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指向专业成长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

上海的合作交流文化就是服务文化 口述: 冯国勤 整理: 李晔 我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分管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但事实上我从1998年起就提前进...
上海的合作交流文化就是服务文化 口述: 冯国勤 整理: 李晔 我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分管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但事实上我从1998年起就提前进入了“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1998年时我分管农业,而上海安置三峡移民工作由农委负责,所以市委、市政府安排让我牵头主抓上海接收安置三峡移民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和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从中深切感到,这是一项对上海而言十分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三峡移民扎根“第二故乡” 从2000年到2004年,上海分4批安置了来自三峡库区云阳县和重庆市万州区1800余户移民,我记得很清楚,总共7519名。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应该是1949年后的上海所不曾有过的,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对上海而言,要在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接收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当时,全市上下都有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作出了巨大牺牲,上海必须用实际行动、尽最大努力,帮助来沪移民安居乐业,让他们同全国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各界万众一心,本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有保障、责任有落实。我当时的要求是,务必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移民搬迁入户不受任何损失,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此外,要切实做到“五个落实”,即落实移民承包地和自留地的管理和种植工作、落实移民日用品的准备工作、落实移民子女上学准备工作、落实移民生产生活帮扶工作、落实对移民的培训和法制宣传工作。 当时,全市专门成立了市、区两级移民安置工作小组,成立了三峡移民办,相关部门和区县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拟定了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安置方案,制定了试点安置的若干政策,确定了一系列工作原则——一是“以农为本,以土为本”,要让移民“迁得进、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迁入上海后不改变农民身份,每人都拥有不少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的一块耕地,落户后即可获得土地承包权证;二是“政府组织,分散安置,相对集中”,即大分散、小集中;三是方便移民生产生活,在选择安置点的时候,充分考虑交通、就医和移民子女上学等因素;四是要有利于移民与当地社会融通、融合、融化,因此安置点都选择村风、民风好,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在当地乡镇属中等以上的村组。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给予了上海三峡移民安置工作极大的保障。2000年到2002年,上海分3批共接收了来自重庆市云阳县的南溪、龙洞、人和、双江4个镇的移民共5509人,分别安置在崇明县和金山、奉贤、南汇、青浦、松江、嘉定区的69个镇、337个村组。2004年7月下旬开始,本市新增也是最后接收的重庆市万州区2000余名移民,主要安置在上海7个区县的43个镇、173个村组。 移民安置涉及生产、生活、就业、就学、医疗社会保障、语言的沟通及日常生活习惯的适应等,事无巨细,而且还有许多后续工作。对此,上海尽最大可能,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2000年8月17日,满载着首批150户639名三峡移民的“江渝9号”轮船抵达崇明南门港码头。有记者亲眼见证了热烈欢迎的场面——移民们一下船,就有从未谋面的新乡邻上前帮着提行李、抱孩子、介绍新家园。崇明县已为每户移民落实好了承包田,每人不少于1亩,专门编写了《移民生产生活指南》《农用实用技术手册》,分送到了每户移民手中;为确保移民们到达新居后能正常生活,崇明县还周到地为每户移民家庭准备了1个月的口粮和一定数量的蔬菜、油盐酱醋等。当时,有一位中年汉子竟流下热泪,他说:“刚刚在故乡离别亲人,想不到才踏上崇明岛,又遇到了胜似亲人的好邻居,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此外,考虑到移民故土难离、到沪后人生地疏的情况,上海移民安置工作从情感上润物细无声,各区县纷纷建立了镇领导挂钩到村、村干部联系到点、当地农户结对到户的关怀网络,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移民思想动态,帮助移民扎根“第二故乡”。我们为移民提供一份社会保障,根据移民安置地的不同情况,划定最低扶贫线,凡是移民收入低于扶贫线的就给予补助,移民子女入学两年内减免部分费用;我们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把本地农作物和蔬菜的播种技术传授给移民,让移民们掌握新的生产技能,提高自身收入水平;我们力争为每户移民联系一人外出打工,由接收地的乡镇村委会负责落实,通过外出打工增加移民家庭收入…… 2001年7月,冯国勤(左一)在奉贤区洪庙镇看望三峡移民而今,这些移民的子女应该都早已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了吧。听说不少三峡移民与上海本地人结了婚。可以说,他们已经真正融入上海,真正成了上海的新市民。 特别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整个移民安置过程中,全市550余名各级安置移民干部忘我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当我们回放这段历史,处处可见他们辛劳的身影——他们曾在库区跋山涉水,走家串户,访问移民,建立档案;他们曾在上海精心规划选点,认真监督建房的每一道程序,保证移民的住房质量;他们主动在移民的自留地、承包地种上粮食、蔬菜,确保移民落户后有粮有菜;他们在搬迁运输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全过程没有伤一人,丢一物;他们积极组织培训,千方百计帮助移民走上非农就业岗位…… 我想,上海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之所以蒸蒸日上,正是因为这股精气神吧! “三个服务”全面开花 我在2003年下半年正式分管合作交流工作后,和同志们一起,主要做了以下七件事。 一是2003年,正值机构改革,根据当时上海的发展情况,市协作办与市政府接待办合并成立为上海市合作交流办,还成立了合作交流党委,给了几十个编制。