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老龄社会的最大问题是健康问题

...
来源 | 百川 (ID: 百川健康学)作者丨 黄开斌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涉及面极为广泛,牵扯到经济保障问题、健康维护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慢病康复问题、失能照护问题和社会照顾问题等。但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趋下降或体能自然衰退、甚至失能失智问题。所以,这些也就都成了养老过程最核心的健康保障问题,也就是如何健康养老的问题了。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最不容乐观的,而与之相关的健康促进、医疗服务、慢病康复、失能照护、医保制度、食物安全、水源安全和生存环境等健康问题将持续成为社会热点,弄的不好或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健康养老必将成为重要课题。01社会老龄化将造成一个很突出的健康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7%,即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基于该标准,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2020年前后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弊端,即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1、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进程:法国115年;瑞士85年;英国80年;美国60年;中国18年。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有研究显示: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2014年是中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4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目前已经超过2亿,占总人口数约15%,达到2.12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按照每年净增500万老人计算,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将超过4亿人,到达老龄化高峰。同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绝对数量也会逐渐增加。据已有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6%;根据老龄委数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我国将有4.8亿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近四分之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时,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之迅速增加的患病老人数量将使个人、家庭承受沉重的负担,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2、老龄人口结构问题我国老龄人口结构问题也日趋凸显。首先是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一半,未来将达70%,这些空巢老人60%以上患有慢性病或存在健康风险。其次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9年,健康为9年,10年以上都是带病生存和失能状态。第三是失智问题(含老年痴呆)。目前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智老人,他们的健康和护理问题尚未解决。还有一点就是人口结构倒挂,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彼时,将是50后及60后的真实写照,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都将面临无力养老的尴尬局面,国家社保亏空不断加剧,很有可能国家将把退休年龄延长5至10年。老有所终(无疾而终)这一中国古人的美好愿望可能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接受重大考验。中国老龄化时代是未富先老。多数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导致老龄人口的健康养老问题面临更大挑战。建议大家要未雨绸缪,因为健康问题及养老问题将让很多50后60后晚景凄凉。3、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脊柱疾病或关节炎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60岁以上的老人近一半患有慢性病。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慢性病的患病率为43.8%,其中,城市是53.2%,农村是38.9%。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依次是颈肩腰腿痛或腿脚不便(脊柱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心脏病,此外老年痴呆患病率也逐年增高。2014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目前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心力衰竭450万,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此外,我国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数据同样显示: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率为66.9%,截止2013年,国内老人高血压患者超过1.3亿。2010版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对比1991和2002全国调查数据,10年间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26.3%提高到了30.2%,治疗率由12.1%提高到24.7%,控制率由2.8%提高到6.1%。也就是说,大约有70%的高血压患者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75%高血压患者不治疗,94%高血压患者虽然治疗了,但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的患者血压控制率可达到70%。通过建档、定期随访跟踪,药物辅助治疗,实践证明通过高血压教育和管理非常有效。同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为1.14亿,其中老年患者接近3000万人。