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比恒大更恐怖,3.72万亿惊天巨雷,中植系全面暂停债务兑付!(比恒大还多1万亿!专坑中国富豪的巨雷,炸了)

中植系旗下的理财产品又暴雷了,涉及资金达到了惊人的3.72万亿,受到影响投资人众多,而且损失的金额还不小,对于富豪来说又是被割了一大笔韭菜。...

中植系旗下的理财产品又暴雷了,涉及资金达到了惊人的3.72万亿,受到影响投资人众多,而且损失的金额还不小,对于富豪来说又是被割了一大笔韭菜。


其实中植系并不是什么不知名公司,反而在金融领域是一个大公司。甚至有一些银行的高层都认为这个公司很有潜力,是那些金融人跳槽的主要目标。

在金融人看来,这个公司潜力巨大,而且近几年的兑付记录没有出现任何异常,信用值拉满。这个公司在很多人眼中都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以至于可以收到非常多的投资。但是为何这种表面看起来高大上,却是一个大雷呢?


一、中植系到底有何来头

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中植系”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其实这里指的是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是一个运营了很多年的持股平台,他们家的股份有八家上市公司和两家矿产集团。这一次暴雷的版块主要是在金融板块。

中植系早期已经涉足信托、财富管理、并购基金、新金融、新能源和矿业等领域。总部位于北京,拥有30多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并雇佣了近万名员工。中植系的分支机构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像国外各个发达国家也设立有分支机构。


中植企业集团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踏入金融产业的运营,在2002年和其他机构合作成立了“中融信托”在之后的日子里,中植系借助中融信托这个平台来不断拓张市场,并且扩大到了金融圈。铸造了强大的金融控股帝国。

二、雷暴在哪儿

中植系的支柱性人物在2021年解直锟不突然去世,给中植集团发展线路突然遭受了断层,未来发展道路也不明晰。在2022年,集团的丑闻不断,尤其是在投资房地产,赔得一塌糊涂。大部分的暴雷产品和房地产脱不了关系。

本来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面,各大行业都不好过,有好多报道都说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寒冬,但是中植系却反其道而行。

目前,企业理财产品中出现了没有办法按时兑付的情况,现在集团里面兑付记录出现了极大异常,涉及到投资人大约有15万人,相关债权总额达到2300亿。

其中,某个超级大客户的投资金额甚至超过50亿元,除此之外,恒天财富的董事长也买了这类产品,投资了快七百万。损失如此之大,这个损失的钱比整个恒大公司还要大。


三、面对暴雷产品,如何维护权益

我们在理财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一下产品,以防暴雷,如果真的出现异常一定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以防变成大怨种,把老本都赔进去了,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都要积极去应对,毕竟自己的血汗钱让人糟蹋了可就不好了。


第一在发现产品暴雷的时候,一定及时了解相关产品的情况,包括逾期、违约等具体情况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记得保存与该理财产品相关的所有文件、合同、交易记录等。

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您后续的维权行动。有能力找律师尽量去找,还可以找金融专家或相关机构,寻求法律和专业意见。他们可以帮助您评估和规划下一步的维权策略。


都说人多力量大,如果有多个投资人受到了损失,可以考虑组织成投资人维权的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这样做可以增强维权的力量和影响。

同时与相关机构、平台或公司进行积极的沟通,表达您的关切和要求,寻求解决方案或救济措施。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双方调解,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通过相关渠道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买理财产品,投资股份之前就要留一点心眼,不要等到后面损失惨重才来后悔,因为金融市场是非常暴利的,投机有时候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不慎可能亏损严重。

总结

中植系全面暂停债务兑付,涉及3.72万亿的惊天巨雷,令人不禁感到震惊和担忧。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可能面临巨额损失和权益受损的风险。同时,这也再次凸显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以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这个事件提出了对风险管理和透明度的更高要求,强调合规经营和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

