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文物往往会面临“缺陷资源”这样一种先天不足。所谓“缺陷资源”,指的是与文物相关的出土地层、出土位置等原始信息缺失。这些资料和信息是公开展陈的基础,也是开展后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许多时候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国有博物馆以及其他国...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文物往往会面临“缺陷资源”这样一种先天不足。所谓“缺陷资源”,指的是与文物相关的出土地层、出土位置等原始信息缺失。这些资料和信息是公开展陈的基础,也是开展后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许多时候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国有博物馆以及其他国有考古单位所拥有的文物资源,绝大多数可以说是“优势资源”。 相比之下,民间文物,包括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内所拥有的流失文物,由于盗掘者的任意破坏,往往缺乏这些必要信息,哪怕再重要再精美,也只能是“缺陷资源”。 目前,民间收藏已经成为国有博物馆系统的重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民间文物的“缺陷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种转化并不是没有可能。回顾过去,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突破和繁荣,许多来自于一次次意外发现。如宋代石鼓文和钟繇彝器的发现,促成了中国金石学的诞生,涌现出《集古录》《考古围》《历代钟繇彝器款识》等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19世纪本期,大量被当成中药材买卖的刻字“龙骨”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甲骨文这一文字形体的成立,由此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大批重要的相关学者。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问题在于,当下收藏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大量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许多民间收藏家就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收藏领域的卖家本身鱼龙混杂,大量赝品充斥其中,当重要的流失文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不少专业学者也往往出于真假难辨和信息不足,不愿意主动去研究这些新出现的材料;另一方面,收藏领域的一些买家动机也不纯,只考虑自身投资的保值增值,一味将“流传有序”作为收藏的最高目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文物资源的优和劣,不能只用拍卖价格来衡量,价格只是一个因素,并且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文物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博物馆所保存的文物,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不是用价格可以简单衡量重要与否的。 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这种行为理应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非国有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并非件件“流传有序”,大部分都还是流失文物——虽然流失文物并非“优势资源”,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非国有博物馆倘若能够通过系列和专题性的收藏,去伪存真;通过公开的展陈,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检验;并且组织学者,专家展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让流失文物回归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学术研究体系中来。那么,原来有信息缺失的“缺陷资源”,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因此,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坚持学术办馆,是将“缺陷资源”特化为“化势资源”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吴强华《不看到这一点,民间收藏就无法冲破困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盗掘者的破坏,造成大量民间文物缺失原始信息,致使这些文物的研究价值受损。 B. 有些学术成果源于对流失文物的研究,说明“缺陷资源”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的。 C. 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只看重投资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 D. 民间收藏家想要突破自身的困境,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两段通过对比,表明民间文物所存在的先天缺陷,进而提出核心观点。 B. 文章注重以史为据,列举历史上金石学等研究成果,从正面对观点加以佐证。 C. 文章对收藏领域问题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 D. 文章在论证上讲求层层推进,多角度阐发,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缺失原始信息,有些流失文物的价格再高,也难免缺乏展陈和后期研究的价值。 B. 虽然甲骨文出现于一次意外,但其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 C. 如果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和研究得当,大多数文物仍有机会化“劣势”为“优势”。 D. 走学术办馆之路是作者基于收藏领域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操作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免·鲍登和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产生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例的现象。 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摘编自孙瑜(冰为什么那么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面之所以很滑,我们通常认为是在冰的表面有一层流动性的水膜,作为润滑剂,它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 B. 爱尔兰的科学家认为,冰面上的水膜是因为人站在冰面上产生的压强会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的表面融化所致。 C. 摩擦生热导致冰面融化的说法,虽然理论上说得通,但最终也无法解释在冰面上没有摩擦人仍会摔的现象。 D. 科学家通过测力仪实验,是为了通过计算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驰电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运动员在冰面上轻盈矫捷的身姿,也引发了人们对冰面质量的探究。 B. 