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为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人口绝大多数是华人后裔。然而,在2000年后,由于印度与新加坡双边条约的签订,大量印度人来到新加坡寻找工作机会并获得了永久居民。新加坡的种族分类一直在影响着其社会政策。尽管如此,新加坡仍设法保持了其不同族群之间的和平共处。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接受度和舒适度也相对较高。本文将以在新加坡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来对...
主要分为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人口绝大多数是华人后裔。然而,在2000年后,由于印度与新加坡双边条约的签订,大量印度人来到新加坡寻找工作机会并获得了永久居民。新加坡的种族分类一直在影响着其社会政策。尽管如此,新加坡仍设法保持了其不同族群之间的和平共处。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接受度和舒适度也相对较高。本文将以在新加坡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来对当地华族与印度族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加坡的民族政策以及华族和印度族的一些基本概况。其次,本文将详细阐述华族社区与印度族社区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本文将讨论当前华族与印度族之间的包容与矛盾。
一、新加坡华族与印度族的基本概况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它追求种族平等和种族和谐的民族政策,并逐渐形成了CMIO的族群关系结构,居民被分为四个主要种族群体:华族(Chinese)、马来族(Malays)、印度族(Indian)和其他族群(Others)。2023 年,新加坡包括非居民在内的总人口为563万,公民和永久居民407万。其中华族常住人口307.2万,占比74.2%;印度族常住人口37.5万,占比9.1%。每个居民都被分配一个遵循父系的种族类别。这种分类对官方和私人事务产生影响。2010年,新加坡引入了“双管”种族分类的选择,反映了其人口日益多样化和复杂的种族背景。由于社会认同和政策根深蒂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和印度人仍旧以种族而非公民来获得身份认同,在新加坡超越种族界限仍旧是一个挑战。
二、华族社区与印度族社区比较分析
笔者通过在新加坡的实地观察发现,新加坡的华族与印度族在饮食、商业活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首先,在饮食方式上,新加坡华族与印度族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新加坡当地的十几个“食阁”的观察,这些“食阁”在当地的社区饮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类似于美食广场或是“大排档”,在整个新加坡密集,广泛且集中分布在华人社区。每个食阁一般都有数十个类别不同摊铺聚集在同一片区域,进食区域与桌位在一个公共区域,卫生由专门负责的人统一管理。这些店铺风格、名称以及售卖的食物与广东、福建和香港的大排档类似,这是由于新加坡华裔人口的原籍贯主要以来自潮州、客家、福建和广东为主,食物种类也是以这些地区食物的改良版,并形成了新加坡当地的美食小吃。这些食阁店铺绝大多数是华族经营的,不过其中也有少量的印度美食与摊铺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由于华族和印度族都以米饭为主要食物,在一些印度食物的摊贩会有一些华人食客,然而华族摊铺很少看到印度族的身影,他们更接受传统的印度食物。尽管有些印度族会选择来到食阁用餐,但是大部分印度族会去社区附近的生鲜铺购买食材回到家自己做饭,并与家庭成员一同就餐。相反的是,因为食阁的食物相较于新加坡的物价而言物美价廉,新加坡华族社区很少在家做饭而是大多数选择与家人或朋友在食阁用餐,在食阁中邻里彼此认识并互相交谈。这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社区文化对比。
其次,在商业活动的选择上华族与印度族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印度族经营的商业活动与印度传统文化和印度教息息相关。新加坡印度人聚集区位于新加坡的Serangoon Rd一带,这个区域被称为小印度。这里主要出售印度地区的特产,如各种香料和神油等。大多数店铺还出售农产品、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为主的商品。无论是华族社区还是印度族社区,果蔬铺的摊主大多都是当地的印度人。印度族社区的店铺还会出售印度特色的文化产品,例如印度传统服饰纱丽,并且社区有专门的裁缝工来帮助采购纱丽的妇女修改尺寸。此外,很多商铺也会选择售卖鲜花,并手工把鲜花一朵朵编织起来,很多印度族妇女将其佩戴在身上。这与印度传统文化和印度教息息相关。佩戴手工鲜花的饰品对当地印度族的妇女来说象征着好运。当地印度族也会定期购买鲜花去附近的印度教神庙敬献神灵。此外,印度教信徒还会用大量的鲜花装饰婚礼大厅。
