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管理模式 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教育改革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因素,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却鲜有论述。因此,文章从教育管理或者是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另辟蹊径,来分析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内容的理解、实...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管理模式

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教育改革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因素,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却鲜有论述。因此,文章从教育管理或者是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另辟蹊径,来分析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内容的理解、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从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协同性、一体性

首先,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协同性。目前,各所高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党、团、学工三个部门,由其规划校内素质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措施。而包括招生、就业、教务、院系在内的诸多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部门却并未与党、团、学工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其次,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一体性。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了解,不仅相互认同的思想比较薄弱,甚至存在轻视、否认、玷污对方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参与相关素质教育互动的积极性低,由此大大削弱了校内各个部门组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高校素质教育管理活动缺乏对学生特征的关注

当前大学生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现代人冠名为“九零后的一代”。他们一方面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兴趣感浓厚,却缺乏足够的耐心,浅尝辄止,很少能够持之以恒地研究或者是学习某件事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生活、工作、学习和爱情抱有极高的憧憬,觉得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旦面临失败或者是挫折的时候,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或者是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陷入极大的消沉、抑郁之中。然而,目前高校管理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主要是参考国家的标准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措施,缺乏对本校学生知识需求、心理特征、个性特点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导致虽然学校提供的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非常多或者是校园文体活动非常丰富,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3.高校素质教育主要是在社会就业的倒逼下进行的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系统的高校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鼓励、支持甚至采取一系列评估、奖励、监督等手段刺激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管理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也确实认识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非常小,主要是在社会就业压力的倒逼下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在此情况下,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单纯地注重增加学生专业课中的实践内容、互动内容等,却不太重视选修课、校园活动等,从而导致很多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其次,与国家严格的政策力量相比,在社会就业压力倒闭之下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也大大削弱了校内实施的力度。

4.高校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一方面缺乏对院系、党、团、学工部门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学生素质水平、知识需求特征、个性特点方面的考核等,从而使学校领导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大都是在各自为政状态下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臆测,由此造成所开课程和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无法激发其足够的兴趣;或者是素质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长期不变,无法实现与时俱进,造成教育内容、文体活动的陈旧等。

5.高校管理机制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管理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其自发组织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数量也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然而,除了部分党委、团委、学工组织受到学校或者是院系的直接指导之外,大部分的文体活动组织都是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他们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也缺乏一定的经验,无法提高活动质量,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约束,自由度太高,随意性强,再加上缺乏经费等问题,大大限制了组织的成长,很难实现延续性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创新方式

1.构建以某一副校长为主的核心管理层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为了提高组织相关工作的实施效力,加强其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指导与协调的力度,学校可以委托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组织的日常工作,包括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素质教育活动的规划与评估等。在该副校长的领导之下,还可以设置一系列由学生会、党委、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考核办、各个院系的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组,为副校长的日常工作建言献策,在辅助副校长完成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不定期的会议为各个部门的领导提供一个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沟通平台,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

2.设置一个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机构

该部门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一是广泛收集政府部门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政策资料,随后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二是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社会大众媒体以及学校内的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社会人才需求情况方面的资料;三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四是以校级科研课题的方式,委托高校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活动,从而获取更加系统、专业的研究资料和发展策略。

3.设置一个当代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研究机构

该机构一是通过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大众媒体的渠道,搜集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是在本校定期开展对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的调查活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群体、辅导员群体、教师群体、学校管理者群体等,由此获得第一手资料;三是同样以校级课堂的形式,委托具有心理学、社会性或者是教育学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就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展开具体的研究活动,从而获得更加专业、系统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将这些资料和成果提供给上级领导者,为具体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4.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管理、规划与执行机构

该机构下设专业课程素质教育机构、选修课程素质教育机构、文体活动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等。选修课程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一是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所在学校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来安排科学、合理、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二是负责考核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是负责监督各门课程的考试情况。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文体活动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分为两个具体的部门,即“自上而下”的文体活动管理部和“自下而上”的文体活动管理部。前者一方面负责安排高校党、团、学工部、组织部、学生会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负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以增强大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优秀文体活动。后者则主要是负责校内学生所举办的一系列文体活动。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

