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17日
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17日
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的,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引导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统筹服务业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站在新起点、擘画新蓝图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郑州市着力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完善、体制创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为开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模增长贡献提升。2016—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8.1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94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走在全省以及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前列的主要动力。五年来,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服务业吸纳城乡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的60%以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拉动投资的主领域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郑州服务”引领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更加巩固。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金融业成长为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占比达到18.4%;会展展览场次及面积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列;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网购保税进口累计业务总量全国第一;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二五”末的19.97亿元增长到“十三五”末的212亿元;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01家,设施一体衔接、信息互联互通、运行安全高效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基本形成。“只有河南”主题演艺公园、黄帝千古情等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全市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0%左右,税收贡献持续增长。
集聚效应日趋显现。2020年,服务业“两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1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65.4亿元,入驻企业18255家。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中豫号)满载率、总货值等综合指标保持全国领先;获批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全市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达到1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获批组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3个;此外,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快速发展,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发展空间逐步拓展。市域城乡统筹方面,樱桃沟景区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伏羲大峡谷、三泉湖景区等跨入4A级旅游景区行列,新郑西泰山村千稼集、巩义竹林长寿山风情古镇等成为旅游新热点,同时带动了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跨区域合作方面,对接长三角进一步深化,一批跨区域服务业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其中,仅2020年就与上海签约服务业领域合作项目17个,总投资额700多亿元。开放合作方面,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深入推进、空中丝绸之路综合试验区加速谋划,一些全球性展会、论坛落户郑州等,服务业发展得到了更多开放红利。
发展环境日渐完善。大力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房产、土地、车船3年内免征相关税赋。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管理体制改革及人事薪酬改革走深走实。一批覆盖冷链供应链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得到推广,打造了全国冷链城市配送的“郑州标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国际贸易实现“单一窗口”全覆盖。通过一系列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养老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郑州市服务业发展仍存在问题及不足。一是服务业整体规模还不够大,辐射带动能力亟需提高;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周边县(市)产业支撑作用有待巩固;三是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部分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还较高;四是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服务要素植入不够;五是服务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比较普遍,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上述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时期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服务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受逆流,全球服务业竞争版图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服务业分工继续深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外包化趋势增强,信息通讯、技术咨询、金融、文化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同时,一大批新兴服务业的加快崛起,带动服务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提升,为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从国内形势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特别是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等需求持续增加,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爆发式增长,大量的服务创新必将喷薄而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潜力必将进一步彰显。
从省内形势看,随着中部崛起、黄河战略等国家级战略深入推进,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平台融合联动的叠加效应持续显现,必将释放空前的利好效应,服务业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激发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展、功能丰富、层级提高等多线推进,郑州服务业也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从我市形势看,党中央、国务院对郑州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发挥好郑州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战略中的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也始终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任。“十四五”时期,郑州在全国经济版图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将日趋凸显,产业、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将持续提升,资源集聚、要素集聚、人才集聚能力将不断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将日益突出,这必将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优势。
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新冠疫情影响广泛,仍存在多点局部爆发危险,对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受挫,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整体经济效益表现低迷,市场预期和信心受到影响。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服务业人才、融资、用地、用电等要素约束问题依然严峻,难以有效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现象并存,服务业发展的人才与创新机制、要素供给保障机制等有待健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步伐较慢。
综合研判,“十四五”我市服务业将进入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提质转型的攻坚期、跨越发展的突破期,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全方位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当排头作示范,展现省会担当,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重要支撑。
