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行走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下)

  (七)华夏聚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 来西安旅游,陕西历史博物馆(陕历博)可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理由吗?恐怕大家都能说上那么一两条: 首先,西安那可是十三朝(西周、秦、西汉、新、隋、唐—六个统一王朝的都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分裂时期的都城;东汉献帝、西晋愍帝迁都在此)的都城。还有人说...

  (七)华夏聚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

来西安旅游,陕西历史博物馆(陕历博)可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理由吗?恐怕大家都能说上那么一两条:

首先,西安那可是十三朝(西周、秦、西汉、新、隋、唐—六个统一王朝的都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分裂时期的都城;东汉献帝、西晋愍帝迁都在此)的都城。还有人说,十三朝说少了,是十五朝: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这三个农民起义政权也在此建都。这种得天独厚,历时长达1140年的古都,宝贝能少的了吗?

“地上是西安,地下是长安,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谁会到了聚宝库而不进去呢!

再有,陕历博,那可是国家级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并称全国“三大博物馆”。馆藏文物比国博都多。看看这张票,有些国宝级文物可不是常年展出,是轮展,能否看到就看你的福气啦!

  第三,陕历博不光馆藏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其建筑也在2016年被中国建筑协会、中国文物协会评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因为馆前人多,没法拍到好的画面,故上一张搜到的全景画面,便于领略陕历博具有盛唐气象的外观。

  参观像陕历博这种体量级别的博物馆,不管你是跟着讲解员参观,还是租个讲解器或在网上下载相应解说,个人觉得你都需要对所参观的内容、脉络和布局有个大体了解,像这个《陕西古代文明》展分三个展厅,七个单元,每个展厅中代表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遗址遗存文物应重点看;那些单独摆放在玻璃框中的文物,不可错过,它们大多为国宝级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重点看过了,就可随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看啦!

下面先说各展厅重点:

《陕西古代文明》展第一展馆,分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这件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孩童的葬具——瓮棺上的顶盖。此顶盖是特制葬具,高16.5厘米,口径9.8厘米,是仰韶彩陶文化代表器物。

顶盖中刻画符号远早于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对研究文字起源意义重大。

第一展馆,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及青铜制造技术。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从此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关中中部丰镐二京。

史书记载,周武王十分重视继承殷商文化的传统,曾在战俘中挑选出大批懂采矿、冶金、铸造技术的工匠,将其迁居到丰镐二京,下令对手工匠采取保护措施,不得随意杀戮,使得西周的青铜器文化在商代晚期的基础上达到了鼎盛时期。西周青铜器数量大(建国以来,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就达三千余件)、种类多、造型复杂、铭文史料价值高等特点一直为人们所乐道。

先看展出的三件国宝级青铜鼎。

  这是出土于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的西周早期的“旟鼎”,该鼎内壁共铸铭文4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8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赠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

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这个多友鼎的名气在于鼎內铭文,鼎内279个字记录了一场胜仗,大将多友与少数民族猃狁四次交战,终将其驱逐出境,获得周厉王赐予的青铜。多友为了记念,将其铸成鼎。

这个西周时的祭器,名为“日己方彝”,祭器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器盖和内底各有18字铭文,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像西周时多数青铜器一样,日己方彝整体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造型端庄华美富丽。

在陕历博参观,你时常会遇见跟我们一样,没有跟着讲解员,没有租讲解器,自己对照实物,在网上找相关内容的参观者,这些人有时还会互通信息,短暂交流。这种参观方式还真不错。

以上几件青铜器都是鼎,铜鼎是由原始社会的陶鼎演变而来。在西周时,鼎是用来烹煮肉类的,类似今天的锅。

同时,鼎又是一种礼器,在西周奴隶主进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飨、婚冠、丧葬等活动时,鼎作为礼器被陈列于殿堂之上或宗庙之中。

据史书记载,西周用鼎制度严格,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代表天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九鼎是中央集权象征),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臣下越制被视为大逆不道。

这种按规定组合起来的“列鼎”,有标志身份等级的意义。

可能是因为鼎坚固耐用吧, 从商朝末到西周,鼎还充当了人们记录重大事件的工具,当时的人们,习惯将经历的重大事件刻在鼎內,以告慰祖先,请众神作证。因此,鼎内铭文历史价值极高,人们从中可了解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

  

  西周时期,牛尊在酒器中极为稀少。该牛尊通体以云纹和夔龙纹装饰,背上开方口置盖,覆瓦状盖面上铸虎钮。

牛尊铸造精良,体魄壮伟,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顶尖制作。

  这两件青铜器初看长的差不多,只是左边的比右边的小了一号而已。其实二者名称不同,作用不同。

左边的叫“丙卣”(有音),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酒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卣。这种鸟兽形有提梁的酒器,一般统称鸟兽形卣,也是最有特色的。

右边这个叫“它盉”,因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而得名。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用来承接洗过的废水。

西周时的乐器有:饶、钟、钲、铎等,这两件是钟。

这是鸟兽形水壶。

这是装饰有鸟兽头的烛台。

  这是在展柜中拍的西周青铜器纹饰举例,我拍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些纹饰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装饰美,但又觉得作为王权的象征,供奉祖先的礼器,这些纹饰的意义恐怕没那么简单。

回来后,准备西周青铜器这一节时,我翻到了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对西周青铜器的阐述,受益匪浅。下面我把其中的一些要点摘录下来,兴许对青铜艺术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青铜器上的纹饰不同于仰韶彩陶纹饰中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也不同于神秘抽象的几何纹样。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创作者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纹饰,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长发》)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上面这段话几乎是作者原话,其大意是否可理解为:殷周青铜器是为颂扬祖先的种种武功而铸造的呢?