为了表明“冰在压力下会融化”而产生水膜这一假说不成立,作者以冬奥比赛和东北的冰面为例,说明压力也不一定能使冰面融化。 C. “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话,是对詹姆斯·汤普森所持观点的否定,随后又引入英国科学家的观点,说明冰面水膜的形成另有原因。 D. 针对冰面上水膜的成因,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几种假说,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但对冰为什么这么滑的研究越来越接近真相。 6. 几种假说比较而言,最后一种的可信度最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大碗 铁扬 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人们管大号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有长工的人家,长工吃饭用它,那些年我们家里是有长工的。 女人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专用的,且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平时这只碗被倒扣在碗橱一个什么地方,家人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一只白釉、蓝花钵碗,碗身就绘有似云非云、似花非花的图案,碗边是随处可见的麻绳图案。母亲生日这天,家人才注意到这碗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母亲端起这碗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 这时的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换个大碗。”然后不声不响地把锅里的饭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的灶前,呼呼吃起来。那时灶堂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一年中的其他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 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有着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这当然是催我上床,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 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鲜少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 鱼的风波总会过去。母亲还是会把做好的鱼送给奶奶,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奶奶面无表情地撕扯着它们,嚼着,日子还在继续。 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社会各阶层要平均。父亲率先将多余的土地和房屋献了出来,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一个“深挖浮财”的运动又在继续,“浮财”指的是地上和地下的宝贝。“挖浮财”主要是拿家中的女人说事,这种女人被称作“富婆”,政策决定要把村中一班“富婆”按坐牢的形式集中起来,让她们坦白交代。我家的“富婆”当属奶奶了,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我去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带到村中一个大牢似的黑屋里。 那里集中着几十名“富婆”,各家的饭由各家去送,给母亲送饭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 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自己没有想到。 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问:“你想出来的?”我说:“是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了片刻,呼呼喝起来。 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过上另一种生活了,便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的病症。 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后,由省城到家里奔丧,才发现为母亲奔丧的兄弟姐妹,只来了我一人,他们或因路途遥远,或身有重任,我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成了长子,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 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热情的乡亲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 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不仅是父亲,也是全家人的心愿。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从事着我的艺术事业,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还根据我对瓷绘艺术的知识,把瓷片编成系列。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没有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前面着重描写了母亲大碗的色彩和图案,既突出其对母亲的特殊意义,也和文末遥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B. 母亲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拿出大碗,即便生活很清苦,她也要将自己的生日过得有一定的仪式感,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C. 从织布到做衣,从磨面到做饭,以及各种劳作的声音,这些细节描写将母亲那种吃苦耐劳、甘于付出的品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D. 文章的选材看似信手拈来,却都能直击人心,表达看似平淡,如话家常,却能将情感表现得细腻精微,深沉有力,令人动容。 8. 文中作者在给母亲用大碗送饭时,母亲先是将“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然后才“呼呼喝起来”,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9. 母亲出殡时,作者把母亲的大碗摔得粉碎说成是为了完成全家人的心愿,这一“心愿”有何内涵?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沂,字德润,聊城人,大中时宰相魏公铭之幼子也。兄沆,广明初亦为宰辅。沂举进士第,历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至员外郎、知制造。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翌日,谒国相诉曰:“沂疏浅,不足以供词翰之职。”相辅然之,移为谏议大夫。入梁,为御史司宪,纠缪绳违,不避豪右。开平中,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过天津桥,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彦卿自前白于梁祖,梁祖命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令出私财与死者之家,以赎其罪。沂奏刻曰:“彦卿位是人臣,无专杀之理。况天津桥御路之要,正对端门,当车驾出入之途,非街使震怒之所。况梁现不时回避,其过止于鞭笞。摔首投驱,深乖朝宪,请论之以法。”梁祖惜彦卿,令沂以过失论,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又斗殴条,不斗故殴伤人者,加伤罪一等。