该机构一方面制定日常考核指标,也即是了解大学生素质水平、素质现状,尤其是与国家素质教育内容相比,特定高校大学生内在素质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为素质教育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是对各个机构实施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包括专业课素质教育效果、选修课素质教育效果、文体活动素质教育效果等。这既给相关部门和个人一定的压力,增强其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动力;同时也能够及时地发现文体,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总体来说,各校要在正常的教学管理组织之外建构起一个独立的、由一位副校长负责的素质教育管理组织,其下设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机构、现代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研究机构、所在学校素质教育管理与规划机构、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等,从而围绕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评估、监督与指导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强化其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提高其素质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邓伟:《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

[2]张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措施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9期。

[3]盛昌琴:《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再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4期。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机制、探索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水平。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素质教育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多数高校普遍重视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尚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人生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和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礼会主义伟大事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推动优良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一位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更需要拥有深层次的创新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提升人才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引起主动思考,激发探索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德与才的有效结合,良好品行的积累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措施

创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把握大学生关注的政治话题,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成长:学生工作部门要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闻惑、心理波动及其与校阅环境的融合,回应大学牛的核心关切,保证大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具备优良的外部发育环境;并对大学生开展普遍的创新型人格教育.为他们成才奠定稳定的心态成长基础。这样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增强其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教

关键词: 音乐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 美育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刘瑞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价值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正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压力。一方面,旧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就业环境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新时代,将茶文化的发展与高校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创新式发展。

1茶文化的现代特征

我国的茶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根植于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文明之中,在官本位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敬畏自然、重视传统伦理道德,讲求“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的思想内核。这种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延续千年,虽然期间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点发生过变化,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一直相对稳定,并且影响非常深远。从开始,我国进入了近代历史,当国门被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不例外。在这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宗法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样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变革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消费形式,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态度也有了一定偏移。早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不断纵深发展,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扩张。茶叶的综合利用渗透到了化工、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数百种商品之中,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在改变着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可以说,现代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更加追求人的主导性,偏重于人对茶文化的享受,相关的礼法观念却相对弱化。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现代人对茶文化的新价值内涵正在加速接受,并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文化享受。尽管如此,传统茶文化与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紧密相连的特征依然明显,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失殆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仍然眷恋着“忠孝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与茶文化的传统核心内涵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并非简单的时间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茶文化依然非常稳定地存在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实,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与茶文化相似的发展路径,因此,研究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对于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规律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加大了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高校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中加入了曲艺、象棋、书法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可谓是一举两得。素质教育是合乎发展规律的,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的面太窄,很多情况下仅局限于本专业,其本质上还是服务于专业教学。有些地方虽然在跨专业等方面做了些尝试,例如多开设公共课、给专业相近的学生联合授课、打破专业限制等,但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没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内涵,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素质教育是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都经受着新时代中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亟需得到创新发展来实现自我救赎,获得更多年轻人的接受认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里聚集了大量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具有知识、能力朝气和活力,对传统事物和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和推广,以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必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培养出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综合学科体系建设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人的起居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目前,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见证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茶文化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在国外,很多具有国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被纳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范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启示性,将茶文化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给学生全方位的茶文化教育,增强其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不但有利于克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性教学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艺分为六大要素,即人、茶、水、器、艺、境。在这六大构成要素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核心作用。人既是茶艺活动的掌控者,也是茶艺意境的创造者。茶艺需要上好的茶叶、水、器皿,同时更需要茶艺师的心灵手巧才能贡献出极致的茶艺精髓。茶艺的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体系,其中吸收了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仁爱等传统文化精髓也融入其中。茶艺讲究天人合一,要求茶艺师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实现人与物的完美融合。茶艺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可以感悟。当代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然而,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和风气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调整,必将影响其一生。茶艺展示的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研习茶艺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淡然,提升自我感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另外,茶文化展现了一种人生艺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通过茶道规则沏一壶好茶慢慢品位,在品茶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无形中便提升了人生修养,让心灵得到净化。