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品,包括荷马史诗,非洲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在这里,人确实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些神秘化了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如今,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的奴隶时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就在于它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我国是出土和保存青铜器最为丰富的国家,而陕西关中地区,又是国内之最。

从已出土的文物看,青铜器的使用在商周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种类大致有八种:

1.烹饪器:鼎、鬲

2.饮食器:豆、孟、簋

3.酒器:尊、卣、壶、盉、角等

4.水器:盘、匜

5.乐器:饶、钟、钲、铎

6.工具、农具;七.兵器;八.车马器。

所以,史学家往往把使用青铜器最为广泛的奴隶社会称为“青铜器时代”。

大大小小的青铜器物件,几乎覆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展馆,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这是1973年在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错金杜虎符。

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做虎形,故称虎符。

符分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杜虎符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 (也)。”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秦始皇继位后,十年中先后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六国后,采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兵马俑集中展现了秦王朝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所达到的水平。

  其实,我们是在参观了秦兵马俑之后参观的陕历博,但在陕历博中再见到兵马俑时,我们禁不住又一次驻足观看,不禁感叹:在秦代我国的雕塑艺术就能达到如此逼真的程度!

你看,展柜中这几位兵俑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气质融为一体,活脱脱的充满生气。

这是馆内镇馆之宝——秦陵绿面彩绘跪射俑,1990年9月19日出土于二号坑,整个俑身上都施以彩绘,尤其面部彩绘完整,淡绿面色尤其引人注目。是兵马俑博物馆已发掘的唯一绿面俑,极为珍贵。

这件“文官俑”是和“绿面彩绘跪射俑”一同出土的,当时已支离破碎,经修复后,风采依旧。

文官俑微眯的双眼和跪射俑形成强烈反差,非常传神。

这件石铠甲由大概七十多件石胄片编缀而成,其使用的石材模拟真实铠甲的甲片,打磨成同样尺寸和形状,按甲胄实际位置锁孔,然后以扁铜丝连缀而成,其编缀工艺也全依真实铠甲的工艺规程。

此件石铠甲虽然是仿皮或铁甲胄的模型,但其精细程度不亚于实用的甲胄,其制作的难度也大于当时普遍使用的皮革甲胄,由此可见出秦时石工的高超技术水平,可谓是先秦时期石材加工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不仅兵俑是真人般大小,战车战马也是,观看时,虽隔着玻璃框,但你还是能感受到那种奔腾而来的气势。

这些战车做工精湛,就连车马上的挂件配饰都非常讲究。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兵马俑参观,在铜车马展厅,她就感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秦兵马俑雕塑,开创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写实主义的先河。

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文物:汉金饼、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雁鱼铜灯等展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西汉金饼:1999年11月2日出土于西安未央区谭家乡北十里铺村,共出土三百多枚,总重约54.5公斤。金饼直径5.6—6.5厘米,纯度达95%。

如图片所见,金饼为圆饼形,周边卷唇,圆润,轮廓清晰。每块金饼重一斤左右(汉代重量)。金饼表面有“黄、张、马、吉、贝”等姓氏戳记。

这个 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可是国宝级文物。

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

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竹节型柄分五节,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

敲黑板:看这件宝贝时,一定得进前仔细看,这时方可看出有九条龙装点其间。

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个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从该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品。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即平阳公主。

看看这彩绘雁鱼灯,造型有多美!它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这灯构思特精巧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盘和灯罩能转动开合,不仅可挡风,还可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

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的颈部导入大雁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理念可真够前卫的!

真是汉代灯具杰作!

第二展馆,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金怪兽、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表现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这是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此印的发现实数偶然,1981年,陕西旬阳县中学生宋清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这枚印,把它交给了县文化馆。

此印由煤精制成,呈球体,共8棱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2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各具其用途。

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

一个小小球体,被切割出这么多方印面,着实令人称奇,而这枚印的主人独孤信的身份更非寻常人可比:独孤信是北周大司马,然而比起他的官位,“天下第一岳父”的称呼传的更远。

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

独孤信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被人们戏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

关于石雕“马踏匈奴”,没有看到更多的讲解,只知道:它是永久不得出境展出的国宝。

这个金怪兽,出土于1957年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身长11厘米,高11.5厘米,重16克。

其“怪”在哪呢?你看,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尾似蝎。四蹄立于花瓣型托座上。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只小小怪兽身上竟然隐藏了十七只小鸟,可见当时匈奴族工匠师的睿智巧思和高超技艺。

这显然是非自然界的动物,那么,匈奴人将它打造出来有什么意义呢?研究认为,金怪兽是匈奴人中“王”一级的贵族才拥有的,这表明了它的崇高地位,它可能就是匈奴族民间传说中救护了匈奴先祖的一只神兽,匈奴人为纪念它,将它的形象用黄金打造出来,置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铜洗,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

