识。因此, 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试题的能力。
四、更好地结合环保及生物知识进行化学教学, 对开阔学生视野更有宜处
21世纪是生化的世纪, 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之间更是形影不离。如:化学变化与人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化学变化与酿酒制醋知识、化学变化与光合作用、化学元素与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等都密切相关。
在进行空气、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氧化碳和化学肥料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 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传授, 既能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 也能解决有关环境和化学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着重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发出指 令”这一教学项目,例如学会“Don,t throw it like this”和“Throw it like that”以及“Can you……”等句型。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师生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设计理念
谈到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 往往就想到教学用书上的这个模 式: Revision一presentation一prac- tese一worbook一Homework。对这 个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 一般的课照此上也没什么问题。但 我们如果所有的课都一个模式,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元味,缺乏主动 性,缺乏活力,逐渐就会厌烦。
如果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学生变被动地跟 着教师学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找一种学生喜爱的。容易接 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教学 中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 中眼,耳。手并用, 在这节课上,我就一改常规,上 了一堂艺术英语课(手工制作 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我告诉学生准备好纸。小 刀。剪刀,下一节要上艺术英语课。
(利用学生们对手工课相当感兴 趣的心理,激活学生学英语的活力。)
导人新课:我在讲桌上放了一 些纸折的鸟、船、花、帽子、盒子、包 等,通过这些实物复习前面学过的 知识:What’ s this/that? 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通过这些句子复习了 bird、boat、flower、hat、box、bag等单 词,然后我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
T: 1s ihis bird nice?
S: Yes, it is。
T:But l can’ t make it
SA : Don’ t worry。 I can help you。 Come here, please。 let me teach you。 Do you want to gO?
T: Yes, I want to go。 Thank you。
S: Now, 1ook at me, please。 (学生拿出纸、小刀、剪刀、胶水)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学生一边教我做纸鸟, 一边用英语告诉我)
T:Like this? Oh, 1 see。 Make ii like this。; Now, 1 can make a bird。这时我带着微笑把我 做的鸟出示给学生,学生们为我鼓 起了掌,我马上对教我的学生说: “Thank you。 My little teacher!”
这时,我听见班上有许多学生 ,都在说“I can make it, too。”大家 都想表现,都跃跃欲试。我们千万 别认为他们不守纪律,乱讲话,相 反,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 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愉快 思考的表现。这时,应层层紧扣,因 势利导,让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不断迸发。于是我赶紧引导道: “Some of you can make boats。 some of you can makeboxes。some of vou can make bird8.But some of you can’t make them。wh0 can he1p tihem?”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我一看大家的积极情绪已调 动起来了,马上就把这节课的主 动权交给他们。我告诉他们可以 自由结合。整个教室热闹非凡, 桌子搭乱了,他们可以随便乱坐, 身心也都彻底放松了,根本就没 想到这是在上往日的英语课。他 们无拘元柬,畅所欲言。
这一组在做飞机,他们在说: “Can you make a plane ? Sony,I can’t.. Don’t worry. I can he1p you。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 Now l can。 It’ s easy.” 那一组在练习:Excuse me, what’ s that? It’s a boat Can you make it? Sorry, I can’t.1t’s too hard。 Please don’ t worry。 let me help you。 Do iti like this. Oh, 1 see。 it’s easy. Thank you。 I want to go。
当学生分组在全班展示了自己 的作品后,我趁热打铁,又拿出了事 先准备好的简笔画图片,让他们操练 “Can you・・…・? Yes, I can”等句型。
课后反馈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梁鸶鸶.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一、理性思考, 师生从主观上认真对待
在跨学科整体思路的基础上, 从简单的着手, 从教师熟悉的着手。我们确立采用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多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课程模式首先尊重各学科本身的知识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因此, 它并没有将分科教学对立开来, 而是以分科教学为基础, 降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其次, 通过主题的联结, 突出教师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协调, 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从多维度发展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跨学科教学力求避免单纯分科知识琐碎的组合, 而强调从学生学习过程来思考和设计。
1. 选择主题和话题
主题和话题是不同的, 话题可能和具体内容有关, 而主题是话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或者观点。比如兽首事件是话题, 而主题是文化遗产。主题是我们将跨学科教学从分科教学的组合推向深层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2. 制定目标
新课改提出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 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因此, 这三维目标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而对于跨学科教学本身而言, 目标的制定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价值, 其一是渗透主题, 明确学生学习的预期表现。其二是提供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依据。
二、注重实践, 教学从方法上探索研究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的相互交叉, 有的相互渗透, 就拿美术和语文学科来说, 美术和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着相互联系、相互迁移的作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充分体现了这之间的相互联系。低年级儿童的美术教育与说、唱、看、识和舞蹈、游戏等教学的整体关系比较明显, 中、小学各科教学虽然逐渐分化, 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采用现代仪器在实验中发现, 孩子们在写作时, 通常要靠说话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孩子, 初学写作的时候都需要从绘画开始。绘画和语言一样, 都是儿童表达思想的工具。
比如,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绘画日记、画插图、想象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写”日记, 可以通过绘画来记下一天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也可以是景与物, 同时还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情画出来, 同时还配上文字, 以表现画面主题。鼓励学生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积累创作素材, 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也促进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三、挖掘资源, 加强主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主题组织内容的系列化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 要善于寻找内外联结点, 在内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 教师的特长、学生的潜力。在外充分利用教材外优秀作品、利用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教材知识犹是一棵主干粗壮, 枝杈分明的大树, 那么教师教学的高超本领, 就是在完成既定内容基础上, 给大树“添枝加叶”。只有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不失时机地巧缀枝叶, 才能使知识大树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
