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体育教学;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个别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所以说教学之前,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一、分析能力水平
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学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对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还拘泥于设计同一,教法同一,“千课一面,众口一词”,必然导致学生感到味同嚼蜡,一无所获。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学生认知的起点能力,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寻找到差距,从而真正落实教学所需,课堂教学才会变无效为有效,达到更高的效率。
以教学“水平三”五年级跨越式跳高为例。
1.教材方面
水平三跨越式跳高是小学阶段教材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教材在小学阶段跳跃类运动的教学不能超之过早和过分地追求高度。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主要定格在学习简单形式的助跑与起跳相衔接的跳跃动作,体验在快速跑的过程中如何自然过渡到起跳的动作要领。根据课标精神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2.学生方面
学生在这个时期处于加速生长期、精神振奋期和思索期,有着极其强劲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着很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又有其独特的独立性,这时要更好地培养其不怕挫折的能力,给予学生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想象力、模仿力、耐挫力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列性的竞争比赛,触发学生追求成功,勇于尝试挑战和冒险,靠自身的能力和外来的合作之力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极限。
3.对应策略
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性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借助教材特有的趣味性、展示性、竞争性强的特点,采取带领学生练习、指导练习、纠错练习、促使学生模仿的学习方法,在快乐活动中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弹跳素质。教学中,为消除学生对横竿的畏惧心理,以皮筋代替横竿,充分利用器材的安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练习,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跳跃能力的练习,学生在了解跳高的知识后,主要练习简单的跨越式跳高技术。练习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现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高度进行练习,通过自主练习、指导纠错提高跳跃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组织互帮互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把握心理需求
兴趣和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基于两者紧密相连的关系,我在本学年度就所教的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分析如下:1.依赖性强;2.自我约束能力差;3.模仿能力强;4.好奇心强。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质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因此在体育课中会出现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高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内容比较喜欢,学习的兴趣也高。
以教学“水平一”二年级《投掷》为例,用不同的两个班分别采用了常规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相对比。
1.常规教学模式:讲解示范――探究教学――合作练习
2.情境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讲解示范――评价鼓励――游戏活动――探究教学――合作练习
结果显示:
常规教学模式:教学虽然运用语言和示范动作,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所学的动作全貌,了解所学动作的整体形象、结构,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在整个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却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动作程式化,恰恰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全面了解到学生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热衷喜爱,教师通过设定情境“喜羊羊智斗灰太狼”启发性的诱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务必着力于教学设计之中,在评价鼓励中适时奖励喜羊羊头饰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更高一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凭臆想进行判断,着重于实践,依照客观实际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健康第一”“实践第一”“敢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根生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三、完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和方法要转变,是不断探索的一个长期发展方向,课堂教学是贯彻与落实新课程的主阵地。根据新课标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把教什么变成学什么,把怎么教转为怎么学。因此我们力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备课“细”字突出,“一标”明确――课标;“双基”扎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点”明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三路”清晰――教路、学路、教师的思路;讲课要“精”字突出――精心设计导语和板书,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使用教具、学具,精心指导学习方法,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过程。走入学生当中,观察他们、了解他们,通过不断地思考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赏识、期待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体育课堂上并不缺少乐趣,缺少的是我们老师开采情趣的心眼!缺少的是关爱到每一位学生,去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能!“相信潜能,充满期待”,今后的教学中,我愿意尽我所能,让真挚的情感在体育课堂恣意流淌,让细微的爱心在学生心田纵情穿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地呼吸!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儿出版社,2011-02.