沂表入,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沂刚正守法,人士多之。迁左司侍郎,改太常卿,转礼部尚书。贞明中,带本官充西京副留守。时张全义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礼,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全义知之,速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庄宗兴复唐室,复用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链选司,坐累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召还,复为左丞。以衰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卒于龙门之别墅,时年七十余。赠太子少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崔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B.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C.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D. 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中,文中指年号,它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 B. 进士,指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的称谓。 C. 豪右,秦汉时的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汉代又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D. 致仕,指古代官员因疾患等原因而辞职,也称致事、致政或休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沂身世显赫,仕途较为顺畅,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自认为文采不如他人,很难胜任目前的工作,后来被调任其他职位。 B. 针对寇彦卿所犯的罪行,梁太祖欲让其自出家财予以补会,但是崔沂却上书弹劾,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又改变了主意。 C. 客将告诉崔沂要对位高权重的张全义行延拜礼,崔沂听后极为不满,后来张全义听到此事后,主动引见崔沂,消除误会。 D. 崔沂生性刚直守道,因此也受到了众人的推崇,在唐朝复兴之后继续受到朝廷的重用,当然也有牵连被贬谪的经历。 13. 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 (2)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 (二)古代信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怀二前(其一) 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注】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注】筼筜,一种支薄、节长而杆高的竹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扣题,从细微处入手,分别用了两个叠词,展现出了秋天的凄清景象。 B. 颔联对仗工稳,写出雨后芭蕉叶子的颜色变化和风吹竹动的声音,极具画面感。 C. 颈联宕开一笔,通过写捣衣声的急促和日影不长,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 全诗写景,视觉和听觉并用,既体现了诗人观物之细,也为最后抒情做了铺垫。 15. 诗人在尾联写自己的生活境遇,看似颓唐,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先在穿着上将自己和同舍富家子弟进行了对比,紧接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正面描述了诗人的穷困生活,也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神话,既点染了神奇色彩,也写出了打开蜀道之艰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寒风凛凛,雪花飘飘,走进社区的活动室,省美术馆的书法家们和杜区的书法爱好者 ,挥毫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对联,对联内容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脉搏, ,立意高远;对联字体各异,或工笔加画,或龙飞凤舞,或 ,令人赞叹。可以讲,( )。 很多居民纷纷来到社区活动室,他们也加入到了书写对联的队伍中,或独到,或临摹,尽情享受着书法的快乐。也有不少年轻人 ,书写虽略显生硬,少了些许专业技法,但也乐享其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济济一堂 朗朗上口 挥洒自如 蠢蠢欲动 B. 济济一堂 字正腔圆 行云流水 跃跃欲试 C. 齐聚于此 朗朗上口 行云流水 跃跃欲试 D. 齐聚于此 字正腔圆 挥洒自如 蠢蠢欲动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对联在内容和形式上,特点十分鲜明,充分展示了书写者的才华。 B. 这些对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特点十分鲜明,充分展示了书写者的才华。 C. 书写者的才华在这些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上得以充分的展示,特点十分鲜明。 D. 书写者将才华充分地展示在这些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上,特点十分鲜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省美术馆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B. 省美术馆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C. 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D. 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壶是一项技巧性运动,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的战略思想,比赛时场上的局面 ① ,不到最后一下,谁也不知道比赛的胜负,这也许就是冰壶的魅力所在。 由于 ② ,上面有一层特制的微小颗粒,这时候就该冰壶刷出场了。运动员可以用冰壶刷刷冰面以改变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是冰壶滑行更加顺畅。因此,因为扫冰者无法判断冰壶的路线,这就需要投掷冰壶的运动员通过叫喊来 ③ ,使冰壶的运行更加精准。这些呐喊声虽然语言不同,但运动员到最后都要张开“血盆大口”,发出一个长长的开口拖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随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节期间的体育赛事不断。中国女足在在亚洲杯决赛中,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队员们没有丧失斗志,将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演绎到了极致,最后完成惊天逆转,时隔16年,再次站上亚洲之巅。在疫情肆虐的国际背景下,我们顶住巨大的压力,克服了防疫、环境和技术等诸多难题,北京冬奥会奇迹般的取得了巨大成功。外国友人惊呼:这绝对是一届不可思议的冬奥会。这届冬奥会的主题曲在全世界唱响,一起向未来,未来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青年人一定要有将可能变为可能的勇气和担当,唯有如此才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EDUCATION 参考答案 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错误。