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青岛城市设计考察8月8

​​导读   何以青岛? 青岛,山东省第一大经...
​​导读   何以青岛? 青岛,山东省第一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及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通山达海之地,立足青岛都市圈发展核心,青岛始终秉承“山、海、城、岛”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坚持“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发展战略,向着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加速迈进。 青岛,山海相拥、城景共融的生态宜居城市范本。依托山、海、岛、湾浑然一体的自然禀赋与多元融合的人文资源,青岛以绿色为本底、山水为景观、绿道为脉络,打造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滨海公园城市样板。 青岛,国家先进科创制造策源地及一流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及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推进青岛国家级高新区及上合示范区建设,积极布局以中德生态产业园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国合作标杆项目,打造科创制造及对外经贸高质量发展金名片。 青岛,面向世界的文旅融合创新高地。作为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背靠西海岸国家级新区建设,青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聚焦影视文旅协同发展及创意设计升级提质,打造以东方影都为代表的世界级影视文化旅游基地及西海艺术湾为代表的国际创新艺术湾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及国际文旅交往建设。 青岛,夜间经济3.0模式的前沿标杆。对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青岛率先升级“夜游+商业+场景”的夜间经济3.0模式,培育以明月·山海间为代表的特色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新一代轻资产不夜城的青岛模式。 青岛,渐进式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齐鲁样板。文化为核、产业为媒,青岛构建三级保护规划体系,以中山路、银鱼巷等重点更新项目为试点,立足渐进式模式,实施刚弹并济的管控引导,推动多元业态迭代升级,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互促的青岛样板。  青岛,地下立体交通枢纽的前沿探索之城。立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愿景,青岛积极推动交通与土地利用、产业空间协调融合及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首个五位一体的金家岭立交桥地下综合交通中心,率先走出以绿色多维地下空间助力交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海岛城、景中都会。让我们这个夏天共赴青岛——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帆船之都,第一视角品味亚洲最佳航海城的梦幻之美,感受开放创新、包容多元、美丽宜居的岛城魅力,正值青岛啤酒节之际,体验世界啤酒之城带给我们永不落幕的活力!    考察项目概览: 影视产业园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 (商业茂,水上乐园,电影世界,主题乐园,大剧院,游艇会) 堪称世界级的文旅航母项目,中国首个能为全球电影制片人提供全方位制作服务和极具竞争力补贴政策的影视产业园 讲解人:青岛东方影都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汤宇超 调研重点: 1影视产业园区功能业态 2产教融合运营策略   地标建筑、艺术产业园 西海艺术湾、西海美术馆 国内唯一入围全球必去14家美术馆的项目,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担当设计,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吉尔·克莱芒共同合力打造的城市设计项目,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的创新样本,国际化的综合艺术社区。 讲解人:西海美术馆  执行副馆长 尚菲 调研重点: 1艺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 2美术馆展览、建筑、景观设计与基地环境的融合互动; 3光影在建筑空间及材料中的极致运用手法; 4与在地文化融合发展的主题场景营造。   绿色低碳产业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展示馆、C2组团、D-ZONE创意设计基地、红石秀景酒店、河洛埠水库公园、ICIC、绿馆、绿色公元小区、沃邦社区、史莱伯花园、福莱大街、弗莱大集) 中德两国首个生态合作示范项目,德国城市建设经验的生态发展试验室。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际合作绿色园区标杆。 讲解人: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王鹏 调研重点: 1中德生态园的总体情况及园区规划 2园区对原有生态肌理保护的景观策略 3亚洲“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被动式技术体验 4可持续发展社区生活方式及公共空间设计   特色街区、夜经济、轻资产文旅 明月山海间 轻资产不夜城文旅示范项目,以小投入引来大流量。景区、商业综合体和游乐园业态聚合于一体的不夜城3.0模式。 