[2][苏]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场地和必要的体育器材,离开了这些设施,体育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运用好课堂教学的硬环境。根据体育训练的任务与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尽量拓展学生活动的时空,创造性地使用一些体育器材。关注体育器材在色彩、外形、功能上的科学搭配,让活动的场地、器材更为有效合理地组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中长跑是体育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项目,部分学生感觉运动量较大,常流露出畏难的情绪。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教师应统筹安排,巧妙挖掘、创新运用学校资源,因地制宜,创设出中长跑训练的情境。我把校园小道划分为几个固定的区域,冠上响亮的头衔,鼓励学生连续地进行闯关练习。在“勇士闯关”的情境中,学生不断给自己制订新的目标,并鼓励自己与同伴,逐一、分层突破,逐渐消除了训练时的恐惧感。大部分学生都能举重若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体能素质。
二、角色模仿体验,再现模拟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生动可感、让学生乐此不疲的环境。学生置身其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被环境所感染,从而产生积极乐学的心态,这一心理环境对学习活动来说非常的重要。一旦学习者用主动、富有进取精神的态度去学习知识,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设置分角色进行的体育活动,有对抗性比赛的,有合作性任务驱动的,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形式很感兴趣,训练效果也比较显著。
为了提升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踩高跷的活动。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逐一让学生沿着宽度约为20厘米的窄木板进行来回地走动表演,只要脚面露出木板就算输。为了公正、公平,又组建了裁判组、运动员组和安全保障组。裁判组负责发号施令,对动作的规范性进行裁决,对比赛的结果进行考核,运动员组的成员都是要上台表演的学生,保障组的同学则2人一组,当别的同学经过窄木板时,他们位列左右,同运动员一同前进,防止发生意外摔倒。许多学生都认为这就是平衡木表演,比赛过程中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角色模仿的情境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下的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各项体育活动任务。在上述活动中,裁判组的学生在今后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就能自觉地遵守活动的规章制度,理解了运动场上裁判的误判行为。保障组的同学在今后的运动中,时刻都能把“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放在心上。
三、音乐氛围渲染,展示情感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科学性,且富有激情。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要让学生心潮澎湃,增强其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不竭的源泉。音乐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综合思维,因此它对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促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激感、集中注意力以及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体育教学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更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能让学生精神振奋,身心愉悦。
在长跑活动中,我不仅仅给学生播放一些进行曲,还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目,当大多数学生处于运动的极点时,我选择一些舒缓、清新的钢琴曲;当跑步任务将要完成时,学生个个满怀希望冲刺时,我给大家播放节奏明朗、欢快的曲目,如《九九艳阳天》。在韵律操表演活动中,我除了按照规定选用配套的音乐外,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结合动作的柔韧、刚健程度,恰当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倘若选择的音乐与韵律动作基本协调,学生在运动中则表现出自豪与满足的表情,反之则会用哄笑、滑稽的动作表示自己的否定。这一举措既考查了学生对韵律动作的理解程度,又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美感追求。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 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活泼好动,对英语学习有好奇心,有热情,课堂上好表现。但他们又缺乏耐心,注意力不持久。创设愉快的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自主性。
2. 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自幼学习母语,就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和身体的触摸来进行的。儿童所学的语言都与实际生活的情境紧密相连。而且人的言语行为、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具有社会性的交际情景中产生的,言语交际活动受情境制约,一旦离开情境就难以实现。
3. 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的交际特点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英语交际,只有创设愉快的教学问题情境,学生愿意交往,渴望交往,而且能够交往,才能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英语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英语交际能力。
因此,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 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追求简单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到合情合理,不能牵强附会,矫揉造作;要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角色的表演、情节的发展来完成教学内容,不要为“情境”教学而创设“情境”,否则会失去“情境”教学的意义。
2. 设置的问题情境应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只有创设了真实自然的情境,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 设置的问题情境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创设学习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着“学”而设计教学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习情境应是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另外,学习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仅考虑单个学生的需要,不能聚焦于个体的学生,而应着眼于多个主体。
4. 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要有思考空间
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新颖性。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将问题巧妙地设置在问题情境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求教师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样的问题才会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5. 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和可接受性
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时通常是脱离事物本来的真实情境。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如果要求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则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同时,情境的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使之能适合于学生,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问题情境的具体实施
1. 直观演示,创设探索发现的问题情境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词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Go for it! Book 1 Unit 3的情境创设
用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展示给学生看“Mary’s family tree”。
【教师问】Who is this?
【学生答】This is Mary’s grandmother.
【教师问】Who is that?
【学生答】That is Mary’s grandfather.
【教师问】Who are They?
【学生答】They are Mary’s grandparents.
逐步引出“father, mothe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daughter, son”。
【设计意图】用PPt给学生看Mary一家人的照片,让学生脑子里对她们一家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给她们看Mary’s family tree,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运用实物、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或幻灯、多媒体技术加以演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问答,进入问题情境。直观演示后学生印象深刻,就能较快地接受新知识。
2.以旧引新,创设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
有些知识的学习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知识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的运用又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做出调整和改造。因此,在新旧知识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接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英语知识后一个单元很多都是前一个单元的拓展和延伸,巧妙地结合新旧知识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案例:Go for it! Book 2 Unit 6第一课时现在完成时的情境创设
【情境1】I am an English teacher and I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95. Now I am still teaching
English.
