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自然地理概况
㈠地理位置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连接。东西...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自然地理概况
㈠地理位置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连接。东西跨147.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总面积20098.54平方公里。白银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及祁连山东延余脉向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高原的交汇过渡地,两大山系余脉相连、一条大河蜿蜒穿境、北戈壁绿洲、中黄河丘陵、南黄土丘壑。
㈡地形地貌
白银市境内绝大部是山区,总体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山地与宽谷平原并存。北部属冲洪积倾斜平原,中部为低山丘陵,南部呈黄土梁峁残塬地貌。海拔最高3321米,最低1275米。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西北部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脉东延部分,地面基岩裸露,阴坡自然植被。东南部以黄土塬、梁、峁、丘陵和川、坪、沟谷为主,大地构造属陇中盆地部分,除个别基岩山地外均被黄土覆盖。境内植被在水平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向荒漠草原过渡,带间过渡不甚明显。
㈢气候特征
由于深居大陆,距海遥远、地形复杂,海洋温暖气流较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风能资源较丰富,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范围广等特征。年平均气温9.7℃,境内日照时数介于2300–2800小时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无霜期169-220天,农作物产量高,质量好。年降水量180—450毫米之间,其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多集中在7、8、9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蒸发量达1500—1600毫米,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北部景泰县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毫米。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纵跨两大气候带——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带,华家岭至会宁县城之间属半干旱区;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景泰间属干旱区。
白银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㈣水文水系
黄河从西峡口入境,自南向北呈S形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景泰县,于黑山峡下北长滩乌龙漩口出境,长258千米,流域面积14710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387.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86.19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0.9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
㈤生态区位
全国定位:白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屏带”战略格局中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2021—2035年)》“区四带”中,白银市除白银区外整体纳入黄河重点生态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以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为重点,为国家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省级定位:在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白银处于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北部景泰县划入河西走廊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会宁县划入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中部县区属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
市级定位:《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目标。通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城市森林绿地建设、道路与水系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森林抚育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增加绿量,提高林木绿化覆盖率,改善森林质量结构,将为构建甘肃省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及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社会状况
白银市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县,区域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2020年白银市常住人口151.2万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0.5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0.32亿元,增长0.1%;第产业增加值完成226.42亿元,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8亿元,增长7.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8亿元,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03元、10711元,增长4.2%、7.9%。
三、“十五”国土绿化总结
“十五”时期是白银市推进全市林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全市林草系统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五”林草发展目标任务的圆满收官。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任务174.677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35.623万亩、 封育14.9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5万亩、抚育8.654万亩、人工种草及草原修复13万亩,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十五”时期,累计完成经济林建设56.13万亩,条山皇冠梨、靖远枸杞等林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靖远香水梨、景泰大枣等获“甘肃好味道”金奖,“靖远枸杞”、“小口大枣”、“大庙香水梨”、文冠果等一大批林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全市林果产业产值达36.2亿元。