3.3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茶文化休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对茶文化更是偏爱有加,茶文化休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茶艺人才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茶文化休闲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不利。就业难具有警示作用,倒逼着当代高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顺应时展的明智选择,有助于培养专业的茶艺师,迎合市场需求。而且,茶艺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承担着将茶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4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研习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内涵,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领悟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制度、硬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逐步将茶文化纳入综合学科体系中来,并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茶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校方应当创造条件与企业等社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到茶艺社等社会舞台上磨砺和锻炼。在亲身的实践中深刻掌握和领悟茶艺的精髓。总之,只有实现创新,才能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辉,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茶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完美融合,实现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孙丽花 单位: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种属于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阶级的教育;另一种则是非义务教育,指的是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升学,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

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就业。这便要求大学生必须参与到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人单位的相关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重视文凭变成了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用人机制必然使校方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家庭也会降低对“高学历”的追求,希望子女能够学到有用的技能。可见,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选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若能率先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将极大加快我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步伐。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应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好比人的灵魂,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道德责任感和政治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师资质量,因为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障。另外,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组织有关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讲座,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讨论,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

2.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就业、个人发展等多重压力。遇到了挫折后,大学生容易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和自杀。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不但会对其学习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高校专门开设针对大学生心理的课程。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过于简单,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专业人才不多,高校很少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采取很多措施,主要包括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加强心理辅导,利用各种大众平台加强心理教育宣传等。

3.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形成和内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加强大学生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优化课程结构,多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等的选修课,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当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4.增强身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体育锻炼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强迫锻炼是不够的,还要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因此,高校体育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任务。高校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结合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大学生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二、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30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能,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数字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质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界和图书馆学界老生常谈的话题。高校图书馆具有资源、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任。研究高校图书馆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做好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化教育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在于以高校图书馆为试点为众多公共图书馆提供信息素质教育方式的参考。笔者认为进行信息素质首先要改变观念,信息素质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的提升必须汲取其他素质的营养。同时针对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力图为图书馆学界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一、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概括起来可理解为通过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经过长期内化的积淀,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就是对公民的基本品质的教育,它是符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观,按照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需要,依据个人的智能差异、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等进行开发、完善、塑造以达到全面提高综合质量的教育目标[1]。素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众多内容中,讨论尤为热烈的当属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并被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能”。 所谓信息素质就是在信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机构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成员所应该具有的比较稳定的信息特质。2002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Hanelore rader说:“信息素质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的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2]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可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培养读者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

如果把信息素质比做一台要正常运做的计算机,那么信息意识无疑将是软件,信息能力是硬件,而信息道德则作为保障进程顺利运行的各项标准而存在。如何让这台计算机存储的资源更丰富,格局更合理,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培养的主战场,担负着巨大的责任。

(二)信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

通过对信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概念的比较,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当然也包括信息素质方面的教育。而信息素质教育从其广义的含义和目的上来看,它强调的是各种信息品质的综合,如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品质的培养涉及到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由此可见,信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的,从其概念外延来讲,信息素质不仅仅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素质,信息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检索能力的培养,它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角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实行信息素质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3]这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立足于自身各项职能优势,在对服务用户的心理,生理,专业知识积累等状况调查之上,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计划的设计和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以文献贮存流通开放为基础

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以其基本职能为基点,大力发展馆藏文献资源,合理调整文献资源布局,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推荐导读服务等,为读者学习研究中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源提供了保障。加上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信息贮存体,其自由互动优势无可替代。众所周知在高校教育中,教与学一直是一对基本的矛盾主体,所教授的知识可能受教材内容陈旧,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积累各异或表达方式不同,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学双方往往对教学结果不甚满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高校图书馆的开放自由恰恰避免了师生面对面交流问题时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这一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潜能。

(二)以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为核心

高校图书馆一贯重视用户的教育与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培训讲座、参观辅导等活动,帮助用户了解图书馆、熟练使用图书馆资源,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高校馆在发挥其教育职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用户的心理特点,信息需求特征开发部署了不同时期的教育计划。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图书馆重点进行图书馆的应知应会教育,图书馆参观辅导,信息检索课程入门等工作。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图书馆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调研方面的能力,各类型专题讲座,电子文献数据库操作培训是对这一群体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计划中,“文献检索与利用”等系列课程一直以公选课,通识课的形式贯穿大学高等教育始终。