【教师问】When did Miss Shen start teaching English?
【学生答】She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95.(15 years ago)
【教师问】She is still teaching English now. So how long has she been teaching English?
【学生答】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15 years.
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since 15 years ago / since 1995.
【情境2】 Mrs Wu was an English teacher and she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75. But she retired (退休) in 2005.
【教师问】How long did she teach English?
【学生答】She taught English for 30 years.
【教师问】Please compare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and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How long has she been teaching English?
How long did she teach English?
【学生答】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15 years.
She taught English for 30 years.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和问题情境的设置,从一般过去时引到现在完成时,既让学生明白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之间的区别,又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在语境中思考和学会语言的运用。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联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他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语言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真正体现语言用于交际。
案例:Go for it! Book 3 Unit 3第一课时关于提建议的教学片段
【学生问】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go out with friends at night?
【教师答】I don’t think so. I think you’re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yourself. But you should tell your mother what time you will come back and you shouldn’t be too late.
【学生】Ok, I’ll talk about it with my mother.
【学生问】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do our homework with our classmates?
【教师答】I think so. I think it’s not good for you to do homework with your classmates. It’s not good for you to train your thinking alone and it’s also not good to learn by heart by yourself.
【学生】I see.
【学生问】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choose our own clothes in school?
【教师答】Yes. It’s our rule in school. It’s also good for our studies. We can concentrate on our studies.
【学生】I know.
【设计意图】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讲一些规则,掌握句式“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在学生学了句式以后,我让学生运用这一句式就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及他们的困惑提一些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焦点上,使他们感兴趣,动脑筋,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故事,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
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性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故事】One day, a beautiful young lady went to the market with a basket of eggs on her head. On the way, she said to herself:“If I sell all my eggs, I will get a lot of money. If I have a lot of money, I’ll buy more hens. If I have more hens, they’ll lay more eggs and have more chicks. If I sell the eggs, I’ ll be rich. If I become rich, I’ll buy myself a lot of new clothes. If I walk on the street, a lot of young man will try to talk to me. I’ll hold my head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m. Just at that time, her basket of eggs fell down and all her eggs broke down. So don’t count your chick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学生问】What will the young lady get if she sells all her eggs?
【学生答】She will get a lot of money.
【学生问】What will she do if she has a lot of money?
【学生答】She will buy more hens.
【学生问】What will happen if she have more hens?
【学生答】They will lay more eggs and have more chicks.
【学生问】What will she be if she sells the eggs?
【学生答】She will be rich.
【学生问】What will she do if she becomes rich?
【学生答】She will buy a lot of new clothes.
【学生问】What will she do if a lot of young man tries to talk to her?
【学生答】She will hold her head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m.
【设计意图】所选择的故事是与这个单元所教的内容“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相一致的,既是对这一内容的复习练习,又有难度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拓宽。用学生问学生答这种形式,既可以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获得提升,又可以使基础一般的同学有课堂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5.利用游戏活动,创设身临其境的问题情境
教师设计出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
案例:Go for it! Book 2上 Unit 2第一课时关于认识人体部位单词的情境创设(学生自发组织游戏)
【学生Peter】Now let’s play a game. Peter says:“Where is your head?”
【全体学生】It’s here.(一边用手指着头)
【学生Bob】Bob says: “Touch your left eye.”
【全体学生】It’s here.(一边用手触摸一下左眼)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认识了人体部位的一些单词,如:hand, face, arm, hair, leg, mouth, eye, nose, stomach等。
很多学生争着举手要当发号施令的人,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中。这样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6.开放课堂,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它的标准答案可能不止一个,思考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应提倡这种多样性。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感受更多的问题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因此,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形成一个充满对话、交流甚至辩论、争执的开放性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别人的不同思路可能正是自己应该开发而尚未发现的盲点,而自己的思路也可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案例:Go for it! Book 3 Unit 1第五课时课堂教学片段(小组讨论)
【教师问】How did you deal with them when you met problems in your study?
【小组1活动】 We just ignored them.
【小组2活动】The problems influenced us, but we could do nothing.
【小组3活动】We felt scared, but no way.
【小组4活动】We tried my best to solve them if possible.
【小组5活动】We would ask our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for help.
