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常是依据“面谈”来检视一个人的专业、个性是否适合,但“面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局限。故而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引入心理测验来辅助面谈不足或面谈的盲点
心理测验是指对心理特质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进行观...
企业通常是依据“面谈”来检视一个人的专业、个性是否适合,但“面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局限。故而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引入心理测验来辅助面谈不足或面谈的盲点
心理测验是指对心理特质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
心理测验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如求职动机、推理能力、自信心和情绪稳定性等等都是心理特质。心理测验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因为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常模
一个心理测验的选择,常模(Norm)的适合性是重要考量。常模是指一群人测验的分布情形。这一群人到底指“哪一群”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做完测验后,它的分数要经过常模比较后才具有意义的。例如:一个人答100题数学题,对了70题,那么他的成绩是属于优良、普通还是不及格,就看与谁比较了,与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比,其结果其意义截然不同。
企业常模
关键词 心理测验 信度 提高策略
1信度
1.1信度的定义及分类
信度:试纸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例如:王老师以成就测验对其班上的同学进行测量,即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所得的分数的一致性如何,或是同样的学生在两个不同题目的的等值测验上得分的一致性如何,这两种情况是信度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验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即
ST代表真分数的变异,sy代表总变异数
一般情况下,标准化或者成绩测验的信度应在0.90以上,人格测验的信度应在0.80以上,教师自编学绩测验的新都能达到0.60以上,就应认为是较高信度的测验了。
由于信度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在实际应用时,通常以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而测验分住的误差来源是多样的,所以信度的估计方法也是多样的。主要有:
(1)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祖辈是实测两次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该信度能表示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
(2)复本信度,指的是两个平行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做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停一批被试在两个不同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斯皮尔积差相关系数。
(3)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相关。
(4)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5)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1.2影响信度的因素
(1)被试因素,被试的各种除分组设计之外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测验的信度不高,就像测试智商测验,背时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年龄,受教育程度,情绪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主试因素,主试作为心理测试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安指导语施测,或者实验者效应的出现都会影响测验的结果。
(3)施测情境因素,测验的场所对测验的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围环境上,同样进行智商测验,在安静的环境中和嘈杂的环境中的结果应该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4)测量工具因素,测量工具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试题的数量。题目越多,信度越高。②测验的难度,难度过大的题目除了会降低分数的变异,还有可能引起猜测③试题的同质性程度,当一个测验的同质性题目过多的时候,所要测量这一特质被测量到的几率就会越大。信度就会增加。
(5)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在计算重测信度和稳定性时,两次测验间隔的时间越短,其信度值越大。
1.3提高信度的常用办法
(1)适当增加测验题目长度。测验长度是指测验题目的多少。测验题量增加,信度也随着增加。首先测验的题目越多,选取题目的随机误差就越小,有一个英语拼写测验,假设学生学过1000个单词。如果测验只要求学生拼写一个单词,那么拼对的学生得满分,拼错的学生得零分。这个测验的信度自然低下。同时测验越长,分数受猜测的影响就越小。测验长度与信度的关系,可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的通式表示。测验信度的起始值越小,由增加长度而提高的信度数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因素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测验的信度依赖于所有项目测量的同一种特质,尽管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但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往往会存在一些项目并不是测量同一种特质的,这些项目的存在会降低测验的信度,所以做好因素分析,如果一些项目在这一因素上没有负荷就可以考虑删除。
(3)控制测验项目的难度,测验的难度与信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当测验分数范围缩小时,信度将降低。因此,如果测验太难,大部分学生得高低分;测验太易,大部分学生得高分。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分数分布范围而降低,因此信度编制测验的时候应使测验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4)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上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由于所有的被试团体的平均水平和内部差异情况均会影响测验信度,所以在检验测量的信度时,一定要根据测验使用目的选择被试。
(5)主试严格控制试验程序,测验的过程中如果严格控制实验的程序,可以减少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避免计分过程中的错误,计分中的错误也能影响测验的信度。有测量就有误差,教育与心理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因此一个人的测验分数可能比真分数高,也可能比真分数低或者刚好相等,刚刚好的时候就是我们理想的信度值。
从对校标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和心理测量学者们关于效度的看法越来越谨慎,这是由测量的对象――人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具有生命,具有个性和能动性!由于人的复杂性,教育和心理测量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设想,远远比对于长度、重量、温度、电子运动、火箭速度、星球运行轨道等物理现象的测量复杂得多。这是教育和心理测量学者们关于考试效度的看法越来越谨慎的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 谢小庆.测验效度概念的新发[J].考试研究2013,3(38).56-65.