(三)以图书馆文化教育为辅助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越来越注重将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去。读书文化节,图书漂流活动,高校名师讲座,百家讲坛等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学生在不自觉中关注图书馆,接近图书馆,从而开始主动的认识图书馆,最终加深其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兴趣。借用公共图书馆的这些文化讲堂形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讲坛模式在高校学子中也大受欢迎。这也是高校图书馆间接将其文化职能贯穿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突破。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分析

(一)强调信息能力,淡化信息意识教育等因素

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很多同学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人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的意识,大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大有人在。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入校时参加过高校图书馆检索课程定期和不定期学习的,但由于他们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意识和科研意识淡薄,因此无论接受多少信息能力培训,他们的信息素质都不会得到质的提高。

(二)重技术服务,轻效果评估

无论是从读者培训时的信息检索,数据库利用,还是导读服务的开展,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用户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能力,然而对学生掌握信息后的吸收利用情况是很少进行评估分析的。这就好比一位医生只把药开给病人,却不甚关注病人是否治愈。也就是说图书馆用户对获取的信息是否是满足其先前期望的那个信息,这类信息有多少能够转化为知识,同时这些知识对学生用户哪部分素质有所提升等问题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从学生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只是侧重于完成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更多的交给了读者用户自身或是院系,社会的其他等机构。

(三)与高校科研教学配合不协调

高校图书馆的众多信息服务项目中,与具体教学,院系直接联系的服务项目并不多,以学科馆员服务为例,尽管是分派至院系,但针对目标是教学科研,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几乎是空白。此外的诸如文献传递服务,课题查新等对学生群体而言利用率极低,咨询服务,书评,培训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度不足。例如,在平日学习过程中多数同学都迫切希望图书馆根据不同专业的阅读心理,列出传统素质拓展相关书目,进行定期新书导读工作,而图书馆在了解学生阅读心理方面总处于被动。集中于科研,对学生信息需求心理研究不足,信息服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不强。

(四)文化特色应用性不强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和软件方面无时无刻不追赶着时代的步伐,然而当回首我们所取得的有限成绩时,往往整个图书馆学界都会陷入沉思。国外有的教学理念,特色方法,不经多少时日我们也能借鉴,然总是收效甚微。借用著名中科院院士李幼平的话说就是我们对图书馆服务的理念理解不够,引申为对图书馆文化特色的应用不强。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是吸引读者从而留住读者,如果说文献资源是物质基础,那么图书馆的品牌文化特色就是无形的精神基础。而纵观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过程,将本馆文化应用到影响读者的高校馆并不多。这样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只能大多停留于图书的借还。

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调整信息素质教育方针

针对信息素质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对目前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力求与学生日常专业学习相结合,降低其对选修课不重视感;另一方面从影响高校学生思维,心理,行为的其他素质及社会现象出发进行研究,努力增加与学生用户沟通的近似认同感,如通过导读服务积极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科学精神,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再如就近期某一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开展图书馆文化论坛等,贴近读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信息知识的热情。只有当读者真正体会到利用图书馆的意义时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去配合图书馆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完善自我。

(二)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化

针对前述问题二,高校图书馆急需呼吁信息产业部门或高校就信息素质培养评估做出相关标准的明文规定。急需在高校或图书馆建立独立的信息素质教育专业机构或部门,推动素质教育走向标准化,量化考核。

1、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化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者,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因而在其起草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中不仅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细化为88项指标,并且还明确指出哪些方面由教师负责;哪些方面由图书馆员负责;哪些方面由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负责。[4]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在这方面几乎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任多半交予高校图书馆,忽视了信息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综合素质教育这一问题。

2、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标准化

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遵循的模式大相径庭,“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专题数据库培训讲座”,但在课时设计,教学教材,课程深度,教学方式等方面因高校馆的师资力量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参照很可能使得学生因高校在教材选择的差异产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差距。这也是及不利于信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

3、信息素质教育效果评估标准化

学生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对于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度量评估这是高校图书馆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中很少关注的一方面。这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非强制性,考核无标准性有相当大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应该也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建立自己的评估考核部门,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图书馆的教学信息服务网

