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教材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制造或者创设出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者气氛,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激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于教学内容加以理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方法就被称为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等作用,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1.合理应用生活情境
体育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加以应用,首先就可以考虑合理地对于生活情境加以应用。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向学生普及体育和健身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体育与生活的关系。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对于生活情境加以引入,比如教师可以将上学、放学回家的生活情境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在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长跑的过程就是学生上学或放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让学生逐步地将体育锻炼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使其在上学和放学的过程中也能够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促进体育锻炼与学生生活的融合。
2.有效应用游戏情境
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游戏是极具诱惑力的,所以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游戏情境有效地加以应用。通过对游戏情境进行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中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游戏情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将体育锻炼活动和游戏相互融合,再通过这些体育游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小学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一二三木头人”游戏的规则进行适当改编,创造出游戏情境,首先向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游戏来练习教学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无趣,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
3.有效创造问题情境
好问是小学生的一个天性,对于许多问题,学生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于问题情境有效地加以应用,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和实践对于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进行短跑和长跑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姿势更加适合于长跑?什么样的姿势又更加适合于短跑呢?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老师在长跑和短跑过程中姿势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从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锻炼。问题情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情境,通过对于问题情境加以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4.丰富主题情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包含阅读教学内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阅读能让学生迅速地尽可能广泛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在阅读活动中有情感教育内容,因为阅读的材料中是包含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借着这些主观意识和情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但是,现在学生的阅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展示出来。
(一)学生的情商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将大量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知识教育上,对阅读教学活动安排得相对要少一些。而且经过阅读教学课程之后大多数学生的情商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放任的形式,没有进行情感主题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将阅读课程当成了娱乐课、休息课,情感教育的目标没有达到。所以,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情商的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情感教育被排除在教学考察之外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考察内容包括基础字词、短语、句式、段落、篇章等内容。有现代白话文的学习,也有古代文言文的学习。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考察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会根据考察的内容而加强训练。情感教育方面因为不是重点考察内容,所以往往被师生忽视。虽然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将情感教育的目标明确地写出来,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一内容并没有得到发挥。
(三)情感教育内容无法作用于现实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情感教育的内容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际上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可以接受很多高于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材料的,但是学生却无法像阅读材料中所写的那样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我们的情感教育与现实的运用脱节,这就降低了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内容的效果不佳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目标没有达到。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与教材、教法、教学态度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联系在一起。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阅读材料中缺乏情感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之中,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本还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为了能够完成应试教育目标。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在重点关注教学与考试测评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情感道德的培养。所以,中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活动的素材很可能是重视基础教育内容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没有了情感教育的阅读材料,情感教育就没有了立足之基。也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缺席。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教师选择了将阅读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直接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课堂讲述过程中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而不是专门地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阅读教学。这种方式虽然能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不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
(二)阅读教学中淡化情感问题
即使有部分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安排了阅读教学课,他们的课堂一般也是以安静阅读为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写作情况,作者、内容梗概进行介绍。而不会将情感作为专门的主题来介绍分析。这是因为,不同的作品情感有差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一般会将阅读材料中的情感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从情感的形成、渲染和感染力方面进行感性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阅读内容中的情感主题进行了淡化处理。最终也就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缺失现象。
(三)阅读教学后回避情感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要想说明一种情感或者是讲透彻一个情感问题是需要很多的实践的。而且这个内容与考试评估的结合不够紧密。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回避情感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不适合学生了解的情感类型,就会被教师选择放弃。
(四)情感教育与实践活动脱节
在语文阅读中,也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并且提炼出了教学主题,学生也接受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比较好,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很多情感教育的持续时间很短,难以达到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状态。所以,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上述内容分析了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没有展示出来的主要原因。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情商的人才。
三、利用阅读教学提高情感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一)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一般中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材料由老师安排和选择。除了教材所选用的阅读内容以外,很多教师都会从互联网或者报刊杂志上选择内容。实际上很多材料并不适合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情感教育主题来选择相关的材料,而且材料必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结合我们的教材,从互联网上选择教育内容。
(二)利用主题式情感教育感染学生
教学中开展的语文阅读课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教育的目的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首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育主题,比如父母之爱、爱国教育等,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为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将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在知识的学习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在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中更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进行讲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感性世界。
(四)进行情感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学习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必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述父母之爱的时候不妨安排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国庆节的时候可以写出一些表达祖国之爱的作品等等。将情感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会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始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材料的选择,多角度多思维地进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情商,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6]GHB1115。
参考文献:
[1]赵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2]王小芳.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3]闫晓静.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3.
