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赣州市南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ens...
                                             文件下载:关于印发《赣州市南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康府办字〔2022〕60号    关于印发《赣州市南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南水开发办,区政府有关部门,区属、驻区有关单位: 《赣州市南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8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康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赣州市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新南康、争当排头兵”、纵深推进健康南康建设、全面深化医疗健康事业改革、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需求,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和《赣州市南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卫生健康事业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全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健康南康建设,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政府主导,立足群众需求,突出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民生保障,有力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的健康获得感日益增强,为推进“健康南康”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截止2020年,全区病床总数由3135张增加到4159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位由3.66张提高到5.33张(“十三五”目标5.11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由1.8人提高到2.38人(“十三五”目标2.36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由2.23人提高到3.05人(“十三五”目标3.04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孕产妇死亡率0(“十三五”目标≤18/10万),婴儿死亡率≤2.46‰(“十三五”目标≤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79‰(“十三五”目标≤9.5‰),均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的得以实现。 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卫健系统作为疫情防控“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在全市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资金保障,第一时间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第一时间对所有交通出入口进行严格管控,对所有村组、社区、单位实行封闭管理,第一时间设立定点收治医院和集中隔离观察点,百分百收治留观人员。从2020年1月28日报告首例患者,仅用时6天实现新增确诊病例“归零”,27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同时,立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到了重点人群精准管控到位、各项工作精准调度到位、各方力量精准联动到位,管住了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风险点,确保了疫情防控精准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健康扶贫成果丰硕 区财政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落实“四道保障线”等健康扶贫政策,实施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和“三年攻坚”行动,全区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适度目标,有力地保障了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新建130所公有产权卫生室,有力地保障了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落实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贫困人口免缴住院押金、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自负的住院医疗费用等措施,有力地保障了贫困人口方便看病;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加大贫中之贫保障力度,购买防贫责任险,确保非贫困人口遇病不致贫、已脱贫人口遇病不返贫,有力地保障了不发生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巩固拓展了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深化医改普惠民生 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加成,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和基本药物制度,破除了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旧机制。将44种救命、救急的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报销,全区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33%,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超过99%。实施区、乡、村三级联动,深入开展医联体建设,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南康模式”。推行按床日、按人头、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并在区二医院开展“先诊疗后付费”试点工作。 五、卫生健康服务显著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空前壮大,柔性引进博士75名、高层次人才158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增加132名,均创历史之最。斥资4.3亿元采购更新了4所区级公立医院和区体检中心医疗设备,进一步夯实了医疗服务硬基础。充分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山医院附属医院对口帮扶有利契机,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赣州分所、大健康团队赣州工作站、健康科学研究院、博士工作站,在耳鼻喉科、头颈肿瘤、肝胆外科、肝病科、五官科等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区一医院新建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眩晕中心等一批新技术新项目,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进入全省同级医院前列。区中医院急诊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肝病科、五官科为省级重点专科,中风病科、针灸科两个重点建设专科迎接了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审。 六、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十三五”以来,卫生项目建设力度空前,项目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远超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项目建设投资总和。区一医院、区中医院、区妇保院顺利实施整体搬迁并实施改扩建,新建区二医院住院医技大楼和精神科大楼,区级医院新增住院病床2205张、业务用房面积12.3万平方米,有效解决群众入院难问题。投资9.18亿元打造了全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设备一流的康养中心,一期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实施并完成了坪市、龙回、东山等乡镇卫生院新建、改扩建项目和130所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卫生健康系统作为“创国卫”主力军,坚持为民创建的理念,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环境卫生治理为重点,以卫生防病为核心,着力在长效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累计投入6110.81万元,出动21.6万余人次,督促指导228个单位、社区,达标整治1069家“四小”行业,开展病媒生物消杀8032次,建成区公共场所内外“四害”密度达到C级标准,生态与居住环境的持续优化,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后,再揽“国家卫生城市”国字号荣誉。 八、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2020年,我区以最高分通过并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一是区中医院床位规模达到500张,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门诊。二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实施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三是以镜坝、太窝、赤土、浮石等乡镇卫生院为样板,推广小针刀、针灸、激能电摩疗法、火罐、TDP神灯等中医适宜技术。