众所周知在图书馆建设中为了促进馆间合作建立了图书馆网,在图书馆基层信息服务中同样也应建立一个个相应“据点”,联结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1、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的硬件基础是校园网络的普及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把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素质培养的新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教育宽带网实现电子教育、远程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共享等诸多服务内容,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和多样的途径。然而,将资源仅集中在图书馆这个圈子内信息素质教育的辐射面将是极其有限的,高校图书馆应呼吁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加深入学生群体,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

2、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的软件基础是“人”

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其队伍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信息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近年来众多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开展知识讲座、组织相关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加强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敏感意识、信息分析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同时高校图书馆招聘门槛日趋伸向研究生,博士生更能体现高校馆对高素质馆员的需求。这从另一方面也为高质量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

3、图书馆员嵌入信息素质教育计划

ACRL关于信息素质标准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大学的广泛采纳,图书馆员除了独立承担普通的信息技能课程的教育外,还与专业老师一起共同承担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信息技能课程的教学,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分工讲授课程内容,一起开展学生辅导,使学生的信息体验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传统的检索课程,他们以信息技能为核心,以各专业知识为背景,直接参与到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美国和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界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作为信息和技术的集散地,同时也拥有大量信息技术人员的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

(四)推崇高校图书馆文化,打造图书馆精品“文化大餐”

图书馆文化是本馆多年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的积淀,确立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并积极介绍给用户,是吸引读者关注,带动读者学习,从根本上建立读者与图书馆“情结”的基础。如果一个图书馆毫无特色,在管理或是服务上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不能给人以特别的感觉,那么对于读者而言这个图书馆就仅仅成为一个“工具”。这与当今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显然背道而驰。

图书馆是思想文化的汇源地,拥有相应的图书馆文化同时,积极向学生,社会推荐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图书馆文化发挥效用的保证。这些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图书馆文化活动来实现,此时就能够利用到图书馆在其信息服务网中所取得的分析数据,结合高校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周期性,规律性的特点,就不同时期读者信息需求的应急,方便,求全,求新,从众,猎奇等心理有目的性的开展“图书馆文化论坛”“读书文化互动交流会”“读书导读”等活动,全面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顺利开展[5]。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仍以“文献教导”或“图书馆教导”为主,而这种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有效的使用新的检索工具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利用图书馆这个资源宝库更好的发挥其各项职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成时代赋予图书馆工作者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俞培果.论高校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J].图书馆杂志,1998(5):45-46.

[2]刘瑞林.信息素质教育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106-108

[3]郗少青.信息检索[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P1

[4]刘秋林.论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4(01):222-223

[5]汪建林.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心理探析[J].情报探索,2006(2):11-12

[6]徐军.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浅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23-25

[7]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杜道群.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78-81

[9]李武.构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应用体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65-67

[10]王锦贵.论信息素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35-37

[11]郭启松等.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创新探讨[J].情报杂志,2008(1):130-132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

1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明确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在传授体育技能,增强体魄上。

2 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2.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心灵体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等。思想品位、道德水准、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当代中国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勇于拼搏、超越自我和公平竞争等方面。

2.2人文素质的社会意义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育所探索的热点。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而所有规范、体制、物质手段则不过是其躯体。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弥补经济科技日益膨胀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的裂缝与缺陷。而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为了将人类尤其是本民族长期凝聚和积累的智慧、精神、品格情操等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给学生,使之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担负起民族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学校体育现状呼唤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使得体育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结果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生活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娇生惯养,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意志力薄弱,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应将来社会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也不符合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3.2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都要求“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3.3教学的目的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从以前注重“三基”的基本技术教学转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上来。通过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目的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成为大学生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3.4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竞争极为激烈,学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个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培养自身独立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不断积累和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要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变体育教学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我院为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07年开始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从以前的行政班教学改为目前的俱乐部模块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主要以体育俱乐部为中心,实行“三自主”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体现,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4.2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方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性启迪、感悟过程。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应注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基础文化底蕴;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人格魅力。

4.3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素质,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运动水平的个体差异等的评价。我院体育教学改革以来,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平时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帮助了那些身体条件差,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克服失败和无助感,走出心理误区,重建尊严,享受运动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因此,只有将技能评价和人文评价较好的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变化,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把握,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摘要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将其整合纳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作为素质教育的绝好教材,电影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发散性思维。