比如在教学美术课程“材料的妙用”一课时, 可以运用多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 在对教材内容作观察、欣赏、学习外, 就有必要对教材进一步“添枝加叶”, 利用地方文化、地方资源, 发挥教师特长、学生潜能。师生共同讨论对这一系列的学习设计, 组织编排学习内容。遵循由浅人深、从简到难的认知规律, 先从对教材的学习开始, 感受体会废旧材料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从而引发思路, 引导学生收集更多废旧物品,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如在系列教学中“调羹的设计与联想”“酒瓶巧设计”“纸团玩具变变变”迎新年“可爱的小猪”设计大赛等……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材料, 经过联想与创新, 可以变成生动、有趣的造型。通过“材料妙用”这一系列的学习,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里教材的作品、特别是教师的创意作品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反过来学生对作品的创新又给教师与其他学生新的启示。而利用地方文化、地方资源是艺术创作不可忽视的能源,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能运用各种材料, 展开想象, 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在创造表现中丰富想象力, 陶冶情操, 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 主题单元的学习要根据课标、根据教学实际、根据地方特点等因素作灵活处理, 主题单元的学习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起优化主题结构, 提高课程实效的作用。
摘要: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跨学科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存在多样性。本文既是对以往课程整合方式的一种反思, 又在实践基础上对如何是适合一线学校实际操作的跨学科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四个主题案例的分析, 来阐释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要素和具体经验。
——政治学习发言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邹 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生活老师,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师,我很喜欢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嫩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的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进行具体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记住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
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做律动,他们喜欢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优美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演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个性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
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在家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因为满足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精彩。
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阅读与生活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不懂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热情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熟悉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之中。一个小小的班级,42朵小小的红梅花竞相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真诚的关怀,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第四点感受:感动2014,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懂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所在。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就是课程整合的最好动力。
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我会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美术欣赏课,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激发其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一般感知上升到审美感知阶段。在教参中,也着重提出教师可综合多学科、多角度的教学建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积极鼓励教师探索美术跨学科教学,促使学科交叉、渗透、碰撞、融合,并呈现走未来学科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这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就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跨学科教学。“因为任何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会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造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跨学科讲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注程度明显得到提高。
例如在上七年级《传神与魅力》这课中,欣赏五代时期的画家顾闳中的人物画长卷《韩熙载夜宴图》,我先用投影的教学手段将这幅古代人物画的精品长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画面描绘了南唐一个被皇帝猜忌的大臣——韩熙载在夜宴中的五个场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此画,我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背景,先介绍李煜其人——是一个好词人,如大家熟悉的《虞美人》(与学生共同背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是一位杰出词人,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乃至后来遭遇亡国的命运。画面描绘的正是主人公韩熙载不愿为昏庸无能的李煜出任宰相,而故意纵情声色,却掩饰不住沉郁寡欢的内心世界这一情感内容。这幅作品,就是画家受命亲自观察之后,默记了韩在家中夜宴活动的情况而画的。至此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由学生分别饰演韩熙载、李煜、宾客、顾闳中、解说员等角色,共同演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再从美术的角度介绍此画的色彩、造型等元素,最后由学生评述。这样,在介绍这幅画的过程中,有历史、有文学、有政治、有人文,甚至有表演……让各种文化在美术的殿堂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让美术教学不再孤立无援。
再比如,在上七年级《创新与发展》这堂欣赏课中,我以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为例,深情阐述画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美景,在艺术处理上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和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技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祖国南北不同的气候融合在一幅画面上,作品完整统一、传情达意,谱写出时代的颂歌,再现了万马奔腾的时代辉煌,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让学生进入独特的欣赏境界,我引用语文课件中的毛主席词《沁园春·雪》,通过多媒体播放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乐曲,通过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情感,随后学生情绪饱满朗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放的词句,借助雄伟壮观的气势来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因词入情,因情入趣,继而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作品所产生的震颤心灵的艺术魅力。有声的音乐和无声的画面融为一体,加深了对画面内涵的感悟,同时学生在多彩的知识世界中发掘了自己的才华,开启了自己的慧眼,体会到了求知的乐趣。多元化的知识、生动的教学环境、独有的学习氛围,使得美术欣赏课在跨学科教学中别具风采。
