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之源,各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与衰落都与后备力量情况紧密相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成为永恒的话题和工程。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竞技体育体制的国家均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后...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之源,各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与衰落都与后备力量情况紧密相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成为永恒的话题和工程。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竞技体育体制的国家均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后备力量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一直制约、影响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及时了解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新动态,根据当今中国国情,借鉴其他竞技体育强国的做法,也是解决我国培养后备人才方面问题的一条捷径。
1 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发展趋势
1.1 美国
1.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
竞技体育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望。美国人喜欢明星,明星被视为民族英雄。美国政府没有专门负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部门,竞技体育方面的事务主要由美国奥委会、美国大学体育协会和职业联盟承担。
美国的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中学成为培养青少年选手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运动员。在美国,学校和大学体育的意义比欧洲要大得多,在美国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教育体制下的院校现在能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机会。
在美国,学校体育分体育课、业余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3种。到12年级为止,体育课被固定在教学计划中。此外,学生还有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机会。这种参与完全是自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在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学校的主要兴趣集中在校际运动领域。各个中学的代表队和运动员间会展开体育竞赛。中学生运动员一般每天训练两次(课前和课后),自愿参加比赛。
高中毕业后,高校接管了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任务,中学生运动员大多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许多高校向有天赋的运动员发放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帮助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选手实现自我成才的美国梦。各大学间开展校际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由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管理。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负责组织大学体育。成员遵循自愿原则,目前有大约1 200个成员学校,约325 000名运动员参加了这些学校的运动计划。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组织比赛,把大专院校纳入比赛体系,控制招募运动员的标准,制定体育奖学金发放准则,进行电视转播权谈判。
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大学生运动员发放奖学金有严格的规定,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获得奖学金。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把比赛分成甲、乙、丙3 组,运动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程序,达到一定的竞技运动水平才能取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美国的主要球类项目(如冰球、篮球等)主要通过美国大学体育协会从高校招募运动员做职业选手。
美国学校,特别是高校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较高,尽管中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在美国被归入业余体育类,但它们已有了半职业化倾向。学校竞技体育经费一方面离不开学校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主要来自棒球队、篮球队、美式足球队和其他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队给学校带来的巨大收益。
1.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美国的这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1.2.1 由于高校竞技体育过分重视商业利益,造成男女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一些观赏性不强、赚钱少的运动项目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1.1.2.2 有些大学生运动员难以应对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
1.1.2.3 一些青少年比赛商业化程度较高,过于注重比赛成绩。 1.2 俄罗斯
1.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前苏联的体育体制属中央集权式管理模式。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非政府体育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大。
和前苏联时期一样,俄罗斯体育体制的基础依然是体校,其体校水平属世界前列。体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运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队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5大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等运动健将学校。目前俄罗斯共有4 500多所各级体校,290余万在校学生。俄罗斯体校隶属单位性质众多,其中包括俄体委、教育部、国防部、内务部、边防警察、工会、社会体协、单项体育协会、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等。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经济条件恶化的影响,俄罗斯各类体校面临多种困难,缺乏必要的训练设备、比赛资金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训练场地也缺少维护。
1.2.2 改革措施
俄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改革体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措施是:
1.2.2.1 通过法律来巩固和完善体校的地位。
1.2.2.2 国家联邦政府加大对体校建设的投入,给予各方面的财政优惠。
1.2.2.3 改变由国家拨款的单一体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和其他合法商业赞助。