“十五”以来,林草资源管护得到加强,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整改,林草资源和林区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林业发展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林权流转面积11.69万亩,实现流转金额692.64万元;累计完成林权抵押面积11.22万亩,先后以林权抵押、林权信用及林权担保等方式争取林权抵押贷款累计4.71亿元。全面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林草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注重加强项目管理,使工程建设更加有序规范,强化作业设计、施工管理、投资管理、苗木供应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十五”以来,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逐步规范,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在项目管理上,制定了全市林草项目管理办法,实现了项目清单化管理;在技术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了作业设计管理,把作业设计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行严格考核;在施工管理上,从过去只注重结果管理转变为既注重结果管理又注重施工过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投资管理上,全面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封闭运行,并逐步推行报账制;在苗木供应管理上,全面实行“定点育苗、定向培育、定向供应、签订合同”的“定一合同”制和“两证一签”制,并积极推行苗木供应招投标制;在检查验收上,实行县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核查、国家抽查的检查验收制度,并进一步强化了县级自查和市级复查的力度以及逐级通报制度,不断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
四、国土绿化现状
根据“国土调”数据库,白银市全市林地总面积211.5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2%;草地总面积1679.4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71%。森林面积130.66万亩,森林覆盖率4.33%。
林地211.57万亩中,乔木林地71.47万亩,占33.78%;灌木林地59.19万亩,占27.98%;其他林地80.91万亩,占38.24%。会宁县和景泰县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72.05%。
草地1679.46万亩中,天然牧草地8.19万亩,占0.49%;人工牧草地3.54万亩,占0.21%;其他草地1667.73万亩,占99.30%。靖远县和景泰县面积较大,占全市草地的64.46%。
五、国土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白银市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然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全市林草资源不足,尤其是乔木林资源,集中分布区大多呈孤岛状态碎片化分布,生态廊道未联通,森林覆盖率一直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域草原以荒漠、半荒漠类型为主,约占草原总面积的80%,草原“化”和水土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局部区域过牧超载现象依然存在。全市荒漠化土地占比超过60%。全市沙化土地面积98.17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规模较大,防治任务还很艰巨。
㈡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
白银市大部分地区降年水量在300mm以下,其中景泰县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依靠自然降水林木很难成活,即使成活也是“小老头树”。近年来各县区采用人工补水的方式造林,但受到用水指标和上水设备费用的限制,造林依然困难重重。
㈢绿化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国土绿化工作持续开展和逐步深入,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地得到绿化,目前剩下的大都是分布在干旱、贫瘠、高寒和盐碱地带,国土绿化难度极大的“硬骨头”。深山、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浅山丘陵区,多是干旱阳坡,植被少、土壤养分贫瘠、开发成本高,均存在造林成活难、保存难的问题。治理成果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需要加大科技、资金和人力等投入。
㈣造林绿化补助标准偏低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现场不断向远山、深山、沙区推进,造林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补助标准偏低、投入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
㈤造林绿化投融资机制未健全
白银市国土绿化工作主要靠各级政府、林草等部门组织实施,存在投资标准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经济效益差、投融资机制不活等问题,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造林的积极性,造林内生动力弱。
㈥缺乏造林管护经费
白银市风沙等自然灾害危害大,灌溉条件差,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仅有造林补助,没有专项管护经费,致使一些地方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相对偏低,补植补造任务量大面宽,加之后期管护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成果的保存。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这一问题将日益突出。
㈦林草资源监管体系不健全
林草资源监管手段滞后,监管力量不足,还处于被动式监管阶段,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对林草资源管护要求。
六、白银市国土绿化发展条件分析
㈠国土绿化用地潜力分析
白银市自然条件恶劣,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造林立地条件差,森林资源先天不足。乔木林地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及哈思山、寿鹿山等森林自然保护区,中北部主要以荒漠植被为主。“十五”以来,随着各地造林力度的加大,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一些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已基本实现绿化。但总体来看白银市荒漠及荒漠草原、干旱草原面积较大,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设施的采用,可适宜造林范围和面积大大扩展,因此白银市国土绿化潜力用地较大。
从“国土调数据库”及“林草湿融合库”来分析,国土绿化潜力用地如下:
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树木郁闭度≥0.1、<0.2 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根据“国土调数据库”其他林地面积81.57万亩,除去少量的未成林地、苗圃地外,疏林地和迹地可以作为潜在绿化用地,面积约为81.57*75%(现地调研情况确定)=61.18万亩。
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不用于放牧的草地):根据“林草湿融合库”中的面积分类统计,其他草地面积为1318.4359万亩,其他草地为未利用地,理论上可以作为潜在绿化用地;
空闲地(指城镇、村庄、工矿范围内尚未使用的土地,包括尚未确定用途的土地):根据“国土调数据库”空闲地面积0.36万亩,绿地率按35%计算,则潜在绿化用地面积为0.36*0.35=0.126万亩;
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根据“国土调数据库”盐碱地面积1.42万亩,通过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栽植耐盐碱树种等措施,部分土地可作为潜在绿化用地。