另一方面,华族的商业活动非常注重华族之间的关系网络和交际圈。新加坡不同区域林立大大小小的各种商会、商行、联谊会、同乡会以及社团。华族的商铺则遍布新加坡全境。这些店铺大多历史悠久且保留了类似中国南部沿海老式店铺的命名和装修风格,且无论是经营类型还是售卖的商品很多都与华族的传统相关。例如参茸行、海鲜坊、旗袍店、古董行、药行、小商品店以及小菜馆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印度商铺也会零星出现中文商品、华族商铺同理。从这角度来看,几十年的变迁,印度族社区与华族社区不再以区域机械式的划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慢慢融合。另一个例子是一些金店。华族和印度族都钟爱购买和佩戴黄金制品。印度族开设的金器店主要是以印度教风格的首饰为主,华族的金铺售卖的是中华传统风格的首饰。尽管华族开设的金铺与印度族开设的金器店无论是店铺还是金器的加工风格各不相同。然而,华族在也经营着一些印度教风格的金器店,一些印度教风格的金器首饰店同时雇佣了华族和印度族的员工。
最后,在文化习俗上,两族都既维持着传统又保证相互和谐。首先,在语言上,无论是华族还是印度族,他们的第一语言是英语而不是中文,第二语言才是汉语或是泰米尔语。其次,尽管信仰不同,但是华族与印度族在在宗教上和谐共处并互相尊重。华族的佛教寺庙与印度族的印度教庙宇不仅在对族内团结方面起到连结的作用,它们彼此之间在选址方面也和谐共处。佛教在新加坡华人社会起着“弱联结”作用,它把华人分裂的结构联接在一起,并使得大家产生一定程度的集体认同感。无论是平时还是在各个节日,都会有大量华族来到位于唐人街的佛教寺庙佛牙寺龙华园祈福和供奉。与其仅仅相隔一条街道印度教寺庙马里安曼兴都庙也位于唐人街的牛车水中心,主要为南印度泰米尔印度教的新加坡人提供服务。它将印度族群之间与印度教文化很好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庆祝蹈火节还是婚礼举办地,该寺庙都是新加坡印度族的首选之地。两族通过宗教信仰的和睦共处。第三,文化习俗上,新加坡政府保留并尊重各族的传统节日。新加坡华族会在正月庆祝新年、春节和元宵节,并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例如舞狮和灯会,也会在中秋节举办和欣赏灯会。而印度族的新年屠妖节(排灯节)也会换上灯饰和彩色灯迎接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新加坡政府都会一视同仁,将举办相关活动的街道封路以支持文化节庆的举办。印度教的Bhogi节和六月水果节等节日会专门的纪念先祖,供奉食物和扫墓。同理,新加坡华族通过清明节来祭祖和扫墓。此外,无论是华族还是印度族,都非常注重家庭的纽带,家庭礼仪和尊重长辈等文化价值观。
三、新加坡华族与印度族的融合与挑战
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平等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新加坡在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向新加坡统一民族文化演变。新加坡并未因为华族占大多数而在政策上偏袒,而是尽量避免华族特权。相反,为了民族团结,会牺牲一些华族的利益来照顾少数族群。立国之初新加坡政府选定英语为官方语言。考虑到少数族上在语言没有劣势和差别,有助于民族团结。2016年新加坡议会修订宪法,如果某些族群30年内未被选为总统,那么下次的选举将限制在这些族群之中。2023年,占75%的新加坡华族的选出印度裔的尚达曼为新加坡总统。前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公开表示,华族为大局着想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以让少数族群生活的更安心。2023年, 联合早报对当地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华族对少数族群更加包容。
另一方面,华族对印度族的歧视和不平等也仍旧存在。在新加坡军队中华族军官才是军队核心,关键岗位军人也必须是华族。新加坡总理也一直从华族中选拔出来。5月15日华裔总理李显龙向总统提交辞呈,推荐并邀请华裔黄循财组建新政府。尚达曼接受提议,并邀请黄循财组建下一任政府和内阁成员。在社区和日常生活中,华族对印度族的歧视事件也一直存在,族群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微暴力。2020年高达60起种族歧视案件。例如,华族与印度族的婚姻会遭受家族的反对,认为这是稀释血统。由于文化差异,印度族也会因为生活习惯和卫生的问题遭到歧视。2018年印度裔教师被华族家长投诉喷洒香水,并要求更换老师。2023年9月发生了华族网约车司机拒载印度族乘客的事件,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新加坡印度裔住房也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新加坡的公共组屋有种族配额,保证了少数族群的住房问题。但是私人住宅则不受限制,印度人租房尤其困难,往往要以超过市场价才能租到房。新加坡文华花园公寓因大量新加坡印度裔及印度劳工入住,曾发生过整个小区被收回的事件。此外,社会经济不平等加剧了人们所感知的文化差异。一方面,新加坡印度裔的总体经济水平低于华人。例如,高档社区大部分是华族居住。另一方面,新的印度移民通常具备专业资格,并且在 IT、银行和金融领域从事高薪工作。一些新加坡华族认为印度族只能从事低端工作,这些新移民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因此,虽然在新加坡官方层面为种族和谐作出巨大的努力,并即使遏制歧视行为。但是在社会和民间层面,仍旧存在着无形的歧视和挑战。
(作者:徐博 墨尔本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