(三)“十四五”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和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新兴服务业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不断延伸“郑州服务”辐射半径,提升“郑州服务”承载能力,增强“郑州服务”主体功能,把郑州建成链接全球的高能级“双循环”服务中心和辐射中西部的国际化时尚消费中心,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形成有效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有为政府,确保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动力内核的服务经济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助力“郑州智造”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渗透,推进服务业各业态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开放合作。强化开放合作,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面向国际国内的战略通道、功能平台、要素市场和消费中心,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集聚、辐射和链接能力,推进成为区域服务的核心引领者,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构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化枢纽经济新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注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扩大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消费需求及时转化为新供给,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对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郑州在全国服务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服务功能更优。服务半径快速延伸,核心功能逐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能力逐渐增强,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和规模占比显著提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显著提升,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左右。
贡献作用更显。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左右,规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左右。
总量规模更大。“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左右,服务业税收、从业人员规模稳步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中涌现,推动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开放合作更深。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现新突破,开放准入有序扩大。到2025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30亿美元。
到2035年,围绕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形成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成国际化区域服务中心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表1:“十四五”时期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4.空间布局
“一核”强化能级提升:推动老城区高品质发展,提升服务能级。依托老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基础,以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商业为主要载体,突出楼宇经济、街区经济、总部经济,提升商贸、文化、旅游等综合性、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功能,打造郑州服务业发展新形象。
“一带”强化战略引领:围绕黄河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域为依托,发挥沿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科技资源集聚优势,高标准打造“沿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沿黄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服务能级。
“三极”强化辐射带动:充分发挥东部片区、南部片区、西部片区核心承载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强劲增长极。东部片区以郑东新区为依托,统筹中牟县,利用龙湖北片区、金融岛片区、云湖大数据产业园、高铁东广场、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平台,重点布局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服务贸易、科技服务等产业,建设成为引领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南部片区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依托,统筹郑州经开区、新郑市,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研发设计、全球检测维修、汽车及高端装备研发、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建设成为国际综合枢纽和物流中心,成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载体。西部片区统筹登封、巩义、新密、荥阳等区域,依托登封市核心片区、新密市古城核心板块、郑州西部新城(荥阳)核心板块等平台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健康医疗中心,成为美丽经济发展的样板。
二、聚焦高质量,建设国际化区域服务中心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打造“双循环”生产服务中心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倍增、能级提升,打造“双循环”生产服务中心。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国际物流中心
以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统揽,坚持“通道+枢纽+网络”并进,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7%,基本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坚持航空引领、铁路支撑、公路配套、水路补充,全面开展空港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巩固提升郑州国家物流枢纽的集疏通达能力。促进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三网”深度融合,高质量推进“四条丝路”(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本土龙头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物流载体平台扩容增效,重点推进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产业园、河南保税郑州全球跨境E商务产业园区、郑州万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原跨境电商物流港等现代物流载体平台向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多式联运型等综合性物流园区转变。统筹推进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城乡配送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园区、基地,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形成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的“郑州品牌”。持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强化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支持本地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向多式联运经营人和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加快物流业智慧化建设,建立健全智慧物流技术体系、智慧物流标准体系,构建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信息共享。
2.创新发展金融业,建设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
以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为导向,着力构建适应实体经济投融资发展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做强金融总部经济,加快河南卢森堡中心、郑州国际金贸港、融媒信息港等项目建设,推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功能性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做大做强本土金融企业,加快民营银行筹建,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和服务能力。培育壮大资本市场,发挥郑商所龙头作用,完善期货品种体系,持续实施挂牌上市“千企展翼”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直接融资比重。深化金融开放合作,鼓励设立外商独资或者控股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引导本地机构联合外资共同设立合资金融机构,支持境外金融机构、多边金融组织设立区域或功能总部、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探索建立郑州地方金融风险预警平台,加强风险防控处置力度,提升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能力。
3.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全国产业创新服务中心
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引领,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专业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功能综合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8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300家,成为全国科技服务业重要基地和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专业(学科)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前沿创新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健全以科技成果交易撮合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家创新资源高地和科技要素交易枢纽,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发展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完善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坚持“聚机构、建平台、塑环境”发展路径,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格局。协同发展其他科技服务业。