讲解人:青岛锦上添花企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杨博 调研重点: 1文化创意消费的市场转化模式 2历史文化IP的场景营造及业态策划 3迎合Z世代需求的产品运营 4以小投入引大流量的城市发展策略   科技创新中心   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 (康复大学、青岛市民健康中心、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央智力岛、招商网谷、青岛东方伊甸园) 打造国际一流生态型科技新城,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讲解人: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一分院总工程师 王丽媛 调研重点: 1 区域三生空间整体建设模式 2 创新产业园区 3城市设计重点项目   地下空间、城市基础设施 青岛银海立交及地下空间 国内首个立交桥地下综合交通中心,集地上立交、地下公共停车、地铁换乘、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中心。山东省首个城市快速高架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共建项目。 讲解人: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分院院长助理 高工 赵连政  调研重点: 1城市高架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 2服务医院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 3多维空间的立体交通打造 4区域公园景城融合设计手法   城市更新 中山路 (银鱼巷、海泊路片区、劈柴院、广兴里、太兴里、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浮岛公园、易州路广场、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A口) 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回忆”的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 讲解人: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相关负责人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中心主任 于连莉 调研重点: 1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2地域性传统街巷及里院民居的肌理保护与再生策略 3 以“边角空间”缝合城市功能的更新策略   讲解人员为:各项目相关负责人(管理,规划,建筑,产业、运营,数字化等专业负责人)   考察详细内容: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 (商业茂,水上乐园,电影世界,主题乐园,大剧院,游艇会) 调研重点: 1影视产业园区功能业态 2产教融合运营策略   ©青岛西海岸 青岛东方影都总投资 500 亿元,包括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万达茂、万达乐园、剧院和秀场、高端酒店群等多个态,不仅是中国影视产业的航母级载体,也是一个堪称世界级的文旅航母项目。 ©青岛西海岸 从《长城》《环太平洋2》到《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再到《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工业大片”钟情于东方影都,其背后是国际化先进设备为科幻电影和工业大片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岛东方影都官微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是中国首个能为全球电影制片人提供全方位制作服务和极具竞争力补贴政策的影视产业园,占地166公顷,制作区规划52个高科技摄影棚,一期竣工30个摄影棚,二期在建10个摄影棚,包括世界最大1万平方米的摄影棚、世界唯一室内外合一的水下摄影棚、影视服装道具加工厂及世界先进的影视后期制作工厂等。 ©青岛东方影都官微 万达乐园位于万达茂内,主要由水乐园、主题乐园、电影乐园组成,绝对是一个室内狂欢之地!整个酒店群由万达酒店及度假村豪华酒店品牌-万达文华、高端酒店品牌-万达嘉华、IHG 酒店及度假村旗下-皇冠假日及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希尔顿逸林等组成,拥有共约 1280 间客房,近 7000 平方米的独立会议空间。 ©青岛东方影都官微 一流的硬件和技术支撑,是东方影都出现“一棚难求”现象的重要催化剂。作为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东方影都共建有40个拥有松林认证的世界顶尖高科技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拥有全球领先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世界先进的室内恒温水下摄影棚和亚洲最大的室外拍摄水池、全流程后期制作数字影音中心、杜比全景声白金认证的混录棚等硬件设施,这些国际化的先进设施能够为剧组提供影片拍摄制作的全流程支持。而全国首个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国际VR产业园等高科技项目的迅猛发展也为影视制作带来更多可能。 在软实力上,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影视扶持政策上不断加码,环节也多次细化。先后出台《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持影视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青岛西海岸新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影视产业扶持政策,连续多年为影视企业和剧组兑现补贴资金超过1.6亿元人民币。以剧集《冰糖炖雪梨》为例,该剧拍摄完成后获得了总计1300多万元的补贴。 为此,东方影都在新一轮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围绕“影视+”,聚焦科技影都、影视服务、影视出品和影视文旅,打造中国影视工业高地,构建影视全产业生态平台,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园区。 