🔗数据说话!中美最新差距有多大? 🔗外蒙古,已经沦为韩国老男人们的“海外青楼”? 🔗原上海市长黄菊:过劳牺牲在任上,去世八年后骨灰被迁出八宝山 🔗江苏一村民,在荒郊发现一辆轿车,车内4人坐着纹丝不动,吓得他赶紧报警 🔗四川女孩高考47分,爷爷死活不信,跪求教育局查分,真相出来后,所有人沉默

作者:有山君

来源:本原财经(ID:benyuanfinance)

文章已获授权

“万亿金融巨鳄破产清算。

据证券时报,中国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中植系”重整最新进展来了:管理人申请对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

这个惊天巨雷,终究还是炸了!

中植集团规模曾达到史无前例的3.6万亿比恒大还多1.14万亿。它因资不抵债主动申请破产清算时,大概15万的高净值客户,被埋在了里面,近5000家企业客户,面临血本无归,数十万家庭,泪洒当场。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今天来简单复盘下这个万亿金融巨鳄“中植系”的暴雷始末。

01万亿大雷炸了

中植企业集团官微6月28日下午发文称,公司管理人于6月28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申请称,“中植系”企业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财产分布广泛,负债金额巨大。经管理人调查,中植企业集团与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247家企业存在高度关联性且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这248家企业财产的成本过高,“单独破产清算将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

因此,管理人向法院申请对这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

这是继4月7日宣布延长债权人债权申报期的公告后,中植企业集团时隔2个多月再度披露重整进展。

再往前盘,今年3月份,朝阳区就发布通报,“请涉案公司其他相关人员,主动配合调查取证,积极退缴违法所得”。

退缴大户从年薪千万的公司高管们一直延伸到非高管序列的理财顾问。

聊到这里你可能要说,高管退薪可以理解,这理财顾问门不过是公司里面的打工人,领工资,赚提成,为何最后还要吐出来,太冤了吧。

其实吧,还真不冤。理财顾问虽然打着的是“顾问”的名头,但是实际上干的是销售的活儿,这销售的手段和规模嘛……

破产之前,众人回顾才发现,中植这个深渊,大到可怕:

其金融板块拥有6家持牌机构,涉及信托、基金、期货、财险等,5家资管公司负责倒卖资产,4家财富公司负责敛财。

图源:界面新闻×数据线

其实业版图也大到吓人,“中植系”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26家,解直锟本人就有19家,资本操作的空间拉满。

若按照中植系巅峰时管理资产规模(3.6万亿)的1%计算销售提成的话,光佣金可能就高达300多亿,你说这赃款该不该追?

02专割富人的玩法

金融圈有句话,底层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豪死于信托。

中植系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信托和定融产品为主,投资门槛较高,所以投资者以有钱人居多,割的也就是有钱人的韭菜。

中植系旗下一位理财经理曾经透露,中植系投资产品单个300万元以上的投资人有15万,单个客户最大投资金额50多亿元。

但通常来说,富人对于财富的管理应该相对更加聪明,中植系是如何做到专门收割富人,最终又走到了暴雷这一步呢?

主要还是靠高回报率的吸引。中植系的产品以信托和定融产品为主,信托收益率大概6%-8%,而定融产品比信托还要高出2个百分点。这看起来可比市场上收益率3%左右的理财产品香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植系产品的回报率无疑具有很强的诱惑。

信托资金一向是房地产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中植系的中融信托也不例外。

中融的信托产品,年化8%左右的收益率,要给到投资人,加上自身的人员成本等,总成本可能超过14%,高收益的下游标的非地产莫属,借给房地产的钱超过14%,那就是利润。

因此过去几年,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务,2020年房地产业务占比高达18%。和恒大、华夏幸福、佳兆业、融创这些风险房企的合作,也成为其在地产行业埋下的最大的雷,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爆发的命运。

至于定融呢?就是定向融资,比如企业有融资需求,通过金交所担保备案,投资者可以向企业打钱,在一定的期限内,企业还本付息。

中植系的定融产品主要通过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这四大财富平台来执行,更多投资者被坑,主要集中于此。