【教师总结】Ye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s when they meet problems. But no matter what we meet, we should have a positive way to deal with them.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了如何学习英语及在学英语的时候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所以笔者设计了这一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没有对与错。这一问题也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各个问题的理解就不一样。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四、取得的成效
自从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实行问题情境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积极、主动。学生Helen 说:“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上英语课了,新的知识一听就懂,感觉英语课时间过得最快了。”Susan的妈妈对我说:“孩子现在回家,首先喜欢把英语作业做好,做得很快,还嫌作业太少。这不前几天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涨,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现在同备课组的老师在课堂中都在尽可能地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大家课前积极探讨,群策群力,问题情境教学法正成为我们备课组的一大特色。
五、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旨在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较注重关注教师的课堂提问。下一步,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让学生愿问、敢问、会问。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我们该如何说?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脱离文本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师 素质 初中生
一、前言
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为媒介,通过合理的运动负荷来达到锻炼效果的一门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技能,自身品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面也是最广,影响程度也是最深的。目前,体育教师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品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高度责任心和负责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学生有耐心、知识丰富技术全面、能公正无偏袒看待学生、能以平静,严肃和积极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和为人师表。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调查效果会更明显,同时也能够为初中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品质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宜兴地区部分初中的体育教师30名(外国语学校8人、实验中学9人、升溪中学7人、宜城中学6人);随机抽取外国语学校学生60名。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体育教师自身品质影响学生的相关要素,本文设计了2套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均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重测时距为一个月。重测相关系数为0.86,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发放学生问卷份60份,有效回收57份,有效率95.0%,其中男生37份,女生20份。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回收28份,有效率93.3%;
(2)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通过采用excel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体育教师自身品质与教学作风的总体描述
表1显示,7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影响很大。此外,调查还显示:70%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注重采用民主的方式,除了10%的学生不确定之外,仍然有19%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有学生反映部分体育教师仍以专制的形式上课,还有一部分教师采用直接放任的形式上课。5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是本着“健康第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来组织教学的,这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数据显示仍有22%的学生对此不很确定,13%的学生表示不太符合和不完全符合,据此,本文认为可能体育教师的亲和力还有待加强。体育教师要时刻鞭策自己要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本着“健康第一”的宗旨并以民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一些不喜欢体育甚至对体育课抱着可有可无态度的学生的进行引导,增强亲和力,获得学生的认可。此外,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教师的责任心、耐心以及自身技能能影响自己的体育学习,高达3/4的学生都把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从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自身品质和教学作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体育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自身的品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2.学生对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和教师对自身最重要品质的评价
图1显示,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对学生有责任心和负责态度,其次是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学生有耐心排在第三;图2表明,体育教师对自身重要品质的评价中以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知识丰富等自身素质提高作为最重要品质,对学生有耐心、公正看待学生以及以积极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排在最后三位。通过比较图1和图2,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教师的重要品质主要以对待学生的品质为主,而体育教师认为自身重要的品质中主要以自身素质提高为主,在如何对待学生方面的职业品质相对排后。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是最直接,影响面最广,影响的程度也最深的,因此教师的品质优良在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无人能及的。数据显示学生和体育教师可能都处在自我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希望教师对学生负责、热爱、有耐心等,而教师可能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吸引学生的目光。然而,素质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体育教师尤其是自己喜爱或者技能特别突出的体育教师的模仿和评价很多。因此,本文认为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在适当满足学生需求方面提高自身,只有均衡了自身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论
调查显示:体育教师自身品质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影响情况很大,体育教师常常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尤其是素质高、技能好的教师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此外,通过体育教师对自身品质排序的评价“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知识丰富技术全面、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排在前三位”;学生对体育教师品质排序的评价“高度责任心和负责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学生有耐心分别排在前三位”上我们发现更多学生希望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责任心、耐心等品质上有所突出,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均衡自身品质和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存在不足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量较小,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本调查的典型性和推广性,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2002.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出版.2003(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汉族 大学生 体育活动 比较
一、比较与分析
(一)新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1.消费不高、娱乐性强、简单易行、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大学生的首选,依次为:球类、散步、慢跑等。
