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U Zhao-yi et al
【Abstract】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In Shehong, Sichuan, 1,300 students from the central tow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1, 2, 3-year was tested with SCL-90 test, and compared to the norm of the results of China's youth. Results: 33.1 perc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 more moderat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1 perc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istence of obv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matization, obses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d other nine factors were below the national norm of young people group. The four factors of female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err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lose friend of the number.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中图分类号】R8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8-04
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2-3]。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四川省射洪县地处四川中部,面积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06年国内生产总值88.5亿元,县域财政收入5.49亿元,该县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研究对象为该县县城及其中心镇的初中学生,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抽取9所学校33个班1300名初中学生。于2010年9-11月施测。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1.3 调查方法:
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296份,有效问卷1274份,有效率98%。其中初一学生307份,初二学生444份,初三学生523份。男生639份,占50.16%,女生635份,占49.84%。
1.4 统计方法: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1274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体结果总症状指数均分(总均分平均分):0.94阳性项目均数:51.44(其中≥2的项目均数为21.62,≥3的项目均数为8.44)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分:1.56
2.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1中可见:1274名初中学生中,有422名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191人,女生231人;有65人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26人,女生39人。经检验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由上可知,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将本次调查的初中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见表2),1274名初中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系关系敏感、焦虑等九个因子的均分都显著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表明总体上本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全国青年平均水平较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等方面,且女生更加明显。
2.4 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和恐怖三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其他无显著差异。
2.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的比较结果见表5所示,初一和初二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二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2.6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Scl-90因子均分比较如表6所示,表中显示,自感与班主任老师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一般、差的学生;自认为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差的学生,与老师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7 不同知心朋友数量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知心朋友数量差异如表6,表中显示,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除了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于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七个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和抑郁三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过去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有23.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5]。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同一群体研究结果。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偏执等症状上。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因子均分高于全国正常青年常模[4-5],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学生各因子均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也就是说本地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从统计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1%,这与相关研究的比例基本相符,而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反而比以往研究结果高了。也就是说在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却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两极化的不平衡发展现象,这暴露出初等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存在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的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或有计划也没有真正落实,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校间的不平衡。有的学校只重视中等成绩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部分调皮学生或差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致使最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群体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个体间的不平衡性。
本次研究中,36.4%的女生和29.9%的男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学校对其的教育有关。
从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上,有初中、高中至大学呈递增趋势。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初一学生九个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在九个因子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初二、初三较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增加,初三较初二却没有太多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相符。
师生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显著低于师生关系一般、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师生关系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中还表明,知心朋友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知心朋友的多少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朋友越多,越易形成开放型人格,越利于健康心态的养成。这不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的引导教育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31-35
[2] 曲力秋.香港青少年的心健康问题.青年研究,2003.2.44-47
[3] 赵靖平.低年级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76-81
[4] 陈雪枫,刘科荣,宇斌.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30-139
[5]季建林,夏镇夷等.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3):123-125
作者单位:629200 四川省射洪县教育和体育局团队体艺股1
629200 四川省射洪中学心理教研室2
9月25日,孝感市教育局印发《孝感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从2019年秋招收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2021年,八年级学生生物、地理按照新方案实施考试,2022年,全面落实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任务。
根据《方案》,孝感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从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推进考试内容与命题改革四个方面推进,其目标是到2022年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根据《方案》,今后高中录取不仅看中考成绩,还要看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明确,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与笔试同时进行,外语口语测试待条件成熟后组织实施;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按省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方案》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中考总成绩为730分考试时间也有变化
《方案》中的重点,是从今年七年级新生开始,中考总分为730分。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30分)、物理70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化学40分、地理40分、生物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30分。
考试时间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21日;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2日;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
组织实施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有关院、站具体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
《方案》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评价方法上,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5%,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 ; 抗挫折 ;意志品质 ;团队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偏向于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在愈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近年来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加强初中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个人浅见。