由原文“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可知,原文说的是“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而不是“首先……还要”。 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错误。由原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知,原文说“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见作者并不反对文物拍卖,只是认为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 3.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表述绝对,且在文中没有依据。由原文“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并没有说“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 4.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为了……从而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错,由“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可知是为了解释水膜的结构,进而获悉为什么能在冰面滑行,但滑的快并非研究目的。 5.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A.“引发了人对冰面质量的探究”错误。由原文“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C.“是对詹姆斯·汤普森所持观点的否定”错,由原文“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免·鲍登和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可见“可事实并非如此”是对上文冰面难以融化形成水膜的否定。 D.“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错,由“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可知最后一种假说没有被推翻。 6. (1)冰面上这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2)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3)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得出“冰面上这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 由“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得出“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由“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得出“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7.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只是简单粗略的描写,不是细节描写。 8. ①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了母亲当时复杂的内心感情。②“停歇片刻”,是因为平时奶奶对她十分苛刻,但在患难时母亲却突然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温暖。③但她又不善表达,只能用“呼呼喝起来”来回应这种无声的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停歇片刻”这一描写非常隐忍,里面却蕴含着母亲深沉的感情。平时,母亲和奶奶并不和,但在患难时刻,奶奶和母亲都以自己的方式敞露了内心。简单的“停歇片刻”四个字,写出了心理活动的复杂,她肯定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关爱和温暖,但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呼呼喝起来”来回答这种无声的关爱。母亲的感情很隐忍,作者写母亲这段也写得很节制,欲言又止,引而不发,但情感表现深沉有力、细腻精微。 9. ①首先,按照规矩,摔碎母亲的大碗,说明母亲的丧事才算办得完美。②其次,只有生日才用的大碗被摔碎,也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同时,摔碎大碗也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感情内涵的能力。 “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所以父亲拿出母亲生前的大碗作为“瓦盆”让“我”来摔,这样才算完成父亲包括全家人好好办母亲丧事的心愿。 母亲的大碗“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现在母亲去世了,大碗也用不上了,摔碎大碗,象征着母亲真正过完了她的一生。 母亲“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她代替奶奶被关押,吃苦耐劳、甘于付出、关爱家人,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敬重和怀念之情寄托在母亲的大碗上,所以最后用力摔碎母亲的大碗表达了一家人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敬重和怀念。 10.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生性刚直守道,但文采不很优美,曾和同舍的颜荛、钱珝一起执笔,看到他二人写得又快又好,草拟文稿几十份,还一边谈笑自如,崔沂自愧不如。 “而文藻非优”中“而”表转折,与后文联系紧密,应该图片“而”前面断开,排除AD。 “无妨谭笑”中“谭笑”作“无妨”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1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致仕,指古代官员因疾患等原因而辞职”说法错误,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因病患等原因可以提前。 1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崔沂听后极为不满”不合文意,原文为“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全义知之,速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文中没有体现出极为不满,只是据理而论。 13. (1)一个叫梁现的市民来不及回避,前边引导开路的士兵就抓住他,将他摔在石栏上导致死亡。 (2)崔沂援引斗殴的法律力争,以仗势杀人者为首犯,其他动过手的人罪减一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市民梁现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梁现市民者”,一个叫梁现的市民;“不时”,来不及;“捽”,抓住;“以致”,导致。 (2)“斗”,斗殴的法律;“竞”,争辩;“怙”,依仗;“减”,减罪。 参考译文: 崔沂,字德润,聊城人,唐宣宗大中年间宰相魏公崔铉的幼子,兄崔沆,僖宗广明初年也是宰相。崔沂进士及第,历任监察、补阙。昭宗时,升到员外郎、知制诰。生性刚直守道,但文采不很优美,曾和同舍的颜荛、钱珝一起执笔,看到他二人写得又快又好,草拟文稿几十份,还一边谈笑自如,崔沂自愧不如。第二天,见到国相说:“我才疏学浅,不足以在这里供职撰写词章。”国相同意他的要求,调任谏议大夫。到梁朝后,任御史司宪,纠正谬误违法之事,不避忌豪强。开平年中,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经过天津桥时,一个叫梁现的市民来不及回避,前边引导开路的士兵就抓住他,将他摔在石栏上导致死亡。