2.散步、慢跑和羽毛球、乒乓球是男女大学生都愿意参加的运动项目,但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以对抗性强、富有刺激的运动为主,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主要以趣味性强、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首选,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3.大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和民族特性,如汉族男生以篮球为首选项目,维族男生则以足球为首选项目,说明以上这几个体育活动项目具有良好的氛围和开展基础,在课外比较容易开展。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形式
1.整体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并且总体趋于一致。在族别差异方面,汉族和维族大学生选择位次相对接近;从性别来看,男女大学生位次各不相同,呈多元性变化趋势。
2.60.54%的汉族大学生和59.95%的维族大学生以通过体育考试为主要目的,这和体育考试成绩是否良好被作为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有很大关系。
3.预防疾病、减肥健美、消遣娱乐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目的,这与社会人群整体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审美导向有关。
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方面,维族和汉族学生位次与总位次不同,性别之间的位次也有一定差距。个人锻炼是汉族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而维族大学生则以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维族大学生喜欢集体生活、兴趣爱好易受影响趋于一致,加上相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与体育项目开设特点和他们的活动习惯有关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外因
从族别和性别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从上学一直爱好体育,其次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1.多数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的体育课上就培养了良好的兴趣。2.体育氛围和媒体宣传对体育活动兴趣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3.受体育明星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一个方面。
(四)新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的调查中,活动次数为0次大学生所占比例都比较低,这主要与大学阶段开设体育课直接相关,活动次数为1-2次的汉族大学生比维族大学生高出3.48个百分点,而活动次数为3-4次的维族大学生则比汉族大学生高出4.04个百分点。从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人数所占比例来看,在21-29分钟的汉族大学生有22.90%,维族大学生只占16.44%;9.35%的汉族大学生活动时间在50-59分钟,而维族大学生却占到18.29%,维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来看,维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体育活动次数和锻炼时间具有明显差异性。
(五)新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规律
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活动时间规律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间有关,汉族大学生占55.38%,维族大学生占50.81%,均排在第一位;从大学生性别来看也基本排在第一位,位次第二以后的内容各不相同。有42.90%的汉族大学生每周固定几天活动,而39.35%的维族大学生主要在周末和节假日活动。通过对大学生活动时间规律调查表明:族别和性别选择的内容呈不一致的多变化态势,显示了体育活动时间规律的复杂性。
(六)新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身体变化
汉族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后的感觉有所改善但不明显的占28.92%,没变化的占10.43%,这些均低于维族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从族别来看:汉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后的良好感觉要好于维族大学生,男大学生运动后感觉精力充沛者分别占45.12%和32.29%,均高于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同时男大学生体育活动感觉没变化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因此,从性别来看,男生参加体育活动后的良好感觉要好于女生。从族别来看,汉族大学生体育活动后中等出汗的占31.29%,大量出汗的占13.87%,没出汗的占7.42%;维族大学生分别为30.21%,12.50%和9.26%。从出汗程度来看,汉族大学生略高于维族大学生。从性别来看,汉族男大学生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所占比例低于维族男大学生,而汉族女大学生在这两项所占比例则高于维族女大学生。通常出汗程度代表着运动负荷的大小,但有些学生轻微活动就出汗是身体虚弱的一种表现。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大多为消费不高、娱乐性强、简单易行、运动量较小的项目,大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和民族特性;整体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预防疾病、减肥健美、消遣娱乐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个人锻炼是汉族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而维族大学生则以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为主;体育氛围和媒体宣传在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维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体育活动次数和锻炼时间具有明显差异性;大学生活动时间规律调查表明:族别和性别选择的内容呈不一致的多变化态势;汉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后的良好感觉要好于维族大学生,男生参加体育活动后的良好感觉要好于女生;从出汗程度来看,汉族大学生略高于维族大学生,汉族男大学生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所占比例低于维族男大学生,而汉族女大学生在这两项所占比例则高于维族女大学生。
(二)建议
1.开放体育场馆并实施体育器材租借业务
最大限度地开放体育场馆并实行有偿开放业务。按教职工、学生及校外人员实行各种不同价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投入,以满足不同对象的体育需求。
2.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树立终生体育观
目前的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强,但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较弱。为了改变参与率较弱的现象,要向学生传授终生体育的思想。终生体育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终生体育标志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现代生活的标志。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宣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并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活动。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3.转变领导观念引起领导重视
一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和领导对体育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密切相关,从学校领导来看,不能把体育活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学校及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把学生的体育活动要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能够给予积极地支持。
4.多开设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维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最擅长进行足球、排球活动。除此之外,还应开设民族式摔跤、射箭、达瓦孜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从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来发展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贾伟廉.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8.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足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活动
体育学情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身体机能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初中生大概是13到16岁的年岁,恰好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这个时候是机体骨骼和肌肉飞速成长和加韧的特殊时期,机体技能亟待完善,这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状况,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心理接受能力。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学情,那么体育教学就是散漫的游戏活动,就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鉴于此,笔者从当前的体育学情入手进行简析,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一、体育学情简析及问题商榷
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基本的学情分析,这样设置的体育课堂,看似整体划一,其实没有做到以生为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接受能力,由此造成教学效率偏低。
