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东北艺术为何被人瞧不起?赵本山的功与过在哪里?2557字深度解读

「 卷首语 」 作为一个艺人,要把观众演哭,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要让观众一直笑下去,非大师级别的人物,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生活需要笑声,世界同样需要笑声。 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卓别林曾说过,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都是喜剧。 今天,我们在这里点评赵本山老师的功与过,首先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其次是提醒自己,...
「 卷首语 」 作为一个艺人,要把观众演哭,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要让观众一直笑下去,非大师级别的人物,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生活需要笑声,世界同样需要笑声。 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卓别林曾说过,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都是喜剧。 今天,我们在这里点评赵本山老师的功与过,首先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其次是提醒自己,以及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理性的看待是与非。 对于63岁的本山老师来说,我们是晚辈,是后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我们的责任,90后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群,把一些精神传承下去,也是义不容辞的。 所以本文将秉着严谨公正的原则,认真地解读一下这一位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以及东北艺术文化。 「 东北往事 」 ,1957年生于辽宁开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城市”铁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全中国都穷,尤其是东北,大米饭要掺着玉米煮,即便这样,有些人家也是有上顿没下顿,而那个时候的北方,搞表演艺术的就更加穷,基本要靠“百家饭”才能活下来。 所谓的“百家饭”就是民间的红白喜事,东家有钱,就赏一点,没有钱,就混口饭吃。 赵本山在《落叶归根》里,有过这样的桥段性描写,包括其他民间作品里,也有过对东北往事的回忆。 1963年的时候,赵本山母亲去世,他开始随父亲奔波,并拜盲人二叔为师,学习拉二胡、吹唢呐、唱二人转等,最为拿手的就是三弦。 所以说,艺术高于生活,但一定来源于生活,赵本山的首场“个演”拉场戏曲目,就叫《摔三弦》,并且为了致敬他的恩师,自己二叔,他在里面饰演了盲人张志。 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以今天我们的文化修为来说,《》这个节目,是上不了台面的。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东北艺术低俗,包括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也不止一次发声。 同作为东北人,我很谅解因这种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 但我必须得在这里说一下,建国以前,东北是军阀统治,再往前到民国时代,东北还是蛮荒之地(北大荒),各立山头,缺乏管制,以至于民风民俗都稍稍有些“匪气”,好听点说,叫豪爽。 如果你读过张作霖和张学良传记,其实就应该知道,那个时候的东北人,讲话有多粗鲁,成年的少帅还好,因为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不会直接骂人,但其父张作霖就不同了,张嘴闭嘴都是“妈了个巴子的”。 官且如此,何况民乎。 并且在军阀统治的时代里,东北还没有自己的艺术体系,所谓的艺术,不过是生在民间、长在民间,老百姓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 当时没有电视,没有报纸,老百姓家,连电灯都点不起,唯一能拿来取乐的,就是二人转和大鼓书,在文化艺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连“跳大神”都能成为一种表演。 相形之下,1930-1940年的上海十里洋场,已经有了胡蝶、阮玲玉这样的绝世佳人,北平亦有了梅兰芳、孟小冬的传说,可在东北有什么? 只有一些附庸高雅的官僚,大老粗们,依样画葫芦学来的“娱乐方式”,搞得不三不四、不伦不类,说东施效颦,亦不为过。 所以才有了“赵四风流朱五狂”这样诗,不仅仅是对少帅的讽刺,其实也侧面体现了东北文化在那个时候的成长土壤。 俗,就是俗,这一点东北人自己也不避讳。 我们再来看二人转,这算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了,但其实二人转的改编剧本,本身就不高雅,像代表作《大西厢》,讲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可是里面充斥了大量“荤段子”,比如: 张秀才来你好呆,为何不跳粉皮墙儿来。前门无有那姐儿打水,后门无有姐儿抱柴呀! 这样看,还算文明,但真的在民间夜晚的剧场唱出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且《大西厢》系列有3600句,句句押韵,其实算是神作了,对艺人考验也极大,师父收徒弟,最先考核的,就是能不能背完这《大西厢》。 这么说可能不直观,正常我们现在唱的流行歌曲,一般不超过30句,也就是说,这一场下来,二人转演员,相当于要唱120首歌,是四场大型演唱会的规模,其中还要打哈哈,逗闷子。 而且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每个二人转演员都很全能,像、闫学晶、宋小宝这些表演者,身上都有几样压箱底的绝活。 所以,无论怎么看,东北人都要感谢赵本山,他让二人转走出了国门,并且逐渐绿色化,生态化。 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家,不可抹去的功劳。 「 小品王 」 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居功至伟,出身微寒的艺人,现在提起来,并没有成为年轻人的励志典型呢? 首先是生活方面,他有一段破碎的婚姻,我们不八卦老一辈的私生活,但无疑与前妻之间的故事,曾多次被人拿出来诟病,甚至有移民传言的风波。 在这,我只知道一点,本山大叔离婚时,是净身出户,他后来生活怎么样,与这段婚姻并无关联,绑在一起来说事,是不公允的。 其次就是师徒关系上,本山老师有很多徒弟,且网上流传很多跪拜礼。 南方人可能不太了解东北,实际上,早年间在二人转这一行,拜师是要行这样的礼数的,且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当然,这已经是21世纪了,回头再看,确实有些不妥,文明也是需要成长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本山大叔在有了名气以后,行为做派上,有些高调了。就像后来他在接受采访中,自己所说的,我确实有些飘忽了,脚不沾地了。 同时,因为与高秀敏、、范伟、宋丹丹的搭档关系上,一度有不睦状况传出,无论是真是假,都对赵本山在形象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且不客气地说,南派的艺术家,多半认为赵本山是暴发户,是时机好,这一点我是完全不赞同,听上去总觉得酸溜溜。就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编剧赵耀民所说: 赵本山这个人有“手艺”,但是不代表他有喜剧精神,他有不少作品是垃圾。其实在东北很多人说话都很逗,也有这门“手艺”,赵本山的运气好倒是真的。 以及“南京前线文工团著名编剧”姚远与南大董健教授的评价: 赵本山还只是一个笑匠、一个小品“暴发户”。 能抓住机会,是个人的本事,能连续15年,让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大年夜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开怀大笑,也已经高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了。 我也不认为,文化人的笑,就比农民的笑声,更高级。 但无论怎么说,本山大叔的形象没有树立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把这个责任推到任何不喜欢他的人身上。 他做了很多好的事情,也有很多争议的地方,但往事已矣,目前本山大叔已退隐,指导下徒弟,做做慈善,关心一下民生,这挺好的。 而且还在去年,把请出了山,再次合作《刘老根》,两个人深情相拥,红了眼圈。 作为曾经一起奋斗的伙伴,如今都老了,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一幕一幕在眼前流淌。我想,他们自己也会去反思,去怀念,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对于一个63岁的老人,我现在心里只有敬意。愿健康、平安。 · END · 作者|枫小以原创,抄袭、洗稿必究 · 本文观点为作者持有,与所在平台无关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