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路上如何避坑?

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但投资理财路上却难免遇到一些大坑甚至陷阱,像过去的P to P,到最近的“金融茶”风波、财富公司爆雷,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但投资理财路上却难免遇到一些大坑甚至陷阱,像过去的P to P,到最近的“金融茶”风波、财富公司爆雷,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什么样的投资理财产品容易出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免受其害?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01 超乎寻常的高收益水平


定期存款利率不到2%,债券收益不到3%,却有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6%,甚至10%。

权益市场跌跌不休,相关基金产品亏损累累,竟然现出了投资权益的产品累计收益率高达若干倍,并且连续几年正收益……


超乎寻常的高收益水平,往往就是投资理财路上最大的坑。

你看重的是它的高收益,人家瞄准的可能是你的本金。


所以凡是收益水平高得离谱的投资理财产品最好先打个问号,先了解清楚它的高收益怎么来的、可持续性如何再说。

细节了解不清楚,就一定不要碰。


02 魅惑的“外包装”


高收益其实就是坑人的投资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的最重要噱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勾魂摄魄”的外包装。


比如“紧俏”。

寻常渠道购买不到,得通过特殊“关系”,或者特殊渠道才能购买。

骗子通常也善于做饥饿营销。


比如“门槛”。

设定起投金额50万,100万,甚至300万、500万。

穷人,普通人,还没有购买资格。

高门槛会给人“高端”印象,而门槛设定高一点,一方面不容易成为“群体”事件,另一方面营销上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再如初期安全性被反复证实

坑人的投资理财产品往往都有庞氏骗局的特征,用后面募集到的钱兑付前面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

只有前面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顺利兑付,给人以收益又高又安全的假象,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募集更多的钱。


03 收益特征只反映产品本身的阿尔法,完全不反映市场的贝塔


正常的投资理财产品,其收益首先是市场的贝塔,其次才是自己的阿尔法。

货币基金收益率跟随市场利率水平同向波动。

债券基金短期收益与市场利率反向波动。

权益基金净值首先与股市大势同向波动,其次才会有自己因子、风格上的特殊波动。


只有自己阿尔法,不反映市场贝塔的投资者理财产品,其收益特征本身就违反常识,一定要提高警惕。

比如某“跑路”私募通过操控几乎没有流动性的小微市值股票甚至新三板股票做高净值,其中一只产品成立两年年化收益率达到惊人的191%(同期A股跌跌不休),并且其公布的净值由托管报送,看起来“合法有效“。

问题是如果投资者想赎回就得卖出持仓股票,而持仓股票完全没有流动性、根本卖不出去,形同废纸。


04 底层资产不透明


坑人的投资理财产品,其持有的底层资产往往是不透明的。

而决定投资理财产品收益和安全性的最重要方面,恰恰是其持有的底层资产。


一只投资理财产品,如果不能提供其持有底层资产的充分信息,不能对其收益特征做出合理而自洽的解释,那么这样的产品一定是不值得信任的。

而作为投资者,如果我们对一只产品的收益来自何处、未来收益的波动特征和持续性做不到清晰而充分的了解,就一定不要轻率地做出投资决策。


虽然公募权益基金最近几年收益乏善可陈,口碑自然也好不了,但从持仓底层资产透明这一角度,公募基金确实还是普通投资者更为安全的选择。

比较而言,对公募基金的监管是最为严格的,基金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基金持有权益和债券资产什么比例,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都有明确规定;而且其持仓信息披露较为及时和充分,基金净值为什么会涨、又为什么会跌,都是有迹可循的。


05 投资者自身的问题


其实辨别坑人的投资理财产品并不难,难在投资者克服自己人性的不足。


以“金融茶”为例,大部分参与者对标的产品的价值心知肚明,也明白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大家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接手的那个倒霉蛋。

说到底还是投资者投机心理在作祟。

投机的实质,是以高风险博取高收益,既然盼望不切实际的高收益,那就得做好血本无归的思想准备。


而投机成功一方面会麻痹投资者,另一方面会放大投资者的贪婪。

所以设局者往往会把这个“局”的周期拉长,以便让更多投资者进入、让更多的资金上套。

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投机还要押上全部身家,那就是博命了。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