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临“绝”地别有天
——简析电视剧“红色三绝”的叙事策略
戈戎(原名杨国荣,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之后,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近期再次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并引起热烈反响,至此,被誉为“红色三绝”的系列剧三部曲终于完美收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打...
境临“绝”地别有天
——简析电视剧“红色三绝”的叙事策略
戈戎(原名杨国荣,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之后,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近期再次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并引起热烈反响,至此,被誉为“红色三绝”的系列剧三部曲终于完美收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电视系列剧“红色三绝”,集中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我军在闽西中央苏区非凡卓绝的革命历程,全景式地展现了闽西儿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虽然选取的事件和故事不同,但聚焦重大党史事件,彰显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讴歌先烈献身精神,却是三部曲共同的主题诉求。尤其在全党兴起学习党史的热潮中,“三绝”系列剧无疑为党史教育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从《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到正在热播的《绝密使命》,我们不难发现“三绝”成功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于大胆而巧妙地运用了“戏剧性危机”的叙事策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绝”。在“绝”字上做文章,在“绝”字上出奇招,“绝”在通过不断制造一连串貌似不可逆的“戏剧性危机”,把人物和事件推到某种“绝境”,在解决危机的挑战中“转危为机”、“绝地逢生”,从而推进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完成对主题的阐析和演绎,达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英国戏剧理论家阿契尔最早提出戏剧创作的“危机说”理论,他认为“危机”是戏剧的实质,“通过或者可以设法使它很自然地通过一连串较小的危机而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含有能激动人的情绪的东西,如果可能的话,还含有生动的性格表现在内。”(引自阿契尔《剧作法》)H·A·琼斯也说过:“一出戏是一连串的悬置和危机,或者是一系列正在逼近和已经猛烈展开的冲突,在一系列前后有关系的、上升的、愈发展愈快的的高潮中不断出现。”(引自 H·A·琼斯《戏剧的规律》序文)“红色三绝”大胆地将“戏剧性危机”应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形成独具魅力的叙事策略,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认真总结《红色三绝》的创作经验,无疑将带给我们积极的启示和补益:
一、危机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是戏剧性危机设计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就是说,它既要合乎剧情的发展逻辑,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从而赢得观众的共鸣。背离历史事实而设计的“危机”,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剧情发展逻辑而虚构的“危机”,一定造成审美障碍而遭观众唾弃。《绝命后卫师》讲述的是1934年在红军长征期间,一支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着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可以说,这是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危机四伏的一段历程,一段最艰难的至暗时刻。红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带领下,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九死一生的决心,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以最大的牺牲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胜利突围,6000余人全军覆没,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惨烈篇章。可以说,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这是一次最大胆也是最冒险的尝试,它把剧情推向一个巨大的“危机”之中,推向弹尽粮绝、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绝境”——韩伟和战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陈树湘带领余部边打边撤,到达牯子河边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发现桥已被炸毁。敌军正迅速向岸边聚集,陈树湘把红34师的军旗交到童九子手里,掩护几个少年红军战士游过湘江,自己绞肠自尽,英勇献身,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令人震撼的一幕,既是剧情发展的必然,又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它展现出了“戏剧性危机”所爆发出的特有的艺术震撼力和惊人的魅力!