一从小学步入中学后,由小学生到中学生这一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与新环境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挫折能力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初中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意志力差
表现在对于某个具体目标有较强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长期发展之后往往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其对于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代初中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个人优越感强,往往存在较重的自私、“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的加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
(一)抗挫能力的培养
抗挫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主动向挫折挑战,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特别是对于心理还处于逐步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认为抗挫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受挫经验有关。即以往曾经有受过挫折经验的学生,当他面临新的挫折时,情绪反应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要缓和得多,这就说明,学生经受些挫折更能培养他们抗挫能力。因此在体育课过程中,我总是会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其他任教老师及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对其所表现出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建立相关学生的教育档案,依此有计划、有侧重的进行任务安排、过程监督及按时反馈反馈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坚强意志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前提,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课堂各项目中,通过开始设立较低目标,当学生轻松达标之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信心、毅力,进而完成较高目标,在这逐步提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相应关注度并随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目标。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了解学生;以身作则;交流与沟通
班级是学校管理学生、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层单元,而班主任是这一团体的管理者,要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会做班主任的苦三个月,不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年。”这里将分析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做到“爱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要全面了解学生
1.充分利用学生学籍档案
班主任接管一个新的班集体之前,可以提前通过查看学生的档案情况,对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可以把那些组织能力强的人先挑出来,做临时的组织协调者,开展初期的工作。同时,要多加留意有先天疾病、单亲家庭等特殊背景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初期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些学生,以免伤及他们的自尊。
2.善于利用学生周记
让每位学生每周回顾一下本周的学习情况、总结自己的感受,对下周的功课作出合理的计划。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一些声音,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对学生布置周记时,应强调实用性,一定要言之有物,对字数不应过于强调,否则,让学生觉得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失去了其意义,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于周记,班主任应及时、认真批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具体评语,也可以对这周中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要以身作则
随着改革开放与新课改之风的席卷,教师与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的各种文化与学习交流也在不断增加,网络、电视、报刊等各式各样的交流会与讲座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化。作为班主任,面临这样复杂的情况,首先就是要使自己的理论与学识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良好的师德与个人魅力。对班级管理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管理理念,如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并慧眼建立一个好的班委会,能很好地协助班主任开展日常工作。在以同龄人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参与、打成一片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与班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在平时教育管理时,结合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与个人性格特点,深入学生心理。在这个基础上,班主任要养成每日工作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总结归纳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在下一次的工作中改进。
三、要多加交流与沟通
1.与学生交流
作为班主任,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信息。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迅速成长变化的时期,班主任更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地调整工作方法,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和学生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现在通讯设施很发达,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建立班级博客,把自己的手机号等信息告诉给学生,方便他们及时地和老师保持联系,这些途径也有利于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与家长沟通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家长是学生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班主任要时常与家长沟通,交换彼此的教育意见和看法,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土壤。相反,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或对学生不管不问,或是一味的娇生惯养,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他们爱的方式千差万别,有些对学生来说还是有害的。所以,班主任应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及时找出学生成绩下滑、情绪激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等问题的原因,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班主任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仔细地观察学生,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金民.浅议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创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初中学生体育教学兴趣培养发展对策一、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1.体育课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初三体育课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初三学生为迎接毕业会考,教师只针对考试项目(800米、实心球、立定跳远)进行教学,每节课重复练习,较法单一、死板。体育课完全变成训练课,限制学生其他兴趣爱好,造成学生厌学。
2.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任务不清楚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仍是“竞技体育”的教学观点,特别在初三比较盛行,看重升学率,围绕会考来制订教学计划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为主,教师十分关注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目标是否达成,对其它教学目标方面较忽略。
3.教学方式程式化
在传统中体育课中教学主要是传授法教学,强调教,不在乎学生学,以教定学,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重视“跟我做”体育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做你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后面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我条件地服从教学生“依样画葫芦”就是好教学,这种重技能的传授方式,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长期忽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根本抹杀了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兴趣爱好。
4.评价考核方法单一
体育课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仅局限于体能技能两个方面,由于初中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也能达到优秀,有些学生天分较差,无能怎么努力也不能及格,单纯地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这样对后者很不公平,将严重挫伤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打击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
5.师生关系呈下降趋势
随着课程的增多,初三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体育老师又要求初三学生在体育成绩上拿高分,在体育课上反复练习会考项目,疏不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待教师的态度更加理性化,存在极端化的倾向。而体育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跟我学,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课下又不找学生交流,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因此和教师的关系出现裂痕,反抗心理突出,师生之间的矛盾增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从初一至初三师生关系呈下降趋势。
二、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发展策略
1.转变体育教学观点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适当转变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增强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初中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人才,只有有了健壮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才有足够的精力投身于学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教学应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健康要求,满足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内容要尽量包含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竞技体育和健康娱乐项目并存。
3.树立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初中学校体育除要求掌握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有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课程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改进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讲,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使学生在体育课上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领会。由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式”转变。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运转。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传统体育课程中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因此在体育课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每一位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完善考核制度