寇彦卿在梁太祖跟前禀告这事,梁太祖令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旨,令寇彦卿拿出私家财物给死者家属,以赎罪行。崔沂弹劾说:“寇彦卿身为一个人臣,没有擅自杀人的理由。何况天津桥是御路要道,正对着端门,是皇上车驾进出的地方,而不是街使发怒使威风的地方。再说梁现只是来不及回避,他的过错也只够鞭打一顿,抓着他的头摔死,大违朝廷法典,请按法论处。”梁太祖爱惜寇彦卿,要崔沂以过失罪论处,崔沂引法典力争,以仗势杀人者为首犯,其他动过手的人罪减一等。又根据法典斗殴一条,不斗而故意打伤人者,加伤罪一等。崔沂的表章献上,贬任寇彦卿为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崔沂刚正守法,人们都推重他。升左司侍郎,改任太常卿,转任礼部尚书。贞明年中,以本官职兼任西京副留守。这时张全义任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为朝廷内外第一。崔沂到任后,客将告诉他副留守应当行廷拜礼,崔沂说:“张公官位十分重要,然而还带府尹的名分,不知副留守见府尹的礼仪是什么样子?”张全义知道了,赶快引见崔沂,安慰他说:“彼此都有礼,都老了,不要互相引起麻烦。”庄宗复兴唐朝,又用崔沂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铨选司,后受牵连贬为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后,召回,再当左丞。以病弱告老退职,授太子少保致仕。在龙门别墅死去,终年七十多岁,赠太子少傅。 14.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错误,这两句诗是写作者通过砧声急、檐景短而感到时序已经流转到秋天,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而非烘托思乡之情。 15. 尾联表面上写诗人裘破无人缝补,故而“弃墙角”而不收拾,接着写夜晚严霜多,也不考虑应对之策。这些表明诗人作客在外,为官清贫,生活看似颓唐,但却侧面说明了诗人不重物质贫乏,不拘生活小节的生活情调,从而反映诗人洒脱达观的生活态度,颇具理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写“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意思是:狐裘破了而没有人缝补,只能丢弃在墙角,怎会想到岁暮时繁霜寒冷,如何应对呢? 这句诗上承“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二是为官清贫,不重物质享受。“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深秋寒冬,看似缺少谋虑,意态颓唐,实际上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种不过多考虑的达观的态度,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便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16.①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 ③布衾多年冷似铁 ④娇儿恶卧踏里裂 ⑤地崩山摧壮士死 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慕、衾、卧、裂、摧、栈、钩。 17.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句中人物包括书法爱好者,说“有才能”过于拔高,应用“齐聚于此”较为恰当。 朗朗上口:指诗词文章读起来很顺口。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多用于人的声音纯正。这里指对联读起来有节奏感,选择“朗朗上口”较为恰当。 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此处主语是“对联字体”而非人,应选用“行云流水”。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蠢蠢欲动”感情色彩与文意不合,应选用“跃跃欲试”。 18.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话题为对联,从内容到形式介绍对联特点。 B.“形式”和“内容”的顺序,与前文不照应; C.既有与B项同样的问题,又转换了陈述话题; D.陈述的话题与前文没有保持一致。缺少连贯性。 19.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部分社区居民”表意不明确,可改为“社区部分居民”; “省美术馆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结构混乱;“省美术馆……暖心”搭配不当,应是“活动”“暖心”。可改为“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 20. ①变幻莫测 ②赛道冰面不平整 ③指挥队友的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不到最后一下,谁也不知道比赛的胜负”可见,是指局面不断变化,故而不到最后一刻无法分出胜负,故可填写“变幻莫测”“变幻万千”。 ②根据后文“上面有一层特制的微小颗粒”“用冰壶刷刷冰面”可见,“上面”指的是“赛道”上,赛道是“冰面”,但“有一层特制的微小颗粒”可见其并不平整,最后可统合为“赛道冰面不平整”。 ③根据“扫冰者无法判断冰壶的路线”可以推测,“投掷冰壶的运动员通过叫喊”的目的是为了让扫冰队友听从指挥,故而可填写“指挥队友的行动”“让队友更好地配合”等句子。 21. ①文中为了突出运动员呐喊的声音之大,将张嘴的动作夸大成张开“血盆大口”。充分展示了运动员在场上积极拼搏的精神状态。②特点鲜明,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血盆大口”是夸张手法,这里要突出的不是运动员们的嘴大,而是为了表现他们为了更好地指挥队友,尽力张嘴发出大声的呐喊,体现了运动员在场上积极拼搏的精神状态。“血盆大口”的夸张,令运动员们呐喊的动作更生动形象,特点鲜明,更能丰富读者对运动场面的联想。 21.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首先,材料由女足的惊天逆转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诠释了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材料从体育赛事的角度,反映了在逆境中我们仍然会获取成功,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为可能。由“不可能”到“可能”,背后是艰辛的努力与付出。其次,材料最后强调广大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旨在引导青年人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第三,材料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我们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结合实际突出不可能和可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对主题的支撑。 写作构思时可以由女足和北京冬奥会引出话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然后分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需要哪些条件,比如个人的意志品质,爱国奉献的思想,团结协作的精神,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将之作为分论点,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回到当前时代发展和中国发展的大环境中,分析当代青年如何扛起时代责任,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立意: 1.拼搏逆转不可能。 2.奋斗方有可能。 3.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需要青年助力。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