1.2.2.4 制定2001~2005年俄罗斯青少年体育发展大纲。
1.2.2.5 培养高水平的体校管理人员,提高体校教练的工资,进一步完善俄体校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制度。
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表示要大力支持体校的改革工作,他认为俄体校的成败关系到俄罗斯体育的未来。
1.2.3 体育科研的重要地位
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体育科学研究所、俄罗斯体育技术装备和材料研究所及圣彼得堡体育科学研究所进行着一些体育科学特殊领域(运动医学、训练科学、生物力学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被用于培养奥林匹克后备人才的体校实践工作,优化顶尖运动员的训练。俄罗斯体育体制在挑选运动员时,除了依据有经验教练的判断和孩子的兴趣外,体育科学方面也为选材提供了标准和方法,这包括测试计划、个体测试(生理年龄、竞技能力和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此外,体育学校的教练员也可以就有关问题与科学家进行直接的交流。
俄罗斯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围绕奥运会制定的,4年一个周期,例如有“悉尼2000计划”“雅典2004计划”。“雅典2004计划”是在“悉尼2000计划”结束后的1999年开始的。
1.3 德国
1.3.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
德国认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德国在奥运会的排名,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多年来都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予以优先考虑。2000年在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助有可能减少的情况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德国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少数几个没有受到影响的领域之一。德体联竞技体育负责人保默尔特认为目前德国后备人才培养的3大任务是:(1)将众多有运动天赋的小选手融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组织结构中;(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训练和比赛体系;(3)为培养后备人才创造必要条件。
德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分5级,其中D级、D / C级和C级选手属后备人才,B级和A级属顶尖运动员。遍布全德的12 000余家体育俱乐部、各乡镇、学校、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州单项协会、州体联、各州负责体育运动和学校教育的部门、竞技体育协会、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德国奥委会、德国体联竞技体育部、德国内政部及德国国防部都以不同形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分为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育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有青少年部,负责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德国职业俱乐部也十分重视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一个职业俱乐部往往有若干支青少年队,一旦把青少年选手培养成才就可以通过转会赚取高额利润。
当然,德国联邦政府也十分关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从资金、科研、基地训练(为D级和D/C级运动员到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训练创造条件)、制定D级和D/C级运动员晋升为联邦级运动员的标准、设立体育寄宿学校以及开展“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1.3.2 采取的措施
目前德国各级部门和组织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2.1 建立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
为了给青少年选手创造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条件和训练条件,德国体联把学校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形式看作引领体育天才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竞技体育顶峰的一个重要方式,并计划在全国推行。
青少年体校曾是前东德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类体校把竞技体育放在首位,对文化课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统一后的德国没有照搬前东德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革。有些前东德的青少年体校被改组,变成了私立寄宿学校,如罗斯托克的青少年体校。在波茨坦、柏林和哈勒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体校得到新联邦州教育部的接管,成为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相联系的体校,为有天赋的小选手提供额外的支持。截至2003年5月,德国体联已命名东、西部38所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为体育运动精英学校。此外,德国各地还有不少没有被德国体联承认的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
学校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德国很多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方式,且成效显著。在德国派往盐湖城的奥运代表团中,38%的运动员在青年时代受益于这种联合体制,在获得奖牌的选手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1%。德国体联副主席费尔德霍夫预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德国奥运代表团中毕业于精英学校者将达到75%~80%。
1.3.2.2 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之家”
作为对上述体育与学校结合形式的补充,联邦政府还投资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之家”,帮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向顶尖运动员的过渡。德国的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在设立之初主要为顶尖选手服务,而如今到这里训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接近训练总人数的一半。“运动员之家”可以为正在读书和已经毕业的运动员提供住宿,为运动员就近短期集中训练提供条件。目前德国正计划在所有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设立“运动员之家”。
为了提高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的训练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还出台了“教练员共同资助计划”。根据这项计划,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将共同负担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教练员的费用,这些基地教练的任务是培训处在从D/C级到C级过渡期的运动员。
1.3.2.3 给予资金支持