鉴于此,笔者开文先对体育教学实情进行分析:(1)学生机体机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差异;(2)有些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畏惧心理;(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没有针对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实际学情,就不能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技能锻炼需要,就不能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实现打造阳光体育、增强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立足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立足体育现有学情才能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凡事得有目的性,没有目标的体育课堂不是一盘散沙就是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这样的课堂根本不能达到活跃身心、提高体育技能的目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而许多体育锻炼比较辛苦,难度大,许多训练都是动作的重复,对于从小就没有吃过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对应的教学和训练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有计划地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提升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1)参照学生以往的运动成绩和最近的身体状况,作出相应的层次划分。(2)课前通过讲解和沟通,摸清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的了解程度。(3)根据不同体能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适当调整分层教学目标。
概括地说,设计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根据学生实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对应各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地引导,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毫不客气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三、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就能够考虑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做法:
(1)问卷调查。例如,教学“篮球”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相应的问卷,为教师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帮助。
(2)课前访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3-5名同学的访谈,然后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篮球原地运球》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希望快乐地进行运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跑步运动能力较弱,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从这些方面考虑,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两方面的活动:(1)运动游戏。围绕篮球场端线绕篮球场由跑圆转变成跑篮球场内线再转变成蛇形跑。(2)传球游戏。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围成一个圆,编好号,中间站一名学生,进行原地运球5次后报出一个数字,将球抛起,该数字的学生迅速接球,并继续进行游戏。
四、参照学情,构建合作学习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合作需求,能够更好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具体的做法:
(1)分析学生的合作伙伴选择。如,进行运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要采取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2)分析学生的合作活动需求。教师要利用访谈、课中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合作活动,这样能够让教师设计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合作活动。如,教《侧手翻》的过程中,学生较为喜欢互相合作的动作训练,但是往往会对保护者有质疑,因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双臂用力非常合适的“保护者”,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让保护者的右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左髋部屈与体前,左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右髋在右手的下方,形成保护者的双臂在练习者后阶段动作时交叉于体前,完成训练。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立足学情,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实际学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基础,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身体机能,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完善体育教学,达成三维目标。
(河北赵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体育课?我让你为最重要的就是备课。体育课改革从实行到现在已经有近25年,在高校以及大中城市的校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体育课有秩序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在基层地区体育课仍然是放羊模式,达不到体育课的真正目的。有些教师为了省事,直接让学生们自己活动,增加了体育课的危险性,也发生过很多危险的案例。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是我们的天职,上好体育课,前期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
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六备,备学生,备教材,备目标,备提问,备板书,备练习。这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提了很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通读并理解学校体育学的各方面内容,并且深入了解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习,这样才能从基础上设计出一堂好的体育课。体育课目标现在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三维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后来又加入了体能目标,但我认为技能目标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已经包含了体能目标。第二种形式是四维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两种形式有一定的共性,都是以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课重点就是学生应会应知的的问题,每一章的重点就是这一章的纲领,抓住这个纲领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接受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我们在写教案时经常会分不清重点与难点,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重点与难点的设置。
写教案前,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情分析。要尽量掌握比较完整的学生信息,上课人数,男女比例。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分析学情,且学情分析要全面,学生心理特点,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学前基础,单元教学基础的差异性,课堂氛围等。还有就是应该把学情分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它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在新的体育课改革背景下,上好一节体育课实属不易,一个好的教案是体育课的基本,我们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带来有意义的体育课。
关键词: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西安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78-03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2003年西安科技大学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学生体育网络自主选课管理系统》,在陕西省高校中率先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三自主”选项教学模式。6年多来,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总结实践成效,分析问题根源,提出“三自主”教学改革的优化对策,为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践
1.1 网络自主选课系统的建立
网络自主选课管理系统将教师一学生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一网络一学生的三边活动,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个人密码,登陆学校教务处体育选课系统,查看选课的相关要求,了解项目及层次、课程内容、时间、地点和教师等信息并及时做出选择,自主、快速准确地选择所上课程,2-3 d就可以完成选课,效率极高,打破了原有男女、系别、年级、行政班等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1.2 体育设施的保障和体育项目的设置