[2]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希镇.教育与心理测验中的信度研究[J].统计研究1996,3,69-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0
随着世界信息一体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中生存并持续良性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更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人的活动,运用心理测验工具可以辅助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奈颐堑某錾?开始,测验已无处不在。医生查看我们的脉搏和血液,是一种生理机能的测验,读书时学校组织的考试是对我们知识技能的测验,工作后招聘方对我们的面试,是对我们工作技能的测验。从小到大,我们经历着无数的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工具或技术,量化行为,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预测行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多种类型,有些是外在显现的,还有一些隐秘的。合理的运用能力模型和测评工具,能衡量甄别员工深层人格特质、行为习惯等无法短时间内观察到的特质,为人才选拔提供参考依据。
1心理测验的发展历程
1.1我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发展
我国有顾问记载的最早的测量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乃至心理学思想的产生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后来的古代思想家采用阴阳之道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代表性的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将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类,近似于现代心理学家将人的智力分为“低常”、“正常”、“超常”,虽然这一主张缺乏科学的论证依据,但是对后面的心理测量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1.2近代心理测量的萌芽
1987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实验目标就是研究人类的行为趋势,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共同点。后来英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基础上开创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尝试了心理调查量表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首次应用。而另一位心理学家卡特尔则对心理测量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卡特尔结合了他的老师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验,开创了美国心里测量学的先河。
1.3现代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发表了包含30个项目的智力测量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后来心理学家们又编写了各式各样的量表,比如明尼苏达个性调查表,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桑代克测验量表。历经几代心理学家的不断摸索,心理测量学不断的发展成熟。
2心理测验的分类及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一般分为人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情境测验、智力测验等。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到的测验有人格测评、职业兴趣测验、情境测验。
2.1人格测评
人格指是指人类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质,所以在心理学中人格也被称为特质。人格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分为两类:常见特质和个人特质。常见特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常见,是群体性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征,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最典型的特质,无时无刻伴随着人的行为倾向。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人独特性的重要特征,也叫核心特质。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大约是5-10个中心特征,例如果敢、善良、忧郁;次要特质是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不会表现出来,通常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不同的人格特质造成人们做事的不同风格。有的人做事严谨,有的人则做事马虎,有的人遇事敢于果敢的判断并付诸行动,有的人则遇事优柔寡断。不同的做事风格带来不同的工作业绩。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力给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而科学的人格测验可以有效的辨别人们的特质及处事风格,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提供依据。
大五人格测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人格测验工具。近十年来,大五人格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是人格测试的最好模型。
心理学家诺曼在20世纪8年底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后来被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所谓的“大五”指的人格五因素,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这五大人格因素中神经质主要指负面情绪,例如焦虑、害羞、忧郁、愤怒等。外向性指的热情、开朗,有活力,擅长社交,勇于冒险。开放性指对经验持有乐于接受,积极探究的态度。宜人性指利他、信任他人,谦虚温和。尽责性指勇于承担责任、自律谨慎。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与人们从事的职业类型及工作中的业绩紧密相关。大五人格测验可以是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环节的预测支撑。例如具有宜人性、外向性的人更适合从事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具有尽责性的人更适合管理类的工作。而团队的领导者则需要具有积极地情绪,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决策。
2.2职业兴趣测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尤其是新生代员工的大量涌入,他们身上带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学习能力强、规则感低、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根据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结合这批年新生代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方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MBTI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迈尔斯。她们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可以从四个维度、八个方向进行分析,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MBTI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才选拔、冲突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职业生涯发展等领域。MBTI职业兴趣测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用于了解受测者的行事风格、性格特点、职业适应性等,从而为选拔和培训提供合理建议。
2.3情景测验
情景测验又称为评价中心法,起源于世界大战中美国情报局心理专家在选拔管理人员中使用的方法。战后被广泛用于企业挑选管理人员。情境测验是通过情景模拟来选拔人才,这种情景是事先设置好的特定的场景,由被测试者模拟,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针对被测试者在模拟的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评价。常见的情景测验有公文筐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指交给被测试者一堆文件,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这些文件都是某职位日常需要处理的文件,被测试者要像处于该职位的人员一样,认真阅读文件,做出处理,并且解释原因。无领导小组讨论指把被测试者分为一个小组,给他们一些材料或者任务并要求讨论后提供解决措施。评价者通过观察小组成员的表现,判断及领导能力如何。
情境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拔阶段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以较为全面和真实的测试面试者的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但是因为测评的结果往往较为主观,需要考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观察能力。
3心理测验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管人,人类的智力、情绪、人格等都是抽象的概念,我们既看不着也摸不着,但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技术可以将这些指标量化,这就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但是心理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测验结果的保密性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应聘者或者员工进行心理测验后是否需要张榜公布?公布后是否侵犯了应聘者的隐私?在很多企业中对于心理测量尚未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有的甚至在测评后将结果张榜公布,以显示测评的公平公正。一般来说心理测验的结果应该是要保密的,不得私自外泄。不仅测量结果保密,测量中相关材料也需要统一保管,不能随意扩散。
3.2测验者的技能要求
心理测验属于专业的测评工具,需要测评者具备较高的技能,否则不仅会影响测评过程,更为影响测评结果的判断,而在我国心理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管理人员尚不具备心理学知识储备,使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大大降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不仅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更要掌握心理测验的标准,使测验结果尽量标准化、客观化。