2000年德国政府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投入了约4.02亿马克的资金,其中约有1/4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2001年德国内政部为体育运动协会投资1.41亿马克,保证专项运动协会的训练和比赛,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每年也要投资约560万欧元用于后备人才培养。150万欧元用于体育运动重点学校,360万欧元属于后备人才的常规资助,每年向约 1 700名C级运动员和有运动天赋的选手提供平均每月75欧元的资助;此外,还额外给予约100名最具运动天赋的青少年选手50万欧元资助。在顶尖竞技水平领域,体育资助的发放以竞技水平为依据。但在后备人才方面,采取与单项协会协调协商,竞技水平和竞技前景同时考虑的办法。
1.3.2.4 重视科研
德国很重视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几年德国体育科学界有关后备人才培养的论文众多,各地也时时召开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为教练员、科研人员相互交流提供机会。2002年著名的莱比锡应用训练科学研究所为近1300名D/C级和D级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和比赛的科研服务。
1.3.2.5 举行选拔赛
为了发现和选拔运动天才,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和运动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学校体育节、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和“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名目繁多的青少年体育比赛。其中尤以“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最具代表性,它是一种在全德开展的校间体育比赛,目前包括14个奥运项目,旨在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邦青少年为奥运校际比赛协会代表全德16个州的文化机关、相关的体育运动单项协会、德国体联和主要赞助商承办该项赛事。该项赛事的州级比赛的资金由各州负担,全国决赛由柏林州、承办协会和联邦内政部负担。
1.3.2.6 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
自1987年起,德国体联就与德累斯顿银行合作,设立绿带奖,表彰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业绩突出的俱乐部。绿带奖的奖金为5 000欧元,2002年共有60多家体育运动俱乐部获得了绿带奖。
1.3.2.7 提高教练员素质
目前德国共有约5 000名教练员在州体育运动协会、专项运动协会和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执教,其中800人是专职教练,80%以上的协会教练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目前的问题不在于教练员的数量,而在于教练员的质量,例如州级教练员中拥有A级证书和教练专业文凭的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目前,德国正打算通过加强德国体联教练员学院的工作,提高后备人才教练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把增强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以及完善合同制度作为提高后备人才教练素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
1.3.2.8 解决好各层次的衔接问题
目前德国尤其重视18岁~23岁选手向高水平运动员过渡的问题。他们认为大多数运动项目的选手成为顶尖运动员需要2年~4年的过渡期,而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需要解决大学学习、毕业、就业、生活地点转换等诸多问题,在体育运动领域也面临着诸多选择。德国体育界打算深化与联邦国防军、联邦边境防卫处和海关的合作,德国各州也欲进一步调动高校、公安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以改善这个年龄段优秀青少年选手流失严重的状况。
1.3.2.9 为运动员提供事业发展咨询服务
为运动员提供事业发展咨询也是德国后备人才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发展咨询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运动员完成从学校向职业的过渡,使有天分的青少年选手能够坚定地继续其运动生涯,同时避免运动员因为专心于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训练而忽视职业机会。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都为这一事业发展咨询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
1.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主要的体育机构有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澳大利亚奥委会及全国100余个单项运动协会。其中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体育管理机构,联邦政府的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学院是澳大利亚体委的直属机构。澳体院位于堪培拉,配备有高水平的教练和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和科研支持,其主要任务是为澳大利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如今,除堪培拉训练基地外,澳大利亚还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和学院建起了训练基地。各州的体育学院承担了一部分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的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则培养本地区的优秀运动员。
澳大利亚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地方俱乐部和中、小学校。澳大利亚从1988年开始实施运动员选材计划,先以赛艇项目为试点。随着赛艇项目在选材上取得成功,自行车、皮划艇和田径等众多项目也纷纷采取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运动员选材办法。虽然选材计划取得较好效果,但是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要有众多的学生参与集体筛选。此外,还要进行无数的重复性测试,因为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性测试都是类似的。
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澳大利亚政府专门提供经费用于全国范围的选材计划,该计划被称为“人才发掘”。这项全国性的选材计划减少了因选材时各自为政造成的重复,提供了一种具有协调性、能包容许多其他运动项目的方法。为此,任命一名协调员负责全国的选材工作,各州也都聘任一名选材协调员,大本营设在各州的体育院校。全国“人才发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主要瞄准那些即将步入成年赛的少儿,计划分学校筛选、专项测试和人才培养3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在学校采取8种体能和生理测试进行筛选。体育教师在州协调员的支持下完成这类测试,将测试结果报送各州负责选材的协调员,在全国范围进行比较,每项测试排名在前的学生(按2%的比例)均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则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测试精确度做了改进,并包含了专项实验室测试。第三阶段适用于被认定具有某一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将邀请他们参与由州或国家体育机构组织的天才运动员计划,接受专项培训。
澳大利亚的人才评定办法:采用选定的体能、生理及技能测试,将那些具有从事某些运动特殊天赋的少年儿童选拔出来。不将是否已参与该项运动作为选拔的前提条件。
澳大利亚的人才选拔办法: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借助体能、生理及技能测试对目前正参加某一运动项目的年轻运动员进行筛选,旨在选出那些最有希望在该项目上取得成功的选手。
澳大利亚的人才培养办法:继评定/选拔等程序后,澳大利亚为运动员提供充分的基础设施,使他们先天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除了在器材、运动科学/医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和比赛机会。