四是开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大型主题活动,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五是高标准改造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诊疗服务区(中医馆),全区有1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完成改扩建项目,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均配备中成药100种以上,中药饮片300种以上,全面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期间是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以及区委发出“融入大湾区、建设新南康、争当排头兵”号令的关键时期,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的开放合作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将助力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为我区卫生事业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医学“高峰不高”和服务“基层不强”、“三医”联动不足和“医防”融合不够等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聚焦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地方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共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行动者,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 坚持健康优先、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制度体系。坚持公益性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目标牵引、唯实惟先。牢牢把握建设“重要窗口”、“融入大湾区、建设新南康、争当排头兵”新目标定位,围绕卫生健康领域突出短板、改革关键问题和群众迫切需求,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建机制,以实干出实效,推动卫生健康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坚持系统观念、价值导向。强化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和系统联动,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增智力量,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通过“扶优扶强做强龙头、招大引强提升能力、靠大联强夯实基础”的三强战略部署,以“健康南康”建设为推手,基本建成区域性康养中心、医疗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和“区引领、乡镇活、村(居)稳”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市级区域性卫生人才和学科高地。区一医院建设成为与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等水平的全市名院,打造全省一流康养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健康小镇。建立省级中医或康复科医学实验室,做优做强区中医院康复医疗专科联盟区域性康复专业品牌。到 2025年,全区病床总数增加到6760张,养老床位增加到3500张,新建婴幼儿托位5000个。 一、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早癌检测率达到6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0%,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40%,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2025年达80%,乳腺癌筛查覆盖率逐年提高,2025年达到60%,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下降至15%,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二、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不少于1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实现病有良医,切实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位提高到8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提高到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由提高到3.5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左右,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 三、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重大传染病、慢性病防控能力有效增强。织密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和隔离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持续巩固。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三孩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婴幼儿、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健康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基本形成。   主要发展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治工作机制,科学、高效、有序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纵向推进以区级公立医院和区疾控中心为龙头、区级医疗单位为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所(室)为网底的区、乡、村三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按照“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要求,织牢织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一、推进现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推动南康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明确区、乡疾控职能定位,强化属地化管理,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发挥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和区域指导作用,有效履行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业病防治、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强化疾控机构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日常督导,创新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二、推进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建设 加强南康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启动区疾控中心实施整体搬迁,完善南康区疾控中心及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建成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防疫防病、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预警预测和公共卫生决策的技术支撑作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血清样品原始资料基础数据库,动态分析不同人群血清中病原和免疫水平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病原,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护易感人群,防止重大传染病暴发。 三、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区级医院为龙头,联合专业机构、专科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民营医院构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明确各自在急危重症救治、疑难复杂病例会诊、科研创新、技术攻关、疾病流行监测和防控策略、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培训带教等方面的责任,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完善教卫融合、医卫结合、医养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医防融合全面发展。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模式。试点推行区域一体化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革,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区属医院内部疾病预防控制科,共同开展区域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疾病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预警、卫生监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完善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调度机制,健全储备医院、大型公共设施紧急转换为医疗卫生设施的应急预案。落实以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公共卫生风险排查、报告、处置责任,健全社区、医务室(乡村医生)和社区警务室“三位一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 100%,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主动发现感染者和病人,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推动终结结核病行动,建立结核病精准防治体系,推行以病原学阳性为主的病人发现模式,强化耐药结核病的筛查,探索“互联网信息管理+互 联网诊疗平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新型结核病管理模式。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加强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力储备。 