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的急增,西安科技大学加快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基本满足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现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 m塑胶田径场地2个,标准游泳池2个,室外篮球、排球场地50余个,日常教学时段除篮球、足球、排球和垒球4个项目受天气原因影响外,其他项目均能全天候上课,保证了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项目的设置是以学生喜爱和选择为原则,积极争取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和自由空间。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开设的必修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田径、体操、艺术体操(女)、健美操、体育舞蹈、啦啦操、游泳、武术(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16项。开设的选修项目有:瑜伽、形体、定向越野与拓展、体育保健、轮滑、健美健身、体育欣赏、营养与健康等8项。
1.3 “三自主”模式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2004-2008级4154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认为“三自主”体育教学激发了自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82.5%的学生认为“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丰富了大学的生活内容。大学生对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持赞成态度的占73.3%,他们认为“三自主”学习能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技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选项前有所提高,说明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体育教师角度上分析,以往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既无压力,也无动力。教学效果好与差一个样,无法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而“三自主”教学模式是学生按项目练习,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教学,由于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对教师的要求就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上课的压力,给教师带来新的考验。那些责任心强、技战术水平高、教法灵活的教师,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反之,就可能被学生所淘汰。
2、“三自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选课盲目,缺少必要的指导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课学习,个体间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体育的“技艺性”特点,基础薄弱的新人校学生在自主选课时难以正确把握合适的层次和项目,由于缺少必要指导,出现了学生选课盲目性,甚至个别学生还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自主选课,结果存在严重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把握,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2 部分学生换项频繁,存在功利心理倾向
部分学生选项并非完全依据教师、内容、时间来自主选择,而是把学习成绩的高低和掌握技术的难易程度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出现了为容易掌握技术的难易程度拿到高分而选课的功利心理倾向,部分学生频繁换项,多次或只选择某一个容易拿到高分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停留在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阶段,没有达到巩固、提高和科学锻炼的目的,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手段、方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2.3 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认识偏差
实施“三自主”体育课教学,学生依靠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而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理解成单纯的“满足兴趣”,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技术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没有学会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迁就学生兴趣,降低教学标准、放松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主观性当成了主体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休闲性、娱乐性强的室内体育项目,而选择运动量较大较累的和室外上课的运动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少。
2.4 体育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评价不合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一般是技评、达标和平时出勤3部分。考核评价机制停留在只重视体育技术与技能的考试,不重视全面发展的考核;只重视考试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核。同时,高校体育课考试的形式多是教师随堂自行考试的方法。由于是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考试,考试的随意性太大,监督检查的约束力小,出现考试不公平、教师打人情分等现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3、“三自主”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3.1 学生选课的必要引导
针对学生存在的盲目选课问题,在每学期开始选课前,体育部协调各二级学院(系、部),派出教师,以理论课的形式集中讲解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选课要求、项目特点、教学内容安排、所要达到的目标、考试标准等,同时向全体学生发放选项意愿的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趋势,排课时根据
学生的选项需求,合理安排体育课。基本上消除教学中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2 课程设置的合理改变
体育部要求教师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课程设置上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培养集体意识的项目设置为必选课,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勇敢、果断等健康心理品质,拼搏、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锻炼技术与方法能够运用于终身体育。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把一些很难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常用的技能和手段的娱乐休闲、时尚、极限项目作为选修课,如体育欣赏、野外生存、攀岩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 教学时空的有效拓展
体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时段,实行全天候排课和上课。从正常教学日的上午3-4节到晚上9-10节排课上课。部分项目根据学生需要放到了周末进行,不仅保证了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场馆、设施资源。同时,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开设教师的教学播客,建设体育课程网站,有利于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3.4 教学层面的丰富和延伸
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实施了分层次教学,设计了课程的初级班和提高班,解决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需求。特别优秀的提高班学生经过选拔进入到训练班,抽出时间安排专任教师进行具有专业性质的教学训练。如跆拳道训练班学生多次参加全国高校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也被推荐成为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协会副主席单位;啦啦操训练班学生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啦啦操表演的选拔赛,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扩大了我校的影响。
3.5 课程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体育课评价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措施,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学分的依据。在“三自主”教学实践中,我校体育部根据各个项目自身不同的特点,探寻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理论知识考试、技评、达标、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态度与效果相结合。例如为了让学生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各项目的理论考试题库,统一项目的理论考试内容,集体阅卷评分;在加强教风、师德教育的同时,专项技能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规范了考试制度,统一了考试尺度,杜绝个别教师考试随意性大,打人情分等不公平现象。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初探:.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统一的口令,整齐的动作,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二、.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
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在这两年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考核 评价