评价内容如果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由于初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这是只重“结果”的办法,不符合学校体育教育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表面上的客观,实际上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教学考试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增强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考结果”与“考过程”相结合的“整体考试法”。从学习态度来评定,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对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能否积极主动思考,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能否认真接受老师的指导。
教师在学前对每位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健康认识进行考核,建立学习档案,从学习考试前后运动技能素质提高的程度来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有成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7.设立体育竞赛制度
学校每年设立1~2次运动会。另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单项比赛和季节性体育竞赛,如球类比赛、跳绳比赛、冬季越野赛跑、夏季游泳比赛等,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初中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尤为重要,我们的宗旨是快乐体育,健康第一,寻找个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体育课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董莉,周必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科学出版社.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07-0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观念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显然传统评价学生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的特点,目前在各学科的评价中教师开始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被告角色”,学生们开始主动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原来单纯的受测者也成为了评价者。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化需求呼唤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尽快完善。
1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从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学生一生发展中起导向作用这也有赖于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中学阶段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成形时期,所以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也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护航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行过程记录评价,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需要。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详实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进步表现,突出评价的阶段性和基础性。这些具体的日常行为涉及到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三大范围的表现,因此也要求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有的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在社区里表现不一样的现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更加完美,培养出高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如果说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导航作用,那么身心的健康则对学生的发展起保驾的重要作用。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求高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同时也需要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只有身体和心理双健康才能符合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何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各学科同步管理,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能力为核心,是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做好这些,各学科教师要共同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杜绝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不一样的现状。
4 学以致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自主发展,力求做到五个一:找到一个岗位,扮好一个角色,锻炼一种能力,承担一份责任,体验一种感受。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
5 德益双馨,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
有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可真到了初一以后,觉得初中老师讲课太快了,而且觉得不如小学老师讲得那么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关心也少。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退步很大。实际上,初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这就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必须解决。
初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和要求不同
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突出呈现“三多”,课多、书多、作业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思想品德、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初二、初三还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主要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日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由于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要当堂理解并力求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并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由于知识连贯性强,少上一节课,将影响一个环节。
2.课时安排上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教学更多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天课程的巩固或者是第二天的预习,而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生必须做更多的课外作业,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要培养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
3.老师教学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开动脑筋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a作用。中学教师对学生管理方法与小学也有不同,在小学里,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扶”着“走”。在中学里,教师偏重于引导,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一是培养孩子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二是要教育孩子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4.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要求学生要更加注意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5.学生的变化
小学生没有直接的升学压力,到了初中,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小学生的生活相对轻松与自在,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但初中阶段面临着淘汰和分流,每一分都毫不含糊。竞争压力比小学要大得多。身心发育的变化:到了初中,孩子普遍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危险期,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不再听话了,你再抱她、摸他脑门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了,以往那种一家之长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小升初阶段是孩子身体、心理成长的分水岭。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呢?我作如下的分析。
一、抓好关键时期
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第一学期(尤其是前三个月)这个阶段的工作。因为,衔接是中学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还是属于童年期,到初-下学期以后进入青年前期或者青年期,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也更深,科日也更多,相应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又如,从小学的简单几何知识到初中几何,从小学分数的性质Lj运算到初一的分式的性质与运算。从小学的科学到初中的物理、化学都有一个衔接问题。如果初一前期的衔接工作做好了,后者的衔接工作也就比较容易了。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学期后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已基本上能适应了,初一以后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所以,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应当在初一上学期基本结束。
二、做好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对学生的管理大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和学生会,班委会的集体管理,不少学生突然会觉得“无依无靠”,有的甚至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做好管理上的衔接比教学上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
1.摸清情况,平稳过渡
初一年级的各学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成长记录袋,向原小学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等了解初一新生在小学时的品行,个性,特长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顺应小学老师的管理办法,工作勤一点,细一点,使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感到初中的老师一样的关心自己,一样的爱护自己,自己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教给学生应对方法
(1)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了;自己是少年而不是儿童了;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要迅速起跑,通过合适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2)要正确交友。相对小学而言,中学生的成长成熟更需要依靠外来的包括友谊的帮助。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更强烈,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但缺少的是正确的交往,沟通技巧,朋友之间造成的误解不易识别,不小心会交上“损友”,自制力不够易冲动,容易破坏友谊等。