4.突出发展商务服务和会展业,打造国际商务中心与会展名城
紧抓郑州商务服务跃级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支持商务服务做精做优,会展服务做大做强。到2025年,亿元楼宇突破80栋;引进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达到100家;展会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立足中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商务中心、会展名城。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全面提升楼宇载体功能,打造一批特征明显、产业集聚、行业集中度高的特色专业楼宇,推进商务服务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联动发展。积极引导楼宇差异竞争、协同发展,促进楼宇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亿元楼宇培育工作力度,推动楼宇产业集聚化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32个核心板块为重点支撑,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深耕郑州,来郑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提高郑州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发挥郑州总部经济集聚优势,采用“总部+基地”“总部+创新”“总部+金融产品”等方式,搭建“总部+”区域产品协作平台、“总部+”区域创新协同平台、“总部+”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全面提升郑州总部经济运筹能力。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咨询评估、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等专业服务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全周期一站式服务供给模式,支持中介服务企业开展咨询策划、设计咨询、后期运行维护、运行测试评估、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等全流程服务。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构建“1+2+N”的会展业发展格局。推进郑州航空港区会展城项目建设,打造集展会、商务、购物、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会展城;做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改造提升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资源整合;推进雁鸣湖国际会展小镇、嵩山论坛永久性会址、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积极培育会展品牌。围绕郑州市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吸引国内外品牌流动展在郑州落地生根;加大本土品牌项目的培育力度,通过整合资源,着力把郑州工业博览会、糖酒博览会、广告展、郑州车展、郑州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项目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展会。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双循环”生活服务中心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推动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打造“双循环”生活服务中心。
1.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统筹推进文旅“两带一心”(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到202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亿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300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山(嵩山文化)、河(黄河文化)、祖(人文始祖)、国(国家起源),古今辉映(郑州中心城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为主题,搭建黄河文化遗产廊道、沿黄生态廊道和旅游观光廊道,抓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创新推出黄河题材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力作,提升“只有河南”“黄帝千古情”等文化旅游精品演艺水平,讲好“黄河故事”,塑造郑州“最美黄河”形象,叫响“黄河之都”城市名片。办好“老家礼物”创意设计活动,推出一批有文化、有价值的“郑州礼物”。促进文旅与非遗、影视、科技以及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催生一批特色文旅产业业态及产品服务。推动文创园区扩容提质,以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郑州二砂文创园、芝麻街1958双创园区、郑州市中央文化区、金水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为主体,推动数字文创、科技信息、视频视听、智能制造等创新业态繁荣发展。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文旅新业态发展。继续发挥惠民文旅消费季、文旅消费品牌榜等既有品牌活动的引导作用,促进文旅新消费。加强“国际郑”旅游品牌建设,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等重要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提升郑州国际文旅名城品牌形象。
2.做优做精现代商贸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促进形成强大消费市场为基本方向,打造具有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00亿元。构建完善“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商业”为核心的“1+1+1”实体商业体系。围绕时尚购物、特色餐饮、文娱休闲、旅游观光、运动健康等业态,创新夜经济管理,繁荣夜间市场。积极培育在线消费新热点,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满足群众“宅经济”新需求。进一步规范“网红经济”市场,挖掘“德化步行街”等城市“网红打卡点”,推动“网红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商贸企业跨区域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内外贸一体化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挖掘郑州“老字号”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郑州“老字号”的经营特色,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开展连锁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经营。
3.强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全国健康养老服务中心
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康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医疗康复、养老养生、旅游休闲、绿色农业深度融合,联动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等相关产业建设康养产业集群,将郑州建设成为全省康养产业的创新区、引领区和示范区。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健全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落户郑州。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探索把医养结合纳入整个医改体系,推动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在全市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推动传统养老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建设集研发、生产、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国性老年用品产业园区,增加中高端健康养老用品供给,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健康养老产品品牌。培育老年健康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教育,完善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促进老年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
4.做靓做大公共服务业,打造宜居宜业魅力之城
顺应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推动教育、医疗、家政、物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业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国家级宜居宜业魅力之城。
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城市。以建设“美好教育”为引领,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分类有序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时俱进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发展能级,构建服务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巩固和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强化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培育工程,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托育机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树立托育服务“郑州标准”。
高质量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以产业规模化、服务专业化、企业品牌化、管理规范化、行业信息化为路径,以发展员工制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为途径,持续提高家政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打造家政服务“郑州品牌”。