杰出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的一个艺术宝藏,如何引领学生去开采这一宝藏,使他们不断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且要培养他们建立起“大美术”概念,能主动、独立地欣赏美术,从而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面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美术欣赏内容学有所感、学有所获。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中学历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体现了育人价值,也影响了历史学科的育人方式。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不是培养只拘泥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浅薄之人,也不是培养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粗陋之人,更不是培养只会背知识点、做考卷的应试之人。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应该是培养面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勇于求真务实,善于思考迁移的人;是培养基于历史史实和唯物史观,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并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内化于身的人。这样的人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会通过“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来理性、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史学思想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尤其注重打通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将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从而促进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以下本人结合一些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来予以说明。
一、史学与语文的结合
文史历来不分家,诸多世界名著都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当讲述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借助雨果的《九三年》,通过书中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关于“民主”和“专制”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人说法国革命“播撒的是狮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革命者如何在革命过程中不被革命所异化?我们该如何评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袖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同时又能涉及历史深处的人性问题。正如美籍华人作家林达所说:“十年的大革命,并没有机会向法国民众普及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专制的警惕、对权力的制度性的制约和平衡、程序公正的意义,对以上这些现代民主社会最基本的常识,巴黎人依然陌生。虽然在整整十年里,这个国家最时髦的称呼就是‘公民’。进步的成果,并没有以制度形式稳固下来。因此,虽然他们砍去了君主的头颅,表现了形态最激进的革命,却也最容易掉头回去。”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学生深入历史,在历史语境中去感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厚重,认识到判断个人、团体、政党或者政策、制度,不仅要看其声明或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看其行为及其客观后果。培养学生把人与历史问题置于其所处历史范围内来分析的意识,形成求真务实、返璞归真的历史意识。
二、史学与化学的结合
在讲述明清文化并横向对比15~18世纪中西方文化科技发展的不同趋势和特点时,教师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即“什么东西阻碍中国科学技术由经验科学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科技的发展、社会价值体系对科技的轻视、指导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缺乏促进科学发现的合理机制等诸多方面来思考。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专家认为中国传统科学和西方近代科学有重视经验和理论、重视实用和实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近代科技首先在西方出现呢?教师顺势抓住这个思维火花,列举了学生在化学课里学习的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即2KNO3+S+3C=K2S+N2↑+3CO2↑,让学生知道:火药是中国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即用碳、硝石、硫磺可制造火药,这种火药的配方从诞生起就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后人也依据父辈们的经验进行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人发现火药爆炸的威力不稳定,但却没人去研究和分析火药爆炸的化学原理。而西方科学家却通过实验得知火药爆炸的威力与一硫二硝三碳的比例配方有关,当硝的含量过高时,会因为容易受潮而降低火药爆炸的威力。实验结果的发现使得西方的军事科技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重理论和实验、重实用和经验的文化差异导致近代科学技术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命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在科学方面缺乏追求终极理论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和中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差异联系起来。一个化学方程式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科技发展途径和文化精神的差异,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等史学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和发展观念来审视传统文化,更好地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成效。
三、史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将史学和地理学相结合来反映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的例子很多,如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加那利寒流、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三角航程来完成“三角贸易”;郑和借助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进行航海等。随着近来环境科学的日益发展,对气候、温度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在讲述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建立时,教师提到,经过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南宋时期中国的下雪线已经南推到广西附近,这说明当时中国整体气温较低,这个现象似乎可以解释身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为何南下进攻宋朝,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温度下降导致依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为生存而发动战争。此时,有学生提出:“唐朝盛世是否因为那时气温较暖和?”也有学生提出:“唐宋时期的西方有没有因为气候带来战争或者移民现象呢?”面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跳跃性思维,在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的同时,教师结合专家研究成果,指出:在唐朝时期,世界气温普遍升高,欧洲北方因气温升高带来农业发展,人口增多。正因为人口增多,资源有限,生存压力逼迫北欧的维京人南下抢劫。由历史问题衍生到地理气候环境问题,这加深了学生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认识到自然环境造就人,人也会改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四、史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讲述古希腊、罗马艺术成果时,学生们惊叹于这个时期古典雕塑的精美和沉稳。欧洲古典雕塑是否是一种原生的艺术形式?如何去欣赏这些雕塑作品呢?这个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背后却隐含了文明史观之下对人类早期文明互动成果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埃及、古希腊人体雕塑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体雕塑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通过比较两者人体雕塑的异同点,让学生发现古希腊文明深受埃及文明等诸多西亚和北非文明的影响。