退耕还林地(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9.99万亩*75%(可退耕系数)=14.99万亩。
合计,白银市域范围内潜在绿化用地总面积1396.15万亩。其中:其他林地61.18万亩,占绿化用地总面积的4.26%;其他草地1318.4359万亩,占绿化用地总面积的91.78%;空闲地0.126万亩,占绿化用地总面积的0.01%;盐碱地1.42万亩,占绿化用地总面积的0.1%;退耕还林地14.99万亩,占绿化用地总面积的1.04%。另外,还有城区、道路两侧、水系沿岸及矿区植被恢复等绿化用地此处不再测算。
㈡国土绿化用水潜力分析
1、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利用结构概况
白银市水资源总量387.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86.19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0.9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
白银市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黄河横贯境内两县两区达258千米,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故称苦水河。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电力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等高扬程电力引黄提灌工程等。白银是省内以提灌为主导的黄河灌溉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分之一左右。
通过对白银市现状用水的监测,目前白银市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量为9.93亿m³(不含向古浪、民勤及宁夏供水2.35亿m³),其中提取黄河水9.23亿m³,占总供水量的92.25%;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0.7亿m³,占总供水量的7.05%。在已开发利用的9.93亿m³水资源中,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1.57亿m³,占15.81%;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36亿m³,占白银市总许可量的84.19%;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05m³,为全国人均2200m³的27.5%,为甘肃省人均1500m³的40.3%。可利用水资源主要是过境的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的根本途径。
2、取水许可总量
根据《白银市县级行政区2015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市政办发〔2014〕83号),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定额为124338万m³。详见表3-1。
表 3-1 白银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表
行政区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亿立方米)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会宁县
10712
10712
15742
靖远县
34410
30234
42502
景泰县
32683
26780
30466
白银区
12253
13848
16189
平川区
13947
13659
19439
市预留
5000
12700
全市
109005
107934
124338
3、国土绿化潜力用水
⑴生态用水分配定额
根据《白银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配水方案,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定额为124338万m³,其中生态配水2500万m³,占总用水量的2.01%。现状年生态用水1190万m³,则年余生态用水量为1310万m³。
⑵中水利用
白银市城市污水处理率51%,处理后全部排放未利用,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白银城区中水回用及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白银市可利用中水达986万立方米。
⑶农业灌溉节水
在现状用水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管理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节水措施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用水效率。据统计,白银市现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采取高效节水模式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到0.68,可节水9450万立方米。
合计绿化潜力用水总量11746万立方米
4、用水平衡分析
用水定额:根据项目区绿化灌溉用水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规范,人工造乔木林灌溉定额为25m³/亩.次,年灌溉次数2~5次,平均按3次计算,则年灌溉定额为75m³/亩。
用水平衡分析:根据规划“十四五”人工造林面积约100万亩,则年用水量为7500万m³/亩,小于生态用水潜力总量11746万立方米。同时,也要考虑到中水利用、农田灌溉节约水量也有可能用到工业发展等方面,造林绿化用水依然紧缺。因此,采用灌溉设施造林主要用在城镇及其周边绿化、道路两侧及面山区域、水岸沿线及延伸区域以及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而大面积荒山、荒草地绿化主要通过采取适地适树、覆膜、保墒、人工补灌等措施,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实施绿化造林。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以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注重自然恢复。全面精准落实各项保护与治理措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先融入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各类自然系统安全稳定,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全面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坚持城乡统筹,强化分区施策。坚持城乡统筹,尊重区域生态整体性和关联性特点,根据市域范围内城乡生态梯度、文化梯度、经济梯度的特点,按照白银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全市3县2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与其它用地系统,全面建设布局合理的森林与绿地生态系统。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和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栽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单位负责,社会共同参与。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造林绿化部门和单位负责制,靠实铁路公路两旁、江河两岸、湖泊水库周围及工矿、机关、学校等责任单位主体责任。坚持以政府财政为主,积极引导、培育林业建设投资市场,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倡导“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蚂蚁森林”、合作造林等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规划依据