[4]李待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中国新通信 2016,(09).
【关键词】师范院校 公共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25-02
一 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理念。即便在倡导素质教育后的相当时期内,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仍然滞后于认知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三所师范院校90名公共英语任课教师和4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有关数据,总结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在功能定位、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实施策略三方面存在的偏差。
1.功能定位偏差:情感教育被误认为是促进认知教育的辅助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培养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提出来,指出学校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①而在我国,情感教育长期被视为一个模糊理念,许多一线教师对于情感教育理论缺乏深入认识。加之现实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强化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师生过多关注理性认知的作用,忽视情感系统与认知系统的相互协调,从而使情感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笔者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有47.05%的教师把情感教育当作实现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仅有17.65%的教师能够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本身来实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②
2.教师角色定位偏差:情感教育被误认为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
多年来,学校教育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把自己禁锢到学科壁垒中。问卷调查显示:26.47%的教师表示因为精力有限而对于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无暇顾及,但调查同时显示还有20.58%的教师认为情感教育不应占用英语教学时间。访谈中部分老师表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英语课程教学是不相干的两个环节,学生情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门职责,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讲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
对于广大专业学科和公共学科授课教师来说,确实普遍面临着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实际问题。但深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真正理解情感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能够发挥自身的动力、强化、调节、迁移、感染等功能,帮助学生把认识对象纳入自身认知框架,并形成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结果。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的过程。同时情感教育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开放的空间,使其能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情感教育的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3.实施策略偏差:情感教育被政治思想道德教化所替代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各级各类学校从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直到层层考试,不可谓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往往注重的是概念的灌输和“牢记”。学生答题能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连做人的基本品行都不具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③
人的道德水平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表述,它必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态度上。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其实并不属于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情感质量问题。情感是道德生成的根基,情感教育不能等同于道德教化。就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和过程来看,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一个人能否把外界社会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直接取决于其自身情感水平的高低和情感质量的优劣。
二 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1.大班教学增加教师教学负荷
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是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扩招对我国的师范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无疑也是严峻的考验,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施负载过重,教师教学负荷增加等问题凸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纷纷采取大班或合班教学的方式,以缓解师资匮乏的压力,因此,大班授课成了目前不少师范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统计公共英语课教师任教班级学生人数50人以下(含50人),占8.82%;51~80人(含80人),占44.12%;81~100人(含100人),占44.12%;101人以上,占8.82%。参与调查的教师周课时数如下:8节以下(含8节),占8.82%;9~12节(含12节),占70.59%;9~12节(含12节),占20.59%。过高的师生比不仅造成了班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情感状况,最终造成教育的失衡。
2.教学模式单一造成知情分离
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面临着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客观压力。为了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和学生仍然认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语法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以教材语法分析讲解、阅读和翻译等认知目标为主。访谈中,有的老师表示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的时间在50%甚至70%以上,而真正学生开口练的时间不到10%,许多老师虽然意识到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的意义,但大多把情感教育让位给了认知知识的讲授。同时学生对教材学习重点的调查表明:学生对词汇语法的关注高达69.50%;对教材思想寓意和篇章结构关注的比例分别只占26.14%和4.36%。认知知识可以通过灌输、传授的方法来获得;技能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来形成;但思想情感需要引导、启发的方法来唤醒。
同时,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教学问题。访谈中有80%以上的年轻教师表示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教学,但往往只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认知目标入手,不备学生,只备教材,而且不管学生学习程度如何,一律采用同一教案。课上师生主要通过幻灯片学习语言认知知识,课下师生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感情交流,下课走人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与语言交流大大减少,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身上的人格魅力和隐形知识,造成了师生间心理的隔阂与屏障,并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也都证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笔者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学校规定而不得不学。他们在课堂上精神懈怠,懒得张口,被老师提问回答问题时一律用“I don’t know”应付了事。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启而不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呼应,自然也失去了情感教育的动力。
语言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因为原有语言基础不理想,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并在心理上产生了学习焦虑;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害羞、胆怯而不能把握课堂练习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间互动性差等现象的出现。
4.教学评价制度不合理