这是西汉“君宜子孙”双鱼铜洗盆。

  这是陕西神木太保东汉墓的墓门石刻画

这是一座不晚于顺帝永和五年的汉墓,墓门两边石柱上的画幅,右侧画的是秋神“蓐收”,左侧画的是春神“句芒”。

我们照的这张图正好相反,图中左侧是秋神蓐收画像石,右侧是春神句芒画像石。

汉代春夏秋冬四时来临之际,从中央到地方都会搞大型祭祀活动,每一季都有拜祭的神祇。先说说春神句芒。

句芒是人面鸟神的神话人物,有着多重神格的神祇:他既是创世神和造物神、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锡寿的生命之神。

句芒原是东夷部落中以鸟为图腾的族群的祖先神,连云港将军崖岩面留下了他最早的形象。在商周秦汉王朝多次地讨伐征战中,有着高度文明的东夷被灭国,迁君、东夷人遣散、流徙,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句芒信仰也被华夏民族接受,句芒由东夷人的东方之神转变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春神。

东汉时,五行观念盛行,对句芒信仰发生过重大影响,句芒成为立春迎春仪式中的春神。

句芒在北宋一度消失,于南宋再起,但演变为一个与土牛同等级别的俗神。

现在浙江衢州郊区的梧桐祖殿成为我国唯一尚存的句芒信仰保留地,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在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

来看下专家看图说话,为春神句芒描写的画像:

“画面左侧为一人面、人身、鸟足、兽尾神像,头戴冠,上插三羽,羽毛涂墨彩向后飘扬,冠红色,似为红色织物缠于头顶。两根墨色冠缨翘于颈后。方脸,面涂粉彩,五官以墨线勾勒,红唇,长须。身着红色宽袖衣。右袖前伸,手持曲尺形矩。胸前以墨线勾勒日轮,中间涂红彩,红彩中央用墨绘三只乌。下身着鸟羽裙,其上有红墨彩绘的椭圆形羽毛,下端及两侧羽毛较长。蛇状长尾自身后经胯下绕至左腿前端。双腿直立,三趾。其左端刻一升龙,躬身展翅,作腾空状,执一曲尺形物。龙身以红墨彩相间绘鳞甲。最下端刻一走龙,昂首张口,展翅作飞奔状。身涂墨彩,唇、翼深红彩,身上以红彩绘鳞甲。画面左边框涂红彩,画底为较规则麻点。

和句芒画像石对照下,就认识中华民族曾经的春神了。

这座东汉墓将句芒与蓐收相对应,是有来历的。他们是少皞帝四个儿子中的两个,一东一西,“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一为春神,一为秋神。

两幅画像石是依据四季之神的创世神话创作的,画像中,句芒和蓐收分别手捧日轮和月轮于胸前,就是表示他们在创世工程中主持日月之行。《山海经.西山经》说蓐收之神用他的红光在掌管日之所入,也就是说,蓐收发出红光使日轮运行的气象圆通。句芒和蓐收画像分别手执规矩,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相通,因为他们既是创世者,又是造物者。

看到这,你不得不慨叹:咱们的祖先脑洞真大,能想能画,做事还特讲仪式感,当年的四季祭神活动一定很有意思,要是能恢复,就好啦!

相信吗?这是汉代人住的楼!

这汉代“绿釉陶楼”,出土于汉代弘农杨氏家族墓地,可是杨氏家族生前住宅的再现。杨氏为汉代弘农豪族,从其所住陶楼可见当时豪强地主奢华的生活及豪族势力日益壮大,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

  这是西安市北郊出土的北周(公元557—公元581年)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

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祆教事务,居住并葬于长安。

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三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这些图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

此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风格迥异于同期其它墓葬,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萨保”墓葬,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是北魏十字型高髻女佣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女人的服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文明开放和包容程度。

与秦兵马俑比起来,汉兵马俑要迷你的多,同样是军阵,汉俑仅44.5—48.5厘米,不及秦俑体高的三分之一,骑马俑连马通高也只有50—80厘米,但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军阵的气势尚在。

秦俑和汉俑由此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秦俑写实,追求宏大的体量;汉俑以写意为主,着力追求无形的气韵的生动。

这是汉彩绘仪仗俑群

汉俑跟秦俑比起来,种类更多样化,而且形象也更生活化。大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汉俑都有表现。与军阵森严的秦俑相比,汉俑更富于强烈的生活情趣。

汉俑以写意为主,由于形体较小,不注重身体系部的精雕细刻,而是象征性地,粗轮廓地加以描绘,更多用夸张,赋予其丰富的感情色彩。

  怎么看着,这上下两排乐手表情相距甚远,骑在马上的男乐手情绪饱满,而下排的女乐手虽身姿优雅,但表情是不是有些刻板些啊?不过,还是挺有趣的不是?!

