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引用本文:李立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公共卫生展望[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 网络预发表.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10415-00321.
作者:李立明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 要
...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引用本文:李立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公共卫生展望[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 网络预发表.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10415-00321.
作者:李立明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使全社会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公共卫生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行为规范、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以及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等。新冠疫情使人们对公共卫生有了新启示和新定位,要改革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病原的变异监测及预警,加强传染源的早期识别与发现,关注传播途径的认知与阻断技术,加强疫苗的研制及战略技术储备,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公共卫生是国民健康的卫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公共卫生综合能力是政府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和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共卫生的新特征包括:健康影响因素与疾病病因的多元化、复杂性;国民健康改善与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的社会性;健康保护、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的社区性。展望新时代公共卫生,要重点关注健康一生、环境健康及建成环境建设、融健康于万策、同一健康和全球健康问题。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展望
前 言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的科学与艺术。其目的是促进公众健康,延长健康寿命,但其本质是要发展公共政策,要靠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1-2]。公共卫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新冠疫情)使全社会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对公共卫生有了新启示和新定位。本文对现代公共卫生的新特征及疫情后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一、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的启示
1. 新冠疫情的挑战:
2019年12月开始出现的新冠疫情[3-4],2020年3月11日,WHO宣布新冠疫情形成“全球大流行”[5]。新冠疫情是我国建国后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对SARS疫情后十七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一次大考;是对新发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我国教育、科技与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考。
2. 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作为一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病原对所有人群都普遍易感,二是人传人一定是存在的。这些基本的专业常识在疫情早期应得到重视。
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三环节两因素”。“三环节”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肺炎患者,包括临床症状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分为两部分,一是潜伏期患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二是隐性感染者(无症状病原携带者)[6]。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和识别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多起聚集性疫情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相关[7-10]。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但是本次疫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间接接触传播途径,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检测到核酸阳性,在大连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上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但是都没有分离出病毒。在青岛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上不仅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也分离出了新冠病毒[11]。从而证明了本次疫情间接接触传播途径的存在。因此,即使在不知道新发传染病病原为何物的情况下,一样可以通过切断传播途径而有效控制和预防新发传染病,这来源于对流行病学专业知识的认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三条基本防护措施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易感人群方面,虽说人群普遍易感,但还是有高暴露、高风险人群(新冠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包括医护人员、疾控人员、患者家属和公共服务人员等,对这部分人群要给予高度关注与保护。
“两因素”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人类对环境的改造、破坏,病原体生存环境改变和病原体变异等,使动物或病原体与人群接触的机会增加,从而加大了感染各种疾病的可能性。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流动、交通运输、人口聚集、卫生习惯、风俗习惯、社交文化、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等。虽然本次疫情的传染病病原来自何处尚不清楚,但这次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充分说明了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流行的影响。
3.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
纵观我国的防控实践,首先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国家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具体体现。其次是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的伟大实践。三是与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防控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一周内完成病原确定、全基因组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与WHO和全球共享研究成果,因为有了我国提供的病原证据和基因序列,才得以实现全球快速进行诊断试剂的研制和疫苗的研发。四是数万医护人员,逆行而上,驰援湖北。五是全国疾控队伍坚守一线,流调“排雷”,研判疫情,预测医疗物资需求,环境消毒,社区诊断,疫苗接种。六是精准防控,科学规范,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经验”。
2020年1月20日我国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1月22日启动一级应急响应,1月23日采取“雷霆行动”——暂时关闭离汉通道。“雷霆行动”措施减少了全国近80%的人群感染,极大的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综上,我国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在国内传播,同时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社会对公共卫生的认知:
新冠疫情使得社会对公共卫生的认知大幅提升,认识到公共卫生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行为规范,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如经济停摆、单边主义等社会发展倒退),关系到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关系到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等。
5. 新冠疫情应对的启示:
从专业角度思考本次疫情应对的启示:
①改革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是当务之急,要建机制、补短板。
②强化病原的变异监测及预警,从“同一健康”理念出发,关注人-动物-生态系统的协调共存与健康发展。
③加强传染源的早期识别与发现,不仅是网络直报系统,更重要的是疾病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转与医防结合。
④传播途径的认知与阻断技术,要尊重科学、理性防控。
⑤疫苗的研制及战略技术储备,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目前全球都生产出疫苗,我国疫苗研制有五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制是战略技术储备,将来新的传染病出现的时候,我们有能力研制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是对公众健康的最大保护。
⑥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要培养具有熟悉国情,国际视野的“顶天立地”的公卫人才。
6. 把握新时代公共卫生的新定位:
对公共卫生的全新认识:
①公共卫生是国民健康的卫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
②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
③公共卫生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④公共卫生综合能力是政府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和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二、新时代公共卫生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召开过两次卫生大会。第一次是1996年12月,提出了中国卫生工作目标是“低水平,广覆盖”,这六个字引领了我国卫生事业一段时间的发展。时隔20年后,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8月),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健康中国”战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12-13]。把小康社会建成目标增加了健康指标,显示我国政府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1. 新任务:
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五大工作内容:即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总方针: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也就是说健康不是医疗卫生部门一家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2. 现代公共卫生新特征:
要关注现代公共卫生的新特征:健康影响因素与疾病病因的多元化、复杂性;国民健康改善与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社会性;健康保护、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社区性。新冠疫情防控的成功,就是干预措施落在了社区,应用社区区块链技术的概念,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社区层面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是本次疫情防控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三、新时代公共卫生的展望
1. 健康一生:
是指所有人,特别是高危人群,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阶段尽可能的达到最理想的健康状况。生命全过程的健康就是健康一生。包括:
①良好的开端:保护婴幼儿健康(包括生命孕育期),为一生打下良好基础(婴幼儿:0~3岁)。
②安全的成长:保护儿童健康,使其安全成长,为入学做好准备(儿童:4~11岁)。
③健康的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充分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使其健康、安全、独立的成为有用人才(青少年:12~17岁)。
④健康、有意义及满意的生活:保护成年人健康,使其能完全参与到各项生命活动中,并以理想的健康状况步入生命的下一阶段(成年人)。
⑤健康的长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其生活自理、老有所为(老年人)。
2. 环境健康及建成环境建设:
是指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协作、群防群控,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环境。环境促进健康,就是保障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及娱乐场所的卫生安全,保护及促进公众健康[14]。包括:
①健康社区:保护并促进社区内的所有成员的健康,使其远离疾病和伤害。
②健康家庭: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保护并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③健康学校:保护并促进学校内所有学生及员工的健康安全,使学生安心就学。
④健康的工作场所:保证工作环境有利健康和安全,防止因工作环境而带来的不适、疾病、伤害及个人健康风险。
⑤健康的医疗/保健机构:保健机构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且满意的医疗保健服务。
⑥健康的公共机构:为员工、客户及外来者提供安全、健康及公平的环境。
⑦健康的旅游娱乐:防止在旅游及娱乐场所发生意外伤害及罹患疾病。
3. 融健康于万策: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召开,会议提出基本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必由之路,《阿拉木图宣言》由此诞生[15-16]。《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社会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卫生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参与 [17]。2018年10月25日,在全球基本卫生保健会议上,WHO 197个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阿斯塔纳宣言》,进一步为全民健康覆盖提出行动方向,提出加强基本卫生保健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实现可持续健康目标的基石[18]。任何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都有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公众健康也不能只依赖卫生部门来维护和提高,要创造一个“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形成一个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环境”的社会氛围。
4. 同一健康:
是指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针对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展跨学科协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
同一健康的目标是提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健康水平。人、动物、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动物疾病与病原变异、强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人-动物-生态系统的相交点加强监测、规避各种威胁健康的风险。
5. 全球健康:
是指研究和实践促进全人类健康、保障健康公平性的领域,其关注跨越国界和地域的健康问题,促进健康科学领域内部和外部的多学科合作,将群体预防和个体诊疗有机整合起来,为促进全人类健康服务。全球健康的工作重心是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合作与发展[20]。
健康1.0概念是预防保健服务为主(19世纪末至20世纪),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改善食品与饮用水安全、预防接种与传染病防治。健康2.0概念是公共卫生服务为主(20世纪中至21世纪初),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是评估、政策制定和保障,政府专业化的公共卫生机构形成。健康3.0概念是社区健康服务为主(21世纪初至今),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是改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健康3.0是今后全球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全球健康和同一健康的理念,使得人和动物、人与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发展,而全球不同国家、种族、文化、制度的人群健康,都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健康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次应对新冠疫情提出了要建立全球健康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传染病防治我们有国际担当,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微信制作 斗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刊官网可查阅及免费下载全部文章:http://chinaepi.icdc.cn
编辑部电话:010-58900730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