此外,教师结合美学,介绍古希腊人体雕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教师结合文学,讲希腊神话对古希腊人体雕塑的影响;结合影片《特洛伊战争》,来阐述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教师结合地理学,分析古希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古希腊人喜欢裸体锻炼,这一风俗为艺术家提供了人体素材,对古希腊人体雕塑艺术产生影响。同时,希腊是一个开放性的海洋国家,希腊人勇于探索,东西文明的交融形成了古希腊人独特的雕塑风格。教师结合史学,指出城邦制度导致各城邦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对抗,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希腊人体雕塑的完美形体正是城邦希望公民能达到的身体目标,因此,当强健的身体与城邦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时,希腊形体艺术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治的需要。史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学生感叹知识的无穷魅力,认识到艺术的魅力不在于模仿的对象,而在于如何去模仿对象;认识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和融合,区域文明共同构建人类文明。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对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跨学科教学理念。
“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阵地, 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 对共同的学习研究主题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并不简单是几个学科教学知识要点的拼凑,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人文性, 渗透与融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论, 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笔者通过几次教学实践, 谈一谈是如何将跨学科教学理念及方法贯彻到高中语文具体教学中去的。
一、加强历史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
语文学科与历史有着较为近的血缘关系, 通常讲的“文史不分家”就表明了两个学科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上, 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历史研究与学习方法, 达到“文史互证”的目的。特别在文言文教学上, 将历史学科知识背景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这将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与空间,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文言文苏洵《六国论》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 时:一方面要讲解文言词汇与句式, 对气势俊伟、古劲简练的文风进行赏析, 另一方面还要联系该文历史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反思历史中学会用理性批判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而开展课堂讨论, 启发学生进行语文与历史的互融学习。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篇就指明:“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只是“借古喻今”写法,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只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 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历史背景与规律: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政治上保守, 因循守旧, 不重视改革, 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 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使秦国国力大增,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 民不聊生, 由分裂到统一, 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力度就加大了, 也就达到了强化思维的力度的语文教学目标了。
二、加强地理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自然科学的理性之光起始于西方近代, 但中国古典文学里也不乏闪烁着理趣之作。我们在进行古代诗词教学时, 可以游离传统诗词解析之外, 充分发掘古典文学的理趣。中国历代诗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旨趣表现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 故中国古典诗歌里蕴涵着地理自然科学哲理的审美理趣, 这体现着古人的自然人文关怀。
如李白的《蜀道难》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充分说明了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 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 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梦游天姥吟留别》 (苏教版高中选修)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 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再比如“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 则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
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文生活的感受出发, 欣赏诗词歌/赋的同时, 真正做到诗词鉴赏
与自然哲理思索的有机结合。
又如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 是选自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 挟裹着作者对自然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 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 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 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阅读, 让学生来体味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 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环保问题。
三、加强音体美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 同时也意趣缤纷, 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的时候, 势必会引入许多方面的内容, 不仅包括政史地、物理化学、也还应引入音体美的学科知识, 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兴趣, 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渗透音体美的知识和理念, 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会关注生活中音乐的优美、体育的健美以及美术的各项展览活动, 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 从艺术品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份思考与感受带进课堂, 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
以上仅是笔者运用跨学科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实践尝试与粗浅理论思考。我们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展跨学科语文教学研究, 有利于新课标目标实现, 有利于将大语文观教学落到实处, 实现“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的教学效果。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与新课标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理念, 如将历史、地理、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和知识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而现行平常体育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 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另外, 由于升学考试的要求, 一向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生, 家长, 老师们才感到体育加试在综合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 进行高密度, 大强度的训练来弥补平时不重视体育的结果, 这样的形式, 既枯燥又乏味,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体育课程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 通过体育活动来放松紧张的心情, 陶冶情操。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很多同学对于现行的体育课程感到单调乏味, 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时用来放松的, 不太重视, 因此, 很多情况下, 体育课反而变成了学生们自由聊天的时间段。
就上述情况而言, 为了调动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 我提出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 以体育教学为主, 各科相关知识为辅共同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这就是我此文中所要提到的“体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运用的研究”。
1 跨学科教学的概念
1.1 跨学科教学概念