中外优秀影片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传承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将其整合纳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学生在通过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产生自我感性认知、丰富想象和理解诠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经内心自省,养成个人的高尚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和道德修养。我们应该有力抓住电影艺术作为思想文化传播载体的特点,使电影欣赏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以及素质教育得到合理交融与整合。

1、电影欣赏是素质教育的绝好教材

《易传·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山下流出泉水,灌溉田地,使万物萌生,即是发蒙。君子就当用“果行”来培育健康的人格品性。什么是“果行”?就是以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为准则的模范“行”为作榜样,才能培育自己和孩子的优良品德。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既有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也有劳动实践能力方面的,更有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的。因此怎样真正把“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变为教育实践,怎样给学生配备全面的“营养大餐”,一直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比如自从人类发明电影166年来,我国拍了无数的电影故事片,讲述了上下50D。年的故事。其中有许多电影伤口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时代特色鲜明,民族情感浓厚……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形式百看不厌,值得学生看一遍又一遍的精品。这些精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好中挑好,精益求精,选取最好的一部分来入课,则它们的观众——学生,无论在道德品质、理想抱负、行为能力、知识积累、艺术感受、人际交往、创造精神等诸多方面都将综合受益。因此,运用经典电影的传播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必然成效显著。

2、电影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导,唱响社会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要求的价值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人们个体的、集团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这样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作为文化的载体,电影作品必定反映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进而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从媒介的社会责任而言,电影作品应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找到平衡点。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驾驭者、使用者则应清醒地认识到媒介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以及媒介开启心智的功能,使其肩负起教育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电影文化传播的思想文化导向应该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电影文化的品位,提高道德情操,唱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发挥电影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3、通过电影欣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运用电影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片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当代大学生在欣赏这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作品中,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用优秀电影片对广大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

“电影、音像对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影响之大,是父母和老师教诲的强有力的补充。积极向上的电影作品将成为大学生知识教育、科学普及、了解社会和个性发育的重要选择之一”。电影电视作为宣传媒体,必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加深对电影作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能动地利用这个有效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

4、让学生通过电影欣赏,调整大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大学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内涵,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研究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法,对于新时期的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其是否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进行衡量。

1.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目标

文化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则可以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包括文、史、哲、艺等各种文化内涵的吸收,需经过不断地学习、熏陶、引导才能形成。

2.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只有心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以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是指大学生应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热爱生活、具有团队意识和自我发展需求。

4.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其他任何教育。”可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5.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再以照本宣科、死板的传播知识为教学主体,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始终主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1.确立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之一。语文教育除了基础教学作用外,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兼具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通过潜移默化地文学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强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高校只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课或必修课,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加大对其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

2.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首先,应选择名师执教。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知识面很广博,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博学的才华,才能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学生呈现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评说,如果是平淡的说教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任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高校着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相较于传授知识,学生更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影响。一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因素、良好的职业修养、深厚的知识储备、生动的语言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等人文素养。

3.改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

(1)精选教材,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日益增多的同时,教材内容和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反而内容良莠不齐、结构混乱。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挑选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由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该教材突破了局限,明确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多篇课文,进行分专题授课,如分别以爱国、爱情、亲情为主题授课,还可以打破原教材的编写顺序,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

(2)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首先,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引譬设喻、排比铺陈,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其次,教学场景要美。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场景,使之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3)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首先,开放教学过程,以课堂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在相互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加深理解,从而共同进步。其次,开放教学空间,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等资源。

4.创建人文化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

(1)考核设计以“人文性”为原则。题型上确保学生选做空间,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内容上,压缩死记硬背的理论部分,增加反映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2)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贯彻“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方针,淡化期末考核意识,将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可以采取诵读演讲、创作写作、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方式。

(3)淡化标准意识,鼓励创新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仅认可标准答案,学生靠死记硬背完成考试,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所倡导的创新思维逐渐消退。由于大学语文教育相较其他课程,除了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外,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达、熏染,深入内在,沁人心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考核,应鼓励教师淡化标准意识,带着开放的思维评判学生迥异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完善,更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只有改变陈腐观念,确立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通过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使得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更为人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才能让大学生充分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以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受到熏陶感染,这正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俞香云.简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革新[J].文教资料,2010(2).

3.艳军,季红艳.论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3) .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