  马上的女人多么鲜活,坐着的两个大汉野性粗犷,透着胡人的剽悍。

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的典型遗存,展示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件三彩载乐骆驼俑,是全国唯一的国宝级唐三彩。

1959年,它出土于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庭海墓。此佣通高56.7厘米,乐佣高11.5厘米,长41厘米。

当时的唐朝开放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巡回乐团来此演出,此佣塑造了一个流动演出团的表演场景。整体造型为一昂首骆驼立于长方形平板上,工匠将舞台搬到骆驼背上,骆驼背部架一平台,并铺有菱形方格纹长毯。

平台上有乐舞俑8人,其中7个为乐俑,均盘腿环坐在平台四周,手中分别执执笛、竖琴、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三彩女舞俑立于7乐俑中间。乐俑使用的乐器基本上是胡乐,穿着均为汉人衣冠。

一只驼背上载7男1女8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而创作者大胆运用艺术夸张,以绝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在狭小的舞台上,为我们再现大唐王朝富强安康,民族融合,歌舞升平的盛世美景,可谓是千古绝唱。

  唐王朝把丝绸之路作为生命线倍加呵护,对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也充满感情。唐代动物俑中,骆驼不但数量多,而且雕塑精美。

出土的骆驼俑大多背负货物,且伴有形态各异的胡人牵驼俑,反映出中西贸易的兴盛及漫漫丝路上商旅们的生活情景。

这件唐鎏金银铁蕊铜龙,出土于1975年陕西西安南郊草场坡。

虽然叫铜龙,但它是铁质的,通体鎏金。整条龙身形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唐代人迷信“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所以铸造的金银器超过了各朝代的总和。这些金银器,大多像这件双凤纹银盘一样,精美绝伦,技艺非凡。

盛唐的开放、包容、富足和安康从女性形象上可见一斑,从这些发型和饰物,可看出唐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

有人说,唐朝也是一个“她世纪”,此言不虚,生而为唐代女人,是幸运的。

唐俑塑造的各种人物,即使身份低贱如侍女、乐伎、马夫等,其表情也看不出丝毫地怯懦,没有半点卑微与奴气。他们和达官贵人一样,大都呈现出乐观自信,甚至张扬的精神风貌。

这些形象已越过审美范畴的需求,变成对人性、人格,独立平等的一种热烈追求。

  女俑是唐代人俑最精彩的部分,主要用写实手法,刻画人物体态、发髻、服饰、神情,各具其妙。女俑一般作站立状,云髻高耸,衣衫华美,显得端庄秀丽。

初唐女俑一般身材苗条,衣服窄紧;盛唐女俑则大髻宽衣,雍容华贵,反映出社会的富足,人们追求健康丰腴的美。这一点与汉代形成鲜明对比,汉人喜苗条清癯,唐人偏爱丰腴饱满,所谓“环肥燕瘦”,反映的是两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观。

从这尊身着胡服的女立俑,可看出当时唐风胡化,如元稹所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太平公主被记载,身着男装,腰间佩戴蹀躞七事(为佩于腰间革带上的七种实用之物:佩刀、火石、针筒等,相当于现代的野外生存工具,功能赶超瑞士军刀),铿锵踏步,曼妙歌舞,飒爽英气扑面而来。

唐朝女子所着男装的形式与观念多与胡俗有关,一般为头戴皂罗幞头,或扎布条,或露髻;身穿圆领或翻领长袍,腰束带;下身着波斯紧口条纹裤;脚蹬线鞋或翘头靴。

着此种装扮的女性大可扬鞭驰骋,游春涉猎。由此见出盛唐女性乃至整个社会与其他历史时期殊为不同的性别意识。

总之,唐女俑服饰展示的众多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装饰,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大胆追求,兼收并蓄,崇尚华美,意兴飞扬的时代精神。

盛唐留给后人的印象是壮美、浪漫、豪放和充满活力。这种气质的造就,源于一个统一帝国的建立,也源于唐人世界主义,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

  图中,唐代两位美女分立于铜镜两侧,告诉我们,铜镜是人们梳妆打扮的工具。虽然我们很困惑,这样的铜镜是怎么映照出人的五官的。

唐代铜镜是我国古代铜镜艺术发展的顶峰阶段,它是在青铜器衰落,瓷器取代铜器的趋势下发展起来的,数年累积的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图案除传统瑞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出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装饰手法有浮雕、彩绘、镶嵌、鎏金等。出现了金银平脱、涂釉、涂漆等新工艺。

唐代铜镜的名气除了它在艺术上的传承创新外,恐怕还和唐太宗有关镜子的那句名言有关,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鉴(鉴,指的就是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用防己过。今魏征逝,遂亡一

鉴矣。应该说,唐太宗能开创盛世贞观之治,与他以魏征为镜,见贤思齐,不断自省有关。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这是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瓷壶。

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釉面莹润,造型独特,构图严谨,为耀州窑罕见珍品。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壶没什么稀奇之处,仔细看就会发现,此壶只有口,没有盖,而这把壶的奇特之处就在这里:灌水时,须将壶倒置,水满后正壶身便会发现底不漏水的奇特现象。

据说此壶极难烧制,解放后,我国曾烧制出几个,作为国宝,送给了来访外宾。

《告别帝都》这个单元,我们是走马看花过去的,一是由于周秦汉唐帝都的时代已经看过,对之后的历史就不太重视了;二是看的太多了,得有个消化过程,体力上也不行了。

真个是:半天,看尽数千年!我们仿佛坐着高速列车从远古穿越回现代,心中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呐!