这在国内是第一个,也是非常符合中央对上海“三个服务”指导思想的,即上海要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当时,上海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而全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上海的合作交流工作必须是面向全国的。成立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同时也是顺应国内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应该说,它的成立正逢其时。 二是对口支援有亮点。市合作交流办完善了本市区(县)对口支援资金统筹管理意见,使得援助资金和援建项目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左右,上海率先引导企业到对口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当时,上海长发集团、国际港务、纺织控股、锦江国际以及均瑶集团、昌信集团等大企业进入三峡库区,充实库区产业,在当地的投资项目数量和资金大幅增长,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表彰。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上海还特别注重利用信息网络引导更多的海内外投资者到三峡库区投资办厂。上海帮助对口的重庆万州五桥和湖北宜昌县建立库区项目信息库,通过上海市政府的“白玉兰”网滚动播出,逐步把库区其他地方的项目也输入该信息库中,扩大招商面。上海还通过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等组织,在香港、欧美等地向海外投资者积极推介库区招商项目,引起欧盟及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浓厚兴趣。上海组织长江沿岸城市投资项目推介会,会议期间,有2000多家境内外企业参会,而重庆、湖北库区企业免费参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网上洽谈和现场推介,重庆市万州区所属企业分别与瑞典、日本、美国以及国内东部地区企业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食品、服装等合作项目意向协议,总额达十多亿元。 此外,上海向库区输出种养殖技术,投资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库区设立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对接上海优秀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些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闵行区劳动保障局等上海4家单位和5名个人,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先进。市科委和静安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系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突出贡献单位。 三是在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该意见共15条,上海国内合作的浓浓新意,尽在字里行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确立了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地位,把“融入全国、服务全国”提到上海建设发展重要战略的高度,以合作交流工作为重要抓手,学兄弟省市之长,补上海之短,创上海之新。二是提出了“立足全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新的16字工作方针。三是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进合作交流工作的运作机制。四是明确了合作交流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对口支援、长三角联动发展、参与西部开发、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其他地区合作五个方面明确了工作思路、形式和举措。五是扩大了有关政策的享受范围,增加了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对所有企业将一视同仁,无论是上海本地企业还是各地在沪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凡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和导向的,都可同等享受。六是强调了要形成合作交流工作的合力,明确要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此前,上海已在1998年制订并于2001年修订推出过《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24条政策”,主要为各地大企业来沪投资提供更为开放、平等、优化的环境。2000年,上海又制订了《关于上海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简称“17条意见”。而2004年出台的《若干意见》则在更高层次对上海立足全局服务全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见出台后,在2006年,各地来沪设立全资或控股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达10313户,注册资金422.91亿元,且吸引内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是对市政府国内兄弟省市的办事处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了调整,成立了上海市驻西藏、新疆、内蒙古办事处。尤其上海市驻西藏办事处,是全国各省市在西藏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上海是真心实意地要把上海自身建设与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现联动,在大力推进与西部地区交流合作中求双赢、共繁荣,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这也是上海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中央交办的对口支援任务的体现。 五是促进长三角联动发展,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加强了各层次合作机制的衔接,设立或完善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三省市书记、省(市)长会晤机制、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部门合作机制等几个层面的协调机制,确定了“体制上分工、机制上互补、工作上融合、成果上共享”的合作原则。其次,加强了各区域组织间的互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等三大区域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工作互访和交流、互邀参与区域组织重大活动、信息资料交流以及调查研究等四方面开展区域的、组织间的合作。再次,探索部门间跨区域合作新途径,上海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共同开展《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长三角“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共同发布“十一五”期间苏浙皖赣沪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行动纲领等。