论文摘要:近几年,心理测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做法无论是对学校、学生,还是就业单位、人事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较为常见的一些心理测验。对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心理测验的应用提出了质疑,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测验就已被美国的职业心理学家应用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用来测量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和个性特征.并将其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科学依据。帮助他们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在我国,心理测验在学校职业指导中的应用并不算晚。早在民国时期的中华教育社就曾尝试使用.但始终因为时代或观念的原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转型、就业政策的变化,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科学的测量手段.越来越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意义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理测验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突现,无论是对学校、学生,还是就业单位、人事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来说。心理测验是确保科学指导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工具。当前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与某种职业工作或专业学习相适应.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损耗。心理测验是一种能够相对客观了解人们的心理素质的科学手段。就业指导可以以心理测验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最终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心理测验是了解自我、专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客观依据。此外。对于就业单位和人事部门来说.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也是一件值得推广的工作。在国外.很多企业都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测验结果作为考评人员、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心理测验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日益凸现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心理测验被应用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心理测验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即职业兴趣测验、一般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
1.职业兴趣测验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或专业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和趋向。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或专业感兴趣,他就会在这种职业或专业的学习、培训和具体的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投入、不断努力的精神面貌.从而创造性地工作。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就。反之。即使这个人非常聪明能干.如果较少产生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那么很少会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可见,职业兴趣对于人的工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会对个体的职业或专业选择产生影响。常用的职业兴趣测验有库特尔职业兴趣量表(OlS)、斯特朗一卡姆贝尔兴趣记录(SCII)和霍兰的“自我指导探索”(SDS)等。
2.一般能力测验
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对人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人的一般能力倾向的测验就是要考察个体的能力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能力测验的分数对于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今后能否获得职业成功都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常用美国就业服务社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3.个性测验
不同职业和专业除了需要个体具备相应的一般能力之外,还对个体的个性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像服务性行业就需要从业者具有细心、随和的个性特点,而像IT业的软件开发工作就需要敢于挑战、不断进取、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个性测验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测验。具体的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等。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心理测验的使用改变了以往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科学指导的局面,帮助了一大批高校学生完成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专业定向活动,但在获得了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心理测验的质量问题。信度和效度是衡量心理测验质量好坏的两项指标。信度主要是指同一被试在测验中分数的稳定性,代表了测验的可信程度。效度则是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验能够准确地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并不是已有的心理测验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量中要考虑到测量工具的误差、测验的对象性以及文化差异。
二是如何看待心理测验的结果问题。运用心理测验对学生进行大范围测查只是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个性概况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不能将心理测验的结果视为唯一、正确、不变的“真理”,“一切从心理测验的结果出发”。因为这其中除了心理测验的质量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操作的问题,即在测验过程中,主测人员和被测学生的操作不当,以及二者之问的相互作用,都会对测验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仅仅依靠心理测验,还应当在心理测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访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
三是如何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就业指导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了心理测验工作,但多半测验结果却不了了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反馈,更谈不上相应的指导了。就业指导不同于心理咨询.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向被指导者提出具体建议的。要让他们知道测验的情况,然后由他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对于测验结果不能乱解释。有些指导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不认真阅读测验指导手册,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对结果进行解释,这是绝对不科学的。另外,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还应该注意测验结果和指导建议的个人保密性。
四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许多学校往往是“临时抱佛脚”。心理测验只面向马上要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而通常效果都不会太好。正常的时间安排应当尽量前提,最好是放在大一的下学期期末,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更为重要的职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活动,也方便学生本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定向进行调整。
四、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目前,心理测验作为一种就业的辅助手段,已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具体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就业指导者的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神经心理测验;信度;效度;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2-0865-05
许多非痴呆类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都被证明存在认知损害。近年来,尽管我国引进的认知评定工具较多,但有些过于复杂,耗时长,难度大,患者不易完成[1];有些虽然简捷,但对有认知损害但不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不敏感[2]。因此,需要引进更适合各种神经精神障碍评估用的认知评定工具。Randolph C于1998年编制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该测验具有快速、有效、敏感、易操作等优点,可重复使用,无明显的学习效应[3],可用于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脑梗死和帕金森氏病等的认知评定[4-6]。
国外研究已经证实RBANS的信度、效度、灵敏度良好[3,7-8]。本研究组将RBANS英文原文译成中文,并分析RBANS中译本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为国内开展多种精神障碍认知评估提供便捷有效的评定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城乡选取8个村庄和4个城市社区的人口进行调查,采取招募的方式,兼顾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不同,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志愿者。运用临床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排除患有身心疾病的被试,最后,共调查460例正常人,资料完整者451例,其中男性185人(41%),女性266人(59%);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45±13岁;平均受教育程度9.6±5.3年;居住地为农村253人(56.1%),城镇198人(43.9%)。所有参与者在了解研究程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时间是2007年4月30日到2007年7月31日。