创新提升物业服务供给水平。引育一批物业服务龙头企业,推动“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实现物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模块化、社会化、精细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城市书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载体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便捷、惠民、高效的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加快发展其他公共服务业。统筹推进公共交通、公共体育、应急公共服务等其他公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兴服务业基地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推进新兴服务业向知识型和科技型发展,推动信息服务、时尚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郑州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兴服务业基地。
1.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
以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为牵引,统筹实施“12356”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市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网络安全产业领跑全国第一方阵。聚焦智能终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智能传感、集成电路等特色优势领域,聚力打造“1号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地理信息、5G应用、物联网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载体平台服务能级,重点推动中原科技城、龙子湖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金水科教园区网络安全产业基地、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信息服务业载体平台建设,高质量推进郑州中兴产业园、紫荆网络信息安全科技园、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智慧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强化河南省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作用,新建一批软件类工程研究中心等载体平台。发挥好郑州市软件业在信息安全、轨道交通、地理信息、金融税务、医疗卫生、工业控制、物联网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打造一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内外知名品牌。优化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构建完善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改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
2.积极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时尚创意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筑时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四新”设计产业、时尚产业。到2025年,逐步建成时尚总部聚集、设计师汇聚、品牌荟萃、活动突出、消费活跃的时尚产业集群和以原创、设计为特征的全国知名时尚创意中心。聚焦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时尚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广告及会展设计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设计之都”。聚焦创意引领,促进传统消费品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时尚服务业,着力打造“时尚之都”。聚焦“时尚+”“创意+”新业态,着力培育更具时尚感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时尚运动、时尚健康、时尚动漫等新业态。实施“郑州品牌”整体营销推广计划,助力“郑州女裤”“郑州文创”“郑州设计”等郑州品牌提升认知度、美誉度、知名度。继续支持举办“中原芳华时尚周”“郑州国际时装周”“中原时尚直播”“郑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郑州时尚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围绕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电子商务生态,壮大新型数字消费市场,促进电子商务协同和高水平开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到2025年,电子商务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跃升,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营销渠道,建设若干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大型网络零售平台,打造一批本土互联网品牌、新国货,培育一批具有郑州地域文化元素、特色IP的电商品牌。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依托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直播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集聚优质直播平台、MCN机构、直播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形成集群效应。引导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企业或平台,在郑设立运营及集货中心。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建设水平。加强郑州与国内电商领先城市对接合作,重点借鉴先进发展经验,搭建电商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索电商政策、服务、模式等创新,推进项目对接,强化竞争合作。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模式,与伙伴国合作在电商促销节打造国别爆款,促进产业对接,培育先行示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供需两端发力,厚植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赋能、融合发展、体制创新、开放合作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助力郑州打造国际化区域服务中心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一)瞄准提质增效,强化服务业支撑功能
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服务、要素集聚、资源配置、枢纽辐射、开放高地和人文辐射功能,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强化产业创新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增强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引领、示范、带动中原城市群和郑州都市圈加快创新升级发展。强化要素集聚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金融资本集聚,加快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动各类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全面优化要素集聚环境,提升服务业集聚高端要素的功能,推动郑州产业创新升级。强化资源配置功能。以提高郑州在中部乃至全国经济活动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为取向,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在金融资产、碳减排、知识产权、大数据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资源要素交易平台,构建全国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强化枢纽辐射功能。依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巩固提升国家“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功能基础上,着力塑造“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新优势,形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支撑。强化开放带动功能。走好“枢纽+开放”的路子,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谋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综合试验区;实施“中欧班列(中豫号)+”建设工程,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建设国内一流综合保税区,着力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强化人文凝聚功能。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建设“创意郑州”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
(二)突出数字赋能,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导向,以数字共享整合服务业要素资源、以数字互联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以数字应用重构服务业价值体系,着力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以数字共享整合服务业要素资源。持续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科院计算所郑州分所、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创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域冠军企业,推动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建设,打造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人才汇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数字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数字互联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大数据核心产业,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区国际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园、郑东新区智慧岛、白沙园区大数据产业园、郑州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园区;依托重点园区着力推动工业、精准农业、交通物流、电子政务、惠民服务、网络安全等领域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围绕安全芯片、安全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服务等领域,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发展。以数字应用重构服务业价值体系,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三)推进跨界融合,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供给
