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破刚兑呢?就是买理财产品再也不保本了,金融机构不刚性兑付了,风险由投资人自己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经济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百瑞信托的理财经理王伟,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大家分析一下如何看待信托理财打破刚性兑付?
第一个问题:信托项目延期与信托项目出现实质性风险中间隔得有多远?
目前,爆出了不少信托项目延期的信息,如何看待信托项目的延期呢?王伟表示,将很多只是延期的项目归入爆雷的行列,是有些过于危言耸听的。
“对于被媒体爆出存在问题项目的信托公司的家数,我没有做过确切的统计,大致算下来,应该在15家以上,但如果你认真查看网上的一些相关报道,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即这些媒体报道的信托公司涉及的所谓‘爆雷项目’,很多都是延期支付本息的情况。”
信托项目为什么会延期呢?归根结底是缺现金流。国内不少企业的确面临现金流紧张的情况。资管新规提出的“脱虚向实”也的确是好事,但短期内不免对整体社融数据造成负面影响——用术语来说,就是表外融资在强监管下持续收缩,而表内信贷要承接表外融资的萎缩量,需要更多的时间。2018年,社融存量增速继续下跌到9.8%,再次刷新有记录以来的新低。
在缺少现金流的情况下,要处置资产来完成兑付就需要时间。毕竟,卖房卖地不是上街卖菜,总需要处置时间。也因此,不少信托产品都会在合同里就约定延期条款——在一定的条件下,受托人有权延长信托存续期限。当然,作为合同约定的一部分,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就应该看清楚是否有这样的条款,然后再决定还要不要购买。
而从实践来看,在信托项目延期期间,一般也都会继续计算收益,有的信托公司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会进一步提升预期收益。
需要明确的是,信托项目延期与信托项目出现实质性风险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能从信托公司融到资的单位来说,就算缺现金流,也往往并不意味着真的以后还不上钱。和不少爆雷的P2P不一样,信托项目的风控,其实是非常严格的。以房地产信托来说,房企要想从信托公司借到钱,需要满足各种风控条件——通常不仅需要抵押土地和在建工程,还需要质押项目公司股权给信托公司,同时,其股东单位、实际控制人或一致行动人连带责任保证等一样都不能少——房子跑不了,地也跑不了,所有项目运营中的重大决策和大额资金流转全在信托公司的把控之下,一旦到时候不能还钱,股东单位要担责,一致行动人和实际控制人更是脱不了干系。在这样的多重风险防控措施保障之下,只要前期做足尽调,投后积极管理,即便是延期也没什么可以担心的。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出现延期的信托项目,往往只是需要用时间换空间罢了,假以时日应该都会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信托行业风险状况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相比来说,信托行业目前分化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先来看一下行业的整体风险情况。在中国信托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1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中就可以看到:截至2019年3月底,信托全行业一共有1006个风险项目,那么这些项目的总规模是多少呢?2830.59亿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不小,但信托全行业的规模是多少呢?数据也有,22.54万亿元。两个数据相除,信托的整体资产风险率是1.26%。
1.26%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传统观念里,银行资金的运用是最稳当的,而中国商业银行2018年底的不良贷款率是1.83%。也就是说,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是比银行要低的。
第三个问题:真的破“刚兑”后,信托还可以买吗?
王伟认为,信托完全破刚兑后,一定会有一些基于信托有制度红利或干脆叫“刚兑”红利而购买信托的投资者,会转战其他“战场”继续他的套利游戏。
但是,从目前可选的投资理财途径来看,预期收益率能高于信托的其实是屈指可数的。无论是股票投资、PE投资还是期货投资等,要想稳定获利后全身而退,不是需要能拿得出手的所谓天赋或专业能力,就是必须在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方面要更胜一筹。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的占比一定是不高的,大部分人转战的结果很可能是会被市场狠狠的教训,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长期浸润信托市场积累的操作经验和投资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这些人大概率还是最终要回归信托的。只是,这期间他们会损失不少投资的本金和时间成本。你也不妨再想一个问题,信托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打破“刚性兑付”的魔咒,从而为行业自身打开可持续发展空间呢?一定是在投资者教育工作得到充分实施,信托公司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以后。
(经济日报 记者:彭江 责编: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