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从1924年首次举办至今,冬奥近百年的发展之路历经了战乱与动荡,走过了风雨与坎坷,其模式日趋成熟,其影响日益深远,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体育盛会。
冲破阻碍,冬奥诞生
冬季运动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渔猎民族为了在恶劣的自然气候...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从1924年首次举办至今,冬奥近百年的发展之路历经了战乱与动荡,走过了风雨与坎坷,其模式日趋成熟,其影响日益深远,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体育盛会。
冲破阻碍,冬奥诞生
冬季运动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渔猎民族为了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中生存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挪威、瑞典、中国等国家早有记载。19世纪,现代冰雪运动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迅速普及,挪威、荷兰、英国、奥地利等国纷纷举办全国性的滑冰、滑雪比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滑冰、冰球、滑雪、雪橇4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相继成立,冬季运动已经颇具规模。在此背景下,“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构想,却遭到包括挪威和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强烈反对。原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于1904年创办了四年一届的北欧运动会,在上述两国首都轮流举行,成为北欧带有民族性和宗教性的冰雪赛事。他们认为北欧运动会已经成为世界冰雪运动的竞技舞台,没有必要再办冬奥会。同时,一些国际奥委会官员也认为,古代奥运会并没有冬季项目,举办冬奥会将破坏奥林匹克的传统。在质疑与反对中,单独举办冬奥会的设想没有付诸实践,不过,冰雪项目却悄然进入奥运会的赛场。
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首次将花样滑冰列为比赛项目,来自6个国家的21名选手参加了4个小项的角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2年后的第7届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又在花样滑冰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球比赛,两个冰上项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冰雪运动爱好者观战。
但是,受限于气候条件和场地设施,在夏季举行的奥运会上增列冬季项目并不是长久之计。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因天气原因取消了冬季项目。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组委把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从8月提前到了4月举行,但这一调整使得奥运会持续了5个月,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是否要单独举办冬奥会再次被讨论。
这一次,在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1921年,国际奥委会终于决定在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中增设一个“冬季运动周”,专门进行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有舵雪橇4个大项14个单项的冰雪项目比赛,另设冰壶、军事滑雪射击(后来演变成冬季两项)两个表演项目。1924年1月25日—2月5日,“第8届奥林匹亚德冬季运动周”在法国小镇夏蒙尼如期举办,来自16个国家的258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冬季运动周在世界体坛引起巨大反响,数万名观众观赛,成为冬奥会的光辉起点。次年的国际奥委会全会追认1924年的冬季运动周为第1届冬奥会,并明确了冬奥会为国际奥委会主办的世界性冬季项目运动会,每4年举行一届,从此,冬奥会走入奥林匹亚圣坛,与夏奥会比肩而立,交相辉映。
历届盛会,精彩纷呈
从1924年创办至今,冬奥会已在3个大洲12个国家举办23届。九十多年来,冬奥会的发展变化巨大,范围从北欧扩展到全世界,技术、组织水平不断成熟,奥运理念和精神不断发展并广泛传播。
1924—1956年:创立初期,逐步探索
1924年首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开幕式(图片源自国际奥委会官网)
冬奥会创立初期,受气候条件、场地器材及经济因素等影响,主办国和参赛国主要是欧美国家,奖牌也被欧美国家包揽。前四届分别于1924、1928、1932、1936年在法国夏蒙尼、瑞士圣莫里茨、美国普莱西德湖、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举办。由于最初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奥会的主办国拥有同年冬奥会的优先举办权,因而,除第2届冬奥会因同年的奥运会主办国荷兰没有滑雪比赛场地而在瑞士圣莫里茨举办外,其余3届的夏奥会和冬奥会都在同年、同一国家举办。
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赛场
冬季项目是在雪上和冰上进行的体育项目,最初,比赛都在户外进行,场地也多是天然降雪形成的,因气候条件和天气状况导致比赛取消或延迟的情况屡屡发生。第2届冬奥会因气温升高且降雨,10000米速滑项目被取消,有舵雪橇也只能根据前两轮(原定共4轮)成绩宣布名次。第3届冬奥会因积雪变得稀薄,18公里越野滑雪比赛中有不少选手摔跤,50公里比赛实际距离为48.239公里,雪橇项目也因天气原因延期举行。天气变化对冬奥会的顺利举办造成巨大影响。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在赛场上创造了历史。美国速滑运动员查尔斯·朱特劳在首届冬奥会的500米速滑比赛中夺得了冬奥会的首枚金牌。曾在1920年第7届夏奥会上获得男子轻重量级拳击比赛金牌的美国运动员爱德华·伊根,在第3届冬奥会四人有舵雪橇比赛中夺冠,成为唯一一位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双料冠军。
1939年二战爆发,连续12年,冬奥会都因战火被迫停办。与奥运会停办仍计算届数不同,冬奥会按实际举办的次数计算届数。直到1948年,第5届冬奥会才在瑞士圣莫里茨举办。此前的1946年,国际奥委会原本希望英国承办1948年的夏奥会和冬奥会,但因筹备时间过于仓促,且对于经历了二战战火的英国来说,同时举办两季奥运会负担较重,最终第5届冬奥会由已举办过的瑞士凭借已有条件筹办。此后,考虑到同时举办冬、夏两季奥运会对于主办国来说财政负担过重,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48年起,由不同国家主办同一年的两季奥运会。因而,第4届冬奥会主办国德国成为最后一个在同一年举办两季奥运会的国家。
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开幕式上,奥运圣火首次在冬奥会点燃
此后,第6届冬奥会于1952年在挪威奥斯陆举办。已经3次稳居冬奥会奖牌榜首位的“冰雪王国”挪威作为东道主,再次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这也是冬奥会第一次走出山城小镇,在首都城市举办。此外,本届冬奥会首次在主会场点燃了奥运圣火,火种取自挪威冰雪运动奠基人松德雷·努尔海姆出生的小屋。1956年第7届意大利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冰雪运动设施较为完善,为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修建了可容纳1.2万观众的大型冰场,并首次进行了电视转播。“登场即是王者”的苏联首次参加冬奥会就位列金牌榜首,此后保持“三连冠”。