451人全部独立完成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中译本测验, 97人同时完成简易韦氏成人智力和韦氏记忆测验。间隔12周后选取41人再次进行RBANS 测验,检验重测信度。41人均为男性,年龄28-55岁,平均46±6岁,受教育程度5-11年,平均(8.3±1.9)年。
1.2工具
1.2.1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3] 包含12个分测验,可概括成5组神经心理状态:注意(Attention)、言语(Language)、视觉广度(Visuospatial/ Constructional)、即刻记忆(Immediate Memory)、延迟记忆(Delayed Memory)。其中,注意反映受试的记忆容量和在视觉与口头上控制短时程记忆库呈现信息的能力,得分来自数字广度和编码测验。言语测验是通过图画命名或者回忆已知的素材反映受试言语应答能力,其得分来自图画命名和词语流畅性测验。视觉广度反映受试感知空间关系和构建一幅画的正确的空间拷贝能力,其得分来自图形复制和线条定位。即刻记忆反映受试在接触到信息后短时记忆的能力,其得分来自词汇学习、故事回忆两个分测验。延迟记忆反映受试顺行性记忆的能力,得分来自词汇回忆、词汇再认、故事回忆和图形回忆。
RBANS量表总分可以对认知功能做总体评价。其中12个分测验的计分方式如下:词汇学习是根据受试复述词汇的数目计分,计分范围0~40分;故事复述根据受试复述故事的关键词汇的数目计分,计分范围0~24分;图形临摹根据临摹图形各部分的正确完整性和位置关系各记一份,计算总分,计分范围0~20分;线条定位根据正确识别线条的数目计分,计分范围0~20分;图画命名每答对一个记一分,计分范围0~10分;词语流畅性测验根据60秒内说出的水果和蔬菜的数目给分,计分范围0~40分;数字广度根据正确重复数字的多少计分,计分范围0~16分;编码测验根据90秒内填对的数字数计分,计分范围0~89分;词汇回忆记录受试回忆出的词汇数目,根据回忆多少计分,计分范围0~10分;词汇再认根据再认词汇的多少计分,计分范围0~20分;故事回忆根据回忆起关键词汇的数目计分,计分范围0~12分;图形回忆根据回忆出的图形各部分的正确完整性和位置关系各记一份,计算总分,计分范围0~20分。完成后,依据美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量表分。
在本次收集样本前,对2名医生进行了一致性培训。12个分测验中,仅图形回忆一项的评定者之间有差异,计算其一致性,Kappa值=0.893。
1.2.2 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测验[9] 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简式版,测验内容包括:知识量表分、相似性量表分、填图量表分、木块图量表分,计算言语记忆商和操作记忆商,再计算出总分。本简式版的信效度良好[9] 。
1.2.3韦氏记忆测验[10] 测验分甲乙两式,分别由10个分测验组成:个人经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定向、数字顺序关系、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视觉再生、联想学习、触摸测验、理解记忆和顺背和倒背数字。信效度指标俱佳[10]。
测验选择在一个安静的、光线充足的房间内,严格按照标准的测验程序进行。完成RBANS的12个分测验耗时20~30分钟。完成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时间为10~20分钟,完成简易韦氏记忆的时间为10~20分钟。
1.3 量表的翻译与回译
由8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来负责量表的翻译、回译和协调,小组成员都是熟练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的中国人。由翻译组(2人)独立地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由协调组(2人)将其相互对照并与原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较大的地方,然后对中译本进行适当修改,形成协调版。然后让未看过原版量表的回译组(2人)将中文协调版回译为西文,再由评论组(2人)对每个人的翻译、回译等进行比较并作出建议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中文版供测试用。
1.4统计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用Cronbachs α 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Spearman-Broown相关分析计算量表的重测信度、效标效度。用Lisrel 8.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结构效度。
2结果
2.1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得分情况
全样本的RBANS总量表分为(82.24±15.15)。各因子中:即刻记忆为(73.5±18.2),视觉广度为(86.3±16.2),言语功能为(93.0±13.8),注意功能为(85.2±20.6),延迟记忆为(85.7±16.6)。
2.2量表的信度
RBANS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数及间隔12周两次测量RBANS总分和因子分的相关系数见表1。
2.3 量表的效度
以简易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简易韦氏记忆量表为效标,以判定RBANS在认知功能等方面是否与效标等价。对97例正常被试做了RBANS和简易韦氏成人智力、韦氏记忆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显示除简易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言语得分与RBANS量表的视觉空间因子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RBANS与简易韦氏成人智力和韦氏记忆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
以Lisrel 8.70软件对RBANS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拟合函数最小卡方/自由度(χ2 /df)为4.13,相对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为0.91,非范拟合指数(non-normed fit index,NNFI)为0.93,近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79。完全标准化解(MI)。见表3。
3 讨论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是一个简明的、由单人操作的测验,测评神经心理状态的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即刻记忆和延迟记忆5个方面。本测验由12个分测验组成,由经过培训的检验者操作。完成整个测验一般需时20-30分钟,适用于20-89岁的成年人。它能快速有效地评估认知功能,还能区别皮层和皮层下痴呆[11],对认知损害测查的广度和结构与许多神经心理测验的结果一致[12-14],所有这些特点均表明RBANS是一个有效的临床评定工具。
由于目前还没有中国人群的常模资料,因此在原始分转换成量表分时,采用了美国常模。但是,由于美国人群和中国人群之间在教育水平、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致使本测验所得量表分(82.24±15.15)与美国常模(100±15)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本量表进行修订,建立中国人群的常模。
本文RBANS的信度分析结果比较满意。首先,评定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因为本量表除了图形回忆一个指标可能会受评定者的主观影响外,其他指标的判分标准比较直观标准化。并且,图形回忆这一指标也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93,与Randolph C的结果符合[3]。其次,总量表和即刻记忆、延迟记忆、注意功能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均高于0.70,只有言语功能和视觉广度的Cronbach α系数略低(0.684,0.670),与McKay C的研究结果符合[15]。最后,本样本RBANS的重测信度也比较好,其中,总分的重测信度达到0.90,各因子的重测信度从0.53到0.80不等,这与国外的结果一致[8,16-17] 。本研究的局限是重测人群全部为男性,但是,目前并没有关于RBANS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的报道。
RBANS的效度分析结果也较满意。从内容效度来看,RBANS的内容和形式在本质上与某些使用频率很高的临床测验工具的任务、内容相似,如WAIS、WMS、波士顿命名实验(BNT)[18],以及词语流畅性测验。从效标效度来看,在RBANS量表中,除了视觉空间与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言语分无相关外,RBANS总分和因子分与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总分和因子分、简易韦氏记忆总分和因子分之间均有明确的相关关系,其中RBANS总分与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总分和简易韦氏记忆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28、0.563,呈中度相关。而国外的同类研究比较了RBANS和WAIS-III,WMS-III、CVLT-II(The California Verbal Learning Test-Second Edition)、BVRT(the 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Fourth Edition)、MAE Visual(the Multilingual Aphasia Examination Visual Naming subtest)、COWAT(the Controlled OralWord Association Test)的相关后,发现RBANS和WAIS-III,WMS-III 、CVLT-II、BVRT 、MAE 、COWAT在总分或因子分之间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38~0.83)[15,17,19]。本研究的相关系数偏低一些,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国内使用的简易韦氏成人智力和简易韦氏记忆版本较低有关。
Lisrel验证因素分析方法认为,当χ2 /df(拟和函数最小值卡方/自由度) 0. 90、非范拟和指数(NNFI) >0. 90、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 0. 40时,被验证模型结构合理[20] 。其中,前三者是评价被测模型结构与真实结构拟和近似程度的指标,M I相当于因子负荷,指每一个条目对所属因子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中前3项指标符合要求,M I值显示:有十一个条目符合要求,只有线条定位一个条目的MI值为0.38。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被试刚开始做线条定位测验时,只注意两条线条间的角度而忽视两线条的位置。这需要对量表进行改进,让被试充分理解题目要求。由于Lisrel验证性因素分析仅仅是一种统计方法,MI
总之,本文初步验证了RBANS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并认为RBANS的信度和效度基本上是良好的,可以作为认知功能损害的筛查工具。虽然RBANS仅能提供认知的几个重要方面的测查。但是,由于其简捷、快速、有效,对于那些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神经精神疾病病人比较适用。这样的工具适合一些临床和科研,但不能代替广泛的神经心理测验。对于广泛的神经心理测验,还需要引进WAIS-IV等较新的测验。此外,对于RBANS 的常模建立需要按照人口统计学资料进一步收集样本。同时,RBANS在神经精神疾病病人的使用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
参考文献
[1]Putnam SH,Deluca JW. The TCN professional practice survey: Part I: General practices of neuropsychologists in Primary employment and private practice settings[J]. ClinNeuropsychol,1990,4:199-243.