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这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文献中, 它指的是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设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 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交叉, 也包括三类学科之间的交叉。
1.2 跨学科教学意义
跨学科教育以学科之间的交叉作用理论生长点, 一解决综合性质的问题作为现实启动点, 因此他是一种具有理论研究纵深性质和应用问题定向性质的多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学术理论创新人才和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1.3 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一是参与人员的动态性:动态性的呈现来源于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总会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补充到这个队伍中, 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二是教学可要的互动性:参加跨学科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既是研究者, 也是学习者, 在跨学科教研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2]
2 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体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 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渗透、互补, 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为了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知识,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打破学科固有的疆界, 主动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知识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以及已学的各学科相关知识, 通过搜集、整理,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套新的教学形式, 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从而获得新知识,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可以克服学科教学中知识支离破碎等问题, 能够从各个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践的到理论的充分支持, 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比较完整的知识。
3 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都希望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高质量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备好课。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 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就象蜜蜂酿蜜必须要采集足量的花粉一样, 备好一堂课教师要搜集大量的资料, 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和辛勤酿造。
就从体育课中的室内课来讲, 同为体育课, 不同的是把体育课的场地从操场搬进了教室, 作为体育老师, 这时候就要靠着自己的语言来对同学进行授课, 试想, 光靠说一节课的话, 教师的水平肯定很高了, 但是, 这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 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运动为主的, 让学生并一直听一节课, 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 课堂纪律谁都不能保证了。但是, 如果教师在这节体育课中加入了一些亮点, 喜迎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学生肯定愿意听下去, 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每一设备, 以影片放映的形式播放一些运动项目的比赛记录, 并在其中穿插着现学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既对此产生了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这何尝不是一仲好的办法呢?所以, 想要上好一节体育课, 就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 且考虑到所有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以及解决的方法, 最终精心设计安排一堂课的教学活动。
4 跨学科知识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后, 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的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这点从各个学校对体育课安排的密度上就能看的出来。课程总数增加了, 课堂任务当然也增加了, 对教学的内容就要深入的讲解, 所以对于教师就要有身后的理论基础功底, 运用自己已学的各方面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举个例子, 在体育教学中, 投掷类项目:一般来说, 对于这类项目, 在教学, 甚至运动员选材上都经常选一些体形较大体重较重的人进行深层次训练, 因为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在这一类项目上占一些优势。
体育项目中的所有运动项目, 都有着一个或者多个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为老师, 要科学的讲出这些运动为什么这样?应该怎样?等等之类的问题, 必须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5 整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当代体育教师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孤立存在, 往往与其它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且相互渗透。对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跨学科知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否恰当, 首先在于我们教学观念能否转变, 切忌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来组织教学材料, 一定要跳出课本的圈子, 实际上, 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这就对新一代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必须要有广泛涉猎, 而且对其要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一定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不断进步。
其次, 我们要有自发的收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具备较强的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涉猎, 平时注重积累, 时时事事做有心人善于发现, 敢于创新;再次, 我们要学会创新的本领, 对于纷繁复杂的资源要剪辑嫁接, 合理地进行取舍, 再为我所用, 与教学有机地结合, 而不是牵强附会、无休止地拓展, 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有理论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6 总结
当前教育形式下,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跨学科知识运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也在考验着当代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 鞭策着体育教师的不断进步。只有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系统方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 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 大大推进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这无疑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仅是专业型教师, 同时还要是一名广博的学者。[6]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阐述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描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类学科的知识点、并且灵活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 为上好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做好理论支持。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 各学科知识越来越规范, 越来越专业, 需要学的在不断增多, 需要教的也在不断增多, 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 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 只有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才能更好的整合利用, 才能紧跟是带的步伐, 不断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焦点新闻[OL].