青岛西海艺术湾、西海美术馆 调研重点: 1艺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 2美术馆展览、建筑、景观设计与基地环境的融合互动; 3光影在建筑空间及材料中的极致运用手法; 4与在地文化融合发展的主题场景营造。 ©TAG 西海艺术湾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唐岛湾畔的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由山东国际海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担当设计,法国景观设计师吉尔·克莱芒(Gilles Clément)共同参与打造。“一座国际化的综合艺术社区”,是西海艺术湾项目创始人孟宪伟给予项目的定位。作为山东省及青岛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西海艺术湾兴建十载,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放,其超越性规划建设和新的时代定位为中国艺术产业园区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西海艺术湾毗邻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旨在打造新型专业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社区,筑造“以艺术为主体、以艺术教育为支撑”的具有全球影响力术湾区。园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万㎡,绿化率达75%。 园区探索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融©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合,引介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内容,配以独有的国际驻留项目,引发专属的展览呈现、公共教育和无可复制的收藏,将世界多元文化与城市连接在一起,让艺术融入公众生活,为城市注入活力。 ©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 艺术湾以TAG·西海美术馆为核心,原创性地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品交易和艺术体验五大核心元素融入当代建筑空间,以建筑与花园呼应社区艺术生态理念,以当代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美术馆占地面积5837.5平方米,主体建筑17000平方米,12间展厅依海而建。除专业展厅外还包括音乐礼堂、观礼厅和艺术工坊等专属艺术空间,以及TAG·餐、TAG·吧、TAG·商店、TAG·花园、TAG·港等休闲消费空间和会员专享的活动及社交空间。 与城市的在地融合:以在地性为基础,强调联结并充分尊重基地的场所精神,让建筑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呈现更多与城市和基地环境密切联系的形式与内容。美术馆的12间展厅互相连通又相对独立,形态各异且具包容性,以多样的建筑结构和体量、精巧的光线运用和特有的展陈条件,满足经典及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要求。最大限度地释放策展人的智慧,充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艺术体验和空间感受。 ©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 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展示馆、C2组团、D-ZONE创意设计基地、红石秀景酒店、河洛埠水库公园、ICIC、绿馆、绿色公元小区、沃邦社区、史莱伯花园、福莱大街、弗莱大集) 调研重点: 1中德生态园的总体情况及园区规划 2园区对原有生态肌理保护的景观策略 3亚洲“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被动式技术体验 4可持续发展社区生活方式及公共空间设计   ©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园区,于2010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园区实现“德国质量、青岛生产、世界市场”,逐步从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发展成为中德合作新平台。 青岛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环保建材等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应用、数字科技、智慧系统等新兴产业;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教育培训、金融医疗、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引领性产业体系。 园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拓展区29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园区发展规划委托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编制,园区规划容积率0.65,规划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产业用地45%,道路及生态绿地30%,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25%。园区借鉴德国城市建设经验,试行“三减一加”城市建设新方案,“减”少市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集中供热,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中水回用和非化石能源分布式供热,园区100%推行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应用推广生态节约技术,修复绿地100多万平方米。