中植系找了不少偏远地区的“伪金交所”作为渠道,融资的公司是中植系公司,担保的属于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财富公司负责包装销售理财产品,于是定融变自融,借新还旧,中植系拥有了庞大的资金池。

中植系发行的定融产品规模超过2000亿元,收益率8%-12%不等,这些钱被用来投向城投基建、资本市场、地产等项目。

问题就在于,这两年下游的标的表现太差了。

房地产不说了,三道红线一出,一堆民营房企频繁暴雷;股市大家也看到了,一年能亏掉股民几万亿;还有地方债,也频繁违约,财政也没钱。

但是客户的8%收益,是必须要兑付的,所以只能开足马力,通过各种产品去融资,用后来的钱,去堵前面的窟窿。

随着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中植系通过定融产品借新还旧的模式越来越难以维系,从2022年年6月份开始无法兑付,7月份以后更是全面停止兑付,2023年正式开始走上破产暴雷之路。

03巨头失了领头羊

“中植系”在中国民营资本中,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创始人解直锟,人很低调,他更出名的身份,是著名歌手毛阿敏的丈夫,以及中央汇金公司原总经理的弟弟。

中植成立于1995年,解直锟刚开始是通过承包,挽救一些快要倒闭的印刷厂,才走向了创业的道路。

直到1997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进军了房地产行业。紧接着,到2001年又把手伸向了金融产业,控股了多家公司。

后来他们的业务模式其实就是募集资金,帮助这些有钱人投资到各种产业,帮助投资人赚钱,简单来说就是用钱生钱。

就这样,中植集团业务遍布金融、能源、矿产等多个领域。

中植系危机初现时,低调的解直锟曾走向前台,把原最高法的高官请到中植做首席风控官。同时设立7大部门,用的都是人行、高法、证监会的前高干来任职。

然而时代的东风已经悄然转向,形势急转直下。

图源:unsplash

2023年11月,中植企业集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信中透露,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但剔除保证金后的负债本息规模高达4200-4600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

信中还提到,公司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实控人解直锟猝然离世,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

解直锟去世时,他的讣告中引用了他生前最喜爱的诗人朗费罗的诗句——

“在世界辽阔的疆场上,在生命露宿的营地上,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

可惜了,失去了领头羊的中植系,更加失去了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

2023年11月25日晚9点,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至于案件涉及的投资者们,只能无奈等待着最后的裁决,看看自己最后能挽回多少损失吧!

04风险提示

“中植系”的爆雷,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残酷的金融课。

虽然中植集团的暴雷受害者主要是高净值人群,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看起来并不是很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无序扩张的野蛮时代已然落幕,中植集团的危机并非个案,未来还有可能有更多企业面临类似的风险。

在“钱”的事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持多高的谨慎和警觉都不为过,切勿因小失大。

|参考资料:

[1]财经三分钟《暴雷!比恒大还多1.14万亿》

责任编辑: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老同学,办ETC了没有?”

“表哥,要不要办ETC?

……

如果你身边有在银行上班的亲朋好友,那你对这两句话肯定很熟悉。

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让ETC成了2019年银行营销的话题流量担当。在一些银行,几乎每个工作人员都被下达了ETC的指标,还要和KPI挂钩。除了让工作人员向外营销之外,银行也使出浑身解数在广告上做文章,文案玩出新高度。

银行:ETC免费送、通行费还打折

为了推广ETC,各家银行在优惠力度上都使出了“吃奶的劲”,部分银行还支持线上申请,用户只需在银行APP或者小程序上提交相关资料信息,审核后银行便会邮寄卡片,用户可自行安装或者去速通公司进行安装。

除了线上刷屏式营销,线下推广也加大了力度。线下网点原本推荐理财产品的宣传看板,已被ETC业务取代。

在很多银行网点,刚一走进银行大厅,就能看见“ETC免费送,通行费九五折,还有十重惊喜等着您”的落地宣传板。优惠包括“设备免费、折扣优惠、绑卡立减,加油立减,送玻璃水……”。

