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第十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主题工作坊圆满举行

主题工作坊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10日-11日在北体大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时代·新奥运·新视野——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大会期间举办了主题鲜明的特色工作坊,为与会专家搭建沟通对话、共享成果的平台。 工作坊一...
主题工作坊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10日-11日在北体大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时代·新奥运·新视野——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大会期间举办了主题鲜明的特色工作坊,为与会专家搭建沟通对话、共享成果的平台。 工作坊一:体育解说人才培养工作坊 主持人 魏 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交流专家 洪 钢: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音组副组长,资深体育解说员 卜晨光:中国主持传播论坛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宇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姚 静: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播音与主持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杨泽生: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 武学军: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子也: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 朱俊河: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黄黎新: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高级实验师 刘亚平: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解说课程负责人,教师 陈岐岳: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课程负责人,教师 戴 冲: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主持系主任,教师 吴 迪: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 段 蕾:山西传媒学院播音主持学院,教师【内容分享】 随着体育赛事转播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体育新闻传播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国各大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体育播音主持和体育解说等专业或课程。但同时都面临师资力量薄弱、业界人才稀缺、在新媒体环境下缺少实战经验等问题。 “体育解说人才培养”工作坊邀请部分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和体育解说业界人才共商发展大计,为促进体育解说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调整体育解说人才培养计划贡献力量。 工作坊别出心裁按照专业建立的时间顺序,请各位嘉宾沿着体育解说专业设置的时间脉络进行主题分享。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音组副组长洪钢首先分享了作为业界第一线对于体育解说工作的理解和经验,随后,来自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教师展示了各校体育解说人才培养现状,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思路及培养架构,并交流了关于生源入口、办学规模、毕业出路等方面的困惑。 其中,各学校代表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践在体育解说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学校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与特色。中国主持传播论坛秘书长卜晨光则从当前媒体传播环境入手,提出了对于现时代新闻传播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对未来体育解说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主题分享之后,各位嘉宾围绕着体育解说人才的未来需求以及对应培养方向进行了自由交流,来自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的嘉宾代表也交流了对于专业教材编写、校际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建议和想法。 在工作坊最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薛文婷介绍了北体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赛事解说人才培养实验班”的策划、遴选、组建过程,希望能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共同探讨高水平体育解说人才培养之路。【直击现场】 工作坊二:体育微电影制作与传播工作坊 主持人 徐明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交流专家 岳红燕: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文化处副处长 韩小凌:贰零壹陆影视传媒常务副总裁 张 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刘 静: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副教授 盛志民:青年导演 吴 垠: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内容分享】 随着中国影视传播的飞速发展,微视频的流行,体育微电影作为新的体育视频传播模式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影视传播发展和研究的新形态、新起点、新空间和新领域。 “微电影制作与传播”工作坊邀请了影视传播和体育影视传播学界、业界的教授和专家,将体育微电影的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体育微电影的创作模式、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张民首先从具体的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他用新的传播特征叙事手法指导学生创作、拍摄,以及在微电影传播方面的探索和收获。之后他介绍了不同时长的微电影的剧作和传播特性的区别,并指出时长在三到五分钟的微电影最符合当下受众的需求。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文化处副处长岳红燕站在政策的高度,表示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的扶持、经费的注入以及更多电影平台的建立和成熟,更加启示我们开发体育这一座电影富矿,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从而推动体育文化建设。 