[2]Feher EP,Mahurin RK,Doody RS,et al.Establishing the limits of the mini-mental state[J].Arch Neurol,1992,49(1):87-92.
[3]Randolph C.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 [M].San Antonio,TX: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1998.
[4]Duff K,Beglinger LJ,Kettmann JD,et al. Pre-and post-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in a young adult: a case study examin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 [J]. Appl Neuropsychol,2006,13(3):194-200.
[5]Dickerson F,Boronow JJ,Stallings C,et 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n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J]. Psychiatry Res,2004 ,129(1):45-53.
[6]Beatty WW,Ryder KA,Gontkovsky ST,et al: Analyzing the subcortical dementia syndrome of Parkinson's disease using the RBANS[J]. 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3 ,18(5):509-20.
[7]Weber B.RBANS has reasonabl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2002 ,159(5):838-44.
[8]Wilk CM,Gold JM,Bartko JJ,et al. Test-retest stability of 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in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2002 ,159(5):838-44.
[9]龚耀先,林传鼎,张厚粲,等.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简式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9.
[10]龚耀先,江达威,邓君林,等.修订韦氏记忆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医科大学,1989:2.
[11]Gontkovsky ST,Mold JW,Beatty WW. Age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 on RBANS index scores in a nondemented geriatric sample[J]. Clin Neuropsychol,2002 ,16(3):258-63.
[12]Saykin AJ,Shtasel DL,Gur RE,et al.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neuroleptic naiv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124-131.
[13]Braff DL,Heaton R,Kuck P,et al. The generalized pattern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with heterogeneous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results[J]. 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891-898.
[14]Goldberg TE,Ragland D,Torrey EF,et al.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 of monozygotic twins discordant for schizophrenia[J]. Arch Gen Psychiatry,1990,47:1066-1072.
[15]McKay C,Casey JE,Wertheimer J,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BANS in a traumatic brain injured sample[J]. 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7,22(1):91-98.
[16]DuffK,Beglinger LJ,Schoenberg MR,et al. Test-retest stability and practice effects of the RBANS in a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sample[J]. 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5,27(5):565-575.
[17]Gold JM,Queern C,Iannone VN,et al.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as a screening test in schizophrenia I: sensitivity,reliability,and validity[J]. Am J Psychiatry,1999 ,156(12):1944-1950.
[18]Kaplan E,Goodglass H,Weintraub S. The Boston Naming Test. 2nd ed. Philadelphia: Lea &Febiger,1983.
[19]Hobart MP,Goldberg R,Bartko JJ,et al.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as a screening test in schizophrenia,II: convergent/discriminant validity and diagnostic group comparisons[J]. Am J Psychiatry,1999 ,156(12):1951-1957.
【关键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894年,法国比纳创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制订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专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首开心理健康实践的先河。此后历经“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三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心理健康”终于作为一重要命题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热潮,并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至今,有关研究已经呈现出纵深发展、流派分立、趋向整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人物有考温、凯普莱,凯勒姆、伯林、德莱福斯、普莱斯、马蒂亚斯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论成果已涵盖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1.心里健康在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在标准上,我们倾向于我国心理学教育专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从学习关系、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以具体的描述:
1.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理论涵盖了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对转化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的确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2.2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地指导学生并做好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健康观问题,该问题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研究直接支撑,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成果提示我们:
2.2.1 应整体地衡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权衡一名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看他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面对一名学生,我们更不应只抓住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健康的一面,从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带动问题的转化。
2.2.2 应宽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主要是不求责备。没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我们转化的目标具体指向现实的、可以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可。
2.2.3 应周备地考察学生心理问题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及互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找到工作的着眼点。
2.3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目标,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所需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高校;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时最为常见的一个心理误区就是急功近利,大学生就业向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党政机关等经济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单位。此外就是更多的选择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生活环境优越的城市地区。他们所选城市地区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加之他们自身条件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性,如此极易造成他们工作岗位中很难做出一番事业。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对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乃至老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再就是,高校学生就业时较为异常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不安及抑郁等,这些情绪普遍存在,因为就业形势严峻、缺乏自信心与承压力,再加上家庭或者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高校学生就业时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不考虑自身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追求、实际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缺少冷静科学的全盘考虑,这种心理误区很容易就延误或者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
通过上述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可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所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傲以及冷漠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造成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精神负担重,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少勇气和信心,不能够正确的表现自己和追求工作目标,还有较差的适应能力,也让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就业中很容易就受到挫折。
二、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方面
高校应当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
首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当前基本国情的了解,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求与个人志愿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期望值,以实现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协调统一。
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主要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管理与人文社会知识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和教育,开展健康就业心理教育。针对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加强教育指导。结合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心理承受能力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发展情况,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借助一些体验式培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经验,能清晰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必须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因此,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他们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由此,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主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以及心理测验等方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身个性,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心理,继而减少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以及理性情绪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及时的调整和转换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健康良好的心理,让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最终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四、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就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又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同时,结合现状分析为大学生调试提供了简单的心理调适的方法,以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就事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孟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第4期
