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西安定的符川、西巩驿、青岚、新集、内管五个乡镇有一群人语言、生活习俗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人相似,他们被定西当地人称为“随教”。
一
定西河州移民由来
河州移民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
在定西安定的符川、西巩驿、青岚、新集、内管五个乡镇有一群人语言、生活习俗与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人相似,他们被定西当地人称为“随教”。
一
定西河州移民由来
河州移民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民起事后,河州回民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也于1863年积极响应,从此,河州乃至甘肃发生了十多年的战乱。回民起事后,不断向清军进攻的同时,也屠杀了大量无辜的汉民,并胁迫河州汉民随伊斯兰教。由此引发了清政府与回军的战争以及回汉民族间的仇杀。对此,在甘肃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定西县志记载:“1865年(同治四年),宁远、马家堡等地,回汉民仇杀更烈。”临洮县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甲午夜,狄道知州屠旭初与临洮营都司陆升、乡绅张葆龄等,执行清王朝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放火烧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回民五百余户房屋,回民四千余人受害。其后,穆扶提教主马云与东乡族马悟真配合,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攻开狄道城,城内汉民多数被害。” 起初大多是回民对汉民的屠杀,后来是汉民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据有些史料显示,甘肃除兰州稍平安外,其余地方的大部分民众因战争而逃逸或死亡,所剩寥寥,正如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战乱发生后,与回民杂居在河州的汉民,要么逃出、要么随教、要么被杀。由于河州移民祖住地与临洮仅隔一洮河,因此有大量汉民越过洮河逃出河州。特别到了冬天洮河结冰后,更利于河州东部汉民的出逃。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战乱时期,出逃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出逃的人,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盲目奔波,大多去了临洮、金县(现榆中)、渭远、兰州、陇西等地。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家庭拖累,无法逃离河州,只得选择权宜之计—随教。丁焕章先生主编的《甘肃近现代史》对这有记载“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1864年11月1日),河州城被马占鳌围十一个月后攻破,马占鳌即命令凡愿投诚随为回民的汉民挂出白旗,头戴白号冒,一律免杀。这样大多数汉民为了自保,头戴白号冒,随了回民,称为‘随教’”。这是回军对杂居在河州回民中间的汉民的一种“待遇”,其他地方的汉民则“享受”不到。
清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872年),左宗棠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称,安置河州移民陈富贵等447人于青岚山、董永海等108人于新套河(现西巩驿营坊村南坪、北坪社西面河湾)、水应江等428人于夏家营坊(由于当时移民从河州扶老携幼步行到西巩驿花沟时,实在已无力继续前行,又见这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故申请就此安置,被准许。因此,这部分先民实际被安置在花沟,而不是夏家营坊)。
从那时起至今,河州移民已在定西安定生活了整整一百四十年,但至今仍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州话。由于和定西本地人在语言上的差异较大,故极易区分出“随教”。
二
建国后河州移民现状
1
人口现状
定西安定河州移民现在主要在安定符川、内管、新集、西巩驿和青岚五个乡镇的15个村聚居,在这些聚居区内也有一部分是非河州移民,但由于人数少,在语言、习俗已被河州移民同化。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河州移民从刚迁来的1000人不到到现在人口已达到1.7万人左右,约占安定区45.19万人口的3.76%。
2
经济现状
河州移民当年逃难到定西,当初选的居住地方一般比较平坦、交通比较便利,如符川的河州人大多居住在川区、灌溉区,西巩驿的河州人大多居住在道路一带,现在国道、高速已经穿过聚居区,交通极其便利,青岚的河州人也大部分居住在乡政府周边,人口也较聚集。经过一百年的辛勤耕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河州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符川河州人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在当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生活水平要高于周围本地人。西巩驿、青岚、新集河州人与定西本地人一道响应政府号召大力种植地膜洋芋和玉米,人均收入和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的河州移民后代生活水平已和刚来定西时他们的祖辈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了。
3
教育现状