从糖尿病发病人群来看,患病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国内相关机构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人数比非老年人高七倍以上,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为10%~15%,80岁以上老人高达20%。与此同时,由于糖尿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等特征,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老年痴呆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第4位的老年人死因,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高达5.6%,即每20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老年性痴呆患者。与高患病率相对应的则是老年痴呆的低就诊率,只有27%的人就诊。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是男性的2到3倍。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率发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需要150亿人民币。再有就是失能老人其健康状况更槽糕,更需要健康维护和全程护理。我国现有3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按国际3:1的比例,这些刚性需求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再加上健康老人的需求,就更多了。而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4万余人,其需求缺口和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了。02养老的核心理念其实是养护老人的健康中国老龄社会来得很快,社会普遍压力很大,各方力量纷纷投建的养老机构是参差不齐,相关专业培训和信息管理散乱。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虽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候鸟式养老)、医疗养老和智能养老等提法,但都没有触及到养老的根本。如果说这些都是考虑怎么养老的话,那么,还要考虑养老是要养什么?当然是要养健康——养身体,养气血,养心性,这些才是养老的本质或核心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照顾好或服务好老人,也不是靠医疗治病,而是自主养病的问题。伴随新中国5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老年人增加,他们的老年生活观念有明显变化,对老年生活质量和健康消费需求有明确要求和提高,他们的需求已不再仅仅只是医疗防病治病的大力救助或帮助,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健康促进及服务需求,即:对失能老人照护、大病医疗保障、慢病康复护理、延缓衰老服务、健康快乐长寿和养生度假休闲等健康养老将有巨大需求。从需求来看,来自卫健委的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慢病发病率为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据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男性面临主要问题有:脂肪肝、甘油三酯升高、骨密度降低、颈腰椎病患、高血压等,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有:骨密度降低、颈腰椎病患、脂肪肝、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血压等,他们对监测自己的生理参数、获取最新医学研究成果信息、养生保健技巧等的需求,也将催生健康养老业中慢病康复(养病)的巨大市场需求。我们已知道,病是三分治七分养,这“养病”其实就是养护健康或建设健康的过程。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伴随着自身机能老化,常涉及身体、心理或精神健康和社会等多方面问题。且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自然病程长,需要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干预,健康建设促进、慢病康复和生活护理服务。其中,庞大的慢性病老年群体,对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建设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都带来巨大挑战,对长期健康建设促进和医疗帮助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健康建设和服务需求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也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监测检测、慢病康复和健康保养、大病救助及临终关怀等,其中健康保养(即调养、食养和修养三养,亦即养身、养气和养心这三养)将日益受到重视,传统中医的保养强生技术必将是大有用武之地。健康保养是健康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健康的主要手段,现代医学也正在从单纯衡量临床疗效向注重生活健康质量转型。健康维护(包括健康建设和健康服务)是要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积极维护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状态和生命尊严。我国的健康学才刚刚起步,各种养老机构和健康中心以及医院康复科室的专业康复医生都极度匮乏,需要将部分中小医院临床医生转型培训为保健医生或健康师。没有健康研究机构和健康职业学院提供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健康养老和慢病康复的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可见,目前最急需的是要培训各类健康生产建设和健康专业服务人才。只有培养大量健康师和养老服务或护理员,才能落实社区照护中心和老年护理院的保养强生服务。这需要中国健康学科专家和康复护理专家编撰基础健康学科知识和不同科室健康保养和护理服务技能教材,培训大量的健康师资,并为在职健康服务人员和护校护理学院毕业生开设各类健康服务技能的培训课程,护理师、护理员和相关技师要按细分专业进行培训。结合老年人广泛健康生活需求,包括慢病康复导师、技师、中医保健养生、脊柱调养师、膳食营养师、老年辅助器械、老年心理辅导员等开展专业培训。除此之外,还有值得关注和推崇的是正在兴起的移动智能健康设备研发和应用,这些为越来越多的病人或老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三高症、糖尿病等慢病人群,提供了先进的健康保障支撑。可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选择配备电子血压仪、血糖仪和心脏监护预警机,形成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心电图监控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慢性病自我监测或者远程监测监控监护体系,从而实现慢性病的有效积极预防和调理保养或有效控制。