据《证券日报》报道,为了鼓励绑卡,某股份制行甚至喊出了“前三个月通行费五折的优惠。”据了解,使用该行信用卡绑定ETC之日起前3个月高速通行费享五折优惠(高速通行费在九五折的基础上再享5折的优惠),每户每月最高优惠100元;绑定ETC后可享高速通行费享八折优惠(高速通行费在九五折的基础上再享八折的优惠),每户每月最高优惠50元。并且,当月优惠的金额在次月月底前返还到信用卡账户上。

上述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我行也是最近刚推出ETC业务,目前来网点办理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也委托了家人和朋友一起帮忙宣传。如果您需要办理的话,在信用卡申请的地方输入客户经理的手机号码,因为我们有指标任务。”

银行文案玩出花,员工直喊受不了

为了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很多银行都给员工下达了营销指标。面对上级下达的营销任务,银行职员也是各显神通,利用朋友圈和微博,把推销ETC的文案玩出了花。





以上图片来源:微博

也有不少员工利用个人朋友圈以及家人的人脉资源,来推销ETC业务。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银行人都吐槽这将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片来源:微博

据悉,部分银行给工作人员下指标到写字楼、住宅区、学校、加油站,检测场,停车场等摆摊宣传。

据《证券日报》报道,某国有大行支行网点的工作人员表示:“办理ETC的任务指标特别重,银行要求全网点员工人轮流外出营销ETC,我这周拿着移动设备天天跑外边办ETC,没补贴,自己搭车搭油搭时间去。按照上级要求,一个小网点任务指标一年要完成签约的个数在2500左右,大一点的网点更多,平均每天按标准要完成20—30张不等的任务,但是实际来网点办理业务的根本没几个,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我们要外出宣传。”上述工作人员还透露,目前上级领导特别重视ETC业务,而且将指标算到考核当中,主要完成率跟上级kpi有关,整体要赶上序时进度,否则就挨批。

为啥银行突然掀起ETC营销热潮?

ETC通行快的优点早已人尽皆知,并且已经推广多年,那为何银行最近又掀起了一股ETC营销热潮呢?

近期银行强力推广ETC业务其实与国家出台的政策密切相关。日前,国务院发布《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即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1.8亿,同时实现手机移动支付在人工收费车道全覆盖。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高速上的收费通道仍然以人工为主,高速收费站出入口通行缓慢,卡住了车流速度。未来ETC使用比例达到90%以上,将极大提高通行效率。

同时,自2019年7月1日起,严格实施对ETC用户不低于95折的通行优惠政策,并实现对通行本区域的车辆给予同样的优惠力度,即外省ETC卡和本省ETC卡在本省高速公路享受同样的优惠折扣政策。

随着政策的出台,预计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将突破1.8亿;而截至今年3月份,全国ETC用户只有8000多万,市场空间巨大。因此,各大银行纷纷抢占ETC市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除此之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文件明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允许ETC绑定既有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支持商业银行推广发行加载交通行业应用的联名卡。

据《通信信息报》,这对于受到电子支付冲击较严重的银行信用卡业务也是一针强心剂,借助推广ETC的契机。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ETC客群的特征十分明显,有车一族、多为中产阶级,客群价值极大,以绑定ETC支付为契机,可以迅速、有效地拓展该类客户,进行其他产品的交叉营销。对于银行而言,通过绑卡这一关键步骤,随后可以有效地拓展到信用卡、理财、保险、贷款等高价值业务。而对于支付机构,完善线下支付的场景布局是应有之意,更何况ETC支付场景兼具高频应用、客群价值高、交通支付重要场景等特点。

而目前,微信、支付宝均推出了自己的高速ETC服务,直接在线上申请的模式比起银行线下申请方便了不少,也难怪银行会这样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ETC了。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证券日报》、《通信信息报》、微博等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