[2]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年第1期
[3]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年第2期
[4]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年第4期
[6]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职高生频繁走向不归路使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对现代职高生的心理现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心理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深地想了解当今职高生具体的心理现状,并根据职高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尽量寻找到解决的方法,给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指导。
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职高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对某市职业高职高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192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81份。笔者着重对职高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方面进行调查。每项调查都有相应的标准分,如果某一项调查的标准分≥8分,属高分,说明学生在该项目上有困扰或障碍,需要给予特别辅导。如果标准分<3分,属低分,说明学生在该项目上正常。随标准分分值增加,程度也依次增强。
调查结果分析
在这八项调查中,引起笔者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五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在这些调查问卷中,对人焦虑高分的学生为5.1%,此类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为6.7%,此类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为8.9%,此类学生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恐怖倾向高分的学生为5.6%,此类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感;冲动倾向高分的学生为11.6%,此类学生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
分析讨论
某一项高分的学生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他们已经产生某些方面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调节,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当代职高生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心理状况呢?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职高生心理年龄特色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1)不平衡性。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二)独生子女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高生的年龄大部分在十六岁至十九岁之间,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是一些家庭中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应该正视我国独生子女存在的弊端:
(1)依赖性。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可以通过亲身接触来提高认知能力,可是父母由于过分担忧,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同时,由于父母的过分疼爱,对孩子大包大揽,从而使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最终丧失了自我,养成很大的依赖性。
(2)利己性。首先,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去关心、爱护他人;没有兄弟姐妹相互谦让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不能感到关心、迁就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其次,父母怕自己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此外,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如走后门,拉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也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主义较强。独生子女的利已性一旦形成,往往很难纠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围人。
(3)反抗性与任性。“儿童的蛮横── 其野蛮和破坏程度并不很小── 往往与父母的专制同时存在,这种专制往往表现于滥用威权,遇事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严厉、过分的温和、过分的娇养、过分的急躁、过分的盲目和自作聪明。可是以后呢,顽固不再是一种反抗,而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永久性的,习以为常的接触方式了。”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是家中的“小皇帝”,呼风唤雨,往往凭感情办事,自我约束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反抗性和任性。
总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依赖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利已性排斥了社会性和利他性,反抗性和任性排斥了和谐性和理智性。
(三)网络游戏的冲击
网络的出现,使很多家长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对于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使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网络正好符合了他们渴望自由与成熟的心理需要。职高生思想单纯,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在网络中都可以得以满足,有时,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往往出乎家长的意料。
据一项全国青少年媒介接触调查显示,早在1998年,仅北京城区就有超过20%的青少年在网吧等场所上网,此后各地青少年进入网吧上网的人数均在逐年上升。到2004年,80.8%的学生均有过上网经历,而其中56.1%的学生一周上网时间在1至4小时之间。另据一组针对1.7万网民的调查显示,10%的人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有空虚感,更有高达30%的人承认上网已成为逃避现实的重要手段。“网络心理障碍”导致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上网学生的生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残意识和自残行为。有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进网吧,90%以上的活动是打电子游戏或聊天。网络游戏中很多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很容易使玩者产生冲动倾向,而且在网络游戏中,人的命是不值钱的,可以随心所欲地烧杀抢夺,在满足玩者的某种心理后,也很容易让其反观自身:我的命如何。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怖倾向。
(四)对学习没有兴趣
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只有4.9%的学生感觉自己每天的心情还可以,有61.4%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到苦闷,烦躁,33.7%学生严重地感到自己苦闷、烦躁、心里不舒服。在心里不高兴时,会向别人倾诉的调查中,只有18.5%的学生会倾诉,38%的学生不会倾诉,43.5%的学生偶尔会倾诉。在对课业负担的调查中,只有27.2%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还可以,18%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能承受,54.9%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太重。严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参加学校社团以及课外活动的机会,49.2%的学生从不参加社团活动,41.9%的学生偶尔参加,只有9%的学生经常参加。严重的课业负担使很多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的倾向,调查中显示:只22.3%的学生没有厌学心理,28.3%的学生有严重的厌学倾向,其余的49.4%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学生每天都忙于学业,与家长交流时间也比较少,调查中显示:平均每天与父母交流的时间,1个小时以上的为10.4%,半个小时以内的为57%,5.6%的学生从不与父母交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价值的忽视,这不能不说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一种不小的因素,学习上有困难时,15.8%的学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25.5%的学生会向老师求助。生活上有困难时,19%的学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4.3%的学生向老师求助。
转贴于 建议对策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影响和辅导中得以疏导和排解,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升学、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障碍,对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和障碍。
(1)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氛围。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通过对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宣传与行动,产生辐射效果,把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一级保健网,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队伍。二级保健网,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优势。三级保健网,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辅导档案,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AAT测试(学习适应性心理测试),对有辅导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教育子女存在问题并有主动要求的家长及学生进行亲子关系心理测验,找出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通过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职高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职高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特点,要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社会以及为孩子树立职业形象的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风貌,尽力辅佐学校及家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
(四)在校园网上开展网络德育
通过网络俱乐部、网上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与现行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放性: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
(2)交互性:开辟网络聊天室,让师生进行网上交流,就某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促进师生的双向民主交流,增强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3)趣味性:集文字、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故而,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再也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枯燥乏昧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软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
(4)预见性: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针对这一特性,德育仿真实验就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并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而这些现行德育是无法做到的,也不允许那样做。
(5)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6)超时空性:在网络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掌握新资料,吸取新知识,利用新材料,以优化德育效果。网络德育构建了开放型的德育方式,可以联合校内外德育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等成立“网络德育咨询室”,共同会诊学生的德育问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遏止当今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总之,职高生的心理现状应引起教育者、管理者、领导层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矫正。本人的分析与对策只是抛砖引玉,有待深入研究,不足之处请同仁们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生心理学》,郑和钧、邓京华,浙江教育出版社.
3.《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出版.