陕历博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展馆:何家村唐代宝物展和唐代壁画展我们没有看,留待日后重回西安再饱眼福了。

这一组是宋代(公元980—公元1279年)秧歌舞画像砖。

下面的摆件右侧是金代相扑俑,虽然形体小,但挺生动的。

(八) 唐风佛韵——大雁塔

大雁塔是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书、佛像,附图表上奏朝廷,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获高宗恩准,由玄奘主持修建的塔。

这座皇帝敕令建造,玄奘主持修建的塔,自建成之日起,就地位显赫,吸睛度极高,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现今西安市徽中央绘制的就是这座著名古塔。民间有语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

说来惭愧,我们虽然到了大雁塔,但是来晚了,错过了进塔参观的时间;音乐喷泉处也因为正在搭台修缮停止了演出,不过在广场走马观花转了转,也被它的唐风佛韵所感染,被炫目的霓虹灯所牵引,心驰神往起来。

大雁塔北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

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北广场南北高差9米,分为9级,由此往南拾级而上,形成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每个踏步为5级,意为“九五之尊”。

这张图中间部分可能就是中央水道,因为正在修缮,进不去。

主水道左右两侧为对称的绿化造景设计,不光布局采用唐代里坊的九宫格局,每个区域也都着意凸显大唐的文化精髓。

我们只在主水道一侧走了走,就惊奇地发现唐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被制成了地景浮雕供人们观赏,除书法外,地景浮雕中还有唐建筑中的花雕等。

这种设计太有创意了,它使人们不必进美术馆,俯首之间就能感受到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

整个广场,从北向南望去,中央是层层叠叠的水道,两侧绿树掩映中尽是可细细咂摸的唐朝遗韵。就连两侧的商业建筑,也是斗拱宏大,出檐深远,气势雄浑,也是一派唐风。

64米高的大雁塔被烘托的更加庄严。

对了,大雁塔北广场创下了几项亚洲乃至世界之最,其中一条就是——世界上坐凳最多的广场:北广场所有景观区设置的坐凳可供万人享用。

  第二个亚洲或世界之最是:北广场有亚洲最长的光带,总长度超一万米。任何有阶步或凸起的地方都会有光带指示。

  

大雁塔北广场还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光前面说的地景浮雕就有40块。

穿行在这些唐代大咖中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当大雁塔南广场的灯亮起来后,就见广场上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玄奘像下,我把手机举起来才避过了人群。

先说说玄奘身后的大慈恩寺吧。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是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修建的,其后成为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也是唐代长安四大译经场之一。

玄奘取经归来后,曾在此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在佛教史上具十分突出的地位。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留下大量文人雅士题记,以至后代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明清时期的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在塔下题名的有百余通。

很多人好奇,大慈恩寺这座名为“大雁”的塔,跟大雁真的有关系吗?你别说,还真是与雁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一位和尚见此,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啊!”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和尚面前。和尚惊喜交加,便告寺内众僧。大家都认为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在雁落之处,以隆重仪式葬雁建塔,取名“雁塔”。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故后来将慈恩寺内建的塔取名雁塔,名称延续至今。

在南广场一侧的餐饮区“小六汤包”吃过饭后,我们步行前往大唐芙蓉园。这时再次回望大雁塔,就见在蓝灰色的夜幕背景下,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的烘托中,古老的大雁塔散发出新的活力,就像传承着悠久的文明,建设现代、走向未来的西安人一样。

走在装饰着树灯和灯笼的街上,你不会寂寞,还会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九)凝固的音乐——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拥有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群。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话,那么,大唐芙蓉园,就是凝固了的盛唐音乐。

夜色之中的大唐芙蓉园笼罩在辉煌的灯火之中,唐文化长廊、芳林苑、紫云楼等地璀璨夺目。可惜的是,我们去晚了,只能坐车转一圈,在动态的车上无法拍出清晰的照片。

  大唐芙蓉园园区内有“祈天鼓舞”、“教坊乐舞宫廷演出”等,每天17点在凤鸣九天剧院上演超时空唐乐舞剧《梦回大唐》。

  (十)千古风流华清宫

还没进华清宫,我们就被广场上这组群雕吸引了。

围着这组群雕转了一圈,我觉得这群雕是在讲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里有李杨二人曼妙的舞姿,有梨园艺人们激情地演奏,有宫廷的日日笙歌…亦有安史之乱后将士的请求……

由乐而悲,由盛而衰,皇帝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就这样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华清宫以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和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享誉海内外。

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是周秦汉隋唐统治者游宴享乐的行宫别苑,它更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驰名中外。

华清宫景区园林风光别具一格,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唐梨园遗址博物馆;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有长生殿、飞霜殿、昭阳殿、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还有体验酒店温泉的以澜汤殿、御汤苑等为主的华清御汤酒店。

记住上段最后一句吧!来华清宫想着住一晚,体验下酒店温泉哈!

  

长生殿也叫集灵台,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李杨爱情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这里看了场影像表演《玄境长生殿》。该演出由国内外顶尖团队制作,它通过电影拍摄、数字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全息影像,高清投影、Watchout大屏融合编辑等技术手段,融入盛唐宫廷场景等创意元素,以贵妃入宫、梨园春晓、海棠出浴、七夕盟誓、及仙境重逢等内容展示李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演出在楼上楼下三个放映厅放映,有两位老者就因为需上下楼,放弃了看演出。我们看的那场,没有外人,清清静静,体验了下包场看演出的感受。

看演出的游客少,一方面跟时间段有关系,另一方面是有些游客不看说明,听服务员说是《长恨歌》的宣传片就失了兴致。其实是两码事,这种由国际数字领先技术创作,运用全息投影和幻境成像技术呈现的体验式复合多媒体演出在我国还是第一部呢!