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移动健康监测设备在一些老人群体和慢性病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可以做到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就医间隔时间、减少就医次数和住院时间等,比如美国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实行远程监控的,医疗费用可以减少40%以上;高血压患者若使用移动智能健康设备将生命体征信息传递到电子病历中,就医时间间隔延长70%;而欧盟利用远程监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衰患者,他们的就医次数和住院时间分别减少10%和35%。从对健康监测的需求来看,除了慢病康复,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也逐年增大。截止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为9712.2万人,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为6612.6万人,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为1813万人。与此同时,独居、空巢老人的增多,也造成了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移动健康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总体看来,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所以,养老其实就是如何解决或维持老年人的健康,这也就是一个健康养老问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老年人口中90%左右均为慢性病或老年病患者,且老年人本身各种机能在不断退化或退变,其罹患的慢性病会更重。所以,要做到健康养老,那首先考虑帮助解决慢病康复的问题,然后就是健康的建设促进或保养维持,最后还有了悟生老病死和抗衰老及长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关于健康养老的理论、技术、服务、关爱等问题,则是一个跨多学科和多部门的难题,必须是协同研究和协调解决。03应对老龄化必是健康养老,不是医疗养老目前大都在寻求用医疗去应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即让一些养老机构和医院合作,或者在养老院建医疗机构,或者在医院里建养老院。这也就是所谓的医疗养老或“医养结合”模式。这个虽然也算是健康养老的一种模式,但它的使用范畴仅适合那些身患疑难重病而不能自主的老人。其实,医养结合存在很多的疑点和难点(我们将另文阐述),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是,老年人若真的患有重大疾病的话,他还是不会放心到养老院里的医疗机构就医,因为养老院的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技术能力再怎么不会象大医院那么完善,所以,他们还是会往大医院里跑的,老人担心的是保命。即便养老中心建再好的医院,那也就是在讲排场、浪费医疗资源。北京曾有一机构结合社区医院对辖区的老人做过调研,发现80%以上的老人所需要的是基本健康服务。而对于一些重病大病,他们更需要去三甲医院接受治疗。治疗之后的住院,可在与养老院配套的医院进行。而对于60~70之间有活力老人来说,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很简单,那种带有中医保健、养生性质的健康服务更受欢迎。对于一般老人来说,医疗的伤害太大了,他们的身体承受不起,即便是有慢性病的老人(占老年人的80~90%),医疗方式对慢病基本是无效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大搞“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了,别再忽悠政府和老年人了,就算财力再多,医疗可是个无底洞。虽说有政策来推动也未必是好事,方向错,养老企业可折腾不起呀!再说,大多数老年人其实不是需要医疗救助,而是需要健康建设促进和维护。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身体是处于退化阶段,我们的一切健康维护手段就是让退化来得慢一些。如果靠医疗吃药打针,只能把命留住,但对健康的贡献和生命的质量意义不大。再者,吃药打针做手术只能是增加老人痛苦,基本是在做“无用功”,有时甚至是“雪上加霜”或“火上浇油”,让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慢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健康养老,不是医疗养老,就是要用健康的方式方法让老人慢慢地老去,让他们的痛苦少一些,生命质量更好一些,而不是用强硬的医疗手段去干预和保护他们,只在勉强延长生命而已,这种靠医疗维持的寿命其实并非老人真正需要的。让老人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健康欢乐的走完他的晚年,才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另外,健康养老还将要做的就是针对老年人(甚至是所有)的生命观和生死观进行教育的问题。每个人生来是100%的走向死亡,也就是人终有一死,不要忌讳死亡,应做好死亡准备,尤其是当长辈或老人在晚年的时候,应学会坦然面对,这一人生课程应该补上,学会选择过好生命的最后时光和临终方式,如果是疾病缠身而又体力不支,那最好是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不能仅仅考虑延长生命。这不是经济支出的问题,也不是子女的“孝顺”与否的问题,而是为了自己少受痛苦,给生命以尊严。可见,健康养老是源于并高于医疗养老的,而且所有养老模式其实都需要健康服务,即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亦或是机构养老,以及其它各种养老模式,他们都需要植入各种相应的健康服务项目(包括医疗服务)和自主健康建设的指导方案或教学训练内容,即便是老年公寓(房产养老)的对象是能自理的老人,也要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和健康照护的内容,这些都是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要所决定。所以,未来一定是要走一种健康养老的模式,有了健康,才有幸福可言,才有“老有所终”的可期。总之,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核心问题是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故老年人的最大需求是健康建设促进和健康保养服务帮助,而不是更多的医疗干预或帮助修复什么,如此,才是能健健康康或者痛苦最小化的安度晚年。换句话说,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健康需求问题,不是医疗需求问题。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自然也就有一种社会的健康威胁。针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如何分类进行医疗救助和健康维护(含健康建设和健康服务等),值得深入分析研究了。关于健康养老的学术思想、理论知识,相关技术、服务产品、护理技能,关爱技巧以及医疗救助等问题必须是相配套的,这些在后面我们将专门有所探究。附注:百川的研究成果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