美联储5月10日宣布,将现行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同时暗示,可能将暂时停止升息,以评估利率对美国经济将要产生的影响。这是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16次以相同幅度加息。但随后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件,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个私人场合透露了容易引起反应的看法,而这个看法被著名的电视女主持人巴蒂罗姆发表出来,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反应。最后伯南克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承认他在这次事件中判断错误,声明以后他只会透过正常和正式的渠道跟公众和市场沟通。由于这一插曲,使得人们发现伯南克似乎还不能完全代替格林斯潘。
虽然目前对美联储是否进一步的升息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此轮持续了近两年的加息周期总会要终结。随着美元加息周期即将结束,人们需要考虑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经济将会产生的影响。
在上述事件发生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9日公布了2006年春季的《世界经济展望》,如果与2005年9月份所公布的2005年秋季《世界经济展望》相比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5年和200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和预测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而且特别指出,以上调整的三分之二是由于对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增长预测的调整。
根据该报告,美国经济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住房市场的发展。该报告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价格上升已经达到顶点,由于存在财富效应等效应产生的渠道,住房市场价格上升幅度的明显减少,将实质性地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他们的估计是,如果房屋市场价格的上涨幅度减少5个百分点,可能在一年时间之后导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
如果这一分析能够成立,则美国经济的进一步问题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问题,但同时也要面对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双赤字共存问题。从这个背景再继续推演,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继续施加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是必然的。当然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目前中国人看待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态度也和2005年7月21日之前不一样了。总体上看,即便美国始终保持目前这样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要人民币不在短期内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以目前的节奏在波动的幅度中小幅度升值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也是有限的。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正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学会一些汇率风险管理的技能。
美元目前并未显示强势美元的发展趋势,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未必能够出现强势美元,因此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也相当于对人民币的升值,这对中国的出口还是有利的,因此2006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继续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在2005年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还可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国家房价问题的分析对中国也有参考意义。目前房价过高并不是中国一国的现象,而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现象。在那些国家房价高涨对消费具有财富效应,在中国也可能有类似的效应。因此在房屋价格下降的时候也可能有反方向的财富作用,可能导致消费的减少和经济增长减缓,当然会存在一定的时滞。这是在目前正在逐步展开对高房价进行大力治理的时候需要预先考虑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直被人们视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根据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28日刊登了一组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数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达到30%。最近,某高校对27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态烦躁或比较烦躁;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状态是得过且过 [1]。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科学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1 环境适应方面
环境变化对于大部分新生来说,面临的是陌生的地区、新的校园、生疏的班集体,多数学生又是初次远离家门,这些总是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其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烦躁不安、严重焦虑,甚至想退学等。
1.2 专业学习方面
这类学生有的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或担心和惧怕考试,产生焦虑情绪;有的学习目标迷失,缺乏学习主动性,经常感到迷惘失落,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有的由于学习方法不适应,个体智能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扰。
1.3 人际交往方面
这类学生表现为想要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经常性地难以招架,复杂的场合难免尴尬丛生,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以至出现僵局和冷场;有的遇到困难和不顺心事时,常表现为不能克制自己,不尊重别人意见,常处于矛盾之中;有的怕得罪同学,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1.4 恋爱与性方面
情感困惑在大学生中主要集中在恋爱者身上,在异性选择过程中的疏远与亲密、决裂与恢复、拒绝与接受,相爱双方感情发展历程中的变幻起伏、阴晴风雨,以及同性间的竞争与挑战,都会给恋爱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同时,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恋爱信息,对未曾恋爱的学生造成巨大压力。在他们四周,到处是亲亲热热或打打闹闹的恋人,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到孤独、空虚、甚至自卑,从而诱发起自己的心理冲突。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习惯或因自认为性器官的某些缺陷而背上精神十字架,对生活失去希望,产生焦虑自责等心理。
1.5 求职择业方面
这种问题主要反映在高年级学生身上,他们在跨入社会前,往往有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甚至对即将面临的毕业求职心存疑虑和恐惧。在低年级学生中,也有一些学生由于专业不理想或就读的所谓“不热门”专业而过多地担心今后就业问题,从而产生了厌学、逃避等现象。
1.6 经济方面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节衣缩食使其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不爱参加班级活动,经常独来独往;有的对别人消费优越而产生排斥、憎恨、猜忌心理,有的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想超越他人优于自己方面,而出现物质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这种心理的存在有可能会引发偷盗行为。
1.7 网络方面
大学生中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等案例正逐渐增多。网络成瘾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心理错位。在极端情况下,有些网络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有材料表明,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归路,考试多门“大红灯笼高高挂”。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因素。本文主要从学校环境和个体因素进行分析。
2.1 学校环境因素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三脱节”现象是影响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的外在因素。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思维及整个生活层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际工作中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日趋复杂,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日益多样,有的呈现出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胶着在一起,这无形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就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一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许多高校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和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诊断[2]。
二是方法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心理问题。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时期学生实际的调查研究不够,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教育中缺乏针对性;也有的在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后,没有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实际,而是采取回避态度,甚至采取生硬的训诉态度,致使原有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给学生增加了新的思想负担,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方法呆板也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而不能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存在咨询效果的“短频快”问题;调查中有69%的学生不满意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同样也有37%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和帮助,这说明:高校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以致有些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羞于咨询或不太愿意去咨询。
三是协作问题。当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专业研究限制及工作领域不同和认识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彼此主动沟通交流不够,工作合力不明显,从而使部分学生因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等引发的心理冲突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出现心理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理化的现象。
2.1.2 学生教育工作的面与点脱节
高校同社会一样同样也存在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竞争能力、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部分大学生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从而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虽然这些弱势群体有其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的一面,但相对其他同学,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言行。
归纳起来,当前高校中,从学生群体上看主要存在五种“困难生”:一是经济困难生,主要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学生。二是学习困难生,主要指那些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习方法欠佳,或基础不好,有的虽然努力但仍效果不佳的学生。三是心理困难生,主要指那些心理水平低或心理品质不完善的学生。四是行为困难生,主要是指那些遇事容易冲动,自控力较差,或经常打架,或沉迷网络,或经常旷课,或其他小错不断的学生。五是生理困难生,主要是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从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的学生。从年级分布上看,集中表现为:一年级的适应问题,二年级的人际交往问题,三年级的恋爱情感问题,四年级的求职择业问题。
