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海口陈家大院藏身密林 传旧时曾"钟鸣鼎食"(图)

  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林市村有座“陈家大院”,藏身于东寨港边的密林之中,外界少有人知。   “威马逊”横扫文昌、海口时,村里很多房屋或倒塌,或屋顶被掀,陈家大院局部受损,依然竖立。   陈家大院的存在,不仅是这个家族事业辉煌的明证,也见证了这个家族的移民历程,它所在的林市村,更是海南岛清代和民国时期,向海外...
  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林市村有座“陈家大院”,藏身于东寨港边的密林之中,外界少有人知。   “威马逊”横扫文昌、海口时,村里很多房屋或倒塌,或屋顶被掀,陈家大院局部受损,依然竖立。   陈家大院的存在,不仅是这个家族事业辉煌的明证,也见证了这个家族的移民历程,它所在的林市村,更是海南岛清代和民国时期,向海外移民的始发站。   而陈家的先祖,也是最早闯荡南洋,移居海外的先人之一,直到如今,绝大多数宗亲仍侨居异国他乡。   在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像东阁镇富宅村的韩家宅、会文镇十八行村的林家宅整齐划一、一望到底的传统建筑布局,并不少见,但在与之交界的海口(原琼山),这类房子却鲜有耳闻。   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林市村有座“陈家大院”,就一直藏身于东寨港边的密林之中,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老家河南、在海口经济学院执教艺术设计专业的何明老师,只要有时间,总爱骑上自行车到周边的乡村游逛,这座少有人知的“陈家大院”,正是何明老师“闲逛”时发现的。   海口少见,五间宅子一条线   7月12日上午,邀上三五驴友,直奔林市村。   林市村离演丰镇上不远,不过八九公里的车程,只是植被发育,村道蜿蜒,要想少走弯路,还得多停多问,毕竟“路在嘴上”。刚一进村,第一感觉就是冷清,眼睛所能看到的人,都是老人,连小孩都很少。坐在门口纳凉,听收音机里谢忠“故事会”节目的徐天琼老人,已是84岁高龄,他是记者在林市村遇见的第一位村民,原在琼北车管所工作,退休后“归园田居”,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   在徐天琼的记忆里,林市村最多时有9姓人家,如陈、林、饶、王、黄等,柯、潘、吴三姓现已无人。“最早入村居住的是林姓,现在人数最多的是陈家。”徐天琼指着他家左侧的一座大院子说。   徐天琼所指的便是陈家大院。   院落坐北朝南,由两个部分构成,西侧是5间连成一线的老宅,东边的后方也是两幢南北走向的宅子,前方则有一排朝西的廊屋,两个宅子和廊屋之间是一个开阔的庭院。   西侧房屋和东侧房子之间,是一个宽约2米的笔直过道,院子是不算高大的正门。   与多数琼北民居一样,陈家大院前方有连着围墙的照壁,作为西侧房屋入口,有一个小门开在正门的左侧。从第一幢房屋的大门向前望去,视线穿过门框、院子,可以隐隐望见约百米之遥北端的第五栋不开后门的宅子。   5间老宅,除了后面的要比前面的稍高之外,它们的布局都是一样的——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连斗拱、窗棂、隔断、户对上的龙头、翔凤、菊花、竹子等木雕纹样,以及内侧山墙抬梁式和穿斗式混搭的梁架结构,包括其上的蝙蝠翼状雕花,都毫无二致。这些木刻雕花大都栩栩如生,尤其是第二座房屋后廊隔断门户上的两朵巨型兰花,远远望去,十分逼真,仿佛是种在门板上的活株。   与琼北其他地方传统民居不同的是,陈家大院每幢房屋的前门左右两侧半高处,都安装了玄武岩材质、中间开孔的户枢装置,可以装上半高的小门,以免鸡犬入户,而又不影响视野、通风和采光。只是现在已经废弃不用。   何明的本科专业是建筑学,2012年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他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相比于北方的大户人家,陈家大院显得低调、拙朴,但又不失奢华;在功能设计上,主要是为了满足聚居的需要,彰显了房屋主人看重亲属关系的情感诉求。”   “我祖母说,当年吃饭要敲钟”   80岁的陈玉理自小住在大院里。   天气炎热,他和比他小将近20岁的族叔陈嘉兴,始终打着光膀向来访的客人讲说起家族的历史。   原来,林市村陈氏宗亲的迁琼始祖是宋代到文昌当官的陈拱宸,明代,其“树”字辈裔孙迁居林市村。陈拱宸的后代,派序用字比较统一,其中21世至30世字辈为“宝贵如嘉玉,文明焕锦章”,林市村已繁衍到26代的“文”字辈。   据称,清代康乾年间,陈家出过几位五品官员,前世和后代因此得到朝廷诰封和荫庇的人不少。   陈家大院已有200多年历史,房子是陈玉理的曾祖父、陈拱宸22世孙陈贵仁主持修建的。陈贵仁当年有自己的商船,从事远洋货运和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加上人丁兴旺,便联合族内同宗兄弟开拓祖业。   大院建成前后,正是陈家人数最多之时——超过200人。“我听祖母说起,当然她也是听长辈说的,以前陈家每到吃饭时,都是先长辈后小辈,先男性后女性,一拨用过,轮到一拨,敲一次钟。”年纪不大但辈分不小的陈嘉兴说。   陈嘉兴提及的祖母,墙上有其画像,雍容华贵,一脸安详。老太太姓丘,府城人士,是丘濬的后裔,嫁给陈贵仁的弟弟陈贵儒为妻,活了105岁。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年代,陈家之所以能与官宦世家的丘家联姻,是因为陈贵儒也是官家子弟。   最早移民海外的海南人   然而,陈家热闹的场面达到极致之后,住在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从此前的钟鸣鼎食,变成现在的门庭冷清,不是因为家道衰落,而是由于更兴旺了。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陈家自古就有冒险精神。大院背靠大海,北边就是出海的码头,陈家人喜欢出洋谋生是出了名的。   在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村民陈道裨就曾独驾小舟,漂洋过海,抵达越南芽庄,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有史料记载,且有名有姓的移民海外的第一位海南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林市村的陈贵仁和同村的饶昭聪、林树华等人,经过一番准备后,造船“去番”,于当年10月间到达泰国,第二年,他们的帆船满载大米、柚木和布料返乡交易,轰动一方。   40年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陈贵仁等人发展起来的帆船队规模达到70多艘。这一年,文昌铺前港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下南洋者越来越多,每年前来林市村码头乘船去番者数以千计。   出洋、闯海,是林市村人,更是陈家人的家族烙印。那么,林市村中现有陈姓居民仅20余人,而在岛外工作、定居和侨居美国、越南等地的亲属却有200多人,也就不足为奇了。陈嘉兴、陈玉理甚至都记不得,上一次整个家族在村里团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其实,不只是陈家,整个林市村800多人,住在村里的不过200来人,绝大多数都在省外和国外居住,是海口市最有代表性的侨村。   陈家人有个愿望:大院历史比较悠久,但真正有人居住的房屋不多,老化的速度很快,希望文物保护部门能够将陈家大院列为研究和保护对象。陈家人还表示,大院是典型的海南民居,若有相关企业愿意与陈家合作,进行旅游开发,也不失为一种保护手段。毕竟,只要有人走动,有人气,房子就不会老化得那么快。   7月22日,记者在超强台风“威马逊”肆掠琼北沿海地区之后,重访林市村。陈家大院与村子里的其他房屋一样,遭受了海水齐胸水位的浸泡,除了横屋和东侧两栋房子的屋顶受损严重之外,西侧的5幢老宅安然无恙,足见其质量之过硬。记者 陈耿 (来源:海南日报)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