河州移民的后代都比较注重教育,在家庭中一般把子女的教育放在首位,后代的子女也一般比较勤奋,他们在当地的学校里大部分都是佼佼者,这与他们祖辈们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如符川高阳的水家,一个家族里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这个50户左右的村子里先后走出包括毕业于哈工大、陕师大30位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充实在当地的学校、政府部门,为当地的各项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力量。符川水家只是河州移民后代的一个缩影。
4
风俗现状
当年安置在定西的河州人后代,因与本地人杂居较多,口音大多已变为不纯正或纯正的定西话,只有符川、西巩驿附近仍保留着比较纯正的河州话。河州口音中时常带的“什(读sǐ)么”、“阿呔”、“今个天”(今天)等。和“本地人”(河州人将定西人一般称为本地人)“人家们”叫“niá”把“我们”叫“曹”有很大差别。
除语言外,河州人还保留着河州习俗。最与“本地人”区别明显且有河州特色的习俗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喜欢唱“花儿”。河州移民大多喜欢听“花儿”唱“花儿”,其调子是纯正的河州花儿调,内容大多为“调情”、“说爱”等的,有好些内容不健康。由于文化水平所限,无法创作出高雅的内容,实现“旧瓶装新酒”,所以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留就成了难题。
现今,河州移民后代们大多连调子也不会哼了,令人遗憾。第二个独特习俗是喊“哈泪(读luì)”。喊“哈泪”是在新人结婚当日黄昏之际进行。新郎家大门紧锁,门里门外各有一帮喊“哈泪”的人。名为“喊”,其实是“唱”,而且是门里门外双方对唱。首先,门外的唱者们从离大门百十米开外唱起,一人领唱众人和。领唱的第一句是:“合楞(响声词,如同‘轰隆’)嘛就合楞哈着响三声哟,我们的个哈泪嘛就起了身。”众人马上和道:“哈泪门儿哎哟,噢——呕儿!”如此一唱一和,同时慢步走到新人家大门口。紧接着,里面的开始唱,唱法如同门外唱者,只是内容变为问句。里面一句问,外面一句答,真正的对唱开始。问的是“天下黄河几道弯”之类问题。直到门外的把所有的问题都答完答对,大门“吱呀”一声打开,门外的唱者一拥而入,进入新房,众人开始咂烟嬉戏。乡民们把闹洞房叫咂烟,咂烟就是吸烟,无非是让新媳妇一个个点烟给闹房者吸。但遗憾的是由于风俗传承的原因,“哈泪”到底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的语言,其含义是什么现在已无法查询。第三个与本地人区别较大的习俗是给亡人烧纸。本地人的百天纸是在整一百天烧,一年纸是整一周年烧,如此一直烧到九周年才算终了。而河州人的百日纸在九十天烧,属抹孝纸;翻年后亡人忌日所烧纸为二年纸;再翻年为三年纸,至此,给亡人的烧纸就算结束。然后每年清明扫墓如同本地人,但十月一不送寒衣。近年也有人受本地习俗影响而送寒衣,但只是个别。第四件有差异之风俗是正月十五晚上跳火把。正月十五当日下午,各家各户开始扎火把。胡麻草最好,麦草也行。把草裹在四五尺长的木棍子一端,再用绳子把草扎七道,火把就算做成。到了晚上七八点,给先人们送过纸后,就在家里点着火把,从上房开始逐个房间用火把粗粗地燎一圈,出门时再烧掉腊月三十日贴在门上框边缘的封条(叫签马,用黄纸做成)。最后把火把拆散堆放到自家大门口,全家男女老少开始在火堆上跳过去跳过来,以求新年的健康平安。
三
移民后代与定西人民一道在创造着历史
1936年,红军长征来到西巩驿,在花沟成立了农会,由车路沟社康三福任主席,带领红军在本地闹革命。后来,红军分别向西面的肖家川、北面的柴家门方向进入会宁。1946年10月,中共平东工委联络员在西巩驿发展董应清、水应祥、水归宗(河州移民后代)为地下党员。1948年7月,成立了西巩驿地下党支部,从此,地下党开始在西巩驿开展有组织的活动,这里成为安定区最早开展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地方。
河州移民的后代中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并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西巩驿河州人陈鸿模、水怀智是安定最早的留学生。1917年他们东渡日本明治大学学习。陈鸿模毕业回国后,任庆阳司法公署审判官、平凉县县长,后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后被甘肃省国医馆聘为医师。民国26年(1937),与定西人郭杰三、临夏邓隆等,在省城华林山救活患病壮丁400余人。民国32年(1943)5月,病逝于兰州,时年53岁。水怀智民国8年(1919)从日本毕业回国后,在秦安、泾川、甘谷、通渭四次出任县长,历时十多年,人称“水青天”。民国17年(1928年)12月,省教育厅委任水怀智为甘肃省公立图书馆馆长。符川康健民,一九三二年参加刘志丹、习仲勋和吴岱峰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六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一军团骑兵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三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77年1月18日在银川病逝。知名主持人水均益的祖太爷当初也被安置到西巩驿,居住了一段时期后,了解到榆中县龛谷乡(现小康营乡)土地比西巩驿肥沃,且那里已有河州移民居住,于是留下二儿子耕种已开垦的土地,带着其他几个儿子去了榆中龛谷乡。所以,近代甘肃名人水均益的爷爷水梓自称为“榆中水梓”。以上均是河州移民后代中杰出人物的代表。
经过140年的繁衍生息,当初河州移民的后代已经在定西这片热土上深深的扎下了根,如今河州逃难人的后代在各条战线正在创造着辉煌的业绩。相信,他们如老家河州一样,永远是黄土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本文来源:在定西
(注:1、文中部分史料来自汪宝德《随教杂说》 2、人口统计截止2014年5月计生部门统计)
原文发表在《甘肃人口与社会》2015第二期。本文在征得作者的同意下,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