以上不同类别的“弱势群体”在心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项”,相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生活环境要求更高,更需要老师的特别关心和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对此类学生缺少办法,深入学生不够,情况了解不多,组织开展的宣传或教育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过多强调面上,发现某一问题,或发一纸文件,或在大会、班会上强调一下,仅此而已,对不同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问题没有采取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致使弱势群体的问题进一步蔓延、扩大。调查中显示:有78.6%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不够,80.1%的学生对开展大集体活动有异议。这说明传统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已难以跟上当前学生的思想变化。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只抓“点”而不抓“面”问题。即:只重视少数可能或已经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或诊治,而轻视面上学生的预防和教育。重诊断轻教育带来的后果是疲于应付心理诊断治疗而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保健和调节的必要知识。
2.1.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
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新办或新建的学校过分强调静态文化建设,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建设,而忽视动态文化建设。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需要呈多样化,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要求更加务实,如:对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对在活动中提高自我能力的需要,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以及心理辅导等的需要都特别关注。调查中发现有46.3%学生认为集体活动最好由部分志趣相投的人自由组合开展,33.8%的学生认为开展集体活动应适可而止,有16.4%的学生渴望有人关心、指导。有不少学生抱怨:学校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一些社团组织虎头蛇尾,组织一两次活动后就毫无音讯。这说明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存在着主观的个体需求与客观的现实环境的矛盾。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是乐于参加积极健康的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的形式内容过于单一、缺少“吸引力”或活动中“友好气氛”不够浓。这种矛盾的存在难以促成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学生观念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形势报告以及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活跃思想、扩大交往等调整、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活动缺乏,使学生一时的不良心理缺少疏导渠道,因此增加了多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学生个体因素
2.2.1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引发的问题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伴随性发育的成熟,他们渴望爱情,憧憬婚姻,却缺乏成熟的爱情观念、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当遇到这类问题或相关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有些大学生片面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看到其他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得到大家的好评,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因而感到心理压抑。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心理走向成熟,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2.2 自我认识心理误区引发的问题
大学生从少年步入成年,自我关注增强,自我认识趋于深化,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自我评价过高。一些学生把在中学时的“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带到大学来,他们将个人设计、期望的我当作现实的我,在与他人交往相处中,用理想我期待别人的评价和认可,在得不到所期望的评价时就产生较深的挫折感;有的同学还出现自我认识混乱,自己错将理想我当现实我,为人处事多具表演,竭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时间长了,品质内化并没有实现,就会感到很累,很紧张,出现孤独,躲避人群,心理不正常等情况。第二种是自我评价过低。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实际上是在自我评价中存在较强的求全心理,自我评价的着眼点也总是将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过分关注自己的失败,忽视自己的成功,夸大问题的难度和严重性,严重影响了其与同学的交往以及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易产生心理问题。
2.2.3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发的问题
从个体发展心理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在他们脑海里容易把未来设想得过于完美。然而,校园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客观条件,会妨碍学生理想的自我实现。面对这种事实,大部分学生能够坦然接受,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心理状态,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心理上的适应不良,觉得无所适从,失去了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发的心理问题在新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调查中,在“刚入学时,你最突出的感受”项目下,排在前两位的是: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32.8%)、环境虽生疏,但相信会适应(29.7%);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月感到“无聊、太空虚、没目标等”占22.3%。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有些学生情绪会急剧下降,加上大学生情绪易激动的特点,增强了自身失落感的程度,其强度大大超过了成年人经常体验到的类似的失落感所带来的悲伤。于是,有些学生焦虑感、厌烦感、孤独感等心理异常现象就发生了。
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在保证优质教学的同时,充分整合和发挥校内优势,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干预机制。
3.1 构筑多层级学生心理辅导网络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立体的工作,要使之形成良性合作与分工的工作机制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刻不容缓。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整体规划,提出具体要求,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龙头作用,实现心理咨询工作的日常化和经常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为确保整个系统良性运作,必须建立咨询辅导制度、岗位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度、会诊制度、及时反馈制度、职业保密制度、交流研讨制度等,特别要加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协调合作制度,要把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第三,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级实施与管理工作。要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点,构筑一个从个人到宿舍、学生社团、班级、系院、学校甚至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即:不仅要认真培养选拔有学生社团、宿舍舍长、学生联系人等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通过他们的努力达到学生自助、助人的目的;而且也有系院、班级学生工作人员、德育工作者组成的心理健康辅导组,面对更多的学生个体,对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同时也有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规划与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专业心理咨询与行为治疗。只有建立完善的多层级学生心理辅导网络体系,才能保证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3]。
3.2 健全完善学生工作机制,实现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一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以预防为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列为必修课,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均衡发展。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测验等方式尽早建立心理档案,应发挥心理辅导网络各层级作用,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心理问题。对新生、违纪学生、失恋学生、特困生、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应加强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发现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应进行重点跟踪和心理咨询,对个别严重者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4]。
二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以上分析表明,“弱势群体”学生相对其他学生更易引发心理问题,而其根本在于自身的“弱势”――困难和问题。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在明德。“扶志”就是引导弱势者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明德”就是给弱势者讲明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树立乐观向上、回报社会的思想。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弱势群体”加强理论学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学习、劳动和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唤起和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提高其“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爱”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忧虑。要及时帮助弱势学生消除由于家庭困难、生理缺陷、学习困难等引发的障碍因素,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为弱势学生建立一种共同的群体组织,让他们在其中互相启发、彼此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各种困难,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
3.3 加强心理环境建设,实现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有机结合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需要,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校,使学生一入校就置身于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环境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技能的培训,拓宽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增加社会阅历,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信、乐观、坦诚、豁达的心理素质[5]。
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只有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2003-9-28
[2] 房振宏, 田伟. 试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97-99
[3] 刘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3): P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