剧情结尾出现意味深长的画面,在绚丽的朝阳下,三位少年红军打着红34师的军旗,朝着青山叠翠的方向奔跑而去,象征着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二、危机设计的连续性。充满连续性的戏剧性危机设计,无疑更适合于现代快节奏、高对抗、急反转的情节设计的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长篇电视剧而言,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续危机设计,不仅保证了故事的延续性,同时有益于维持剧情的一种张力和关注度,防止观众过早产生审美疲劳。《绝密使命》讲述的是我党建立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在传递情报、护送人员、运输物资以及实现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战略转移的故事。在绵延闽粤赣三省、长达数千公里的交通线上,处处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白区的层层封锁,闯过国民党军警的盘查和暗哨的追踪,避开反动军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乃至土匪的骚扰与破坏,可以说,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绝密使命》正是抓住秘密交通线这一特点,连续不断地制造各种“危机”——从开篇六名青年干部半途牺牲的紧急事件,到剧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如期召开,贯穿全剧始终的,是大大小小的“危机”,由此构成戏剧性危机的逻辑链条,有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在柳暗花明、高潮迭起的危机中,极大地丰富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剧中潘雨青、邹叔宝等交通员,在复杂环境下与各种隐秘身份与敌人斗智斗勇,化解一个接一个的危机,生动地展现了我党地下交通员的忠诚与智慧。正是有这样一批身负绝密使命、智勇双全的交通员的忠贞守护,使得这条秘密交通线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保持安全畅通,打破了蒋介石所谓“不给共党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只鸟之通过”的狂言,卓越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神圣使命,被誉为“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
三、危机设计的多层次性。多层次的危机设计,不仅是剧情发展的多向度需求,同时也是立体化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绝境铸剑》就是一个典范。该剧讲述经过“古田会议”精神洗礼,一支鱼龙混杂的部队如何在战争中不断壮大,于绝境中淬火成钢,铸造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红色铁军的故事。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不同层次的危机始终笼罩在共产党员李化成和他带领的红军独立营身上。既有情节的小危机,又有剧情的大危机;既有外部的环境危机,又有内在的人的心理危机,既有显形的危机,又有潜形的危机。一方面是敌人的高压态势,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一次比一次疯狂的围剿;另一方面是成份复杂、良莠不齐、纪律涣散的红军队伍,地主子弟陈天佑的摇摆立场、教官唐运龙的军阀作风、叛徒诸三木的出卖行径,以及战场上不断出现的“内讧”、“犯错”、“违纪”等等,这些都是李化成必须面对的“环境危机”。李化成以坚定的信念、绝对的忠诚,坚决执行古田会议精神,对红军队伍进行了严格的整训,理清了独立营队伍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提出了党指挥枪和政治建军的宗旨,有效地解除了种种“环境危机”,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然而,最大的危机不是外部的环境危机,而是内在的心理危机。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独立营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在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中,营长李化成一度陷入了迷茫、躁动的困境之中,产生了悲观沮丧的情绪,甚至对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剧中用较大的篇幅描写李化成的内心争战,这就在更深入的心理危机层面,刻画主人公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李化成重塑信心,最终成长为信仰坚定、英勇无畏的我党我军出色的指挥员。
“惊涛拍岸临无地,远壑藏舟别有天”。革命历史系列剧“红色三绝”成功地将“戏剧性危机”理论应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以独具魅力的叙事策略,为广大电视观众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也为福建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开辟了一片前景广阔的新天地!
电视剧《绝密使命》体现不同维度的“忠诚”
吴增仙(福建电影制片厂副总经理)
已经播出并深受好评的《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和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绝密使命》并称革命历史题材“红色三绝”,三部剧聚焦同一个地域,同一历史时期,深耕闽西红色文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红色剧系列,这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尚属首次。作为“红色三绝”收官之作的《绝密使命》,再现当年中央秘密交通线的艰难与险恶,从“小站点大风云,绝密处见忠诚”,延续了“三绝”前两部作品“小人物大格局,小故事大智慧”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绝密使命》的成功在于该剧从题材内容选择、核心思想诠释以及收视表现等不同维度都深刻体现了“忠诚”二字。