㈠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1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12、《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
13、《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2018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1年)
㈡政策与文件
1、《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
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
4、《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
5、《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2019年)
6、《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2017年)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
8、《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发〔2015〕12号)
9、《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改西部〔2014〕81 号)
10、《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2018年)
㈢规范与标准
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2、《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
3、《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
4、《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
5、《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LY/T 1690-2017)
6、《防护林体系规划技术规程》(LY/T 2827-2017)
7、《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18)
㈣上位规划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2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4、《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6、《全国主体功能区划》(2010年)
7、《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8、《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9、《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0、《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11、《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
12、《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 年)》
13、《甘肃省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 年)》
14、《甘肃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
15、《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6、《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17、《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年)》
18、《白银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 年)》
19、《白银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25 年)》
20、《白银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
21、《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保护规划》
22、《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
23、《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24、《会宁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30 年)》
25、《靖远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包括白银市所辖3县2区,即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
五、建设期限
2021年~2025年,5年时间。
六、规划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沙化土地治理、水土保持防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生态保育、草原综合治理与修复、城乡绿色生态发展、矿山植被恢复、公路和水系绿色廊道建设等工程,全市森林质量和绿化水平整体提高,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点、线、面相结合国土绿化体系和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
“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十四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79.1万亩、封山(沙)育林15.0万亩、退化林修复30.0万亩、人工种草33.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45.0万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育8.57万亩、湿地生态保育工程0.303万亩。碳汇林建设50万亩、储备林建设30万亩。
2035年远景目标: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50万亩、封山(沙)育林50万亩、退化林修复100万亩、人工种草10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50万亩;碳汇林建设100万亩,储备林建设50万亩。
具体指标详见表2-1。
表2-1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生态指标
单位
“十四五”规划指标
属性
1、人工造林
万亩
79.1
约束性
2、封山(沙)育林
万亩
15.0
约束性
3、退化林修复
万亩
30.0
约束性
4、人工种草
万亩
33.0
约束性
5、退化草原改良
万亩
45.0
约束性
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5
预期性
7、乡村绿化覆盖率
%
30
预期性
8、国省干道两侧绿化率达到
%
70
预期性
9、河渠水库两岸绿化率
%
80
预期性
10、矿区裸露地绿化率
%
90
预期性
11、碳汇林
万亩
50
预期性
12、国家储备林建设
万亩
30
预期性
第章 总体布局
一、总体布局
参考《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白银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25年)》(审议稿)《白银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审议稿),按照以点为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白银市地理区位、气候环境、森林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条件、林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发展思路,聚焦重点生态区域,在保持行政区域基本完整和地域连片的基础上,构建全市“两屏、两廊、四区、五基地”的国土绿化空间布局。
“两屏”:指市域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和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