四、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完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卫生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和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水平。 完善突发疫情应急体系,做好医疗物资储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托区一医院、区中医院、区二医院、区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建设区级医疗物资储备库。制定30天满负荷运转的医疗防疫物资需求量,指导各地、各医疗机构做好社会防控物资储备管理。   第二节 推进健康南康建设 一、建设全面健康制度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享制度。全面整合健康教育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医院诊疗平台的同时平行建设居民健康状态、疾病症状、服务效果、自主用药副作用自报系统,培养居民共享健康数据素养。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形成社区居民群体健康数据报告并智能反馈于相应社区居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健康共建共治活动,并基于社区居民健康共建共治的健康成效赋予经济性的奖励。切实做到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落实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治制度。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提升民众对“健康权”的认知,鼓励民众从食品、职业、环境、行为方式等全面参与健康促进的活动,强调健康活动“主人翁”精神,从健康氛围营造、健康活动策划、健康活动制定、健康活动组织、健康活动成效评价均不脱离民众的重要参与,全面提升民众参与健康政策制定的健康权利素养。 二、普及居民健康生活 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增强人民体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强化健康主人翁意识。定期开展居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线上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提供线上指导服务。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房米。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通过健康促进进学校活动,开设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生每周5-8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以“保文创卫”为契机,深入开展全区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大力开展全民大扫除,做好垃圾分类,使用卫生厕所,清理卫生死角,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创造干净、整洁人居环境。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与健康促进活动。持续推进健康城区和营养示范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科学就医和灾害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壮大专业科普巡讲团队,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引导群众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深入推进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的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继续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15 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下。 三、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 落实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健康科学研究院”,对重点人群开展队列调查,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善“防、治、管”一体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逐步优化以社区为慢病防控据点的防控策略,推动各部门主动将健康融入一切政策,打造多部门合作推进重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管理的创新模式。实施重点癌症监测和早诊早治,完善筛查手段、扩大筛查种类和社区覆盖面,早诊率到达60%以上,提高5年生存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血糖,覆盖面达到100%。建立健康云平台全面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肺功能不全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 和干预指导,干预有效率达50%以上。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 四、打造治未病中心 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域等四大区域,配备中医健康评估及治疗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健康宣教设备等。通过采集和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赣州市南康区健康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进行健康干预,运用传统疗法和现代理疗的治疗方式,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传统疗法包括针刺、灸法、中药、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药物敷贴等;现代理疗包括牵引治疗、微波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电磁波治疗、红外线治疗、超声波治疗等),同时开展健康宣教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追踪和随访。 五、巩固爱国卫生工作成果 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市民参与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协调爱卫会各成员单位严格履责协同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月”、冬春季、夏秋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巩固卫生创建成果。将“国家卫生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加大卫生乡镇创建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筑牢卫生创建基础,把健康融入城区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依托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患者救治情况的动态监测。落实巩固健康帮扶政策,持续做好大病专项救治、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落实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和设备配置水平。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以公立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 积极促使南康区公立医院在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上占主导地位,在服务项目上充分体现其公益性与公平性。积极扶持发展其他经济性质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机制,兼顾满足不同医疗需求,提供分层次、差别化服务。每个镇(街道)由政府举办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依托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实力,合并龙岭镇卫生院,在此基础上组建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人民医院。结合我区加快提升横市中心镇功能的要求,对红会医院(横市中心卫生院)实施整体搬迁。积极引入慈善机制,鼓励多元举办护理院、老年医院、残障康复医院、托育机构等。 二、加快区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 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围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和公共卫生补短板的需求,积极引进国家级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区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和推进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院品牌形象,在心脑血管、胸痛、创伤、呼吸等方面创新学科建设,提高妇产科、儿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专科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进一步增强区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全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等8所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和广州中山六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等国内一流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健康南康建设,合作共建医联体,推动区一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昂起区一医院发展的龙头,在心血管内科、康复科、肝病科等学科和康养、健康体检、治未病等业务上,形成全区卫健系统“学科建设学区一医院、服务水平看区一医院、就医体验复制区一医院”的发展氛围,通过“一年打基础、三年促提升、五年大跨越”,真正把区一医院打造成为与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等水平、三足鼎立的全市知名医院。 