一、思想内容精深,“忠诚”革命历史史实
该剧取材自红色史料《中央红色交通线研究》中记载的真实史实,遵循“守正是前提,创新即发展”的创作思路,构建一个合理的故事逻辑。在史料记述的历史结果缝隙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最终展现一幅题材重大、格局宏阔、符合历史,有大气象也有小细节的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画卷。
剧中表现的这条交通线连接着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两大战斗核心,横越沪、港、汕3大城市,绵延闽粤赣3省高山密林,蜿蜒长达数千公里,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区的层层封锁线,闯过国民党军警的盘查和暗哨的追踪,避开反动军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和破坏,困难重重。在这苛刻的客观条件下,交通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干部,国际人士李德,技术人员及著名文艺工作者200多人进入中央苏区,以及数不胜数的往来文件、情报、数千吨的军用、民用物资。这些情节均非虚构,都是真实的历史再现。该剧开篇以六名青年干部半途牺牲的紧急事件,引出了党中央要建立独立交通网,打通上海经香港、汕头到闽西直达瑞金中央苏区绝密交通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次揭秘红色交通线隐秘故事,填补“秘密交通线”的荧屏空白。关于“中央红色交通线”,被称为“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属于党的隐蔽战线工作,具有高度机密性,公开的史料不多,但不难看出,《绝密使命》在影视创作中严格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规律,有大气象也有小细节,展现了这条创造“中共党史奇迹”秘密交通线的使命与贡献,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无名英雄,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绝密使命》服装、道具、故事发生地点也都非常考究,不难看出创作时参考了大量史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忠实还原革命史实,也增强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趣。
二、艺术创作精湛,诠释“忠诚”核心思想
“红色三绝”系列一脉相承,却各有主题,角度不一,据主创介绍,《绝命后卫师》以“坚守”为主题,《绝境铸剑》以“成长”为主题,《绝密使命》的核心思想主题则是“忠诚”。影片从整个故事脉络、故事推进、人物性格各个方面,将“忠诚”的信仰贯穿始终,通过一次又一次凶险无处不在的任务,一个又一个充满智慧的小细节,展现出交通线英雄们的奉献与忠诚。
交通员蔡猛前往中法西药房传递完情报后便被国民党抓捕,蔡猛惨遭国民党汕头站副站长曹瑞瑛严刑拷问后牺牲;该剧主人公潘雨青(张桐饰)肩负重要任务,在刀尖上行走;地下党员李寿科知道他为了保住邹叔宝(周成),谎称自己是周成,李寿科被抓走时,还不忘大喊大叫秘密传递情报并最终跳崖牺牲,保护了邹叔宝(周成);邹叔宝(应昊茗饰)用打石膏的伤臂运送苏区党委转给党中央的党费,银元与血肉粘连,令人泪目。主人公潘雨青说:“选择这条路再出发,我们只知道出发点,却不知有没有归途。”邹叔宝坚定地说:“我是个走夜路的人,但是过了这段黑暗,都会面向光明。”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员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不畏生死,不会叛变,更没有畏难而放弃任务的交通线地下工作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无名英雄,用“忠诚”和“信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深化了该剧“忠诚”的核心思想。
三、市场反应良好,收视“忠诚”度高
《绝密使命》自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以来,收视率和口碑一路飘红,关键在于收视群体的“忠诚度”高。
首先,作为红色三绝的收官之作,收视群体已牢牢黏合了大量《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的大批粉丝,为《绝密使命》开播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收视人群储备;其次,《绝密使命》宏大的视角转向聚焦无名英雄,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对准小人物,烟火味浓,落脚点在细微处,让观众有代入感。该剧兼具了此类题材电视剧的故事属性和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主旋律、正能量气质,渐进的剧情推进也让观众欲罢不能,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下,围绕地下交通员展开爱情故事同样牵动观众的心;再次,《绝密使命》依旧是老编剧钱林森执笔,青年实力派演员张桐主演,这样的编剧和主演标配,已经注定“红色三绝”的收官之作,会成为口碑和收视爆款。男主角张桐参演的《觉醒年代》刚刚热播,观众的收视习惯延续和张桐的表演实力也是该剧成为爆款的重要保障之一;好的播出节点加上央视一套的播出平台,也使观众的收视忠诚度一路走高。
《绝密使命》的热播,为观众呈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新的打开方式,创作者把镜头从仰角转变为平角叙事,不再一味地只展现正向伟大的事件和人物,更多地从小人物出发,塑造富有烟火气息、栩栩如生的角色,并加以真实还原的场景及化服道来展现真实的时代生活,让观众产生了更强的时代共鸣。《绝密使命》确实是一部“忠诚”革命史实、诠释“忠诚”信仰,最终获得广大观众忠诚度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