“两廊”:是指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和祖厉河生态廊道。
“四区”:是指寿鹿山、哈思山、屈吴山、铁木山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五基地”:是指在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五个县区各建设一个10万亩以上的碳汇林基地。
二、“点、线、面”规划思路
“点、线、面”发展思路:即以改善民生、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为主的城、镇、村为点,以交通干线及河流廊道为线,以白银市林业区划的北、中、南个生态片区为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效益的生态发展体系。点通过线有机衔接,逐步形成片区化、层次化的绿化空间,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绿化,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点”:是指以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为主体,辐射周围若干城镇及村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点状分布区,包括白银市县两区及所辖的乡镇和村庄人口密集区,绿化范围包括建成区绿化及城郊防护绿化带。
“线”:是指途径白银市域范围内的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两侧、江河湖库两岸为主体而建立的高效、多功能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带状分布区。
“面”:是指按照白银市“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林草发展思路而划分的大生态发展片区,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为主,加大疏林地的生态修复力度,推进封山(沙)育林等工程,进一步提升森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功能,提高森林质量,增加国土绿化面积。
第四章 重点工程规划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建设任务及分年度安排如表4-1、表4-2、表4-3、表4-4所示:
表4-1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任务汇总表
类型
工程名称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国土绿化
总计
2021000.43
300000
350000
438000
451000
482000.4301
其中:白银区
86000
7000
17000
20000
20000
22000
平川区
345000
20000
92000
78000
80000
75000
景泰县
330000
90000
56000
67000
59000
58000
靖远县
610000
93000
78000
138000
150000
151000
会宁县
650000
90000
107000
135000
142000
176000
造林
合计
1241000.43
186000
198000
281000
279000
297000.4301
人工造林
791000.4301
145000
104000
183000
182000
177000.4301
其中:白银区
76000
7000
7000
20000
20000
22000
平川区
205000
10000
60000
45000
45000
45000
景泰县
150000
56000
7000
37000
27000
23000
靖远县
160000
12000
11000
41000
50000
46000
会宁县
200000
60000
19000
40000
40000
41000
封山(沙)育林
150000
0
35000
35000
32000
48000
其中:白银区
5000
0
5000
0
0
0
平川区
30000
0
20000
5000
5000
0
景泰县
40000
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靖远县
25000
0
0
10000
7000
8000
会宁县
50000
0
0
10000
10000
30000
退化林修复
300000
41000
59000
63000
65000
72000
其中:白银区
5000
0
5000
0
0
0
平川区
30000
0
0
10000
10000
10000
景泰县
40000
4000
4000
10000
12000
10000
靖远县
25000
7000
10000
3000
3000
2000
会宁县
200000
30000
40000
40000
40000
50000
种草
合计
780000
114000
152000
157000
172000
185000
人工种草
330000
30000
38000
80000
87000
95000
其中:平川区
30000
0
0
10000
10000
10000
景泰县
0
0
0
0
0
0
靖远县
200000
30000
15000
50000
50000
55000
会宁县
100000
0
23000
20000
27000
30000
退化草原改良
450000
84000
114000
77000
85000
90000
其中:平川区
50000
10000
12000
8000
10000
10000
景泰县
100000
30000
35000
10000
10000
15000
靖远县
200000
44000
42000
34000
40000
40000
会宁县
100000
0
25000
25000
25000
25000
表4-2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分工程类别汇总表
序号
工程名称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总计
2021000
300000
350000
438000
451000
482000
1
人工造林
791000
145000
104000
183000
182000
177000
2
封山(沙)育林
150000
0
35000
35000
32000
48000
3
退化林修复
300000
41000
59000
63000
65000
72000
4
人工种草
330000
30000
38000
80000
87000
95000
5
退化草原改良
450000
84000
114000
77000
85000
90000
表4-3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分建设区域汇总表
序号
工程名称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总计
2021000
300000
350000
438000
451000
482000
一
北部防风固沙生态治理工程
961570
191420
183240
202040
192900
191970
二
南部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
700220
92480
105690
132540
159700
209810
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
88800
7540
18880
17270
21110
24000
四
祖厉河生态廊道
55400
0
1600
24000
15500
14300
五
道路廊道绿化工程
148720
1200
24500
45540
47010
30470
六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13210
820
4820
3950
3360
260
七
村镇绿化美化工程
53080
6540
11270
12660
11420
11190
表4-4 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分县区汇总表
序号
工程名称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总计
2021000
300000
350000
438000
451000
482000
1
白银区
86000
7000
17000
20000
20000
22000
2
平川区
345000
20000
92000
78000
80000
75000
3
景泰县
330000
90000
56000
67000
59000
58000
4
靖远县
610000
93000
78000
138000
150000
151000
5
会宁县
650000
90000