(3)要严于利己。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会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导致心理不够阳光健康,将影响学生的学业进步与未来的发展。
(4)要积极参加活动。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
(5)要制定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Lj生活计划,提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目标。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三、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要熟悉课标与教材(学校要给学科老师准备),即小学任课老师(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应了解初中相应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初中任课老师也应了解小学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小学高年级的)。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小学教师的一般教法
(1)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较差。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2)小学教学方法。小学由于科日少,而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所以课外课内的时间较充裕,教学方法上多数采用讲解法,谈话法,高年级有时采用讨论法,探究法。一般来说,小学老师教态较亲切,课内提问次数较多,有时一堂课内每位学生都可能有被问一次的机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尤其小学高年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普遍更十富(有的教师长期在高年级“把关”),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的。
2.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及初一教师应采取的教法
【摘要】自主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物理教师需要尽快转换角色,以适应需求。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物理教师的角色转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师范类院校也要给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支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自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条件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转换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教学指导对自主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他们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纽约城市大学的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3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2]。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3]。而庞维国给出了更具体的定义:“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4]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认识:都重视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同时也不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Zimmerman就指出:“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这种探索方式往往会任务繁重、充满挫折、效率低下。”[5]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庞维国对此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导”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教学指导[6]。
二、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调查和分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来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因此自主学习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对物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教师角色转变提供现实的材料支持。1.调查方法和对象我们采用访谈法来调查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情况,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交谈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7]而且,通过访谈法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获取的信息比问卷测查更深入、准确[4]。调查是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获取、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及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6个方面开展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的5名初二学生、天河区某中学3名高二学生及一名初中物理教师。2.调查结果和分析对于物理的重要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高认识,明白物理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多数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他们希望去自主探究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但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有些中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经验的总结提炼出一些物理学习策略,但其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缺乏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难以保证科学性;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心态分化明显,有些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比较自信乐观,有些中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会有些担心和烦恼,还有些中学生甚至会因此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少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对学生针对考试而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高中生寻找、利用学习资源的主动性要强于初中生,初中生的主动性受到兴趣的影响较大,初中生和高中生搜索、利用学习资源的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
三、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发展尚未定型,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较大影响,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充分考虑外界因素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师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在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改变原本的知识传递者身份,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指导、训练他们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8]。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中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转换传统角色,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物理自主学习中。1.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者长久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甚至正常睡眠时间。受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兴趣或灵感的驱使而想去探究物理知识,也常因时间不足而难以实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有多方面原因,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来自教师的心理误区,即刻板印象影响、从众心理作用、补偿心理作怪、成就动机驱使、期望心理错位[9]。过重的课业负担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教师若能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走出心理误区,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学生将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安排物理学习。2.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我国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轻视实践探索的现象,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不足。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个体的创新、探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生也面对着更为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他们会有更多的疑问,也会闪现出更多的有创新意义的念头,这些都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他们关心的有关物理的理论、实验与实际应用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他们体会科学探索过程,也有助于他们积极、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立探究目标、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自主性是探究式学习最本质的规定性”。[10]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由于很多物理探究活动对探究者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教师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使他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更科学、高效,更具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者个体要做到自主学习,自己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6]。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一些自主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些利于自己物理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形成和应用促进了他们的物理自主学习。但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还较肤浅,完全靠他们自己提炼经验或借鉴别人成功学习经验而获得的学习策略难免会有不足,而且学生自身条件也参差不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较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督促,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适合自己的物理自主学习策略。4.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者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往往会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倡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有学习周记、学习档案、学生讨论、课堂提问、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面谈等,形成性评价更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虽然支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却仍然主要依赖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这样必然会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根据学习情况所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办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5.