借鉴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设定小街区尺度,形成“德国小镇”式的城市肌理。 ©青岛中德生态园 (1)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展示馆 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地了解体验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历程资源分布和片区建设发展、规划馆展示了片区未来的空间布局以及产业规划。片区规划建设的有日韩特色商贸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与互联网制造基地、科创人才培养集群、智慧健康医疗消费集群等。 ©青岛自贸会客厅 青岛拥有世界第六大港口青岛港,以及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已经实现了系统的全自动,高智能运行。青岛自贸片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全方位展现了片区作为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在双招双引、货物进出口、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所释放出的强大的虹吸效应与强劲的发展势头。 (2)C2组团 园区内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100%,绿色施工100%”规划设计并建设。典型代表是德国企业中心项目和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总用地面积4,8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68.6平方米,地上5层,半地下1 层,地下1 层,是集被动式建筑技术展示、交流与培训、办公、体验式居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办公体,它使用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Passive House,也称“被动房”)技术,项目获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权威认证、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认证,成为亚洲最大的通过德国PHI认证的被动房公共建筑。园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C2组团核心区亦整体通过了德国DGNB可持续发展标准认证。 ©青岛中德生态园 (3)D-ZONE园区   D-ZONE园区位于中德生态园区内,规划方案考虑到中德两国不同层面的交流以及历史、文化、商业、地域资源的独特需求,构想单体建筑按照德国7个州的名字来命名并建设。建筑师设计了风格迥异、独立但相互呼应的多组建筑,一方面体现德国各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基地上建筑的散点式构图也更加自由和写意,配套建筑设施则随机集中或就近布置。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进行技术设计,整体规划统筹海绵园区的功能设施,建设实施大部分采用装配式技术,材料的运用则遵循环保及可重复利用原则。同时D-ZONE园区为青少年打造专注于提供创新教育体验的中德营地教育品牌,常年开展冬夏令营、周末营、国际游学、国内研学业务,以自然、科技、艺术为主题,融合体验式、跨学科、场景化特色,培养孩子多元、协作、国际视野,成为青岛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中德生态园   ©中德生态园 “德国街·欧亚仓”位于中德生态园充满德式风情的福莱大街内。作为福莱社区的中心大街,整条商街共51个商铺。商街主打德国街和欧亚仓,运营面积3000余平米,有来自德国、韩国、俄罗斯等近万种海外原装进口商品。装修风格、橱窗设计进行统一管理,保证了园区的德国味、国际范。这里还有各国特色美食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日活动,如圣诞老人的骑行派对、高校自由搏击联赛、MINI COOPER车友会等。 (4)青岛红石秀景大酒店   ©中德生态园   是亚洲体量最大被动式酒店,酒店整体设计尊重原有地貌肌理,充分利用场地高差,精准确定建筑分层(段)以及山体台地改造利用方案,使建筑主体作为山体的组成部分,融入整体环境。   酒店全部按照被动式房屋标准设计,获得德国PHI预认证,优良的新风系统和保温建造,能耗是同类传统酒店的1/10,年减碳约1193吨。 ©中德生态园 酒店邀请世界著名设计事务所KKS对室内进行整体设计,融合青岛“山、海、云”生态特色,以“云霞”为主题,对客房、餐厅、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会议等空间进行专项研究,运用天然石材火烧面及原木饰面,以简约的手法和精致的收口设计处理表达对自然有序的空间感悟。 ©鸿图设计 (5)河洛埠水库公园 曾经是水库的河洛埠景观公园,经过多年的低强度开发、高标准谋划,通过景观打造、水质改良等一系列手段,使原有水库湿地生态风貌保持良好,绿植已达50余个品种,绿地面积达到两万余平方米,三季常青,成为野生鸟类的繁衍栖息好去处。 ©中德生态园‍ (6)绿色公元项目 位于青岛市中德生态园核心位置,包含别墅及多层洋房等多类产品,总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山环水绕,外在自然环境与室内被动式建筑技艺融合,绿色环保、节能舒适、环境宜居。项目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灌溉系统、外遮阳系统、被动式设计、海绵城市设计、照明、冷热源、生活热水等其他节能技术措施,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亚洲“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小区,项目采用“被动房”建筑工艺,使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达到舒适宜居状态,带给居住者“恒温恒湿恒氧,低尘低菌低噪”的生活环境。