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
在胶东半岛,甚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的人,在探讨祖籍或者村落来由的时候,十有八九便会提到“小云南”这个地方。很多人都表示,祖先就是由“小云南”迁徙而来。
但“小云南”具体在哪里,民间众说纷纭,史学界莫衷一是。“小云南”成了千古之谜。
全国至少有七处“小云南”
有学者统计,至少有一千五百万人称自己的祖籍在“小云南”。但“小云南”在哪里,莫衷一是。
整理目前学术界对“小云南”的定义,至少有“云贵说”、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七种。
“小云南”之所以近年来被热炒,源于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
早在1985年,因为工作的机会,胡忠奎偶然接触到了鞍山市八家子、陶官、永乐等地的众多老者。这些老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祖先来自“小云南”。老者们的话,也激起了胡忠奎的记忆,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可惜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没有明确的指向。作为地方志研究者,胡忠奎对“小云南”的具体位置之谜一直耿耿于怀。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
据了解,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但也是无功而返。胶东半岛和东北腹地之所以不约而同的对“小云南”产生兴趣,是因为胶东地区的人也把祖先的徙出地称为“小云南”。相对于中原文明,胶东半岛处于历史文化的核心圈内,揭开胶东半岛的“小云南”的秘密,也相当于东北“小云南”的具体位置也就水落石出了。
胶东半岛人口消失之谜
历史上,很多东北人是由山东人闯关东而来。而胶东半岛在最近一次大迁徙前,却经历了一场人口大失踪。
山东历来是繁荣昌盛之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山东人和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属一同时代人,距今有40-50万年的历史,被考古学家定名为“沂源人”。新石器时代灿烂辉煌的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遍布全省,波及辽东、苏、皖、豫。春秋时期,山东半岛大部属于莱子国,莱夷人擅长种植小麦、经营畜牧蚕丝,冶铜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后来莱子国被齐国兼并。齐桓公是五霸之首,齐都临淄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是我国上古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山东不光人口多,涌现出的知名人士也多。
故土难离,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决定了祖先并善于迁徙。历史上的移民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躲避战乱和官方强制。如著名的衣冠南渡便是因为躲避战乱而起。官方强制的典型案例便是发生在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即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
然而到了元末明初,繁庶的人口便如风吹芦花般一夜间消散。一位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的学者在研究胶东一些村落的历史后,得出了“天灾”的结论:元末明初当地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地震或者海啸,灾难使这里成为荒芜之所。
但是这种猜测并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相反因为研究的深入,胶东半岛人口消失之谜渐渐浮出水面:
一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宋朝末年的战乱加上金元战争,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在社会最低层。元朝政府和蒙汉地方阶级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山东人口增长缓慢。据统计,元时北方各省的人口,仅为盛唐时的五分之一。
二是移民。由于元末山东经济遭受重创,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相对于“千里无人烟”的鲁西来讲,当时胶东受的创伤要轻一些。所以,明政府于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造成了胶东人口进一步减少。
三是靖难之役山东作为主战场伤亡惨重。《明史》中就多处记载燕军“斩首三万级”、“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山东作为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明成祖即位后,对山东实施报复性的大屠杀,这是造成山东各地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自然灾害。元末明初,除去20多年的战争外,黄淮泛滥,水旱疫蝗连年发生,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末山东仅大规模的雨旱灾便有19次,涝时“漂没民庐,死者众”,旱时“禾不入地,人相食”,旱涝之年,大蝗灾也频频而至,元至正十九年,由于蝗虫造成冀、鲁等地“民食蝗,人相食”。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流行,各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太祖实录》卷29)。
移民后裔对家乡的怀念
天灾人祸,山东可谓占全了。查清胶东半岛人口的来源,或许能明确东北民间传说中“小云南”的具体地址。
在目前《明史》《明实录》等可考的文献中,十八次大规模移民中,有四批五次是专门针对山东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分别为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
在明朝初年长达40年的移民中,山东作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在十八个目的省的移民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如此,洪武朝朱元璋还下令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6686户迁往地广人稀的胶东半岛其他地区,形成了现在山东大部分人承认自己的大槐树移民后裔的事实。
据滕州市地名办公透露,该县1200余个自然村中,明代建立起来和命名的就有687个。该县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直接和简介的移民,让山东人对洪洞大槐树念念不忘。而山东又是清代开始闯关东的主体人群,应该在山东有着“小云南”的记忆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最终,形成了“小云南”为祖籍的传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这是“小云南”云贵说的资料依据。胡忠奎的证据还有《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小云南”可能就是山西
胡忠奎的结论发表后,迅速掀起学术界的大讨论。很多学者认为云贵历来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而胶东半岛和东北现在大多数为汉族,民族身材长相等差异成为争论的焦点。同时以距离而看,明朝不仅交通上不可能实现由云贵进行大规模移民,以云贵当时人口也不可能支撑华北的人口布局。
胡忠奎坚持“小云南”为云贵,但也不得不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在七种版本的“小云南”之说中,山西地区就占了三个,而其中以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确认呼声最高。在七种版本的“小云南”之说中,山西地区就占了三个,而其中以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确认呼声最高。
需要指出的是,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
按照史书记载,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6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来云南建立云南行,云南作为行省专有名词才正式确定。此后元朝开始对云南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屯田,并不断地迁徙人口到云南耕作。
或者根据这一历史,“云南”成为开垦耕种和移民的代名词也未可知。在明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过程中,民间将移民隐晦地说成“云南”或者“小云南”也是有可能的。如现在解手、背手等名词都来源于洪洞大槐树移民。
“小云南”应当是移民隐语或者口口相传中的以讹传讹。
后记
随着“小云南”考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山西洪洞说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民国年间编纂的《平县志》所载“云中、云州之南”成为有力证据。
大同古称云中、云州,在移民的地理范围看,洪洞恰在大同之南,“小云南”所指山西绝大部分移民输出地,与全国各地传说的“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高度吻合。
如若此,“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洪洞,将再增添一雅称。
来源:原创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
风景的行走王清茗
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