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中药研究院技术帮扶指导,重点在区中医院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和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嘉湘教授等国医大师资源优势,成立南康区国医大师、名中医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推动合作开展中医药健康医疗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建立省级中医或康复科医学实验室。在区中医院、区一医院建设中医康复特色专科,全面推行以中医康复为主、西医康复为辅的复合型康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全区1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成立南康区中医院康复医疗专科联盟,打造区域性康复专业品牌。 三、强化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制定包括流动人口集聚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新一轮南康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夯实城乡15分钟健康圈基础。每个街道、建制镇或者5万人左右(社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的使用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卫生院建筑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原则上设置床位30~50张左右。按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得到便捷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的街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200~300平方米。每个行政村或5000人左右设置1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的使用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城乡千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职工医疗机构,或与相关医院建立服务外包关系。在棚户区改造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地和房屋纳入统筹规划。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行动,对标对表补齐乡村医疗机构短板,稳定和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区18所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县域内就诊率逐步达到90%以上。 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实现城乡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引导基层医务人员规范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层医疗质控组督导检查工作,强化基层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特色科目或中医药服务区,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家庭签约责任医生制度,做好特殊人群定点服务工作,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套餐式有偿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优化布局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新能力 推动发展县域医共体,发挥好在以区一医院帮扶的龙回镇中心卫生院等8个乡镇卫生院、区中医院帮扶的镜坝镇卫生院等中片6个乡镇卫生院和区二医院帮扶的龙华镇中心卫生院等北片4个乡镇卫生院及其辖村卫生所组建的3个医共体作用,进一步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做实做强基层医疗服务。 五、推进环保低碳型医院建设 制定医院节能减排规划,率先探讨床位能耗标准,各级医院应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进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设施,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节电、节水、节油和减排的水平。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同时配置节能减排设备。新建医院使用太阳能供暖、供电和中水回收使用系统。认真维护和改良空调、供气等相关管道,提高供电、供水、供氧、供暖的效率。继续做好医院固废物回收及安全处置工作,建立全区医用放射源电子实时管理平台,努力增加医院绿地面积。 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根据《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地区,以0.7-1.5万服务人口,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设一批公办示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建设,按全省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切实保障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建设用地应当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建成后的村卫生计生服务室由村委会或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管理。 七、推进社会资本办医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继续放宽社会办医院的准入范围,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对符合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按照规划予以批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夯实社会办医机构人才队伍,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住院医师规培、全科医生培养、继续医学教育、参加学术活动、科研立项、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医师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完善配套支持政策,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以弘德医院、众和医院、仲易骨科医院为引领,引进全国知名医院入驻南康,将我区建设成为赣州市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第四节 推动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能力 完善南康区妇幼保健院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引进与培养妇幼保健高级人才,配齐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夯实妇幼卫生工作基础。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直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区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8%以上,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遏制严重出生缺陷上升趋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育龄妇女叶酸补服工作,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8%以上。防治妇女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着力改善农村儿童健康状况。努力提高流动妇女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可及性。建立妇幼保健机构评价体系,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与管理质量。 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保持合理生育水平确定为人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全面落实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八项功能。持续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扶助政策,扎实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继续推进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建设,积极稳妥实施“数字计生”现代管理服务,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加快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改造计生服务体系的进程,推进计生服务室与村卫生室的合并融合,全面推动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三、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和健康指导,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教育的政策体系,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依托区妇保院创办公立托育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托育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以婴幼儿照护服务、幼儿早期教育、卫生健康相关专家为主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专家团队,为辖区内婴幼儿提供早期发展教育和健康指导服务。“十四五”期间,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公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实现乡(镇、街道)普惠托育中心全覆盖,力争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四、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开展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 2.