  影片开始时展现的大唐长安的全息影像画面非常震撼,非一般电影所能比,可惜担心不让拍摄,没敢拍。

  片中人物是真实拍摄的,所有的场景都是制作出来的,而这种场景就在你身边,惟其如此,观众身处其中才会产生如入幻境之感。

《玄境长生殿》值得体验。

  再有,你只有看演出,才能进长生殿,虽然进去后就是在楼上楼下看演出,不能随便逛,但,这是长生殿呀!总要进去看看。进去后注意下一层墙壁上的壁画吧!本人觉得很好看,原打算出来时再照的,可惜不走回头路,看不到那壁画了。

  在晚霞亭的对面可看的龙吟榭。

  九龙湖分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九龙桥)东西横贯。堤上,西为晨旭亭,东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龙吟榭相映成趣。

九龙湖南岸和东岸,依次建有沉香殿、飞霜殿、宜春殿、宜春阁等仿唐宫殿,

  碧波粼粼的九龙湖宛如瑶池仙境,沿湖四周,殿宇对称,廊庑逶迤,龙桥匝岸,令人赏心悦目。

沿湖四周的宫殿、长廊、石坊,以红色为主色调,再配以古色古香的花纹花窗,明艳而华美,与周边的花草树木构成和谐而美丽的图画。

湖的一角,镌刻着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让游人在唐玄宗与杨贵妃昔日笙歌燕舞的欢愉之地,回味他们缠绵悱恻的爱情。

这座装饰着漂亮花围的红色房子是华清池考古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在温泉遗址处的考古发现。

这是秦汉时期的管道,唐时的手印砖。

这里是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这个遗址发现于1982年,经过三年多的发掘,在46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清理出唐玄宗与杨贵妃沐浴的“莲花汤”、“海棠汤”,唐太宗沐浴的“星辰汤”及“太子汤”、“尚食汤”等五组汤池。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组皇家御用汤池遗址,为研究我国古代沐浴史和皇家等级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骊山温泉,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伴随着潺潺的骊山温泉,姜寨先民迈出走向文明的脚步,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孕育了华清宫的史前文明,开启了华清宫发展史的扉页。

在温泉的滋养下,骊山自然资源丰茂,西周天子在此修建“骊邑”,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秦始皇“砌石起宇”,建“骊山汤”,并将骊山与阿房宫连接,留下了“始皇温汤戏神女”的美丽传说,使骊山温泉成为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医疗价值记录。

周秦汉唐以来,历代帝王在此修建汤池沐浴,使其逐渐成为皇家御用温泉,朝中大臣能在此沐浴也是一种恩赐。

目前,我国已知温泉达2700多处,独华清池温泉以芳香凝脂,动人故事,名冠温泉之首,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称,是与古罗马卡瑞卡拉浴场和英国的巴恩温泉齐名的“东方神泉”。

图中的“温泉古源”距今有数千年历史,温泉水来自地下“常温层”,水温常年保持43℃,不受四季变化影响,“不以古今变质,不以凉暑易操”,每小时流量113吨,数千年来“与日月同流,无宵无旦,不盈不虚,将天地而齐固”。

这块《温泉颂》碑是华清池现存最早的实物史料,是我国碑石艺术宝库中的精粹。1979年,被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列入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1982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又将此碑列入禁拓名碑之一。

碑高150厘米,宽70厘米,厚22厘米。石质为石灰石,碑圆首无底座,左右有线刻花纹,并各有蟠螭下垂。

碑文为楷书,共计558字,内容丰富,文辞优美,书法价值极高,享有“上乘汉魏隶书之余韵,下开隋唐楷书之先河”美誉。

骊山温泉含丰富的矿物质,沐浴可消疹荡疾,是“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原医”,其医疗功效在两千年前的秦代就被发现。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温泉赋》、北魏元苌的《温泉颂》、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都对其医病疗病方面作了记述。

现代,骊山温泉的水质由陕西省卫生厅和来自日本方面的水质分析可一目了然。

这是“海棠汤”,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年),因其形酷似盛开的海棠花得名。又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专供贵妃沐浴而建,亦称“贵妃池”。

这贵妃池,形状讲究,材料也讲究,由24块墨玉(青石)砌成,池底中央有一直径0.1米的圆形出水口,曾安莲花喷头,寓意为海棠花蕊。

杨贵妃的沐浴膏更讲究,它由:人乳、象精、白蚕、藕汁熬制而成,用后能令人体嫩滑香润,身软如棉。

这是莲花汤,亦称御汤然龙殿,与海棠汤建于同时,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因汤池平面呈莲花型,安装有莲花型喷水口得名。

  这个好像是供大臣们沐浴的汤池。

太子汤居然在室外,想不到吧?

现代人大都知道“梨园”是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指的是戏曲演员。但“梨园”一词和唐玄宗有关恐怕就不是家喻户晓了。

唐玄宗“尤知音律”,据说他曾在“梨园”教乐工、宫女演习音乐舞蹈,后来梨园就成为皇家乐坊,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艺术学校,再后来就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现在的梨园乐坊进去是个卖文创艺术品和当地土特产的卖场,上面是演出的地方。

  这一张和下张图是梨园乐坊上面的长廊和演出台。

接着说唐玄宗那时候,唐玄宗酷爱和推崇音乐舞蹈,又通音律,杨贵妃则“弹唱娴熟”,可谓珠联璧合,他们创作了不少千古妙曲歌舞,如《霓裳羽衣舞》、《凌波曲》、《得宝子》等。使当时的华清宫云集了大批乐舞艺人,呈现出百花斗艳,多姿多彩的繁盛局面。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帝王对音乐舞蹈的推崇,使以梨园为代表的唐代音乐舞蹈艺术达到了我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鼎盛阶段。

到有数千年温泉历史的华清宫泡泡温泉,在梨园乐坊看看演出,围着九龙湖散散步,该是人生一大享受!