2019年项目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在绿色、环保、节能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真正成为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智能舒适绿色宜居新区。以被动房示范项目为基础,中德生态园内集中发展总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被动式建筑项目,致力打造生态园为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被动房产业体系基地。 (7)沃邦社区 沃邦社区源于“德国可持续发展社区标杆”Vauban社区,也是整个欧洲低碳经济的人居典范。秉承Vauban社区“绿色之都”的设计理念,将生态、人文、科技、生活融于一体,打造岛城纯自然社区。史莱伯花园源于一种德国传统的家庭休闲模式,即利用绿地空间建设都市农业,位于城市郊区的一片片由篱笆围成的小型耕地,由“菜园协会”组织管理,并分租给提出申请的城市居民。如此身居城市公寓中的居民也拥有了一席务农之地,空闲时与家人一起在此打理花园,亲近自然,享受着乡间度假。 绿色公元项目、沃邦社区©青岛中德生态园(8)史莱伯花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 山楂树、桃树、杏树、柿树在中德生态园史莱伯花园扎根落户。几年过去,小树苗已于去年结出硕果,吸引了众多鸟类来园区觅食果腹。 (9)绿馆 绿馆书店启动试运营,中德生态园又新添文化地标。这里多元的主题陈列、丰富的文化活动、浓郁的书香氛围使书店迅速跻身“网红书店”,并成为中德生态园的文化新名片。 绿馆书店©青岛中德生态园   明月山海间不夜城项目 调研重点: 1文化创意消费的市场转化模式 2历史文化IP的场景营造及业态策划 3迎合Z世代需求的产品运营 4以小投入引大流量的城市发展策略   ©人民图片 文旅融合到文化消费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意的市场转化,明月·山海间瞄准青岛在地文化,实现不夜城3.0商业模式的创新,集合了景区、商业综合体和游乐园于一体,以免门票的“零门槛”触达效果,实现去边界化的业态聚合,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同,这正是锦上添花策划的不夜城业态文商旅融合的鲜明特点与运营打法。 ©文旅瑾观 山海文化IP的成功推介:明月·山海间以《山海经》文化经典为依托做场景设计,充分挖掘青岛以及与青岛、海滨相关联的文化元素,麒麟祥瑞、章鱼精灵、青山流水、明月沧海、青岛佳酿、青岛美人鱼等文化主题演绎及各种山海主题神兽,分布在不同地点、全时段进行主题演出。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4大街区、17个行业装置、3处活动广场、20组配套娱乐设施、100多名演员和山海经神话故事演绎,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吸引力。山海经的神话鲜活灵动,带活了青岛的文旅资源,成为一次对青岛历史文化转化的成功实践。 为青岛当地带来经济价值:明月•山海间在试运营期间就吸引了40万客流,开业100多天接待近480万人次客流,以优质供给满足旺盛的夜游市场需求,打出了青岛夜游的品牌特色。自带网红体质,通过游客的主动传播,在互联网上形成超高流量和传播,游客拍摄的一条明月•山海间美人鱼表演的视频在网络上立即可以形成百万点击量。推动青岛文旅和夜经济市场形成强大口碑效应,抬升城市商业价值。 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 (康复大学、青岛市民健康中心、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央智力岛、招商网谷、青岛东方伊甸园) 调研重点: 1 区域三生空间整体建设模式 2 创新产业园区 3城市设计重点项目   ©青岛高新 2007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成立了新的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副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实施“四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基础设施标准、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入园条件和行政管理),并对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市南软件园、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市北科技街进行协调指导,逐步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2008年5月12日,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正式开工建设。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型科技新城。 ©青岛高新   (1)康复大学 青岛高新区正积极布局康复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这一核心产业,依托康复大学,青岛高新区正加快培育以康养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 ©KI家具 (2)青岛市民健康中心 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中心,规划面积约600亩,整合了多个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中心,兼顾发展多个专科医院,是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医疗中心和医疗产业园。 ©祥茂河 (3)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项目定位于环渤海地区最富竞争力的第五代会展经济综合体,首次实现会议、展览、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商贸等各功能区之间的无缝链接,成为山东省内举办超级会展、大型国际会议和专业展会的首选场所。展馆室内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设有1个2万平方米登录大厅和14个展厅。展馆设计有效融入了“互联网+”思维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展馆。 ©青岛高新 (4)中央智力岛 中央智力岛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四面环水的岛屿。也是高新区CID的核心区域。中央智力岛以融合自然的空间模式,建设一个水系环绕、绿树成荫、景色优美、绿色生态的科技创新之岛。 ©青岛高新   (5)招商网谷 净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5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10亿美元。按照青岛网谷项目的发展规划,结合“蛇口网谷”的成功经验和青岛的产业发展机遇,发挥对软件、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能力,以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重点引进目标,打造以软件信息服务与互联网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型互联网产业基地。 ©招商蛇口产业园区 整体园区以三个月湾湖为中心构建极具特色的产业社区空间,周边配套住宅、幼儿园、学校等,营造10分钟步行生活圈,形成集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一体的创智型生态社区。“生态、创智、社区”的核心理念:“生态”,基于生态低碳标准,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园区;“创智”,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的公共空间;“社区”,强调以步行尺度、街道空间、城市风貌的社区归属感,集中体现“宜业、宜商、宜居”,“生产、生活、生态平衡互动”的绿色智慧城市理念。构建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测试、电子商务应用、投融资信息服务、营销资源配套等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6)青岛东方伊甸园 东方伊甸园项目对标“世界第八大奇迹”英国伊甸园,是亚洲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伊甸园。东方伊甸园将极大地丰富青岛北岸城区的文旅内核,不仅串联起青春足球场、明月山海间、飞鸟夜游公园等“十寻”旅游目的地,更将重塑青岛文旅的新格局,打破青岛旅游困宥于市南、崂山沿海一带的局面,将青岛的旅游业带入更“深”的层面。作为胶州湾北岸文旅地标,东方伊甸园为代表的青岛北岸新文旅,将以更具场景化、体验性的旅游模式,引领青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高新 项目设计以一轴两翼为主要框架,其中,一轴为万流汇聚·水生态主题,包括生命探索园、水漩涡、游客服务、水技术广场;左翼为延展户外休闲区,包括假日露营地、房车营地、派对草坪等;右翼则以亲子体验为主,包括自然童乐园、低碳湿地园等,旨在打造绿色生态迎宾走廊和重点门户景观节点。   青岛银海立交及地下空间 调研重点: 1城市高架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 2服务医院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 3多维空间的立体交通打造 4区域公园景城融合设计手法   青岛市海尔路银川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青岛市东岸城区规划快速路网的重要节点立交工程,汇集胶州湾大桥、青银高速等多条对外辐射通道,是青岛东岸城区对外交通的“门户”节点,也是东岸城区规划“四纵五横”快速路成网的关键环节。同时该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城市快速高架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共建项目,地上部分为两条快速路相衔接的全互通立交,地下为可容纳1673个停车位的地下车库,并与地铁5号线、青医附院车库无缝衔接,以“城市桥梁、景观公园、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医院”五位一体的开发理念,打造集约、高效、生态宜人的城市多维空间 ©青岛市政工程设计院 一体化设计,零换乘中枢:合理的出入口设置和流线组织实现地下空间与周边医院、配套服务、办公区域的有机联系,同时地下空间与青医实现了人车的互联互通,实现医院、地铁、停车场客流的“零换乘”,给就医人员和周边配套带来便利的同时,促进片区发展。 多维空间,打造立体城市设计典范:UTC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指引,以上下协调立体化、互联互通网络化、高效利用集约化、弹性预留灵活性为原则,从地下、地面、空中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布局交通组织,打造复合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微型城市。 内外联合,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地下空间利用既有的三维立体交通体系为基础,扩展至四维一体的综合类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将地上立交与地下空间有机结合,内外联合,组成一套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 景城融合,打造区域城市公园:UTC采用创新性的理念,围绕“生态共享、节能、节地“要素展开探究,地上以城市主题公园为主要设计方案,遵循国家号召,贯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打造青岛首个利用立交用地开发地上与地下空间,着力建设为人民好用的城市公园。 ©青岛市政工程设计院 项目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创新性的采用“全预制装配式桥梁”、“BIM+大数据”等 技术,全过程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用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2022年10月银川路主线提前两个月通车,2023年各匝道陆续通车,12月26日地下空间全面投入运营。