最后,加强了专题课题工作的同步推进。如交通专题,建立了长三角16城市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专题,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面向长三角城市开放,“信用长三角”信息共享平台在沪启动。区域旅游合作专题,两省一市旅游部门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技术细则(试行)》,在各城市全面开展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工作,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外联合推广沪苏浙精品旅游线路。区域人力资源合作专题,推进了城市间专业技术资格的互认等。另外,长三角海关启动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开展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4个海关(及其下辖的海关)和24家企业首批参与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试点。 六是由上海发起、由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开展“长江黄金水道”的破题。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如果说公路成本是以元计算的话,铁路就是以角计算,水运则是以分计算。但多年来,长江航运效率低下,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上海完全应该主动牵头,把在长江布置生产力和上海正在进行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挂钩,通过黄金水道将长三角沿海港口串联起来,搞江海联运、江铁联运,为兄弟省市服务,这是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一个很好的抓手。2005年5月,上港集团与南京港签订合作协议,入股25%共同经营南京龙潭集装箱码头;同年7月,上海港又参与武汉港务集团整体改制;2006年,上海港和重庆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经营重庆寸滩码头;2007年6月,上海又与九江签署《港口合作意向书》……如此合作步伐,令人目不暇接。联动实现共赢,武汉港自“牵手”上海港之后,集装箱运量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后来南京也坐不住了,他们不再满足于与上海在龙潭集装箱码头进行单项合作,又向上港集团伸来“整体合资”的橄榄枝。上海港当然也获益匪浅,自实施“长江战略”以来,从长江流域出发到上海港中转出海的集装箱量,年增长率都在35%以上。 七是结合上海自身特点,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合作。上海与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15个省32个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协作关系,规范劳务输出行为,组织实施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利用上海的农业科技优势,南汇的8424西瓜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拉孜成功引种,当年就产出10万斤,参与的农牧民人均增收3000元至12000元。奉贤区在哈尔滨市木兰县推进“沪哈南北水稻合作联社”,新建农业园区,发展“两头在沪一地在外农业”,品种研发和市场销售在上海、种植在外地,上海现代农业园区在外地设立分区,并享受省级农业园区待遇,这在国内尚属首例。上海还主动作为,自觉服务,凭借上海农副产品大市场和重要集散地的优势,仅2006年一年,上海就主办或协办了12个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台地区来沪参展参会,成交金额200多亿元。其中,单单通过新春农产品大联展这个平台,新疆阿克苏的苹果就在沪销售了30万箱…… 申城发展要靠“服务” 我在本市多次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会议上都曾强调,上海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主体、提高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方式、研究服务政策,真正做到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这绝不是说说而已。 2005年1月,上海市对口支援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海要发展,就要靠“服务”。举最简单的例子,没有江海联运,没有长江战略,没有广阔腹地对上海港的喂给,就没有上海港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上海的精彩,时时处处都折射着全国的滋养和支撑。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在中央和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黄金交易市场等在内的上海各类资本市场正迅速提升能级,其金融服务功能也日长夜大。所以,只有服务,才能让上海更精彩;只有在服务中,上海才能发展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服务兄弟省区市的过程中,上海也是得益者。因此,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沿海快速发展,每一个板块,上海都要参与并做好服务。 我认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国内合作交流的宗旨,就是服务。这个“服务”,既要服务于上海企业走出去,又要服务于外地企业到上海落户、扎根;既要服务于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精准扶贫,又要服务于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开拓的需要,扎扎实实为两地做更多双赢、共赢的事情。而且,上海合作交流的党委和行政是对口的,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体制优势。 如果要谈问题的话,其实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我们的国内交流合作中尚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既然是协同、协调,就不能都做红花不当绿叶,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观念、技术、标准壁垒一定要打破。我认为,三峡移民工作是个很好的范例,当时是举全市之力来完成的,接纳地出地出力,非接纳地则有的出钱,有的出情,关心、照顾、帮助,大家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奥运会上已经打破了“个人项目行,团体项目不行”的传统,拿到了许多团体金牌。上海与各地的合作,也应该发扬这样的“奥运精神”,倡导大服务、大协同、大合作,为落实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兄弟省区市和上海联动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