田径本身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田径普修课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田径学科考核是体育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改革教法、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种导向的作用。考核标准确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影响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考核内容和标准是随着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它服务于培养目标,又始终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步。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需要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
一、研究对象
湖北省三所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比较他们的技术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内容,手段等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阅近几年的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技术考核评价研究的论文;问卷调查法:走访各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任课老师进行专访。提出关于田径普修课技术考核的相关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现今田径普修课技术教学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1.1考核内容单一
当前田径普修课考核中都存在着内容单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内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考核都是以技术考试为主的手段考察学生田径成绩,考核标准只注重技术动作规范性和最终达标结果,并且考核形式让学生只着重专业技术而忽略了综合素质。
3.1.2考核方法和手段的公正性不够
首先,每个学生的专项素质不同,评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技术考核技评分由老师给分,其中不能避免“人情分”的存在,这样对学生的练习也是重大影响;再而,技评打分比较主观,也会因为老师自身存在的专业素质差异对同一项目产生不同的理解,标准本身模糊,也容易让学生对正确技术的认识不够清晰。即使达标,也是可能弄虚作假的。
3.1.3考核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和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为主,术科考试只重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田径普修课也变成了一种田径训练课,这样只单方面解决了对学生自身掌握技术的能力考核,而忽略了对动作讲解,分析能力,课堂组织、指导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让学生在教法运用和组织教学上出现较大的空白区。
3.1.4标准高低不适宜
近几年我国高教事业发展迅猛,高等院校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满足它的发展,班级人数的增加也影响了生源质量,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多年的系统的体育训练。而面对庞大的人数使学校配备的师资以及一些硬件设施发生欠缺,课时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考核标准。
3.1.5考核评价不完善
田径运动作为典型的竞技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竞技性。田径普修课考核评价方法陈旧,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跑的快,跳的远”未必是好老师,现在需要的是“跨世纪新型体育教师”。所以除技术外,必须重视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对一些综合素质(例如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等)和综合能力都给予评价。
四、考核评价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4.1综合素质考核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998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深化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纲要》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不能纯粹以成绩达标为原则,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己任。在考核技评和专项达标同时,将考核内容全面化,技评考核专项外加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类等基本身体素质测试(见表一)
每项10分,共考核10项。这种考核手段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年级、不同专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水平,全面了解学生基本能力的状况,为专业技术和技能教学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除此外对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自信心)外在素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文化素质(自身修养)等做出评价,考核方法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手。
4.2结合实际的对教学能力的考核
体育教育专业是要培养未来的中学体育教师。培养方案要从现实的中学教育情况出发。考核内容应该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联系。要弄清楚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技能有哪些。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重技术运动能力忽视教学能力”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方式与之并不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出来的人是要从事体育基础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无体育基础的学生。只重视技术教学忽略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只会导致教与学的不和谐。所以对课程内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态仪表、分析、思想教育等方面做考核评价。将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作为其中一部分。
4.3裁判能力的考核
田径比赛时中学体育竞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校田径运动比赛时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必须重视这项技能的培养。尽可能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这样能更好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标准可以让老师可以对学生参与裁判工作的实践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把评价结果纪录在案,期末总评的时候作为参考资料之一。
4.4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
考核是全面的考核,除了上述所谈到的方面外,也应该将整个学习过程做为评价之一。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评价是比较科学、合理、客观的。每个教学内容,每个单元环节都要评价。这样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老师的教学行为做了监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4.5公平、公正的考核
对于考核成绩存在“人情分”的问题可以将“教”与“考”分离。这能检测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加强,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双方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问题,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师生关系也不会因为所谓的“分数”产生奇异。考核尺度也相应科学,公平,准确。考核成绩现考现出也保障了可信度。
4.6健身属性的考核
我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各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各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出现,都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冲击,因而我们推断21世纪的教育将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健身手段纳入考试范围。
五、结论
良好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客观依据与基础,为教学提供参考。规定教学方针,方向,从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教与学起到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多元化。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体现因材施教,公平竞争的原则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比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田径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熊西北,等.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肖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考核内容与办法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4]刘明.体育院系田径普修课技评方法与达标标准科学化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