著名青年导演盛志民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分享了他自己当初拍摄一部以冰球为主题的体育电影的经历,表示创作体育电影的难度在于拍摄剪辑能否形成张力以展示体育的魅力,从体育和人本的角度来谈英雄。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刘静分享了对于体育微电影的叙事模式研究心得,从创作模式、故事题材、叙事视角、叙事情节等几个方面来认识体育微电影的叙事层次。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吴垠从学生作品角度出发,探讨了微电影学生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创新需要厘清的问题,认为要从实际出发,以“大电影”视野来看待和制作微电影。 贰零壹陆影视传媒常务副总裁韩小凌以业界第一线的角度展示了体育影视市场的前瞻与概况,分享了体育电影在故事叙事、画面表现以及商业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与挑战。 在主题分享后,现场旁听的几位学生就短视频平台以及学生作品制作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几位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直击现场】 工作坊三:电子竞技与体育传播工作坊 主持人 戴焱淼: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 交流专家 杨 越:中国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 郭 擂:完美世界教育常务副总裁,像素种子数字与艺术教育基地院长 郝炜博:新华互动(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品齐:玩加电竞创始人&CEO 【内容分享】 电子竞技在近年越来越火热,本次研讨会专门设立了电子竞技与体育传播工作坊,邀请了电子竞技行业的领军人共同探讨,相互交流。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杨越从教育、电竞产业、电竞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八大方面介绍了电子竞技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且强调,电子竞技的负面问题仍旧是核心问题,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完美世界教育常务副总裁郭擂与大家分享了完美世界在电子竞技教育可行性上的探索与成果。她表示,电子竞技不等于电子游戏,电竞具有更高的要求,是具有体育精神的。她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大众对游戏的负面印象,并且为电竞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新华互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炜博就主流媒体如何伴随电子竞技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2014年,电竞重回主流媒体,重归大众视野,他指出主流媒体对电竞的关注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将推动电子竞技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新华社还主办了电子竞技大赛,引领电竞行业标准化发展,打造多方位、有层次、高度品牌化的立体游戏文化盛宴。 玩家电竞创始人赵品齐,向大家展示了一家专注电竞数据、文化、商业与创新的电竞平台的专业性。运用调查问卷等形式,他从几个方面分享了电竞用户特点。如各款游戏的用户重叠性不显著;观看比赛的主流动力来自对战队或选手的喜欢;重读游戏项目的电竞用户可支配收入更高;竞技精神已成为用户喜欢战队的核心理由等。 最后,《电子竞技杂志》主编石翔根据对电竞行业持续的观察,谈论了自己对电竞的看法,提出了自己认为电竞行业需要解决问题。例如职业选手训练时间的周期如何缩减、行业中谁能带来下一个标杆赛事、参与电竞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以及哪些符合标准的人能参与其中。 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戴焱淼让每位嘉宾用一个词说明电子竞技在中国最缺什么。体育、人才、与市场经济的距离、素质、规则、耐心,这六个词是嘉宾们的答案,工作坊的讨论圆满结束。【直击现场】 工作坊四:体育传播与社会记忆工作坊 主持人 张钢花: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交流专家 陈国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夏 天: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候小琴: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胡 羽: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陈 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内容分享】 作为记忆资源的体育事件、体育人物与体育文化,是拓展体育社会影响,传承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事业的社会基础。而媒介开启了我们记忆的场所,体育如何被公众记忆或者遗忘?体育传播如何建构并影响有关体育的社会记忆? “体育传播与社会记忆”工作坊邀请5位学者从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史料爬梳等视角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打捞与梳理体育社会记忆。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张钢花副教授首先讲述了工作坊的主题与目的,希望通过学者们的探讨梳理出体育与记忆是如何被传承的,今后应如何推动体育传播研究向纵深发展,更好地认知历史,面向新时代。 上海体育学院陈国强副教授以《激情燃烧的岁月——80年代的浙江马拉松》为主题,分享了80年代八位浙江省马拉松跑者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浙江马拉松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马拉松的热爱。 北京体育大学夏天博士首先回顾了体育口述历史的发展过程,讲述了体育口述历史能使体育史料丰富、应用于体育研究、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等多元化应用的价值,并提出应注重主体多元、前期资料积累、完整保存等开展过程中的建议。 武汉体育学院候小琴博士讲述了如何用微信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离散地衍生传承进行研究,分享了研究过程、遇到的难题及传统武术在离散地发展的规模、形态和优势,反思了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问题并对如何科学化微信民族志研究方法提出建议。 武汉体育学院胡羽博士则以清代冰嬉为例,回溯了冰嬉的发展历程及其兴盛、衰落的原因,指出了冰嬉和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扩散两方面对我国现代冰雪运动及冰雪文化发展在态度、心态、行为上的借鉴意义。 武汉体育学院陈强博士也以冰雪文化为主题,分享了《武汉冰雪运动小镇建设的群众基础研究——基于乐活主义》的研究思路,认为当前武汉的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在朝着建设冰雪小镇发展,要着力把乐活主义与群众基础结合起来,从现代视角出发让冰雪运动来培养与占领市场。【直击现场】 文稿撰写:韩佳航、曾秦昊、员佳辰、刘娜 图片:秦天碧、姬雨佳 编辑:刘 娜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