107000
135000
142000
176000
一、生态屏障建设
㈠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
1、建设范围
包括景泰县北部的红水、漫水滩、上沙沃、五佛等4个乡镇;平川区北部的宝积、共和、王家山、黄峤、水泉等5个乡镇;靖远县北部的北滩、东升、石门、五合、靖安、双龙、永新、兴隆等8个乡镇。区域国土总面积767.55万亩。
2、区域概况
本区整体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区内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蒸发量则高达2500mm,是降水量的十几倍。本区沙漠、戈壁分布较广,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是白银市乃至全省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前沿之一。区域内建有景电、兴电两大高扬程灌区,为境内农林生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3、主要生态问题
区域临近腾格里沙漠,沙化土地面积98.2万亩,干旱和风沙危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风蚀、沙埋经常造成渠道淤塞、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脆弱敏感,林草植被总体盖度不高,个别区域植被覆盖极差,林草植被整体质量较差。
4、规划目标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防护林带建设。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强化重点沙区风沙口治理与重点沙漠边缘治理。通过加大封山(沙)育林、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不断提升现有森林质量,进一步增加森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农田防护林网基本全覆盖。对缺乏保护措施和灌溉条件的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平川区采矿裸露山体及材料堆场等进行复绿。推进“化”草原治理修复,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形成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1.8%以上。
5、建设内容
规划期内完成生态防护林15.3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封山(沙)育林9.50万亩、退化林修复9.5万亩、矿山修复3.297万亩、人工种草23.0万亩、草原改良35.0万亩、城市绿化、村庄绿化。详见表4-5。
表4-5 北部防风固沙生态治理工程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961570
191420
183240
202040
192900
191970
生态防护林
153600
57450
15240
35040
24900
20970
农田防护林
5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封山(沙)育林
95000
0
30000
25000
22000
18000
退化林修复
95000
11000
14000
23000
25000
22000
矿山修复
32970
7970
19000
6000
0
0
人工种草
230000
30000
15000
60000
60000
65000
草原改良
350000
84000
89000
52000
60000
65000
一
平川区
182970
17970
61000
39000
35000
30000
1
生态防护林
王家山镇
10000
10000
2
农田防护林
黄桥镇
0
0
0
2
封山(沙)育林(封育天然灌木林)
王家山镇、水泉镇
30000
20000
5000
5000
3
矿山修复
王家山、大宝魏、红会矿区
32970
7970
19000
6000
5
退耕还林
各乡镇
0
0
0
0
0
4
森林质量提升
30000
0
0
10000
10000
10000
4.1
森林抚育
各乡镇
0
0
0
0
4.2
退化林修复
各乡镇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5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
80000
10000
12000
18000
20000
20000
5.1
人工种草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5.2
草原改良
50000
10000
12000
8000
10000
10000
二
景泰县
321600
89450
54240
65040
56900
55970
1
生态防护林
北崖村、寺滩村等7个村及寿鹿山林场
141600
55450
5240
35040
24900
20970
1.1
人工灌木林
81964
55450
4515
0
21999
0
1.2
人工乔木林
59636
0
725
35040
2901
20970
2
封山(沙)育林
翠柳村、红光村等
40000
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3
森林质量提升
40000
4000
4000
10000
12000
10000
3.1
森林抚育
0
0
0
0
0
0
3.2
退化林修复
40000
4000
4000
10000
12000
10000
4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
100000
30000
35000
10000
10000
15000
4.1
人工种草
0
0
0
0
0
0
4.2
草原改良
100000
30000
35000
10000
10000
15000
靖远县
457000
84000
68000
98000
101000
106000
1
生态防护林
北滩镇、东升镇、靖安乡
2000
2000
2
农田防护林
北滩镇、东升镇、靖安乡
5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
封山(沙)育林
石门乡、双龙镇
25000
10000
7000
8000
4
退耕还林
永新乡
0
5
森林质量提升
25000
7000
10000
3000
3000
2000
5.1
森林抚育
0
0
0
5.2
退化林修复
25000
7000
10000
3000
3000
2000
6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
400000
74000
57000
84000
90000
95000
6.1
人工种草
200000
30000
15000
50000
50000
55000
6.2
草原改良
200000
44000
42000
34000
40000
40000
㈡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
1、建设范围
包括会宁县全域,靖远县南部的若笠、高湾、大芦等3乡镇,平川区南部的种田、复兴等2个乡镇,总面积1171.05万亩。
2、区域概况
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残塬零星间布。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阶地。降水量由南部的400毫米递减为北部200毫米以下,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属半干旱区,县城向北至靖远、平川属干旱区。区域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供水主要来自靖会电力提灌工程。
3、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特征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加上林草稀疏的植被覆盖状况,以及人口密度大、土地耕作面广等人为因素,导致境内水土流失呈现出侵蚀强度高、分布范围广、泥沙含量高等特点。区域内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华家岭等重点区域森林质量提升力度不够,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保护支撑体系不健全。
4、规划目标