这一时期,尽管冬季运动项目的参赛范围、组织形式存在局限性,但冬奥会的模式逐步形成并稳定,促使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与完善。
1960—1984年:技术革新,世界盛会
这一阶段,技术的运用与革新是最为显著的特点。1960年,第8届美国斯阔谷冬奥会首次修建了冬奥会奥运村,首次使用人工造冰技术,还在赛场上安装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只需几秒就能用英语和法语公布比赛成绩,并附有运动员简历。1968年第10届冬奥会的主办方法国格勒诺布尔专门修建了速滑比赛的人工冷冻冰场。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再度成为冬奥之城,成为继瑞士圣莫里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后第3个两次办赛的城市。为了改善办赛条件,组委会新建了奥运村,扩建了能容纳8000名观众的滑冰场,建造了两个滑雪台和雪橇滑道,并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
科技的进步不仅使设施设备、场馆条件得以提升,而且大大拉近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距离,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冬奥会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展,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加盟,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冬季体育盛会,这给冬奥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
1964年的第9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规模空前,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91名选手参赛,参赛人数首次破千。印度、蒙古、朝鲜首次亮相冬奥会。1972年的第11届冬奥会第一次离开欧美、来到日本,对亚洲冰雪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道主日本获得了亚洲第一枚冬奥会金牌。1980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征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1984年,国际奥委会为部分冬奥代表团及参赛选手提供食宿经费的举措激发了塞内加尔、波多黎各、维京群岛等非冬季运动传统国家和地区的参赛热情,参加第14届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冬奥会的代表团由上届的37个增至49个。奥运会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主会场上新旧两座圣火塔同放光明
此外,圣火点燃、火炬传递、推出吉祥物等也促进了冬奥会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第8~10届冬奥会分别奏响了《奥林匹克颂歌》、点燃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推出了首个冬奥会吉祥物“学士”。第12届冬奥会上,二度办赛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在主会场旧圣火塔旁设置了新圣火塔,一新一旧两座圣火塔同放光明,150万名观众观看了冬奥会,奥运盛会空前繁荣。
1988年至今:步入现代,成熟发展
这一阶段,室内场馆普及程度大幅增加,天气预报系统大规模普及,现代化的技术轮番应用于冬奥会的赛场。1988年,第15届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将所有滑冰比赛安排在室内进行,并建造了世界上首个有400米速滑跑道的全封闭滑冰场,还首次使用计算机控制的人工造雪机解决了历年来滑雪比赛受天气影响的难题。排除天气的干扰促进了选手们的发挥,此次冬奥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150人次打破10项奥运会纪录,13人次打破8项世界纪录。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超过100个天气监控所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每日两到三次的天气预报,并首次在冬奥会上运用雪崩预警系统。2006年第20届冬奥会在意大利拥有90万人口的都灵举办。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之前,这是冬奥史上人口最多的主办城市。全球的观众第一次可以用手机观看冬奥会赛事,都灵冬奥会官网访问量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7亿次。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火炬传递实现了“上天入海”:第一次离开地球,进入国际空间站;第一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湖底,成为冬奥历史上的一大壮举。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迎来了5G首秀,并进行了冬奥史上的首次VR直播。
2014年索契冬奥会火炬在太空传递
同时,环保思想在冬奥会上得到充分展现。1994年,向国际奥委会和世界承诺将成为环保奥运典范的挪威在第17届冬奥会上极为严格地执行各项环保标准,被萨马兰奇称赞为“绿色的白色盛会”。1998年,日本长野迎来了20世纪最后一届冬奥会,主题为“人类与自然共存”。参赛代表团增至72个,运动员人数突破2000名。
在这一时期,随着冬奥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同一年举办夏、冬两季奥运会的负担和难度越来越大。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夏季、冬季奥运会分开举办,在1992第16届冬奥会的2年后,即举办第17届冬奥会,之后仍按四年一届的周期正常举办。
截至2018年,冬奥会已成功举办23届,竞赛项目由最初的4大项14小项,发展到7大项102小项;参赛人数由1924年的258人增至2018年的2833人,冬奥会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中国参赛,逐梦冬奥
中国自1958年退出国际奥委会后,离开奥运会的舞台22载。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仅3个月后,中国代表团即派运动员征战冬奥会,拉开了中国向世界冰雪运动高峰攀登的序幕。
第13届:首次出征,拉开序幕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队入场
1980年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代表团高举五星红旗步入会场时,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28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两项5大项18小项的角逐,最好成绩是王桂珍获得高山滑雪女子小回转项目第18名。首次出征虽然没获得好名次,但让中国运动员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学习和丰富了比赛经验,并回归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
第14届:两岸共聚,冬奥破冰
4年后的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派出37名运动员参加了5大项26小项的比赛,中国选手的表现普遍有所提升,在49个参赛代表团中排名第23位。中国台北代表团也派出14名运动员参赛,这是两岸选手首次在冬奥会上同台竞技,双方态度友善,还互换了礼物及纪念品。