[2]道客吧吧http//www.daoke88.com[OL].
[3]人民网[OL].社区运动会.
[4]优酷网[OL].深圳全民趣味运动会.
[5]“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 2002 (1) .
一、地理教学中的文学表达之美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典藏中, 歌咏河山寄情山水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些诗文字章满怀意境意象之美的同时, 其中不乏地理知识的影子。在地里教学过程中若能对这些美文诗句善加运用, 以中国诗歌文字中丰盈的意象将地理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定理具象化、浅显话,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对陌生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同时可以普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的课堂内容。
比如青莲居士著名的《蜀道难》中一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说的就是说四川盆地在当时地理位置闭塞, 交通十分不便。他的另一首名诗《将进酒》中亦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说的是黄河发源地的地势之高峻奇险。还有许多反映我国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差异的诗句也十分生动有趣。“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映了在相同的时间点, 地理方位不同则会有各自相异的天气环境。“橘生淮南为橘, 生淮北为枳”说明了相同的植被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会生长为不同的结果。“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则写出了某些植物无法适应多种气候环境, 而仅仅能南方存活生长。“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形象地描摹了幽怨的羌笛哀哀切切地吹奏《折杨柳》, 埋怨春光久不至, 即便如此, 玉门关仍是翘盼不来和煦的春风。从地理角度讲, 这是由于玉门关地处非季风区, 温暖湿润的夏季风是很难抵达这里的。
二、地理教学中的数理化学科渗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不难看出其中多处涉及到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可以说许多地理知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必须依赖于数理化知识的运用。
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计算, 因此它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 因此同一纬度上就会有不同的时刻。地方时的计算可以运用到数学中的数轴, 东可以当做正方向, 西可以看做负方向, 分别对应正负实数, 即是求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此外, 还包括地球公转速度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等都需要数学知识的积淀。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许多地理现象需用物理知识做进一步说明。如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情况, 可结合物理学中开普勒三大定律中的第二定律来解释, 同时结合平面解析几何中扇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加以理解。另外还有月食与日食、太阳地球等行星的运动等等。
开放的地理环境系统有着极其复杂的形成过程, 这其中包括各类物质与各种能量之间的交换, 化学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 化学学科在地理教学中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三、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意蕴
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并非智育, 实为德育。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文明修养, 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接班人。从我们所教授的地理教材中很容易发现, 思想政治教化渗透在许多细微的角落。
首先,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全部学科教学的核心, 在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爱国主义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是人民对祖国深挚真切的厚重情感,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用心体会的伟大又质朴的感情。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川, 辽阔疆域的景仰和热爱, 使学生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次,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也是地理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急遽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比较富饶, 但相对我国人口大国的国情来讲, 自然资源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了解和巩固相关的地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积极生活态度同样重要。地理学科的学习并非局限于纸上谈兵, 真正的地理科学家无不怀着崇高的科学探索精神, 亲身经历、躬身实践, 积跬步以丈量疆土, 阅万卷以博古晓今。我们可以诸多地理学家为榜样, 令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学习态度。同时,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底蕴来拓宽学生的眼界见识, 让学生看见更大更美的世界, 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