针对区域内干旱缺水、生境脆弱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提升林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为主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大力开展宜林荒山人工造林,营造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增加森林面积,使本区森林覆盖率由*%提高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草)、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草原综合治理等工程,进一步提升森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功能。
5、建设内容
规划期内完成水土保持林25.022万亩、封山(沙)育林5.0万亩、退化林修复20.0万亩、人工种草10.0万亩、草原改良10.0万亩。详见表4-6。
表4-6 南部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700220
92480
105690
132540
159700
209810
人工水土保持林
250220
62480
17690
37540
57700
74810
封山(沙)育林
50000
0
0
10000
10000
30000
退化林修复
200000
30000
40000
40000
40000
50000
人工种草
100000
0
23000
20000
27000
30000
草原改良
100000
0
25000
25000
25000
25000
一
平川区
49840
0
800
7090
12950
29000
1
人工水土保持林
崛吴山林场区及相关乡镇
49840
800
7090
12950
29000
二
靖远县
36000
4000
4000
9000
9500
9500
1
人工水土保持林
高湾镇、箬笠乡
36000
4000
4000
9000
9500
9500
会宁县
614380
88480
100890
116450
137250
171310
1
人工水土保持林
新庄、铁木山林场、头寨、新庄、铁木山林场、头寨、郭城、韩家砭林场、会师镇、新庄、韩家砭林场、草滩、刘寨、郭城、土高
164380
58480
12890
21450
35250
36310
2
封山(沙)育林
头寨、大沟、河畔、老君、丁沟、土高、新塬、中川、柴门、甘沟、四房、太平、新添、杨集、汉岔、平头、新庄、草滩、韩集、刘寨
50000
10000
10000
30000
3
森林质量提升
200000
30000
40000
40000
40000
50000
3.1
森林抚育
会宁县韩家集镇
0
0
0
0
0
3.2
退化林修复
四房、郭城、新庄、大沟、河畔、头寨、郭城、草滩、刘寨、土门、新塬、河畔、平头、老君、铁木山
200000
30000
40000
40000
40000
50000
4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
200000
0
48000
45000
52000
55000
4.1
人工种草
100000
23000
20000
27000
30000
4.2
草原改良
100000
25000
25000
25000
25000
二、水岸绿色廊道建设
㈠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
1、建设范围
本区域主体位于黄河干流两岸及两岸延伸区。黄河从白银区水川镇入境,流经靖远、平川,至景泰五佛镇出境,全长258公里。本区是国家确定的“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省“四屏一廊”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的重点区域。延伸区包括白银区全域5乡镇,靖远县平堡、北湾、刘川、乌兰、东湾、糜滩、滩、石门、兴隆、永新等10乡镇,平川区水泉镇、宝积等乡和景泰县中泉、条山、芦阳、喜泉、正路、寺滩等6乡镇,土地总面积1241.40万亩。
2、区域概况
本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可分为祁连山东延山脉、北部山前冲洪积平川、中部低山丘陵以及黄河谷地四个区域。气候类型属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年降雨20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黄河干流两岸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台塬耕地多为黄灌区,是主要的人居和耕作区,是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的重要区域。
3、主要生态问题
黄河干流两岸及延伸区植被覆盖度不高,荒漠化特征明显,河湖、湿地保护力度亟待加强,部分湿地萎缩,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灾害频发,是黄河泥沙含量输入的前沿区域。两岸景观林带和面山区域绿化不连续,部分地段为陡坡,造林立地条件差。早期通过退耕还林、北工程营造的防护林,因干旱导致林分质量不高,退化面积较大,程度较深。
4、规划目标
围绕“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力保黄河水质”这一主线,以黄河干流为轴线,两岸城乡为延伸,坚持以水定林、造林与封育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大宜林荒山的绿化力度,特别是护岸林和面山区域的造林绿化,打造沿黄景观林带,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对全域现有森林资源、天然植被、退化草场、滩涂湿地等生态系统实施全面保护。充分利用黄河上游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性、唯一性、系统性、品牌性,逐步恢复黄河滩区湿地生态系统,打造沿黄优质特色林果产业带。实施黄河风情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凝练黄河生态文化,打造沿黄绿色生态长廊。“十四五”期间生态护岸林在有条件建设的区段实现全部绿化,面山区域适宜造林的坡地绿化率达到90%以上,延伸区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到70%以上。
5、建设内容
⑴护岸林及面山区生态景观林建设
在河道行洪断面 (含堤身)以外两侧建设净水护岸林及第一面山坡面景观林。绿化宽度视现地立地条件而定。
规划期内完成护岸林1.0万亩,涉及水岸长度16km;面山区绿化2.0万亩。规划水岸廊道建设工程规模及进度详见表4-7。
表4-7 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护岸林及面山区生态景观林建设
序号
河流名称
建设地点
长度(km)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120
30000
3340
7000
4000
11660
4000
护岸林
水泉镇
16
10000
0
0
0
6000
4000
面山区绿化
白银区、平川区、景泰县、靖远县
104
20000
3340
7000
4000
5660
0
一
白银区
3
2000
2000
0
0
0
0
1
黄河干流
3
2000
2000
二
平川区
24
28000
1340
7000
4000
11660
4000
1
黄河干流护岸林
水泉镇
16
10000
0
6000
4000
2
黄河干流面山绿化
水泉镇
8
18000
1340
7000
4000
5660
⑵延伸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规划期内完成人工造林4.88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退化林修复0.5万亩。详见表4-8。
表4-8 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延伸区生态建设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58800
4200
11880
13270
9450
20000
人工造林
48800
4200
1880
13270
9450
20000
封山育林
5000
0
5000
0
0
0
森林抚育
0
0
0
0
0
0
退化林修复
5000
0
5000
0
0
0
一
白银区
43800
4200
11880
8270
9450
10000
1
人工造林
四龙镇、水川镇
33800
4200
1880
8270
9450
10000
2
封山育林
四龙镇、水川镇
5000
0
5000
3
森林质量提升
5000
0
5000
0
0
0
森林抚育
0
0
0
0
0
0
退化林修复
5000
5000
二
平川区
15000
0
0
5000
0
10000
1
人工造林
王家山镇、水泉镇
15000
0
5000
10000
景泰县
0
0
0
0
0
0
1
天然林缘区造林
寿鹿山林场、单墩村、永泰
0
0
0
0
0
㈡祖厉河生态廊道
1、建设范围
祖厉河全流域,流域总面积 10653 平方千米。
2、区域概况