(十一) 世间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距离1974年被发现,已经过去了46年,46年来,有难以计数的国内外游客参观过它,更有很多国家的元首留下了带有个性色彩的金句,其中最佳评论者当属法国前总统希拉克,1978年9月,希拉克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后惊叹:“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希拉克一槌定音,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不胫而走,虽未获得举世公认(国际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不过除胡夫金字塔外,那六大已损毁。“第八大奇迹”在世界上并没有定论。除兵马俑外,也有说将中国万里长城、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吴哥窟和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称为“第八大奇迹”),但已经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在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外国元首中,提问题最多的要属俄罗斯总统普京了,2004年10月16日,普京来此参观时说“自从得知兵马俑出土的消息后,我对此一直很关注,但没想到的是,你们的博物馆这么大,遗产保护这么成功,兵马俑修复的这么好。”接着他边参观边提问:

陶俑的鞋子为什么各不相同?

陶俑的身后怎么带着两个环?

鞍马怎么没有脚蹬子?

秦朝的马为什么都不高?

铜车马的车轮子突出的部位叫什么?

这个部位怎么没装兵器?

看看,不愧是情报员出身,观察真够细的。我很好奇,当时的馆长有没有被问倒,翻译是怎么解答的,可惜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

这是本人第二次来此参观了,这次我要搞清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修筑秦俑坑

2.将近8000个秦俑是怎么制作的

3.兵马俑是怎么排列的

4.兵马俑证实了什么



  兵马俑坑距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俑坑坐西向东,三座坑呈品字形排列。那么为什么要铸那么多陶俑呢?对此,曾经有四种说法:A. 守卫京城的宿卫军 B. 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C.给秦始皇陪葬的俑群 D. 为表彰军队所树立的纪念碑。

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三座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组成的陪葬俑群。

  这是规模最大的一号坑,这里有形同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从上面看下去,各坑道肃然挺立的秦俑形成很大的气场,壮观而有气势。

  那么,这些秦俑的排列有讲究吗?有的。坑道中间的是步兵俑和骑兵俑,是军阵的主体;两侧面向南北的横队为军阵侧翼卫队;面西一列是军阵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整,呈整装待发之势。

  从二号兵马俑陪葬坑说明可看出,二号坑的布阵更复杂,兵种更齐全。

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从一号坑看到二号坑时,看着站位和朝向不同的几个秦俑方阵,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二号坑内布局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

  第二单元,俑坑右侧,由64辆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8列。车前驾有陶马四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余两个立于车左车右,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俑坑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方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1个,每乘车后,除3名车士外,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俑坑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08匹陶鞍马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1个。

二号坑阵式的复杂,于此可见。

二号坑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在这里,你不仅看到了上述已经发掘复原好的陶俑陶马及排兵布营的阵式,还可以看到未经整理的考古现场和正在进行的修复和挖掘工作,这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些发掘现场的原始画面很惊心动魄是不是?看着那一个个陶俑身首分离,肢体不全,与泥土混合在一起,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就好像这些秦俑都曾经是有生命的一样。

虽然是未经清理和修复,但你仍可感到这些横七竖八,肢体不全,躺在地上的陶俑栩栩如生一般。

这些原始的考古发掘现场画面告诉我们,修复兵马俑是一件多么艰难、琐碎、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工作。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部,呈凹字形,门前有一辆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布局看,好像是统帅左中右三军的总指挥部。

有讲解员说,这个坑里的武士平均身高为1.96米,而两个坑里的步兵骑兵平均身高为1.8米,很明显,三号坑的武士既是武艺高强的作战队伍,又是仪仗队,他们腿下木棍样的东西不是兵器。

  俑坑上边,橱窗里展示有兵器、铠甲、战车等,还有显示当时冶金技术的图文。

秦俑的原型大多是手持青铜兵器的,只不过埋在地下多年,大多脱落了,这些兵器有弓、弩、箭镞、矛、戈、铍、剑、弯刀和钺等,兵器都经过了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

这些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马身上的配饰也很讲究。

  最吸引人的是玻璃柜里展示的一个个独立的秦俑将士。

这是立射俑,是轻装步兵的一种,发现于二号坑东北角弩兵方阵的阵表,共172个。立射俑双手作持弩待发状,其姿态是秦步兵一类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

  这个鞍马骑兵俑也发现于二号坑中,计有116组,骑士所牵马为河曲马,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有马鞍、肚带,但无胸带和马蹬,说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骑士装束特别,头戴圆形小帽,脚蹬短筒皮靴,身披短甲,腰束革带,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弩状。

  这位跪射武士俑,高130厘米,呈跪射姿势,像多数陶俑一样,束发并挽成偏斜的发髻。他身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膝弯曲下蹲,右手握弓,左手向右作扶持姿势。

出土时,陶俑旁边还有腐朽的木工遗迹和铜镞等兵器,说明武士俑原持有实战中应用的弓箭作为武器。

武士俑面部表情严肃,身体动作体现出机警的心理,似乎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是当时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

  这是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目前共出土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

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身材高大,头戴双尾鹖冠,身穿双重长襦,脚穿方口翘尖履。胸前覆有铠甲,甲为彩色鱼鳞片,甲片小,甲衣短,甲的周边饰精美的花纹图案。双肩及前后胸部有彩带系绾的花结。

  后背的装饰也不含糊!