第15届:红旗升起,振奋人心
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上,中国派出了由13名运动员组成的精干队伍,参加了3大项18小项的比赛,李琰在短道速滑表演赛中获得1000米金牌和500米、1500米铜牌,五星红旗首次在冬奥会赛场上升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选手在正式比赛中冲击奖牌。
第16届:首获奖牌,“零”的突破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叶乔波夺得500米速滑比赛银牌
1992年,第4次出战的中国代表队派出34名运动员参加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女子速滑运动员叶乔波一举夺得500米和1000米2枚银牌,李琰也在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短道速滑500米比赛中为中国再添1枚银牌,使中国实现了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写下了中国冬奥历史新的一页。
赛后,叶乔波因连续高强度参赛给身体带来巨大伤病,只能坐在轮椅上,而李琰也毅然放弃国外高薪聘请选择回国执教,以她们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冰雪人英勇拼搏、为国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后来人。
第17~18届:不懈奋战,厚积薄发
1994年的第17届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中国选手再创佳绩,拼得1银2铜。此后的日本长野冬奥会,冰雪健儿不懈奋战,夺得6枚银牌、2枚铜牌。其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一人就获得3枚银牌,另一短道速滑选手杨扬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徐囡囡在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比赛中摘银,为中国赢得第一枚雪上项目奖牌。李佳军拼得1000米短道速滑比赛银牌,成为中国首个夺得冬奥奖牌的男子运动员。中国队的进步和成绩有目共睹,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19届:首次夺冠,开创新篇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获得中国冬奥会史上首枚金牌
进入21世纪,中国冬季运动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一鸣惊人,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为中国夺得冬奥首金,创造了历史。随后,她又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银牌,并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再夺金牌。而申雪、赵宏博也在欧美选手垄断的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中奋力拼下了1枚铜牌。本届冬奥会上,中国队以2金2银4铜的好成绩位列奖牌榜第13,亚洲第一,已具备部分冬季项目的国际顶尖水平,实现了中国冬季项目竞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第20~23届:再创新高,越战越强
随后,中国队不断刷新着奖牌榜记录。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中国队赢得2金4银5铜,韩晓鹏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项目中夺得金牌,是中国冬奥雪上项目的首枚金牌,也是亚洲在冬奥此项目上的首枚男子金牌。李妮娜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银牌。
王濛、周洋、孙琳琳、张会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得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比赛冠军
4年后的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队“含金量”大幅提升,共收获5金2银4铜。在短道速滑项目上,中国女队包揽了全部4个单项的金牌,其中,王濛不仅成功卫冕500米冠军,还夺得了1000米和3000米接力的金牌,成为中国首位“三冠王”。花样滑冰双人滑搭档申雪、赵宏博在退役后强势复出,第4次参加冬奥会,如愿实现冬奥夺金梦想,并创造了总分的世界纪录。中国另一对花样滑冰双人滑搭档庞清、佟健获得了银牌。
2014年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3金4银2铜的好成绩,最激动人心的是速滑运动员张虹夺得女子100米冠军,这枚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速滑金牌寄托了几代中国速滑人的期盼。男子短道速滑队获得2银1铜,标志着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项目竞技水平的历史性进步。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金6银2铜。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赛中强势夺冠,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中国选手在多个项目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截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共获得了13金28银21铜共62枚冬奥奖牌,中国冰雪健儿的10届冬奥征程,记载着中国冰雪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已形成了以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为优势项目的冰雪运动格局。但与欧美冰雪强国相比,中国代表团还属于冬奥会大家庭的新生力量。普及和发展冬季运动、提高竞技水平,仍然任重而道远。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作为东道主,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健儿来到中国,享受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恰逢中国农历春节,冬奥与春节的融合,将为奥林匹克盛会增添来自东方的别样年味和新的精彩。北京——这座奥运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必定会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也必将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画上一抹动人的“中国红”!
参考文献:
[1] 杨澜,宋宇. 冬季运动知识读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 刘兴忠,冰雪追梦[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3] 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
[4] 邢建宇,冬奥会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17.
[5] 栾正阳,刘俊一. 冬奥会的历史演进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10).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2年第1期
作者:王玥 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单位:中国档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