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政策持续推出,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具有规模大、壁垒高、需求强的特点,一直是国内VC/PE机构投资布局的重点赛道。同时,医药健康行业发展与政策强相关,近年来,...
1、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政策持续推出,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具有规模大、壁垒高、需求强的特点,一直是国内VC/PE机构投资布局的重点赛道。同时,医药健康行业发展与政策强相关,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顶层设计正不断完善。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目标,到203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健康行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密集发布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
例如在具体产业政策方面,2021年12月28日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
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发展实施方案》,从药品研发,到审评审批、进医保、进医院,再到金融支持,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多个省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高质量发展。
从监管政策层面来看,2023年年中以来医疗合规要求趋严带来的行业震荡仍在持续。短期来说,对器械、产品的临床研究进度和产品商业化推广进程带来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医疗合规的要求让医药健康市场变得更有效率、有质量,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2、多地加码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高地,产业基金争相设立
由于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消费意识提升、行业政策红利释放等因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21世纪研究院统计发现,多地纷纷出台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希望通过基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比如,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3年北京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到9761亿元,为今年实现万亿级跃升奠定基础。继上半年北京市出台第三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等政策之外,近几个月以来,先后或即将出台制造、、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并推出“优化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
2024年3月,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昌平设立,重点布局创新药、器械等重点领域。该医药健康产业基金由顺禧管理公司联合康桥资本共同管理,基金采取Co-GP联合管理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合力。围绕早期研发和产业化落地“两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预计年底前完成投决项目46个,投决金额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增近90亿元。
上海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7月,上海正式签约发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约900亿元。与此同时,上海还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痛点难点,出台了新一轮《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
深圳、广州也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基金。今年4月,作为深圳市首批4只“20+8”产业基金之一,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50亿元,将投向生物医药、细胞和基因等领域。
2023年初,1500亿元规模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规模的广州母基金同时宣布成立。其中,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重点投资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
随后在2023年8月,广州产投生物医药与健康专项母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60亿元。执中ZERONE数据显示,这是2023年7月以来,注册资本最高的10支医药健康基金之一。
3、前沿生物技术与AI技术快速突破,带来行业广阔发展前景
随着前沿生物技术和技术的快速突破,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展现出强劲动力。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的科研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鼓励。在这种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会得到提升,一些源头创新将不断涌现,这是医疗行业走向新繁荣的基础。
21世纪研究院注意到,一方面,细胞技术、基因编辑的技术、核酸技术、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的不断突破,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加优化和低成本的方案。另一方面,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医药健康行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
“未来十年医疗行业最让人激动的系统性变量就是AI。在医疗行业,AI产品除了服务于医疗影像和手术导航,还可赋能和药物的研发。”孙琦说。
21世纪创投研究院访谈发现,尤其是赛道近年保持较高热度。据了解,可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各环节周期,降低企业在研发新药时的成本投入,同时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降低新药研发风险,提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相较于传统制药在新药研发领域拥有明显优势。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生成式AI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技术公司创造600亿至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如晶泰科技,其于2024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据了解,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中有16家都与晶泰建立了合作。2023年,晶泰科技与签署协议,实现在AI(人工智能)小分子新药方面的合作。根据协议,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 研发首创新药,填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将支付最高2.5 亿美元的预付款。
另外,获得启明创投、华平投资、、亚洲等投资的英矽智能,也已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1月,英矽智能发布创新候选药物ISM001-055在临床2a期实验中的积极顶线数据。该药物由生成式AI驱动药物发现与设计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积极效果,成为全球首个AI药物概念验证案例。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年发展,AI制药行业已从“讲故事”转向“看成果”
4、license-out模式火热,生物医药企业寒冬中积极寻求全球合作共振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模式正逐渐火热。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输出)数量首次反超license-in(许可引进)数量。同时,浩悦资本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0%;首付款金额达9亿美元,凸显出中国创新药市场的热度攀升。
据了解,在资本寒冬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估值挑战,由于IPO收紧和行业整体估值下滑,许多企业不得不接受折价融资,以换取新一轮资金支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引发老股东不满,也让创始团队陷入新老股东的估值博弈中,企业通过裁员、缩减管线和license-out交易寻求破局。
外资药企敏锐捕捉到中国Biotech资产的低估值机会,将其视为高性价比的投资标的。例如,亘喜生物的市值从2021年的16.43亿美元下降至2023年底被阿斯利康收购前的5.94亿美元,跌幅超过60%。BioNTech也正是抓住这一机会,在2023年用10亿美金获得普米斯PD-L1/VEGF双抗项目的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权,并在2024年进一步以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全部股权。
浩悦资本指出,license-out交易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趋势,国内和海外药企纷纷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抢占创新资产。过去一年半,BioNTech接连与昂科免疫、映恩生物、宜联免疫、三迭纪和道尔生物达成合作,获得七款产品的license-out权益,近期礼新也与达成license-out交易,又例如诺华通过与信瑞诺的合作推动其肾病治疗管线全球化,并以32亿美元收购信瑞诺医药,彰显其对中国Biotech技术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国内药企积极发力,杰瑞与石药达成总价30亿人民币的双抗和ADC交易,以13.37亿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通过license-out和并购快速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些交易不仅彰显全球资本对中国Biotech技术创新和靶点差异化能力的高度认可,也展现国内优秀Biotech企业的应对策略和全球化布局能力。
5、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医药健康领域并购潮起
2024年初,斥资66.5亿元买下21%股权,成为的控股股东。这笔交易在行业内极具标杆性,它不仅开启了医药健康行业的并购浪潮,也为一级市场探索并购退出路径带来借鉴意义。
作为的投资人,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事谈到,过去并购发生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从并购方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公司能拿出很大的资金做并购的比较少,并购方本身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二是被并购方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家还是倾向于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太能从心里接受并购这件事。
但看从全球产业视角而言,包括在医疗健康领域里,通过强强合作或者相互协同,也就是通过并购做出规模效应、加强竞争地位实际上是个常规的方式。目前来看,中国真正意义上有能力通过并购做大的公司在慢慢产生。
孙琦对21世纪创投研究院表示,医疗投资正在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新增的优质项目越来越少,而市场中存量项目却很多,其中有些好项目可以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随着IPO阶段性收紧,并购成为重要退出渠道。今年,国家层面也出台多项政策举措,鼓励上市公司并购。
对道彤来说,并购业务是重要发展方向,但仅凭自身力量做并购难度是很高的。由此,道彤选择与上市公司、产业龙头合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并购探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孙琦认为,首先,要找市值规模适中的上市公司合作,这种上市公司有意愿把市值做得更大。第二,上市公司要有健康的财务表现和充裕的现金流,才有能力出资做并购。
约印医疗基金合伙人熊水柔对21世纪创投研究院表示,上市公司有市值管理的需求,被投企业有退出的诉求。近期,约印的很多已投企业已经在跟上市公司加强交流,探索并购合作的可能性。但并购达成也有一定的挑战,主要还是看双方团队能力和业务发展的匹配度,以及是否能够在估值上达成一致。
从政策层面来看,9月24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官宣后,证监会当日就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简称“并购六条”)。此后,A股市场反响比较积极,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10月以来,已有广东、上海、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政府机构、国资监管部门以及行业自律组织等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进行了支持和引导。可以预见,在政策推动下,并购将成为医药健康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