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涪陵榨菜获外资卖出744.54万股,占流通盘0.96%,上榜陆股通日减仓前十。从近5个交易日来看,陆股通累计净卖出1093.23万股,占流通盘1.41%,区间平均卖出价28.64元。
值得注意的是,5个交易日前,涪陵榨菜刚刚发布了2019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989亿元,同比增长3.93%,净利润6.05亿元,同比下降8.55%。从财报分析,这是自2014年以来,涪陵榨菜首次净利润出现下滑。此前其净利润的增速分别为19.23%、63.46%、61%。59.78%。
对此,涪陵榨菜表示,2019年,公司传统渠道销量下滑,部分地区销售失序,导致公司产品销量出现同比下滑,实施渠道创新做透下县、品类独立推广、销售队伍裂变的销售策略,销售费用增加,公司利润同比下滑。
01 真是销售费用的“锅”?
虽然涪陵榨菜甩“锅”销售费用,但业内人士似乎并不认同。艾瑞咨询分析师张毅曾对媒体表示,“涪陵榨菜净利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对低盐、品质饮食诉求提升后,榨菜的增量空间受到挑战,这是包括涪陵榨菜在内的同类企业都面临的多元化发展问题。”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2018年榨菜行业总销量不超过75万吨。而从2007年涪陵榨菜的招股书中发现,彼时全国榨菜总销量便已经接近70万吨。也就是10年时间里,榨菜行业总销量不超过5万吨,增长空间有限。
而具体到涪陵榨菜,虽然它是行业第一,营收和净利润增长都很快。但实际上,其销量带来的增长似乎并不大。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涪陵榨菜的销售量增加不足4万吨。
此外,分析营收和净利的增速,后者也是遥遥领先。究其原因,便是涪陵榨菜的增长利器——涨价。据统计,2008年到2018年,涪陵榨菜一共经历了12次提价或变相提价,而经过多次提价,涪陵榨菜的终端零售价从十年前的0.5元涨到现在2元多,涨幅超300%。
原本榨菜便是一种比较便宜的产品,从价格相对值上看,乌江比鱼泉贵70%,但实际值仅贵了1块钱,在品牌和口味有差异的情况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不高。虽说定价权的逻辑长期成立,但如果短期提价过快,消费者心理可能会产生抵触行为。借此,去年还上演了一场“大陆人吃不起榨菜”的闹剧。
此前便有网友调侃:越来越贵的榨菜,堪称榨菜中的茅台了,你还能愉快地吃吗?也有众多消费者认为,一包25g三块,一斤就是60元,吃榨菜还不如吃猪肉。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榨菜领域本身的市场规模并不大,整个市场的增量空间有限,未来涪陵榨菜的价格可能还要继续提高,但在提价的同时,涪陵榨菜还需推出品质更高的产品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目标。
02 动销不足,榨菜卖不动了
事实上,涪陵榨菜除了过分涨价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外,榨菜本身在消费者眼中也是不健康食品的存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多样、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以及外卖的普及,其与方便面等高盐、高油的产品一样,面临着脱离时代的风险。这一点从财报中便可窥见。
数据显示,2010年-2018年,涪陵榨菜的存库周转天数从77.93天上升至122.79天。周转天数的不断上涨,也意味着存货变现的速度在变慢,资金占用在存货的时间越长,存货的管理工作效率低。
在2019年半年报中,涪陵榨菜也曾表示,“公司顶住增长困难的巨大压力主动求变”。据了解,涪陵榨菜为加强新品销售、增加空白市场和提高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适当放宽了部分客户信用额度。
在此情况下,涪陵榨菜的预收款项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涪陵榨菜的预收款为1.29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近30%。
值得注意的是,涪陵榨菜的应收账款也大幅上涨。数据显示,仅2019年前三季度涪陵榨菜的应收账款便达到5156万元,同比涨幅超500%。此外,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涪陵榨菜的应收账款从不足400万元已经上涨到800万元,几乎翻倍。
有熟悉这一行业的人士分析认为,经销商对涪陵榨菜的拿货意愿在降低,因为只有市场看好的情况下,经销商才会愿意提前预付款项,也愿意尽早还款。库存积压的情况下,涪陵榨菜增加更多的经销商,短期来看,可缓解一定库存,但如果不提高动销率,或者会变成压库存之后再去库存的恶性循环。
03 频购理财产品,意欲何为?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尽管榨菜是曾经的国民食品,涪陵榨菜也是投资者公认的消费白马股。但在健康化的时代变革面前,其也略显乏力。令人诧异的是,涪陵榨菜却在大量购买理财产品。
资料显示,涪陵榨菜今年已经发布了两份关于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2020年初,1月8日,其便投入6.5亿购买了期限82天的理财产品。2月份又相继花费1.5亿元、1亿元购买期限分别47天、33天的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其已经投入9亿购买理财产品,占2019年19.8989亿元营收的近一半。
据笔者统计,此前2018年、2019年,涪陵榨菜就曾多次购买理财产品,分别花费22.47亿元、11亿元,与其不到20亿的营收相比,数量还是比较大的。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都会购买理财产品。据统计,2019年便有超千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规模达1.2万亿元。不过,理财产品并不是都微赚不陪,近两年债券违约信托产品不能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媒体甚至直指,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违背了股市融资的真是目的,有脱实就虚的意思。因为投资者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是为了其主业的前景,而不是让上市公司“代客理财”。
图片来自于网络