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健康指导,早期发现、综合干预。 3.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重点加强老年人护理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 4.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健全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不断丰富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内容,推广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 5.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康养中心、众和医养中心、东山街道医养结合机构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康养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特色通道,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下同)老年病科规范化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 6.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推动落实《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高龄、重病、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护理等服务。 五、加强心理卫生网络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从业人员培养培训,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水平。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机制,落实社区康复工作,降低精神病发病率,提高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针对社会转型、竞争压力等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做好预防、治疗和教育工作,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加强职业病防治科室建设,具有职业病防治职责的疾控机构和卫监局应设立独立的职业卫生科并有专人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职业病监测网络,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实现全覆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网报率达到100%。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推进健康企业建设。   第五节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一、优化创新服务吸引人才 走进高校选聘人才,对985、211等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及其他一本类优秀拔尖毕业生,或全日制硕士以上研究生,采取到校“抢”人的策略,主动与人才市场联系,积极参加各高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宣传推介南康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医院发展平台,鼓励各医院采取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规范人事代理人员考录工作,优化人员结构,规范人事代理人员招录的范围和相关政策,大力公开招录各类人事代理人才,为缓解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断层断档、优化年龄、知识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二、政校共建积极培育人才 邀请博士专家来康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业务培训,并建立南康区区级公立医院选派医务人员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流院校培训提升机制。积极推动中山一附院、深圳市二医院对区级医院进行对口帮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交流,以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学科建设,重点在区一医院、区中医院和区妇保院培育建设一批心血管内科、神经科、康复科等临床重点学科。通过多渠道培养人才,为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卫生计生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与赣南医学院协作,面向社会、农村积极培养一批卫校人才;鼓励赣南医学院等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工作,加强毕业后教育,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高医师队伍临床诊疗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区、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技术人员培养。制定人员培养标准和计划。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全科医生业务。发展卫生计生教育,为广大的基层培养卫生计生技术人才。 三、强化机制保障留住人才 全方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强调岗位激励。根据引进人才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每位引进人才的岗位,确保引进人才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二是突出事业激励。积极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开创事业的空间,使其在政治上有荣誉,能力上得锻炼,社会上受尊重。三是注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及奖励办法;对贡献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界线,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到重要岗位,让其担当科系领军人才。   第六节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建设并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应用及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卫生健康新基建;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覆盖全区城乡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并与区卫健委、区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健康南康需要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 二、提升全民健康信息服务能力 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功能,加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展“智慧医疗”医院建设。统筹开展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院、数字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居民电子健康卡为联接介质,打造权威、动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将电子健康卡打造为居民享受“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实现区域内看病就医“一卡通”,逐步实现电子健康卡、医保卡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广远程医疗业务应用,基本实现区、乡、村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大力开展全民健康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互联网+健康养老”“互联网+托育”“互联网+护理”等创新应用。建设区域检验、检查数据等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数据共享,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协同工作,切实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三、加强全民健康信息管理效能建设 加快区域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机构、人员、设备、服务等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整合卫生行政、公共卫生、医疗、计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及全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构建决策、服务、监管、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区卫生健康事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均衡配置资源,优化医疗结构,夯实健康基础,促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快重点工程布局建设,推动全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和同质化迈上新台阶。 一、筑牢安全底座,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工程 加快补齐重大疫情防控短板弱项,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启动区疾控中心整体搬迁,推动区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提升区级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1.区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0亩,新建业务、办公、仓储用房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0万元。 