从截图看,将军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气度非凡。是当时威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什么叫“头戴双尾鹖冠”,看图,就知道长什么样了。

能看出上下两位的区别吗?

上边的是将军,下边的是文吏俑。一武一文,不光身份不同,二位的表情也截然不同,文官与将军性格气质自然不同,看这个笑眯眯的文官,有着书生似的儒雅。

下面通过几张图来看看秦俑的发式,前边在一二三号坑中,我们注意到秦俑的发式不尽相同,有高高地斜绾着发髻的,就是绾的发髻也不同;有不绾发髻中分的。现在我们再通过特写,看看秦俑的发髻是怎么梳起来的,瞧瞧,是不是还挺复杂?还挺讲究?

对秦俑的发式感兴趣的大有人在,最大的人物就是德国总理默克尔了。2010年7月16日,默克尔来兵马俑参观时,对秦俑的发式、服装颇有兴趣,她指着秦俑头上的发髻笑称,这个发式很漂亮,现代男性发式太单一了,可以仿效一下。

这张图选自美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

  那么,这如此众多的兵马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在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专家研究认为,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待破解。

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泥塑、晾干、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型后,再入室烘烤,最后着色。原来的兵马俑有颜色,有的因年代久远剥蚀了,还有的发掘时还有色,一见光颜色就被氧化了。

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兵马俑的雕塑工艺真是不一般,举凡花样繁多的发髻,连缀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带的带钩,绑系腿部的裹腿,系在鞋背上的鞋带,马匹身上披挂的鞍鞯…无一不是仿真的。

但兵马俑真正的魅力在于它“千人千面”,没有一张相同的脸!这些秦俑中,有表情冷峻,披甲按剑的将军;深色严峻,发须直立的军吏;双目炯炯,目光深沉的兵卒;一脸风霜,微微驼背的老兵;浓眉大眼,充满稚气的新兵。由于秦俑面部刻画细致,以致人们能从军阵中分辨出羌人、戎狄等少数民族成员。甚至在兵马俑展示初期,因为太酷似真人,有人竟认为兵马俑是活人浇筑的!

每一个看过兵马俑的人恐怕都会惊叹于兵马俑的创作者们非凡的观察力和杰出的创作力,他们能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将士们的观察通过加工再现在秦俑们身上,从而创作出形体高大,数量众多,栩栩如生,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群,不但把秦帝国国势的强盛,军队所向披靡的气势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让人们直接领略到以追求宏大为特点的秦代艺术魅力。

  当你依次看完三个俑坑后,再回到一号坑前,面对着数千昂然立于俑坑的秦俑,你会折服于俑坑设计者的智慧和胆略,用秦俑做陪葬,固然是秦始皇的旨意,但怎么布局安排,就要看设计者的了,他没有选择将士们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将士们整装待发的临阵场面,这千百个扬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充满生气的陶俑构成的军阵地,产生了“静极则生动,愈静愈动”的神奇效果,令人感到军阵巨大的威慑力和深浅莫测。这样的构图,真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陵兵马俑,果然是世间奇迹!

(十二)随感

行走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但所见所思超过了以往的旅行。

拿人俑来说,从始作俑者的奴隶社会早期用活人做陪葬,到商周秦汉唐用雕塑的人俑马俑做陪葬,显示了人性观念的重大转变,同时从秦俑到汉俑再到唐俑,则反映了我国雕塑艺术从秦代写实的现实主义到汉代写意的浪漫主义再到盛唐鼎盛时期的重归写实的发展轨迹,而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又是和时代的脉搏相匹配的。

看看秦兵马俑和汉兵马俑多么的不同!

再看看北魏十字髻女俑和盛唐女俑从衣着到气质的反差有多大!

从秦陵兵马俑我们看到,强大是硬道理;从大唐的诗词、舞蹈、陶俑等艺术我们看到开放、包容是强国之本。

  行走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我们既被宏大的建筑遗存所吸引,也被街头那些小小的细节所触动,你看那带有古文化元素的灯盏灯柱和交通隔离墩,多么赏心悦目!从这里可看出古都西安人的用心和细心。

吃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也是很好的体验,先说赛格购物商场六层的网红餐馆“遇见长安”中的枣沫糊,热乎乎的一大碗才6块钱、温热的稠酒3块钱1钵,还无限续杯!陕西菜馆的长安葫芦鸡又大又香,陕南土灶饭很家常,很可口;水煮鱼可以改造成不辣的,白白的鱼肉和奶油样的汤加上丰富的时蔬,实惠又舒服……西安,能满足各类人的味蕾。

走在街上,你看不到,“撤店,甩货”的门帘,看不到门头改造那种整齐划一毫无个性的丑招牌,这座网红城市正在从疫情中恢复过来,生机勃勃地走在重塑辉煌的路上。

十三朝古都西安,我们还会再来!

赛格购物商场,有全国最长的电梯。

  又香又甜的枣沫糊。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