澳科学选材的目的:(1)通过挑选出最大数量具有从事某些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水平;(2)为具有天赋的少年儿童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3)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力,取得优异成绩。
“人才发掘”计划已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在挑选具有天赋的运动员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澳大利亚和海外研究出的最实用的科学原理已应用于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一些国家,例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墨西哥、南非、爱尔兰和英国。
1.5 法国
在法国的体育体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5月法国新政府成立后,将原国家青年与体育部承担的“青年工作事务”转入国家教育部,原“国家青年与体育部”更名为“国家体育部”。法国政府的体育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工,国家级的体育管理部门之下有地区级的体育管理部门。
在非政府方面,法国有约165 000家体育俱乐部,会员1 300万人,分属81个体育协会。法国奥委会是法国最高级的体育协会,它作为国家奥委会在法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与政府的体育管理结构相同,法国奥委会在各地也设有相应的下属机构。在竞技体育方面,法国奥委会负责选拔参加奥运会的法国运动员,并为他们提供帮助。此外,它还注意改善运动员的生活状况,参与建设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并在科研、文献和社会事务方面代表成员组织和协会的权益。
法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从小学开始,有一套明确的学校体育比赛体制,通过举办运动会,发现运动天才。当小选手在本地区达到顶尖水平时,可以晋升为跨地区级的运动员。法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基础是统一的、遍布全国的基地体制。它分为国家队训练基地和国家队后备力量训练基地两种。
在国家队训练基地训练的有以下3类国家级运动员:精英——进入世锦赛和奥运会决赛的选手以及奥运会、世锦赛和欧锦赛团体冠军的成员;成年运动员——由各协会选拔的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选手;青年选手——由各协会选拔的不同年龄段的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选手。
在国家队后备力量训练基地训练的是年龄在16岁~22岁之间的选手,他们很有发展潜力,近期有望晋级为上述3种运动员中的一种。
各训练基地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根据奥运周期提供长期支持;在人员、装备和体育设施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学校/大学教学与训练和比赛的关系;社会服务;医疗服务;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
法国国立体育运动学院是一个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服务的训练中心,可供约780名14岁以上的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训练。运动员可以在此训练、住宿、受教育。有天赋的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还有机会享有额外优待,比较引人瞩目的几点是:推迟/延长受教育时间和考试时间;在体育营地完成兵役;优先分配在政府部门的职位;工作时间可以变动;享受津贴;在税收和社会保险方面享受优惠条件。
1.6 意大利
俱乐部体育和志愿服务是意大利体育体制的基础。意大利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俱乐部,其中军队、警察和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最有名气。
在意大利,国家一般不干涉体育方面的事务,意大利不存在财政独立的体育部,体育隶属于文化部管辖,该部与总理一起对体育起着监控作用。负责中、小学校和高校的教育部对意大利体育也有很大影响。国防部和内政部负责军队和警察体育的组织工作。意大利奥委会是意大利体育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属非政府性质,经济上自给,组织上独立,政府只在一定意义上对其进行执法监督。
意大利没有统一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该国奥委会没有单独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主要是各单项运动协会。意大利奥委会只是在资金和训练基地方面提供帮助。
承担意大利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国家单项运动协会。以意大利田径协会为例,该协会定期组织训练营进行各类运动机能测试,被测运动员的各项竞技水平诊断数据会不断更新。意大利选择后备人才的标准是:有稳定的发展势头;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取得好成绩;积极性高训练刻苦;技术熟练;参加训练营。
意大利排球协会也有培养后备人才的一套体系。意大利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工作从中学开始(13岁~14岁),延续到俱乐部以及省和地区的排球协会。在意大利还有所谓的“星探”,在学校和俱乐部里寻找排球天才。在选拔排球人才方面,意大利专门建立了“优秀选手考核计划”,每年至少对运动员进行一次一般的和专项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测试。此外,几乎每家俱乐部都有16岁以下和19岁以下球队。这些队伍里的运动员有获得额外训练的机会,可以参加训练营的活动,享受医疗服务。
2 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比较及趋势
各国各具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源于其各不相同的体育体制。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这几个国家都把学校作为搜寻好苗子的重要场所,同时6国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主要与其各自不同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
俄罗斯的体育俱乐部体制正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遍布全国的体校体制发现和培养体育天才。有经验的教练员对青少年选手进行各项测试,根据其身体和心理特征选拔好苗子。
美国与俄罗斯不同,政府不介入体育方面的事务。体育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直接与学校管理体制融为一体,体育活动由中小学、高校自行组织。寻找后备人才的工作最早的甚至始于幼儿园,但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及中、小学体育比赛时。美国选拔后备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好的比赛成绩和不断上升的竞技状态。有天分的青少年选手由各自的学校和大学直接培养。