2.检验与卫生应急综合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医疗设备等,总投资2075万元。 3.区一医院急救中心大楼,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总投资3205万元。 4.区一医院、区中医院、区二医院传染科大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7300.62平方米,新建传染病收治区10个,建设床位608张(其中:负压病房16个)及购置应急救治设备等,总投资10034万元。 二、优化空间布局,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工程 以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扩大优质健康资源供给,促进城乡、区域间优质资源配置均衡化,做优做精区级公立医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1.规划在龙岭片区选址建设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人民医院 (二级综合性区级医院),规划编制床位500张,总投资10000万元。 2.扩建区一医院医技楼项目,占地面积1196.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2.46平方米,总投资3280万元。 3.新建区二医院急诊科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945平方米,总投资778万元。 4.新建区二医院精神科大楼二期工程,新建门急诊楼、住院大楼、医技楼、后勤办公楼,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总投资15200万元。 5.新建区中医院中医大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5596㎡,在老住院楼的位置,拆除旧楼新建一栋(下1层,上11层)的中医大楼,总投资9000万元。 三、加强服务能力,筑牢基层健康服务网底工程 补齐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短板弱项,改善基层卫生院就医环境,稳定和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推动全区乡镇卫生院全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 1.区红十字会医院(横市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占地40亩,编制床位300张,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总投资21400万元。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按占地面积26.43亩、床位200张的规模进行建设。 2.龙岭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 3.朱坊乡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 4.十八塘乡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 5.浮石乡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 6.镜坝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 7.太窝乡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8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一栋综合性的住院医技综合楼,总投资2500万元。 四、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响“南康康养”品牌工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建设南康区康养中心(二期)。打造全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的医养结合和健康体检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36亩(其中山地公园36亩),建筑面积179293平方米,建设总投资91800万元,设置床位2009张(其中住院病床644张,养老床位1365张),共9栋建筑,分二期实施。 2.建设东山街道医养结合机构。项目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480平方米,规划养老床位约200张,总投资16000万元。 五、坚持健康保障,建设妇幼健康高地工程 以婴幼儿、妇女儿童为重点,提供适宜优质健康服务保障,满足多样化、高品质妇幼健康需求。落实三孩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1.新建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0000㎡,院内新建住院楼,新生儿ICU病房,呼吸机设备等,总投资16000万元。 2.新建区托育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新增托位300个,总投资1000万元。 六、推进环境治理,提升全区医疗卫生品质工程 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我区医疗机构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医疗品质。 1.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水处理系统,总投资2677万元,在区第一人民医院等22个医疗机构建设医疗废水处理系统,总处理规模为2112吨/天。 七、坚持多元发展,大力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工程 以“融入大湾区,建设新南康”为目标,以众和医院、仲易骨科医院为引领,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形成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良好发展格局。 1.引进江西弘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在南水新区投资建设南康弘德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62371㎡,含一栋13层高的塔楼、一栋4层的裙楼,总投资约3亿元。 2.建设南康众和医养中心。项目占地面积9227.13平方米(约13.84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规划养老床位约300张,总投资10000万元。 3.新建赣州长生骨科医院。项目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编制床位350张,总投资6亿元。 八、聚焦数字赋能,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工程 提升全区医疗机构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全区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丰富业务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以居民电子健康卡为联接介质,打造权威、动态、全生命周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数据共享,建设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级全民健康数据中心;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开展“互联网+养老”、“互联网+护理”,推进移动医疗卫生应用;完善区、乡、村三级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区域诊断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建立健全远程医疗保障机制;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及完善医联体管理云系统、远程医疗协作系统、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居民健康卡信息系统、统一支付平台、全民健康数据传输专网;强化网络安全建设,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和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达四级以上,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及各公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四级以上,总投资1.2亿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健康南康建设领导小组、深化医改联席会议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强化法治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和普法责任清单,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合理扩大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范围,创新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和政府信息公开。 三、强化有效投入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等经费保障,加强对偏远地区和薄弱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倾斜。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 四、强化规划执行 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充分发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的牵引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带动规划整体实施。建立规划执行闭环管理机制,完善重点医疗资源配置合规性审查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年度监测分析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刚性。 五、强化多元参与 完善干部队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积极开展正面典型宣传,充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和社会热点。有效防范化解医患矛盾,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社会大众和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卫生健康事业,努力营造“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