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让人愉悦。偶尔喝杯奶茶或吃个小蛋糕,用甜食当作生活中偶尔的“奖赏”已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背后逃不掉的是人类嗜甜的天性。与此同时,越发重视健康的人们开始警惕白砂糖、果糖带来的热量负担,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罗汉果糖等都被人们追捧为“健康生活标配”。
近日,一项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将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说明,研究者称要想知道是否有因果还需进一步大量研究,然而这一“相关性”却被一些网络自媒体断章取义以博取流量。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研究者和专家对这一研究结果表达了不同观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作为甜味剂使用又近乎零热量,在市场上口碑一直不错。这个研究结论确实挺让人震惊。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继续研究来论证结果。”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大众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
食品科学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师陈嘉认为,赤藓糖醇作为一种甜味剂,上述论文称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并非说它对于人体就有危害,这个事情要客观看待。该论文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篇报道,在样本的抽取上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样,对普通人来说,不一定会出现论文说的这个结果。目前赤藓糖醇的安全性整体看没有问题。
从1879年糖精问世至今,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中。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权威肯定。我国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只要合规生产上市的相关食品都是安全的。
赤藓糖醇目前仍是 “健康天然代糖”
赤藓糖醇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它与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化学合成甜味剂不同,赤藓糖醇是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的一种无害物质。
赤藓糖醇的三大优点也奠定了它作为代糖“尖子生”的地位。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这也成为了很多希望减重控制热量摄入的消费者选择赤藓糖醇的一大原因。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合成甜味剂所具有的金属“回味”。
甚至,赤藓糖醇有益于口腔健康,因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很多儿童棒棒糖、儿童糖都会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来源。
天然是代糖的“制胜关键”
不同甜味剂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从学术界、科研界,再到资本界,利益相关方投入不菲。这些投入除用于研发,更用于为其产品争取市场,普通消费者接触的信息也因此变得复杂,甚至真假难辨。
糖精、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已经被证明可能对健康有影响。糖精作为初代甜味剂曾风靡一时,它的甜度是糖的500倍,19世纪末就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快速进入千家万户。但在1997年,因研究发现它能导致大鼠膀胱癌,糖精一度在加拿大禁用。现在,糖精在我国也被严格限制在14种食品中限量使用,且不得添加在婴儿食品中。
在天然代糖中,也有高下之分。比如木糖醇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甜味剂,被广泛用在糖尿病人群的食品中,是广受认可的天然代糖。
但木糖醇大多采用工业酸解,生产工艺有些美中不足,称不上完全的“天然”。木糖醇的热量和升糖指数虽低,但也并不是“零”,且过量食用容易造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耐受度较低。
相比而言,赤藓糖醇是所有糖醇当中为数不多的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产品。 从成分到生产都更加天然,不仅为大家提供了甜蜜获取的新选择,而且可能是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小分子易吸收,人体耐受性好
赤藓糖醇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仅为蔗糖的三分之一,它很容易被小肠吸收并通过尿液排除体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进入大肠发酵,因此人体耐受性极佳,远高于木糖醇等其它代糖。同时,这一循环路径意味着赤藓糖醇不参与糖代谢,不会造成血糖升高。
上游新闻记者 周静蓝
编辑:李宏伟
责编:韦茜
审核: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