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易经经典名句100句,洞察天地精髓100句。(易经通解之五之 阴阳二元论)

...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7、知止可以不殆。

【翻译】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0、不失其所者久。

【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老子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来源:诗词文学天地

   阴 阳 二 元 论

   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又进一步发展出了阴阳二元论思想,也可称之为阴阳学说,两者一脉相承。阴阳的概念与范畴大体如下:

    无论是气的概念还是阴阳的概念,先人的发现,首先在于生活中的直接感知,然后才逐步形成后来的哲学上的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气和阴阳本来是现实世界的一些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先哲们从这些事物和概念的共性中悟出并抽象出哲学上的意义,并用于指导对未知事物和概念的认识和感知。

    古人认识气,大概应该是从空气、水气、云气、雾气、地气、呼吸之气、冷气、热气等中所感知,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后从中感悟出气的共性、气的本质、气的本质的统一性等等,进而得出万事万物皆本源于气的认知。

    而对于阴阳的认识,也大体遵循了这么一个路子。起初阴阳的涵义应该是很朴素的,如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为者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事物的内外动静等。人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的两个方面,进而抽象出了阴阳这样一对概念。

    有了阴阳的概念,也就有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分类,其实这也是事物“两分法”、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这些思想和观念的来源。气一元论已经将宇宙万物统一于一气,那么阴阳和气又是什么关系呢?一会儿一元一会儿二元,这不矛盾吗?其实不然。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本质。而气分阴阳,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一于一气”。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阴阳,是气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万物统一于一气,而气有阴阳两种属性,那么自然而然,由气所构成的万物也就会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因此说,万物皆分阴阳,阴阳也是世间万物的两种不同属性。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于阴和阳的划分,通常是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外向的、向上的、热的、亮的等等,都属于阳;相对消极的、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等等,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我们可以举以下几组例子看一看:

O.按事物的性质分:

    阴:被动的 消极的 静的 冷的 暗的  短小的

        平和的 无形的。。。

    阳:主动的 积极的 动的 热的 亮的  高大的

        刺激的 有形的。。。

O.自然界

    阴:地 水 母性 月亮 北 夜 秋冬。。。

    阳:天 火 公性 太阳 南 昼 春夏。。。

O.社会

    阴:臣 子 妻 民 女 物质。。。

    阳:君 父 夫 官 男 精神。。。

O.人体

    阴:形 下部 内部 五脏 血 手三阴经。。。

    阳:神 上部 外部 六腑 气 手三阳经。。。

    阴和阳是相对的。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阳也是相对于阴而言的。比如人体的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六腑,和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相比,五脏藏而不泻以象地、属“阴”、六腑泻而不藏以象天、属“阳”,而如果和人体的体表相比,五脏则又在阴位而属“阴”。五十度的水和五度的水相比属“阳”,但和九十度的水在一起就要属“阴”了。

    阴和阳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类事物,人们都可以从中分出阴阳来,但阴和阳两者却不能彼此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同样没有阳就没有阴。比如一个男人,说他“阳”,就必须有一个和他相比较的女人为“阴”,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女人,就不能说他属“阳”,因为如果把这个男人做为他父亲的儿子和他父亲放在一起,则这时他就有了“阴”的属性。如果把这个男人的父亲做为臣民和他的皇帝放在一起,那么这位父亲就又成了“阴”。但如果单单这么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件事物来讲,就不能判断是“阴”还是“阳”。阴和阳必定是相对的一对儿而一起出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阴阳之内又可分阴阳。也就是阴阳两者中的阴和阳的内部仍然存在着阴阳,而且这新分出的阴阳之内仍然可以继续分下去。比如五脏相对于六腑相比,属“阴”,但五脏又分阴阳,相对位置高的肝和心两脏就属“阳”、位置相对较低的脾、肾三脏则属阴。而阳脏如心,又分阴阳,心气与心血相比就属阳、而心血对应心气则属阴。阴脏如肾,又分肾阴肾阳。阴阳之内的可再分性,就象磁铁的两极,磁铁怎么分,总会有两个不同的磁极,直到一直分下去。

    总之,阴阳是矛盾的一体两面,两者即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古人的话说,叫做两者“互根互用”,就是互为对方存在的根本和依据,没有了对方那么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同时正是因为有了对方也显示出自己的属性和自身存在的价值。

    阴阳即可以相互影响、还可以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运动的总规律,万物生化不息、阴阳运动不止,世界永远地处于阴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阴阳的相互影响比较容易理解,相互转化常常难以把握,其实举个极端的例子也就明白了。比如变性,通过实施变性手术,男可以变女、女可以变男,这不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么?

    通常情况下,阳主动阴主静。在阴阳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往往阳处于主动地位而阴处于被动地位,讲究“阳动阴随”、“阳主阴从”,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以上阴阳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阳主阴从的观念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阴阳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甚至要比气一元论影响要大的多。两者相比,“气”的概念可能更加抽象,而阴阳毕竟要比气更明确一些,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气着重于本质的统一,阴阳则侧重在辩证。阴阳往往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阴阳的思想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

    除了对哲学文化的影响,阴阳学说还对整个东方文化圈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风水学中的阴宅阳宅,中医的辩证诊治,相面术等,无不基于阴阳学说的理论,就连对人对事的评价,很多时候也难免有着阴阳的烙印。风水、中医与相面,太过深奥,难以一语说透,我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就可以足以证明阴阳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之深。比如,当我们说“阳光政府”、“阳光政策”时,我们会对事情有一个怎么样的价值评价?说到“阳光男孩儿”人们会有一个怎么样的认识?而“阴谋”为什么要和“诡计”用在一起?“阴险毒辣”意谓着什么?所有这些,不一而足,我们还会找得出一个又一个的词汇来证明这一点。

    万物含阴阳,阴阳化万物。阴阳的概念,无所不包,阴阳的对立统一促进了万物的运动与变化,影响深远。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此言不虚。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