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红色影视剧是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权事业、红色影视剧、科创人才培养、智能制造、非遗传承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鲁广锦: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功对人类人权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鲁广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权事业、红色影视剧、科创人才培养、智能制造、非遗传承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鲁广锦: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功对人类人权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鲁广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奋斗的历史,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和积累的有益经验,无疑对人类人权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首先,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标准或人权模式,发展人权事业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由于各国发展任务以及国家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性质等的不同,所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和采取的人权保障模式理应有所不同。其次,人权是历史的发展的具体的,发展人权事业只能从各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公民权利、政治权利是人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也是人权,各项人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再者,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上有着巨大制度优势。在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便无法保障全体人民的根本权益。反过来,发展好人权事业,会更加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有利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廖艳芳、雷跃捷:红色影视剧是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廖艳芳、雷跃捷认为,红色影视剧传播了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弘扬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信念,是对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的好方法,也是开展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影视剧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模式,以具有生机活力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激发了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与政治信念。红色影视剧传达出的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开创精神、英雄精神及牺牲精神等,都能够穿过历史和时间的界限,深刻地影响当下的青少年,激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   【曹浩文: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曹浩文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升,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差距。要解决当前的问题,首先要将弘扬科学精神置于育人全链条中,坚持立德树人,利用身边的知名科学家等榜样力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的强大、科学的魅力;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对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加强个性化培养。其次要发挥好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高校要深化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再者要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加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朱明皓: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指出,“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共识,大量企业初步解决了传统制造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在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中也仍然存在对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重视不够等一些问题。“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离不开智能制造这一关键手段。深化智能制造发展,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统一认识,强化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实现了企业数据采集、数据互联互通,提高了企业生产制造效率,并拓展了远程运维、定制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与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能够解决由于经验缺失导致的产品加工精度不高等传统问题,实现了产品加工精度的提升;生产的智能产品更加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十四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作用,要注意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制造业企业效率、实现价值链跃升的技术手段,持续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李惠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的“活化传承”】   南京市社科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李惠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互联网时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播与秩序、平台建设与利用、公共场馆展示与研发四对关系。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是“活化传承”的重要模式,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创造性打造非遗场景生活区域,创新非遗作品转化方式,在鼓励传统优秀文化产品的现代适应性的同时,要坚守创新的本源性。在传播秩序建立方面,关键是尊重知识产权,出台核心工艺技艺拍摄、传播的保密协议等一系列配套规程,强化非遗传承人群体的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非遗传播新格局。目前的非遗数据库平台建设存在“重硬件建设,轻网络使用”“重资料记录,轻文化传播”的现象,迫切需要打破线上与线下的壁垒,在做好公共场馆建设的同时,进行数据库构建,为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资源。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