项目的顺利建成实现了快速路网连接,有效缓解医院周边动静态交通压力,打造青岛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新名片”。 ©青岛市政工程设计院 中山路城市更新项目 (银鱼巷、海泊路片区、劈柴院、广兴里、太兴里、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浮岛公园、易州路广场、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A口) 调研重点: 1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2地域性传统街巷及里院民居的肌理保护与再生策略 3 以“边角空间”缝合城市功能的更新策略 一条中山路半部青岛史。与城市共生的中山路是青岛的母脉,百年来,鳞次栉比的老字号,琳琅满目的老商铺更为之锦添盛名。它是这一座城市的印记。中山路之于青岛,就如王府井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中山路区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市唯一入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通过专家评议。城市更新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街区和传统里院的物质和文化要素作为文脉重彩显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升建筑品质使其具备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而做好的时空留白。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是团队结合街区和建筑区位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量体裁衣”之下,伴随社会资本和运营的强势入驻,力求打造的原创品牌业态的聚合街区。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综合整治提升项目——银鱼巷 项目毗邻青岛火车站,长255米,占地3.56万平方米,共有10余个院落,属于百年老街区,是德国殖民时期最早被开发的街区。在保留老城历史文化元素的同时,同步提升建筑品质,引入时尚元素,结合业态需求进行改造提升,使老建筑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跟上了时代潮流,使其具备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 作为我市首个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全产业链社会化资本运营项目和率先实施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导则的标杆项目,通过引入咖啡、简餐、文创、精品住宿等业态,举办各类艺术节和市集等系列活动,日均人流量达到8万人次,成功打造“上街里 银鱼巷”“老城潮街”的品牌形象。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海泊路片区 项目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包含18里79院,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建筑最为集中,风貌道路保护完整,是大鲍岛区域的重点整治提升项目。按照原真性与可逆性的历史建筑修复原则,做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统一,尽可能恢复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做到最小干预,同时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产业导入提供载体和创造条件。 目前街区已开业运营业态70余家,包括青啤1903、荷田水铺、岚曦社等,初步形成以文化休闲、创意零售、青岛剧场、特色餐饮等游逛产业业态聚集的文化休闲街区,成为中国首个新派里院生活体验示范区。2023年获评省级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示范片区。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劈柴院 项目属于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合围的德式建筑群落,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是青岛最早、名气最大的美食街和文化活动场所,属于典型的市井文化地标。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汇聚“时尚+”和融合多元时尚文化元素,制定修缮、改善、更新、改造等不同类别的建筑活化利用方案,营造良性商业生态圈,打造“最时尚”“最青岛”的文化旅游项目。 “新”劈柴院在吸引本土名小吃、老味道回归的同时,还承继文化娱乐聚集地的历史本色,引入文化创意、时尚潮流、时尚演艺等多种“新味道”,拓展上街里品牌维度。目前,首批商户已入驻开业,标志着百年劈柴院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在重新成为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的高复游率休闲目的地。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广兴里 项目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作为青岛最典型的里院代表,是青岛规模最大的单体里院风格建筑和青岛华人居住区最早的“商业综合体”,也是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攻坚行动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广兴里采用局部修缮、原状整修及重点修复等技术方法,保留原有砖木混合结构形式;保留原有木梁、木屋架和木外廊,对局部腐蚀破损的木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同时根据历史图纸原样修复木栏杆;保留原有条石楼梯及内院老条石,清理原有毛石墙基;结合历史资料及多次专家研讨,恢复原有墙面的材质及颜色,精细化展示广兴里建筑这一重要活态文化遗产。 