祖厉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属黄土高原西部,为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是甘肃中部流入黄河的主要河流。祖厉河干流长198千米,自南向北流经会宁县158千米、靖远县40千米。流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境内黄土覆盖达到 98%,是陇西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破碎,多以黄土梁和残源为主,树枝状沟壑纵横。海拔介于1364~2835千米之间。祖厉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流域冬季多年温度为 0~11.9℃范围内,平均日最低气温≤0℃的天数150~200天,大多数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280~430 毫米,年蒸发量 1400~1800 毫米,为年降水量的4~7倍。祖厉河自然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7.93%。年均向黄河注入泥沙4330万吨,是甘肃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祖厉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得到改善。一是国家下达的祖厉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任务已完成,2016至2019年完成任务共41.56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2.56万亩,退耕还草 9 万亩;二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截至2017年底,会宁县完成21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39平方千米,治理程度达到 58.1%,林草覆盖率达到 30.7%;是森林资源得到有力保护,对流域区内14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和9万亩天然林资源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封山育林1.2万亩。
3、主要生态问题
流域内植被覆盖面积低,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干流上游重要的水质影响因素。地形地貌以黄土梁峁为主,沟壑纵横,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祖厉河流域是资源性、季节性缺水地区,水质常年为劣 V 类,几乎没有可利用的生态用水,干流水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
4、规划目标
坚持生态系统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在人工重点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植被快速恢复,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重视退化林分修复,对长势还缓慢的林木进行抚育、复壮。促进封禁修复,提高林草植被质量。在河道行洪断面以外建设净水护岸林及第一面山坡面景观林,打造祖厉河生态景观廊道。
5、建设内容
规划期内完成祖厉河流域生态治理5.54万亩,涉及河流长度20km。
规划水岸廊道建设工程规模及进度详见表4-9。
表4-9 祖厉河水岸廊道建设工程
序号
河流
名称
建设地点
长度(km)
面积(亩)
建设分期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50
55400
0
1600
24000
15500
14300
祖厉河
会宁县
20
55400
0
1600
24000
15500
14300
一
靖远县
30
39300
0
0
10000
15000
14300
1
祖厉河流域生态治理
大芦、乌兰镇
30
39300
10000
15000
14300
二
会宁县
20
16100
0
1600
14000
500
0
1
祖厉河生态廊道
20
16100
1600
14000
500
三、道路绿色廊道建设
㈠建设范围
市域范围内以京藏高速、国道109线为主的横向交通干线和以国道247线为主的纵向交通干线。
——铁路:主要为干武铁路、白平铁路、中兰客专等;
——高速公路:主要为“一纵、横、一联”。一纵——G1816乌玛高速;横——G2012定武高速、G6京藏高速、G22青兰高速;一联——会宁至老君坡高速公路;
——国道:包括“五横一纵”。五横——G312、G309、G341、G109、G338;一纵——G247;
——省道:有S101、S217、S308、S103等。
㈡建设概况
近年来,白银市道路绿化工作成绩显著。目前全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行道树已基本实现绿化,城区周边道路两侧面山区域也已基本实现绿化,营造了优美的道路景观环境。但白银市整体处于干旱区,道路沿线生态环境不佳,面山区域裸露山体较多,绿色廊道不连续,空档较大,绿化任务任然较大。
㈢主要生态问题
白银市道路大部分路段沿沟谷穿越,两侧山地造林立地条件差,靠自然降水树木难以成活,大部分路段造林需设置节水灌溉设施或人工定期进行灌溉,绿化难度大,造林成本高。部分路段因树种选择不当或养护不到位,树木生长质量不佳,需进一步改造调整。
㈣规划目标
提高现有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的道路绿化质量,完善新建、改建国省道和县乡道路绿化。及时绿化新建的铁路和公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防护功能齐备、景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和谐的道路绿化长廊。到规划期末,实现县级以上道路两侧面山区域适宜造林的地块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㈤建设内容
生态建设标准如下:
——铁路廊道绿化:根据两侧用地情况建设景观林带,第一面山坡可造林地绿化率达到80%;绿化带采用内灌外乔的绿化形式,靠近线路地带栽种草本和花灌木,远离线路地带宜栽种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采用生态化、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形成立体复层绿化,起到防风、降噪、固坡等作用;
——高速公路廊道绿化:路界内可绿化用地绿化率达到100%;路界外根据两侧用地情况建设景观林带、第一面山坡可造林地绿化率达到80%以上;注重与沿线的湿地、农田、果园、村舍等原有生态景观相衔接,栽植乔木绿化带,有条件的地段加宽景观林。对已建成的绿化带根据用地条件进行补植,完善沿线可视范围内第一层山脊线的绿化;
——国省干线公路廊道绿化:路界内可绿化用地绿化率达到100%以上;路界外根据两侧用地情况建设景观林带、第一面山坡可造林地绿化率不低于80%。
——县乡道路廊道绿化:路界内可绿化用地绿化率达到70%以上;路界外根据两侧用地情况建设景观林带、第一面山坡可造林地绿化率不低于60%。以体现地方特色的树种为重点,同时兼顾适应性、观赏性强的引进树种,形成“一路一景”的效果。平原地段林带内侧设计以生态景观型为主,山区地段则需设置生态防护带。
规划期内完成如下任务:
1、铁路
⑴中兰客专:线路里程117.4km,新建,规划绿化里程115.2km,绿化面积2.739万亩。
2、高速公路
⑴京藏高速(G6):线路里程133km,已绿化里程53km,规划绿化里程75.6km,绿化面积4.87万亩;
3、国道
⑴国道109线:线路里程168km,已绿化里程55km,规划绿化里程105.2km,绿化面积0.705万亩;
⑵国道247线:线路里程300km,已绿化里程60km,规划绿化里程172.86km,绿化面积0.112万亩;
⑶国道309线:线路里程150km,已绿化里程50km,规划绿化里程92km,绿化面积0.055万亩;
⑷国道341线:线路里程115km,已绿化里程80km,规划绿化里程39.64km,绿化面积0.571万亩;
⑸国道312线:线路里程220km,已绿化里程85km,规划绿化里程63km,绿化面积0.038万亩;
4、省道
⑴S217线:线路里程68km,已绿化里程50km,规划绿化里程27km,绿化面积1.0万亩;
⑵S308线:线路里程280km,已绿化里程35km,规划绿化里程216.43km,绿化面积0.455万亩;
⑶S209线:线路里程23km,已绿化里程2km,规划绿化里程15km,绿化面积3.0万亩;
⑷景天公路:线路里程60km,已绿化里程35km,规划绿化里程5km,绿化面积3.0万亩。
5、县乡道路
靖远、会宁等地:规划绿化里程433.17km,绿化面积1.327万亩。
道路廊道绿化工程规模及进度详见表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