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新航天与新时代太空科幻电影主题沙龙举办

   7月12日,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办,未来事务管理局承办的“新航天与新时代太空科幻电影”主题沙龙举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原特聘教授张晓敏,导演李霄峰,华人影业副总裁、制片人许志湧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沙龙由未来事...
   7月12日,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办,未来事务管理局承办的“新航天与新时代太空科幻电影”主题沙龙举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原特聘教授张晓敏,导演李霄峰,华人影业副总裁、制片人许志湧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沙龙由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主持。 新航天,科幻电影最应关注的话题 老航天,以阿波罗任务为代表,是政府投入和主导、举全人类之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探索项目。新航天,则以马斯克SpaceX为代表,在策略、技术、成本和应用上截然不同。 2000年以后,国际上迎来了一波商业航天发展热潮,如SpaceX、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我国也开始出现大量的商业航天公司。进入近地轨道的成本持续下降,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甚至太空移民的话题,又开始引起关注。 张晓敏表示,“新航天”彰显了“大国重器”的一面,其不断突破技术极限,拓宽着科学边界。同时,它也有着“接地气”的一面,当不断来往于地球和太空之间的门槛将大幅降低,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去往太空,太空将被进一步祛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符号。因此,当代科幻电影应该反映的是人类航天成就中“新航天”的部分,即电影要将太空与普通人的生活结合。 电影,尤其是太空电影,能将普通人无法体验的东西呈现于大银幕,提供无法拒绝的诱惑。无论《月球旅行记》还是《2001太空漫游》,都永远无法满足人类对星空的好奇。左衡称,“我们渴望技术奇观,渴望真实感。失重怎么解决?火星土豆是什么味道?类似《火星救援》的近未来想象,是观众在过去电影中未曾获得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吴季认为,我们已经走到了引领人类未来的历史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技术发展,有了大航海,才有了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有了新航天,人类文明会产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因此,新航天不只有商业意义,还有文化意义,我们需要用更通俗的方式思考人类去向何方。 大银幕需要怎样的中国太空想象 真正的太空旅游时代尚未到来,但近在眼前。大银幕亟需新的故事。 “我们的科幻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打开观众的眼界,对新时代感同身受,展望近未来可能的变化。这需要好几代电影人跟着新航天的发展一起探索。”导演李霄峰说。 电影面对的问题跟新航天类似,都需要技术、资金的支持。许志湧表示,面对航天题材的影视项目,制片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满足观众的冒险欲望,满足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要评估剧本如何变得可信,有效地到达观众脑海、满足欲望,但最先考虑的,还是故事里的人。他进一步表示,“人与人的接触最重要。无论动作片、警匪片、战争片还是太空片,最后讲的还是人的故事。太空只是给了一个客观的因素,让人有了追求、冒险、困境,让人去解决,通过太空来拥抱人性。” 许志湧认为,太空带给人的改变如同登山。“爬过珠峰和上过月球的人一样,格局会彻底不同。格局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流浪地球》让我们激动,是因为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中国人的格局……作为电影人,我们拥有好莱坞级别的预算和中国这么好的电影市场,要思考如何利用这两个东西把自己的格局抬高,输出软实力。”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为普通人造梦。如今,越来越多的梦是去往太空。新航天的使命和电影非常相似,都是让大众感受星辰大海的魅力,推动人类文明走向下一步。 带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仰望星空,本土创作者在处理新航天题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故土情结、共同体意识、愚公移山精神……都会成为大银幕上新的风景。 嘉宾一致认为,更多的太空电影会是将来的趋势。 科幻总是与时代和技术紧密结合。半个世纪前,以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为代表的科幻黄金时代,与当时太空探索的高潮相辅相成。那是激动人心的时代,但随着阿波罗时代的落幕,科幻的黄金时代也就慢慢消失了。后来,《地心引力》出现,是因为当时“太空垃圾”成为社会议题,《火星救援》上映,则是因为火星任务重启。 “科幻电影会随着社会话题演变,新航天的发展而发展。2021年是太空旅游元年,太空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多。”吴季表示,“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需要资金支持。我们呼吁投资人,关注新航天和太空科幻电影,就是关注太空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除了AI和虚拟世界,我们还有一个太空在那里。我们一定要走出去。”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