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儿童心理学真的有用吗别盲信流行心理测试工具

  随着近期一档综艺节目热播,个别嘉宾的表现引发人们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等人格的讨论。   于是,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热度飙升,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在线为网友“诊断”人格,NPD、BPD(边缘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
  随着近期一档综艺节目热播,个别嘉宾的表现引发人们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等人格的讨论。   于是,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热度飙升,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在线为网友“诊断”人格,NPD、BPD(边缘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专业术语成为“网络热门人格”。不少网友表示,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不正常”。“确诊”了被不少博主定义为“人格癌症”——NPD的网友更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怕自己真的“无法被治愈”,也怕亲朋好友真如一些视频所说“远离这种‘剧毒’人格”。   隔空“诊断”人格,靠谱吗?专业人士介绍,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考虑整体性,包括症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情境和背景等,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不能仅凭某个行为就下结论。仅靠几个综艺片段、几个简短问题、几个笼统描述就判定人格障碍,忽略了诊断过程的专业性,也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将正常的人格特质描述成病理化人格障碍,也容易引发观众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些观众以为自己“确诊”了某种人格障碍,还可能会放弃或推迟寻求专业帮助,影响心理健康。这在隔空“确诊”NPD的网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不仅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还面临着外界的贬低与否定,足见滥贴精神疾病标签的危害性。   当然,关注心理健康是好事,分享“网络热门人格”鉴定视频也可能是出于好意,但诊断心理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简单,绝大部分视频很难达到科普目的。这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爆火的MBTI人格测试,由此衍生出的“你是i(内向)人还是e(外向)人”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社交开场白。然而,16种人格岂能定义各种各样的人?非此即彼的归类、二选一的选项又如何精细化表达测试者的状态?   从曾经的九型人格,到MBTI人格测试,再到如今的“网络热门人格”鉴定,类似简单粗暴的测试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究其原因,人类天生就有探究自我的倾向,希望通过更好认识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动机,获得更多确定性,提升适应能力。而且人类大脑善于通过加工类别把复杂世界简化,从而快速理解人或事。这也导致了,相对于严谨、复杂的专业诊断,简单、直接的测验更容易流行。   眼下流行的“网络热门人格”鉴定视频,大概率不会是最后一个粗暴测试工具。好的一面是,可以为人们迅速提供参考,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坏的一面则是,若测试者盲从盲信,贴标签会带来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扼杀成长可能性。   更广泛来看,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有真有假,靠谱程度各有不同,心理学相关内容是这样,养生知识是这样,各种资讯也是这样。只不过越是专业的领域,就如心理健康,越需要观众提高鉴别意识、多听专业人士建议。分享者再多一些责任感,尽量保证内容质量,就更好了。(维辰)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