情感教育长期不被人们重视与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教育目标设定之后,评价手段应该及时跟上,这样才能促成目标的准确实施和有效达成。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实施。在访谈中,数位教师承认仅凭一张试卷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更不能代表学生情感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9.67%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级、考研、求职。四六级考试设立的初衷是用以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但随着社会对四六级考试及其证书的过分看重,出现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四六级考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局面。
功利性的考试评价制度使得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目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导向,而忽视了语言习得自身的规律性,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在对量的追求过程中,忽视了对质的把握。“大学外语教学不应被定位为单纯的工具性训练,语言基本功只是其中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包括系统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开发学生智慧与创造力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④作为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特秉性的生命个体,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和情感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这两个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 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
②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③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5
④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5
参考文献
[1]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2005(2):68~71
[2]常欣、康延虎、王沛.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3):727~730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现状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85~211
关键词: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法运用
体育分层教学指的是依据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能力水平、个人兴趣爱好等,把能力、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组。教师要从各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不同标准下促进学生技术能力共同发展。
一、分层教学一般组织形式
1.按照身体状况分层
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能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科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耐久跑练习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3分30秒内跑完800米,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则可能只跑了600米。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加大练习的量,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或者身体存在缺陷的学生,应首先降低运动量标准,然后按照他们的的练习情况来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
2.按照学习能力分层
对于体育的理解感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学习能力,能够很快把握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弱。比如,体质好的同学最愿意上体育课,在课上能够很好展现自己,有自我满足感。而体质比较弱的同学在课堂上就没有这么有激情,对体育课惧怕,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有恐惧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兴趣爱好等,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高动作难度、运动负荷,而针对不太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放宽标准,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特点。
3.按照教材难度分层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其内容难度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持久战的方式来处理教学难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针对那些身体素质好、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满足其发展需要;而针对那些体质较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多给他们练习、讨论的时间。
二、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设置
首先,从学生生理机能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生理成长规律,合理安排课程,不管是课程密度,还是教学难度、运动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不同年级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生理条件能够承受一节课的运动量,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要有不同的安排,体现出正常曲线变化。
其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小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稳定性较差,还不能够自主选择,拥有自己的目标,他们往往会努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满足学生这种兴趣爱好需要,增强教学趣味性。多开展“兴趣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搭配教材要注重实用性。对教材进行搭配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项目选择以及教学搭配关键在于选择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可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选择内容应对学生学习产生潜在积极影响。如在篮球课上进行运球教学时,可以先开展一些触球游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球感,对篮球进行熟悉认识,这对于提高运球技能很有帮助,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教材的搭配
首先,搭配教材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用教材要从师生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起到教学主导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教学形式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如教材设置、场地安排、器械位置等。教材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方便有效,具有实用性,不能影响其他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此外在安排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季节因素,设立适当的活动项目。
其次,灵活搭配教材。选择内容时要根据教材从实际出发,科学灵活运用。形式不能过于单一,不能搞“一刀切”,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运用不同形式灵活组合搭配,巧妙使用教学方法。开设的项目可以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也可以是大众项目,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要。组织搭配要灵活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这样他们会更乐于学习。
最后,搭配教材应注重创新。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灵活搭配教材,根据学校实际以及教学资源条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多用“新办法”,优化整合“新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不违背课堂教学原则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2.学情分析