西欧国家的竞技体育基于俱乐部体制。在法国,这种体制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意大利则与法国不同,政府对体育的介入有限,在那里没有全国统一的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体制,这方面的工作由各单项协会自行掌管。例如,意大利排协就派“星探”到中、小学寻找好苗子,对小选手进行专项测试,每年都选拔一次运动员。法国则主要是在中、小学和中、小学体育比赛中寻找好苗子,通过遍及全国的基地体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联邦政府主要从设立体育寄宿学校、资金、科研、基地训练、组织全国性竞赛活动等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在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澳大利亚拥有高效率的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体育机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总体而言,后备人才培养在6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中都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个国家都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各自社会状况的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各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重视体教结合,注意科学培养,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力量和资源,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几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开始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开始尝试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体育系统各级各类业余体校,教育系统开展业余训练的学校,以及社会力量所办的体育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但总体而言,各级体校依然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仍然主要由国家负担。
3.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3.2.1 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仍显单一,各级各类体校的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有些学校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3.2.2 读训关系需要协调,参加业余训练的青少年选手除少数进入高一级训练形式外,绝大多数面临读书就业问题。文化素质高低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很多家长担心子女因业余训练耽误学业。
3.2.3 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不高。
3.2.4 某些运动项目没有实施系统的、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青少年训练大纲,训练质量不高。
3.2.5 一些单位过分强调奖牌和名次,输出的人才潜力不大,难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3.2.6 协会办学良莠不齐,不能为有天分的选手创造良好条件。
3.2.7 有些单位有偿训练费用过高,甚至超出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导致一部分有前途的体育人才被拒之门外。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却依然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总体而言,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体教结合、科学培养已经成为各竞技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总趋势。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适应体育发展的要求。
4.2 建议
4.2.1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大多数竞技体育强国都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减轻政府负担,增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政府主导,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投入方向和强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后备人才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4.2.2 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建立正常秩序
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俄、德等国都注重调动基层教练和团体的积极性,对贡献突出者予以嘉奖;美国则借助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关系,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运用法规制度管理、监督体育,保障各方应有的利益,使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4.2.3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协调好体育运动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
很多运动员都要面对如何平衡体育运动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的问题。研究表明,各方面发展比较平衡的运动员更容易实现他们体育运动的目标,更善于应对像受伤、引退这样的压力,对自己退役后的生活更有信心。建议有关单位在对青少年选手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为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解除运动员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
4.2.4 重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训练质量。建议在基层教练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基层教练员应有再学习的机会,定期、不定期地补充新知识。
4.2.5 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
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实践,特别是高水平、高规格的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阅和促进。我们应该组织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甚至是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对于青少年比赛,运动员年龄越小,越应该注意淡化比赛成绩,注重能力的评定和提高。
4.2.6 根据项目特点制定、落实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统一规划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运用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进行适应项目发展趋势的系统规划,挖掘出运动员最大潜能、天赋。
4.2.7 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
单纯依靠经验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各竞技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议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单位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科技含量。
4.2.8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些活动无疑对运动项目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借助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吸引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参加竞技体育训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作者:侯海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