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后的广兴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里院建筑的特色餐饮、青年公寓、里院博物馆、网红文化广场等生态体系有效互动,形成居民“回得来”、游客“看得见”、产业“留得住”、生态“长得快”的城市更新新格局。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太兴里 项目位于潍县路19号,总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是连接华人区与欧人区的重要节点性里院,留存历史价值最高、要素最完备,也是面积最庞大的里院建筑群。南院为极具特色的3个“L”型里院,代表了青岛里院的不同形制。太兴里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启动的第一批改造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理念,采用原工艺、用好旧材料,最大程度保留原形制,同时兼顾活化利用,结合业态引入优化空间设计以适应招商需求。目前主要围绕打造“创意美食空间”“美学社交空间”和“微醺主题街区”三大主题定位,引进一批时尚餐饮、特色酒吧和文创艺术机构,已入驻波螺油子、木滋嗒味、地二鱼汤馄饨等店铺,着力打造成为岛城最具时尚活力的里院商业综合体。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保护利用项目——中山路城市记忆馆 项目位于中山路72-74号青岛商会旧址,始建于1906-1907年,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典型的德式建筑,代表了青岛商会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山路的兴衰。坚持文物修缮“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原则,经过大量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分研究历史资料,深入挖掘老工艺,精细化施工,最大限度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布展阶段召集数百名专家参与制作展陈内容,最终形成了几十万字基础资料,并从近万张老照片中精心挑选出600张照片,配合实物以及AR、VR等多媒体手法,讲述青岛自1891年建置开始至今的城市发展历程,为老百姓呈现完整的中山路发展史。场馆以中山路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为展陈主线,按照文创空间、展陈空间、沉浸展厅、辅助空间等空间布局,展览老街寻踪、商业母脉、经典建筑、文化繁兴、红色印迹、时尚风情等板块,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成为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浮岛公园 项目西起潍县路、东至聊城路停车场,跨度约330米,南起李村路停车场、北至市场三路,跨度约80米,桥面全长约600米,桥面面积约5000平方米,目前已向市民开放。项目采用“公园城市”理念,结合地形特点,将桥体的纵横双向均设计为曲线,同时结合绿化需求整体提升环境质量,打造“交通+景观+体验”的复合型人行系统。项目是历史城区首个集交通、公园、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与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连接以及人行交通的安全顺畅贯通,对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街区空间融合、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助力老城区旅游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易州路广场 项目位于易州路与海泊路路口东南角,总占地面积约1027平方米,是拆除一般建筑释放城市空间、打造小型公共开放广场的样板工程。广场的设计布局形式延续四方路街区的里院格局,设计材料从里院建筑材料中提取元素:仿锈板材、清水红砖墙面、老条石休闲坐凳等,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让广场从里院的空间中生长出来,新建街区公共卫生间及室外景观平台,增加配套设施及休憩空间,充分体现了里院建筑的记忆。作为基础配套项目,易州路广场的建成,丰富了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场景,在助力历史城区重聚人气的同时,有效保障其环境品质和承载力,成为街区内重要的具有节庆活动功能和共享交流功能的文化广场。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A口 该地铁口建筑位于胶州路49号,建筑面积1866平方米,为传统风貌建筑,因其高度融合于历史城区,不同于其他普通地铁口,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改造。坚持做好风貌保护,在保留好原建筑外立面风貌的同时,采用3D打印、人工雕刻等技术,对原有的木梁、木檩条等木结构以及红瓦、红砖等价值要素进行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还原,同时创新采用现代玻璃砖材质将地铁口和风貌建筑完美结合,以“绣花针”功夫唤醒地铁沿线老建筑。在“先策划、再招商、后改造”理念指导下,该建筑使地铁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建筑绽放出时代风采,成为青岛首个将地铁出入口与风貌建筑有机融合的典范案例,被市民誉为“最美地铁口”。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招生对象: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专业设计师和相关从业人员 ​ ​#城市设计#建筑考察#建筑课程#景观课程#景观考察#规划课程#规划考察#城市更新#tod#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城#公园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考察#培训#参观#游学#研学   ​​​​​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