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者物理是中学阶段比较难学的一门科目,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又有很高要求,学_______生经常需要独立解决很多物理问题,他们在自主学习物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条件尚未成熟,很难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克服心理障碍,而他们有时又不愿意公开向教师、家长求助,这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早发现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动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由物理学科本身、学生自身及学生与物理问题之间相互作用形式和方法不当等三个因素造成[11]。教师在发现学生学习物理产生心理障碍后,要多和学生交流,找出根本症结所在并和学生一起确定解决对策,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主学习物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Zimmerman,B.J.Developmentofself-regulatedlearning:Whicharethekeysubprocesses?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1986(16):307-313.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鄂政发〔2016〕16号)、《湖北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鄂教幼高〔2017〕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坚持普职并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
3.坚持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规则程序,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4.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改革目标
从2019年初一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22年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建立健全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初中学生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结果“一考多用”。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全市统一,任何县(市、区)和学校不得另行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选拔类考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明确考试科目、形式、分值和时间。从2019年初一新生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遵循“全科开考,即学即考”的原则,考试科目确定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襄阳好风日,共16科,总分值为820分。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分卷考试。卷面分值分别为120分。外语考试包括听力(25分)和口语(15分)测试等。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的6月下旬(执行全省统一中考时间),英语口语测试时间为初三学年3~5月。
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纸笔合卷考试,卷面分值各为60分。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6月下旬(执行全省统一中考时间)。
物理、化学实行纸笔合卷考试,卷面分值为:物理70分,化学50分。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6月下旬(执行全省统一中考时间)。
生物、地理实行纸笔合卷考试,卷面分值各为50分。考试时间为初二学年6月下旬(参照全省统一中考时间)。
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操作采取实际操作、模拟操作等方式考试。每科10分,共计30分。考试时间分别为初二学年4月和初三学年4月。
体育与健康考试实行平时考核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计50分。平时考核分三个学年(初一、初二、初三)进行,每学年5分,共15分。现场测试分必考项和选考项,共计35分。必考项:男生1000米跑(15分)和引体向上(10分);女生800米跑(15分)和仰卧起坐(10分)。选考项,考生从篮球、足球、排球中选考一项,分值为10分。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4~5月。小学五、六年级或初中阶段参加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项目并获奖的学生,选考项免考计满分。
音乐、美术实行纸笔考试、技能测试、才艺展示和“上网机考”等方式。每科10分。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小学五、六年级或初中阶段参加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音乐或美术评比活动并获奖的学生,音乐或美术免考计满分。
信息技术教育实行“上网机考”,分值为20分,考试时间为初三学年。
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襄阳好风日实行纸笔考试,考试成绩以ABCD等级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情况,统一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内容。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育和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等科目的详细考试方案另文通知。
3.科学组织考试命题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命题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命题质量。
4.严格考试组织过程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公正。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强对考试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监考、评卷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各科考试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采取分工负责办法进行。
市教育考试院负责各考试科目命题、制卷、考务、阅卷及及成绩汇总与等工作。
市教科室负责各考试科目考试标准、内容、范围的确定;学科教学过程的组织及有关考试说明的编制;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管理。
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相关机考科目硬件、软件配套建设以及考试配合管理工作。
(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建立健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与评价,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全省统一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2.准确把握评价内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重点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合理设定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加强评价过程与结果管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对记录材料的真实性及时审核;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充分利用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初中学校要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监管。
4.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市教育局将按照《湖北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评价内容和要求,研究制定评价量化标准和工作方案,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市教育局将根据省教育厅下达我市招生计划总量,依据各地初中毕业生数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在核定各校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分校下达招生计划。省级示范高中、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其他特殊招生计划由省教育厅另行下达。各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必须按计划进行,严禁超计划招生。
2.明确招生录取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和考试科目的等级成绩将作为省、市级示范高中招生录取的限定条件(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招生优录加分政策。除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加分项目外,我市不新增任何地方性加分优录项目。确保招生录取政策的公平公正性。
3.优化普通高中学校指标到校招生政策。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按不低于80%的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做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单独组织考试确定分配生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科目的等级成绩将作为指标到校招生录取的限定条件(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4.完善特色学校自主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政策只面向有办学特色的高中阶段学校,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旨在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地发展,满足有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自主招生的名额按不超过总招生计划的5%进行控制。自主招生的学校资格、招生计划控制数、招生范围以及招生办法等由市教育局研究确定,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市教育局将研究制定特色高中学校创建标准,开展特色高中学校认定工作,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5.严格招生录取过程监管。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必须在省统一的网络工作平台上进行,由市招生机构负责,任何单位和学校不得擅自组织招生、跨区域招生、降低录取要求招生或在学业水平考试结束之前提前招生。未在市招生机构办理录取手续的学生,将无法取得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严禁委托社会中介和个人招生,严禁各类有偿招生,严禁录取不具备录取资格的考生,杜绝虚假招生宣传,严防恶性抢拉生源,维护正常招生秩序。
6.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提请本级政府加强领导,整合部门力量,切实加强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各地各校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进度,既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的各门课程,又有效分散学生考试压力。要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提高学校课程实施能力,满足学校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生物物理化学实验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课时。严禁学校、学生以任何理由提前终止课程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不按要求完成学业水平考试。
(二)提升保障能力。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英语口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及理化生实验操作等科目统一机考、网评所需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建设与开发,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题研究和分析,不断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统一要求,积极争取本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统筹做好相关经费保障,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顺利实施。各校要为学生适应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