以产业升级需求和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相互赋能,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郑州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制造业“双创”平台,促进服务、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现代物流协作平台、企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探索众包服务、供应链协同等“智造”新模式,推进郑州制造企业向“无生产线”工厂和“无工厂”制造商转型升级。推进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战略新兴产业服务需求,全力补齐专业化生产服务短板,拓展衍生价值链,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支撑,为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提供坚实服务保障。推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鼓励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旅游服务等服务业,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建设面向农业的科技资讯、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融合。坚持“文化+商业+旅游+会展”多元驱动,推进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区域商务会展名城、国际化区域现代商贸中心建设;围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商贸与物流、金融、科技等产业融合。
(四)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要素流动自由、供给主体多元的良好氛围,着力释放服务业发展新活力。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制度,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特色服务出口产业。加快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全面推进审批标准化,推动形成门槛有效降低、规则平等透明、竞争公平充分的服务市场。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市场化创新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积极搭建新型孵化平台,大力发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业的同时,培育更多新兴服务业态。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功能,加快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促进金融产品供给、服务模式和融资体系全面创新。
(五)扩大开放合作,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深度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着力打造黄河流域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示范作用,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深度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以打造“双循环”生产服务中心和“双循环”生活消费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扩大信息产品消费规模;依托口岸和跨境电商资源,打造全国领先的国际高端消费品集聚中心;探索“消费+登机预办”一体化试点,加快形成内陆免税购物新高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带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出口;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五大战略,提升郑州服务业开放发展的能级和空间。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加强与西安、洛阳等城市在服务外包、技术研发、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谋划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合作机制;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加强城市群之间分工协作,扩大要素流动。率先建设黄河流域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为郑州率先建设黄河流域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发挥郑州在服务业改革创新中的先行示范作用,提升郑州在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力。深化郑州都市圈服务业合作,推动生活服务同城化。
四、聚力强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郑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牵头单位要及时将任务进展情况报送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开发区、区县(市)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本规划各项任务,细化工作举措,确保本规划落实到位。鼓励各开发区、区县(市)积极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每两年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对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
(二)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人才支撑。壮大服务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将服务业高级人才需求统筹纳入“智汇郑州”重大人才项目,面向海内外延揽杰出人才,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改进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服务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服务。
强化金融支持。完善政府引导资金、创业投资基金、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购买各类服务力度,形成“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综合支持体系;探索开展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强化土地支撑。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健全服务业用地管理机制,规范项目用地准入评估、达产验收制度,优先保证集聚平台、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行年租制、“先租赁后出让”等弹性供地制度。创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建设用地用途归类方式。
(三)实施重点工程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行动,完善市、区县(市)两级梯度培育机制,加大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骨干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推动现代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省级商标战略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网商开展品牌建设,加强老字号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增强区域品牌效应。
实施载体平台提升工程。加强服务业开发区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开发区“双提升”行动,完善市、区县(市)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管理,确保服务业开发区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突破。规范发展虚拟化产业平台,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网络化商贸商务服务集聚平台,引导企业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媒体,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实施项目提质增效工程。加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着眼新业态、新领域和新技术,盯紧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拓展对接渠道,全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定点”招商、精准招商。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搭建市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季度报表制度,深化市领导联系服务业重大项目制度。
实施服务领域开放工程。完善服务业开放环境,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制定服务业利用外资“负面清单”实施办法,培育郑州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在自贸区郑州片区、综合保税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开展服务业开放试点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形式,带动服务、技术、标准出口。
(四)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让企业投资更加顺畅;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服务业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
优化信用体系。着力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展服务企业诚信承诺活动,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行业限期禁入等限制性措施。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信用服务体系,支持具有较高市场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