实施分层教学,最重要的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材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是了解学生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点,接着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相应教学内容,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跟踪观察学生个人变化情况,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素质能力、学习表现以及技能水平,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一定运动技能,但运动项目受到限制,开展的活动十分单调。比如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成A、B、C三组,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特点。A组学生:该层组学生拥有全部学生中最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快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学习时会自己思考分析,能独立解决自己学习问题。由于这些学生有很好的可塑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前提下,适当补充一些新内容,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勇敢探索精神。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堂基本教学目标完成前提下,可以让他们按照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学习项目,进行巩固训练或者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增强他们课堂参与性,提高体育素质能力,并且要给他们更高的要求,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大心理。B组学生:他们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基本动作,但技术能力不够稳定。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设置一些教学重难点相关问题,在开展分层教学时要求他们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通过老师帮助以及同学相互帮助来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C组学生:他们很难掌握技术动作,缺乏学习动力。对于这类学生,关键在于培养其学习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思想上就会放松,干脆“摆烂”自己。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简单轻松的学习任务,提供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比如,在练习排球垫球时,教师可以把整套动作分解成一系列小动作,先让他们做简单的动作,等到熟练掌握后,再慢慢增加难度,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关心这些学生,时常和他们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3.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
(1)正视分层学生心理变化
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B组学生,该层组人数最多,即中等生群体,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对于班级整体教学质量水平以及未来教学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不能用后进生的眼光去看待中等生,这样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情绪波动,使得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优生、后进生,而忽视中等生,应多鼓励引导中等生,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优生。
(2)提高层次间合作帮扶
如果按照高、中、低把班级进行分层,必定会对一些学生自尊和信心造成伤害,这些学生会觉得自己被歧视侮辱,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容易造成班级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是和分层教学法原则相悖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优生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向优生学习,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发展。
(3)增强分层教学重视程度
在上课前,教师必须要做好三个准备工作,即教材准备、学生准备和场地器材准备,这对于解决教学难题、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变化,如果学生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层次,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迈进。很多学生通常在完成某个层次目标后就停滞不前,不会主动要求进入更高层次学习,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一层次中自己能够轻松应对,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懒惰、颓废、不思进取.为此,教师在平时就要多鼓励,敦促他们努力进步、积极探索。
4.课后评价的分层
(1)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能、提高素质的有力形式。因此,布置课下作业,督促课余锻炼是分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①内容的针对性
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提高素质、增强体能的练习内容,各层次学生的内容可以不一样,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跳绳、单足跳、加速跑等。
②要求的层次性
甲、乙、丙三组学生在运动量与强度上应区别对待,体现层次性。鼓励乙丙组学生力争向上一层次学生的标准靠拢。
③督促的经常性
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特别是发挥各层次小组长的带领、督促作用,以保证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体能,为课堂教学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后评价的差异化标准
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业水平的提高。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只重视共性评价,忽视个性差异评价。这种绝对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因此,必须结合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分层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将评价对象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既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会激发内在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心态。
三、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正视差异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地区和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身体状况和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成果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个体差异,并且针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确保学习内容呈分层递进的状态,此乃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差异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2.缩小差异分层训练
体育训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同基础和技能储备情况不同的学生的训练强度应被却别对待。因此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到每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技能储备状况,对存在的差异的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教学面向每位学生。我们可以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体质稍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受益,让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训练得以提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开展蹲踞式起跑教学时,先让学生学习蹲踞式的动作要领,学习加速跑和冲刺跑。做完准备活动之后,详细讲解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接下来是进行示范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将基础较高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进行训练,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中度训练。让同学们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参照练习时的训练标准和注意事项。如臀部上抬高于肩部等技术动作展开反复训练,分开记录学生的成绩。根据技术达成情况,适当降低学生的评分标准。如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缩小差异,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在初中体育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第一,应当按照初中生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实用效果科学设置教材,还要做到教材搭配合理、灵活、因人而宜;第二,应当了解和分析初中生体育学情,确立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然后针对学生素质、技能、表现进行分层;第三,教师要正视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提高层次间合作帮扶,增强分层教学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学鹏.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53-55.
[2]王建良.初中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0,(3):24.
[3]谢凯.谈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J].金色年华,2011,(4):41-42.
[4]钱云林.因材施教,实事求是――谈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